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考生姓名: 考号: 学校: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荫庇(yīn) 紊(wěn)乱 惟妙惟肖(xiào) ... B. 憎恶(zèng) 殷(yān)红 谆谆教诲(zhūn) ... C. 戊戌(wù) 拯救(zhěn) 贻笑大方(yí) ... D. 绽放(zhàn) 脚癣(xuǎn) 莺歌燕舞(yī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选项是( )(2分) .... A.荧屏 菜肴 九宵云外 暄宾夺主 B.陨落 吊唁 敝肘自珍 独树一帜 C.撰写 赃款 锥心泣血 生拉硬拽 D.迁徒 泻气 偏安一隅 自顾不暇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隐姓埋名。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只是众神之一,影响不大,从未享受过顶礼膜拜的待遇 。 .... C.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 D.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1月3日,黄石的空气质量指数突破200,已达到重度污染,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和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小静体考成绩不理想,此时,他是多么希望和知心朋友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深刻仇恨。 D.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
5.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最贴切的一项是( )(2分)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6页)
村上春树提出的“小确幸”,或许正是因此才风靡一时。 ,接受一点小小的善意,甚至只是模摸狗,逗逗猫,看个段子笑一笑,都是在提升自己的“积极率”,继而也才能鼓足动力,去创造更丰盈精彩的人生。正如村上所言,“如果没有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A.每个人都需要很多的“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才能笑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回忆一件美好的往事 B.回忆一件美好的往事,每个人都需要很多的“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才能笑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 C.回忆一件美好的往事,才能笑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每个人都需要很多的“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 D.每个人都需要很多的“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回忆一件美好的往事,才能笑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 6.名著积累(4分)
读书摘记卡 主题:探险 时间:2017.5.1 编号:007 摘录: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茨威格《(1)____________》 随感:在与南极险恶环境的搏斗中,斯科特们的身体倒下了,但心灵却经受了考验。正如海明威所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摘录: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海工作!固然他的命运是离奇古怪的,但他也是崇高伟大的。——凡尔纳《(2)____________》 随感:为了追求正义,尼摩船长(人名)开始了海底旅行,“搁浅珊瑚礁”“(3)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历险,证明了他是机智无畏的斗士。他的确“崇高伟大”!
7、综合性学习:端午节。(4分)
【材料一】端午习俗
(A) 挂艾草 (B) 赛龙舟 (C)赏花灯
⑴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上面图中哪一项不属于端午习俗并简要说明原因。(2分)
我选择( ),原因: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6页)
⑵吃粽子的习俗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现在人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今年端午节恰逢中考前夕,老师给全班同学赠送了粽子,这个礼物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祝愿。请你说出老师的祝愿。(不超过15字)(2分)
8.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诗经·关雎》)
⑵.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⑶.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⑷. ,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故逐之。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9—12 题。
荀子传
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 .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
者安,后顺者危,敌之者削,反之者亡。
9.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 尝:尝试 .B.士民不亲附 亲:亲近 .C.王者之志也 志:志向 .D.彼可诈者 彼:对方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语文试卷 第3页(共16页)
A、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B、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C、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D、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1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孝成王认为用兵的关键方略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
B.荀子认为,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
C.临武君非常赞同荀子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势要有利,行动要讲究诡诈多变的观点。 D.孝成王非常赞赏荀子的观点:由仁人治理国家,国家将日益强盛,各诸侯国先来归顺的则得到安定,后来依附的即遭遇危难;相对抗的将被削弱,进行反叛的即遭灭亡。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
(2)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零丁洋即“伶仃洋”,位于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B.“辛苦遭逢起一经”,这句追述文天祥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宋理宗宝佑四年,文天祥历尽千辛万苦通过朝廷选拔、科举考试得官。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D.“身世”就是说自己的出生低微,好不容易获取功名,如今却身处此地。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14.“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常被后人引用,请谈谈这一句诗的妙处。(2分)
语文试卷 第4页(共16页)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3分)
寻车
①老同学聚聊,葛君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来不了。“你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丢了一辆车!”
②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
③两天后是周末,当明人得知葛君这两天找遍了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现在又转移到西片区时,明人彻底糊涂了:“你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毫不含糊。“这是十分重要的车,再叙。”就挂了,也许,他正在心急如焚地寻找那辆重要的车吧?
