四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培训专项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 ,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回忆课文,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 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故事排列图画顺序(标序号),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填空。
(______) (______) (______)
本文主要讲述了炎帝的________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叼着________投入海中,一心要把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精卫________的精神。
[4]下面的哪个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精卫有相同的精神?( ) A.愚公移山 B.后羿射日 C.嫦娥奔月 D.八仙过海
[5]如果你们班要开“中国神话故事”读书交流会,你会推荐什么故事?注意把理由说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诸儿取之,回答问题。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折枝”的意思是( ) A.折断了树枝。 B.压弯了树枝。
[2]从“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树上结的李子很多。 [3]“诸儿竞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1 / 7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 (_________) 溺(_________) 堙 (_________) 故(_________) [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卫用_________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_________的精神。
4. 课外类文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②,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chēng chèn)物以载之,则校③(xiào jiào)可知矣。”太祖④悦,即施行焉⑤。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②群下:部下,下属。③校:比较。④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⑤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了。 [1]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时孙权曾致巨象”这句话中“致”的意思是( ) A.送给。 B.到来。 C.精密。
[3]文中哪句话赞美了曹冲虽年幼却聪明过人?用“ ”画出相关语句。 [4]曹冲想出来的称象的好办法是什么?请你将其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的字: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_________)(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_______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7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7.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 [1]解释词语。
曰_____ 溺_______ 堙_____ 故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①百兽而食②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④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⑥,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⑦,故⑧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
3 / 7
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求:寻求,寻找。②食:吃。③子:你。④使:派遣,命令。⑤逆:违抗。⑥不信:不诚实,不可靠。⑦然:正确。⑧故:所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长官,首领。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遂:于是,就。 C.兽见之皆走 皆:都。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畏:害怕。
[2]下面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B.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 B.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没有敢逃跑的。 C.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D.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没有敢逃跑的?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下列与所概括出的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 A.如虎添翼 B.鸡飞狗跳 C.狗仗人势 D.狐朋狗友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 ,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_____》。( ) A. 《三字经》 B. 《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 A. yān B. 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 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 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 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 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炎帝之/少女
B.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 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 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4 / 7
B. 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10.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何不/试之以足 D.私拟作/群鹤舞空
[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 [3]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 ②遽契其舟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5 / 7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加点字与“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 B.行走 C.奔走相告 D.走亲访友
[2]下列加点的“之”字各指代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人问之。(____) (2)取之,信然。(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____)
[3]翻译下面的语句。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是溪(____)
A.这 B.正确 C.名字叫“是” (2)太白感其意(____) A.被她的意志感动 B.明白了她的意思 C.感谢她的语意
(3)还卒业(____) A.还是结束了学习 B.回去完成了学业 C.还是完成了学业
[2]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李太白刚开始在磨针溪读书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太白“过是溪”看到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还卒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与“夸父追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
6 / 7
共同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