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贵州旅游资源展览会暨旅游投资洽谈会”方案可行性一、概述报告贵州的山、水、洞、林等原生态自然景观,经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天然美,梵净山、雷公山、乌蒙山峰耸岭俊,层峦叠嶂;天星桥石林怪石嵯峨,钟灵毓秀;黄果树、花溪水或飞流直下、气势如虹,或堆翠流金,清幽妩媚;织金洞、龙宫造型生锈奇特,灵气四溢;百里杜鹃、赤水竹海、贵定金海雪山、茂兰原始森林幽深古雅、博大丰盈。贵州的历史底蕴还造就众多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和古朴风情的原生态人文景观,高亢的苗族飞歌、典雅的侗族大歌、情愫缠绵的布依族浪哨歌···形成独特而多元的民族文化,世代传承、交相辉映。辅之贵州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大空调”、“大氧吧”效应,贵州原生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千差万别,争奇斗艳的局面,凸显贵州是世界“最佳旅居之地”的主题,构成了贵州旅游经济得天独厚、举世无双的比较优势。二、优势⒈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的气候资源。周恩来总理60年代视察贵州时曾说过“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贵州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6年,贵阳市荣膺由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PE、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CUI等八家机构联合授予的“中国避暑之都”称号。在“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上,国家权威机构正式公布了“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简称“贵阳指数GYI”。昆明虽然被称为“春城”,但就夏季气候与贵阳比较而言,其紫外线指数都偏高,空气也较为干燥,且全境气候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夏季户外活动的舒适度。⒉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资源。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位居全国第一。岩溶形态特征堪称世界之最。漫长而奇妙的地质构造过程,孕育了遍布全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温泉湖泊,地质奇观,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这样的地质地貌孕育了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龙宫织金洞、荔波小七孔、平塘藏字石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会贵阳,被国际环境组织认定为全球喀斯特旅游资源最具代表性精华位置,誉为“世界喀斯特首府”。⒊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文化。贵州有49个少数民族,民族成分个数在全国各省(区、市)居第3位,全省4000万人口中,苗、布依、侗、水、瑶、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占3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15个。在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中蕴藏着古朴淳厚、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这里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有远古岩画、寺庙雕刻、蜡染刺绣,还有地戏等民族曲艺,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文化多元性。⒋贵州省将大力引导推进涉农和旅游优势企业上市。2010年3月30日,由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科学决策学会举办,省农委、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协办的“培育涉农和旅游企业上市课题调研培训会”在贵阳召开。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就涉农和旅游企业上市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农改领导小组、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承担领导力量,组织党校举办培训班,邀请证券专家讲课,培育地方和企业领导;地方和企业不仅要学会靠加法,更要学会用“乘法”解决贵州跨越式发展问题;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五年规划,适时召开证券市场工作会议,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上市。这将是吸引外地投资商来贵州投资的又一“推进器”。三、举办此展览会的目的。⒈做好旅游规划;⒉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⒊以需求确定供给,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⒋拓宽融资渠道;⒌整合各类旅游资源,营造和谐的旅游自然、人文环境,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⒍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⒎增强生态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政府宏观管理;⒏加强区域合作,优势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