④又过了两天,葛君打电话来请明人帮他一起想办法。见到葛君,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原本一直油光发亮、一丝不乱的头发,现在竟像一个鸡窝。眼睛里也是血丝满布,原先的抖擞劲儿,也荡然无存。
⑤葛君这辆车还是半年前转买的。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开价也不高,葛君正想买一辆,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拣了元宝似地走了。但在上周他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卖车启事。谁想买主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但至今一无所获。他急得脸廓似乎都小了一圈。
⑥“不就一辆自行车吗?丢就丢了。”明人劝慰道。
⑦“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 ..
⑧“那辆车是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的道出。明人的目光,满是疑惑。“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再拨弄了一下龙头,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就像散了架。我赶紧送到修车铺。师傅仔细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我这才明白自己是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骗了。师傅说我命大,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我一听就冷汗直冒,想想后怕。”
⑨“所以,你决定把这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是呀,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找那家伙也太费神,不如把它卖了。”葛君坦诚地说道。
⑩“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⑪“可是,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接下去又是长假,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就麻烦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⑫翌日,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这辆灰色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断裂、焊接脆弱,不禁颠覆,危险重重。提醒借者小心,要么将车归还,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防患未然。几天过去,音讯全无。而一张启事上,有人用钢笔涂抹:“别蒙人了!”
语文试卷 第5页(共16页)
⑬明人与葛君面面相觑。不得已,他俩开始了地毯式的搜寻活动。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他上下打量着,眼睛发直,嘴唇不断在蠕动:“是这辆,就是这辆。”
⑭这时,三位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屈不挠的。 ⑮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出来。葛君再稍稍使一点力,车轴在原伤口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
⑯明人看呆了,那些毛小子也惊呆了。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15.葛君寻车刻不容缓,依据时间先后并结合表格要求概括①--⑤段里的事件。(2分)
上周丢车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周周三 周末前两天及周末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 推掉老同学聚会寻车。 16.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人与葛君面面相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描写的角度品析明人见到葛君时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见到葛君,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原本一直油光发亮、一丝不乱的头发,现在竟像一个鸡窝。眼睛里也是血丝满布,原先的抖擞劲儿,也荡然无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分析第⑯段内容上的作用。(2分) 19.
语文试卷 第6页(共16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5分)
做一个有“祖”的人
王开岭
①无论教育再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
②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经过一番精神拷问,只有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山一程水一程,你到了哪一程?这就是“身世”。大的身世,即民族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给中学生讲座时我问台下,回到过你们的祖籍地吗?知道祖父外祖父曾祖父的故事吗?摇头,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不久前,有媒体发起了“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③我的央视同事做了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文化节目,第一季有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文化名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它虽然外壳上借鉴了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但在我看来,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文化层面上,它更有理....由成为正源的本土节目,因为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默认的“中国人”。中国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
④我问孩子们,什么情形下你会想到自己的“祖国”?通常答: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奥运健儿夺冠的时候……我说是,但我更多是在如下情形:坐飞机俯瞰山河的时候;儿时翻地图册的时候,尤其五颜六色的地形图;过长江三峡、观黄河瀑布的时候;爬泰山、游晋祠、登长城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祖国”,它太美了,我没理由不爱它。还有汶川地震时,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会不由自主想到“祖国”这个词,我被大地的裂口震撼,我为它疼痛,为它祈祷。
⑤有首老歌,叫《我的祖国》,作者首先描绘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草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觉得这段词写得特别好,几句话一出来,即会油生“祖国”之感,热爱之情也随之涌至。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才是我们的祖国,世世代代的祖国。也只有这样肥沃清洁的山河,我们才能在“祖国”情怀上与之相认。
⑥我认为“祖国”一词,其重心在“祖”字上。支撑它的,是那些古老的风物记忆,是在“变”中坚持“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最信任的东西。比如作家笔下常见这句话“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足见没有了“祖业”,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明、遗存,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何以安身?
⑦国庆节,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热烈庆祝伟大的祖国诞辰XX周年!”我们的祖国至少有五千年文明史啊!显然,它忘“祖”了。一旦抽离了“祖国”的丰富涵义,“爱祖国”即一种空洞的情感,一种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政治献媚而已。
语文试卷 第7页(共16页)
⑧做一个有“祖”的人,我们需要文化的国籍、美学的国籍、灵魂的国籍,并在此基础上诞生真正的“爱国者”。
(选自《人民教育》,有改动)
20.结合全文,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做一个有“祖”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析这种论证方法在此有何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它虽然外壳上借鉴了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但在我看来,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3.回眸来路,猛然发现拥有的美好不必在乎多少,而在于深刻地感知。发现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却总是忽略身边的精彩。发现生活其实不必面朝大海,或有素书在手,或有琴音相伴,或是夜深时一句听过千万遍的唠叨,或是阴霾里一个灿烂的微笑,我的世界就会春暖花开。
请以“发现__________的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 第8页(共16页)
大冶市2017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与解析
1.(2分)B 【解析】B项中“高亢”的亢应读kàng,属于易读错字音;“确之不恭”的确应为“却”,属于易错字形。
2.(2分)C 【解析】A项“九宵云外”应为“九霄云外”;B项“敝肘自珍”应为“敝帚自珍”;D项“迁徒”应为“迁徙”;“泻气”应为“泄气”。C选项书写全部正确,故选C项。
3.(2分)A 【解析】A项“隐姓埋名”指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主语是人,A选项中主语指的是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搭配不当,不符合语境;B项“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敬仰。此处用成语的原意,符合语境;C项“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此处用来描写房屋排列整齐,符合语境;D项“乐此不疲”指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恰当。故选A项。
4.(2分)D 【解析】A项中为多重否定不当,应去掉“不”;B项中,句子成分残缺,此句滥用介词“由于”,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把“由于”去掉;C项中,句式杂糅,逻辑混乱,应该改为“美国的人权报告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刻骨仇恨 ”D项中,D项选自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正确。故选D项。 5.(2分)A
6.(4分)(1)伟大的悲剧 (2)海底两万里 (3)遭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被章鱼 袭击等)
7、(1) C(1分) 赏花灯(或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习俗(2分)。
(2)(2分)祝愿同学在中考中能高“中”(考中)。(写出“中”与“粽”谐音得2分) 8.⑴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⑵谁家新燕啄春泥 ⑶萧萧班马鸣 ⑷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⑸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9.(2分)A 【解析】A项中“尝”是“曾经”的意思。 【课内链接】 本题词语 与教材相关的词语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6页)
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副词,曾经) 士民不亲附(动词,亲近) .王者之志也(名词,志向) .彼可诈者(代词,对方) .
未尝稍降辞色(副词,曾经)(送东阳马生序) . 亲贤臣,远小人(动词,亲近)(出师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名词,志向)(观沧海) .彼竭我盈,故克之(代词,对方)(曹刿论战) .10.(2分)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
本;再结合句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是“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需要一定的停顿。“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势要有利,行动要讲究诡诈多变。善用兵的人,行事疾速、隐蔽,没有人料得到他会从哪里出动。”据此可知此句应断句为: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故选C选项。
11. (2分)B 【解析】A项中是临武君这么认为,并非孝成王的观点,故A选项错误。C项中说的是临武君的观点,并非荀子的观点,并且临武君始终不同意荀子的观点。故C选项描述与原文不符。D项,原文并没有提到孝成王赞同荀子的观点,这只是荀子自己的观点。故D与原文描述不符。故选B选项。
12. (1)(2分)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
(2)所以,由仁人治理国家,国家将日益强盛,各诸侯国先来归顺的则得到安定。 参考译文:
荀卿是赵国人,名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赵丹面前辩论用兵之道。
孝成王说:“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旨?”临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这即是用兵的关键方略。”
荀况说:“不是这样。我所听说的古人用兵的道理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即便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士人与百姓不和亲附国君,即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在于使百姓依附。”
临武君说:“并非如此。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势要有利,行动要讲究诡诈多变。善用兵的人,行事疾速、隐蔽,没有人料得到他会从哪里出动。孙武、吴起采用这种战术,天下无敌,不见得一定要依靠百姓的归附啊!” 荀况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要统治天下的帝王的志向。您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则仁人用的兵,是不能欺诈的。能够施用欺骗之术对付的,是那些骄傲轻慢的军队、疲惫衰弱的军队,以及君与臣、上级与下属之间不和相互离心离德的军队。所以,由仁人治理国家,国家将日益强盛,各诸侯国先来归顺的则得到安定,后来依附的即遭遇危难;相对抗的将被削弱,进行反叛的即遭灭亡。13. D(2分)
13.(2分)D 【解析】“身世”是指“人生经历”。
14.(2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文
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0分)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6页)
【文章解构】
叙事记叙文·寻车 第一部分(第①~③段):开端:葛明丢车,心急如焚的寻车。 第二部分(第④~⑪段):发展:葛明道寻车缘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层次划分 车。 第三部分(第⑫~⑯段):高潮、结局:贴公告、地毯式搜寻终于找到车。 主要内容 思想情感 世人冷漠不信任的态度的批判。 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议论等。 作者通过写葛明寻车的事情,表达作者对社会的几点看法。 表达对善良有责任心的葛明这样的人的讴歌,对卖车的斯文人的讽刺以及15.(2分)①心急如焚地寻车 ②贴寻车启示寻车 ③找到车后 ④砸车证明自己的言论并解除了安全隐患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答清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看出“上周丢车后”写的是小说的开端,具体在第③段,结合段落分析概括可以得出“葛明心急如焚地寻车。”故事的发展“周末前两天及周末”在第⑫段,“翌日,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好多处公告栏上。”可以概括出“贴寻车启示寻车”。文章的最后也是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可以看出葛明最终找到了自行车,葛明在言语无法被人信服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车是有问题的、有安全隐患的,最终真相大白,葛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葛明如愿的找到车拯救了他人也救赎了自己。
16.(4分)(1)(2分)“底线”就是你对任何事情的最大容忍度,这里是指丢车事情的严重(1分),引出下文丢车背后的隐情,也烘托出葛君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1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这句话在文中第⑦段,“底线”是一个名词,从后文“那辆车是颗定时炸弹”“想想后怕”可看出“底线”是与“丢车”相关,用它来修饰“丢车事件”,描述了作者的真实担忧以及事情的严重性。这句话在文中第⑦段,可以引出下文,引出丢车背后真实的原因,烘托出事件的严峻和必须找车的理由,可以看出葛明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
(2)(2分)面面相觑就是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这里形容明人与葛君贴公告善意提醒偷车人后反而被众人不信任的无可奈何的心境(1分),为下文迫不得已的地毯式搜寻活动作铺垫(1分)。
语文试卷 第11页(共16页)
【解析】这句话在文中第⑬段,“面面相觑”是一个名词,从前文“而一张启事上,有人用钢笔涂抹:‘别蒙人了!’”可看出“面面相觑”是与“人们的不信任”相关,用它来修饰“被人不信任后俩人的真实反映”,揭露了如今善意的提醒反而会被人误会的现状。这句话在文中第⑬段,为后文“他俩开始了地毯式的搜寻活动。”做铺垫,也为后文“他俩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找到自行车”做铺垫,把小说推向高潮。
17.(3分)外貌描写(1分),通过对“头发”“眼睛”的变化(1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葛君丢车后的着急、憔悴、疲惫的精神状态,突出葛君对丢车的愧疚(2分)。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第④段,葛明丢车后请明人来帮忙,明人看见葛君曾经“油光发亮、一丝不乱的头发”,如今“像一个鸡窝”;曾经“抖擞劲儿”的眼睛如今却“血丝满布”。通过明人的叙述对比,可看出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葛君在丢车后失魂落魄的状态,也说明了这辆自行车队他来说非常重要,必须要找到。一系列的外貌描写将葛明在丢车的情况下极度的愧疚刻画的淋漓尽致。通过明人的口吻叙述,把葛明之前的外貌与现在外貌进行对比,更加可以烘托出葛明对丢车的事情非常在意,也因此非常愧疚,也为后文葛君和明人找到自行车座铺垫。丢车后完全顺遂了之前想卖车的心愿,可是葛明是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他不能让危险发生在他人身上,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好的品质。
18.(2分)文章的结尾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葛君终于找到车了,砸了车解了葛君的心结,也让三个毛头小子摆脱了安全隐患,葛君的心愿终于达成,他终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2分)升华了文章主旨,完美结局,也是作者所呼吁的:愿一切美好的品质得以善终。(2分)(意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⑯是文章的结束性段落,是小说的结局部分,作者把自己美好的愿景都寄托在葛明“干净、爽快”的笑声中,作者希望像葛明这样有原则有主见又善良的人能够让自己的善心修成正果,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通过对第⑯段明人和三个毛头小子的“呆”衬托出葛君“干净、爽快”的笑声的描写,烘托出葛君心结解开的爽朗。通过对这笑声“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的夸张性描写揭露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现状,讽刺了那些不相信他人善意的提醒的人,讴歌了像葛明和明人这样为了真理无惧危险的人。
(二)(20分) 【文章解构】
语文试卷 第12页(共16页)
事理说明文·做一个有“祖”的人 第一部分(第①段):说明怎样做一个有“祖”的人。 层次划分 第二部分(第③~⑤段):举三个例子说明人们对“祖”的理解。 第三部分(第⑥~⑧段):提出建议,做一个有“祖”的人。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做一个有“祖”的人 逻辑顺序 (1)举例子:第②段:“给中学生讲座时我提问台下”“有媒体发起了‘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 说明方法 (2)作比较:第④段中将“孩子们在什么情形下会想到自己的‘祖国’”和“‘我’在什么情形下会想到自己的祖国”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我对“祖国”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20.(3分)1、培养孩子的“身世感” 2、做一个有“祖国”的人 3、做一个有“故土”的人 4、做一个有“家传”的人。(每点1分,任答三点三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理解,即理解“从哪些方面做一个有‘祖’的人”。第①段中从各个方面说明了怎么做一个有“祖”的人,“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进行筛选概括不难得出答案。
21.(3分)举例论证(1分),列举我的央视同事做了一档节目这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作者“做一个有‘祖’的人”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作者列举“我”的央视同事做了一档关于“祖”的节目,反响不错,可以看出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说明方法。借此例子证明自己呼吁大家做一个有“祖”的人的观点是可靠的,也就此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更让读者信服。 22.(3分)不能删去(1分),“在我看来”突出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说明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去掉则变成了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太过于绝对。加上“在我看来”,增加了说明文的可信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删还是不能删去),然后说清楚理由。回答理由分三步:一要解释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或分析其作用);二结合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点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就本题而言,“在我看来”不能删去,因为它说明推断的依据,增加说明文的可信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四、写作(50分)
语文试卷 第13页(共16页)
25.(1)【审题指导】
①紧抓关键词。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发现”界定了内容主体,文章应以第一人称行文,叙写我的真实体验和感悟;“美好”,美好的一面,所以这界定了我们叙述的应该是某方面美好的事情。结合所给材料“回眸来路,猛然发现拥有的美好不必在乎多少,而在于深刻地感知。发现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却总是忽略身边的精彩。发现生活其实不必面朝大海,或有素书在手,或有琴音相伴,或是夜深时一句听过千万遍的唠叨,或是阴霾里一个灿烂的微笑,我的世界就会春暖花开。”横线部分应该填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例如:生活、生命、旅途……从审美角度看,一般而言,“发现”因为生活丰富多彩,视角多样,往往能够有许多写作素材可以运用,所以“发现”在选材时,最好是选择“特殊的特别的视角”进行叙述,特别是自己真实生活中体验充分、感悟深刻的“事情”,这样便可为文章写作提供最好的原材料。在选材上,因为是初二生,会无意识地选择学校的人和事来进行叙述,这种共同的思维倾向,可能会导致大量的作文碰撞现象,很难会得到高分,因此就需要选择自己独特而与别人不雷同的素材,如路边小草发现的美好,如牺牲月考成绩写出一篇高质量获奖征文,如给班主任的一场惊喜策划,给爸爸过生日来一个惊喜……若没有好的素材,也可从教材入手,如以课文《秋天的怀念》《背影》《大自然的语言》的史铁生、朱自清、竺可桢的经历的素材,设置人生感悟,以代入法的主观感受,让他们的经历引起大家的思考表达“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主题。
②紧抓提示语。把握提示语是明确写作范围的关键,这一篇作文的提示语为美好。从好的方面来写,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美好”,也可选择“生命的美好”。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没有特色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发现美好”的“好”,是很难出彩的。例如鲁迅在写生活的“甜”的《社戏》时,就充分叙写了“戏前的波折”“戏中的曲折”“戏后的余波”,而这系列“波折”,才是“发现”社戏的“甜蜜体验”的秘笈。文体方面,如果写成记叙文,应该选取某段亲身经历,这段经历或发现伴随着“我”的一段心路历程,促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当然这种认识或感悟是积极向上的,比如说某次集体出游认识到人生就要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攀登顶峰,勇于克服困难,经历风雨,看见彩虹,发现人生美好的真谛;如果写成议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应该围绕“美好”这一主题,对生命中的美好加以举例叙述,所选论据如果是事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地证明论点,如果是说理则要言之有据,且论证严谨。
③紧抓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要求我们所写的内容一定要完整,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要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情感充实。
语文试卷 第14页(共16页)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求学生可以选择除诗歌外自己擅长的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不少于600字”要求考生所写的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否则会被扣分。
“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若出现人名、校名、地名时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否则会被扣分。 “不得抄袭”要求考生独立完成作文,不得照抄他人的作文,否则会被扣分。 【对应选材与立意】
拟题示例 对应选材 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从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的角度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发现生活的美好 从多个年龄阶段的人的眼光来论证生活中的美好极多,每个人应该乐观、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 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写几件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或现象的记叙,运用运用美的小事。比如说在自然界发现一只经发现成长的美好 雨的蝴蝶顽强拼搏的事,从这只蝴蝶身上发现“生命的过程是美现生命的过程也充满着美。 的”的主题。 初二是个承上启下的写自己的某段生活经历,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比如说初二生活,可以选取初二生活的发现学习的美好 几个典型片断,通过对初二生活的发现,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强,学会宽容,以乐观的心态度过每一天等。 生命虽然短暂,最终写一篇说理性散文。可以围绕“发现生命的发现生命的美好 美好”这一话题,结合“我”的生活经历进行说理,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也将一无所有,但我一定要做一个独特而耀眼的人,告诉这个世界我在努力的为他语文试卷 第15页(共16页)
对应立意 鼓励人们用发现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以小见大的写法,体阶段,初二生活充满艰辛,我们要学会坚做着什么。 发现 的美好 【佳作赏析】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晨读路上,香樟树下的一株四叶草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身旁都是三叶草,唯独它拥有四瓣叶子,我停驻了许久,默默注视着它,好像我就是发现新大陆的那个伟大的人。它的与众不同没有让它困在狭小天地里孤孤单单,也没有让它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是和其它三叶草一样的生活。我好像突然发现了什么。
发现生活,发现生活里每个角落被遗失了的美好。
听着一首动听浪漫的歌曲,你会觉得那是种享受;做着令自己舒适的运动,心情便会无比舒畅;看着自己爱不释手的书本,你会完全被它所陶醉;望着一幅你从未见过的特别图画,你脑子里会联想到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总之,不受任何人束缚,做回真实的自己,生活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留心生活,你会注意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慷慨,无论是日月星辰,无论是花草树木,无论是阳光雨露,它们时刻都在眷顾这我们这些生命。
每一天,我们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阳光的抚摸,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正是有了它们,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生机勃勃,万紫千红。
试问没有阳光,这个世界怎会有光明的存在?试问没有雨露的滋润,大地上的所有生物怎会绽放生命的光芒?试问没有泥土的哺育,我们又怎能吃到鲜美的蔬菜?试问没有广阔的天空,鸟儿又怎能自在地翱翔于天际?试问没有大自然中的一切一切,地球上又怎会出现我们这一批高等生物——人呢?
所以,尽情感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呼吸每一口新鲜的空气,喝下一杯甘甜的雨露,享受每一缕温和的阳光,倾听大自然的心声,喏,听到没有,它在对我们说:
“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你就会变得很幸福哦!”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立意深刻、风格迥异、语言隽秀的佳作。文章紧紧围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一主题,通过不断对生活中美好的种种事情,来引出文章的主题美好的人生是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行文思路清晰,文笔优美,主题集中,是一篇好文。
…… …… 语文试卷 第16页(共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