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子体现中庸的名言

孔子体现中庸的名言

来源:爱go旅游网
孔子体现中庸的名言

1.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

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

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

2.〈〈大学〉〉,〈〈论语〉〉,〈〈中庸〉〉各十句名言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

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 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

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胖,步丹反。 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

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 3.中庸中的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错误而不去改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光匆匆溜走,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却难以逃脱。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山,仁爱的人喜欢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这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的分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恶。

译文: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做儿女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有所忧虑。 4.有关孔子的名言

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孔夫子背书箱--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2.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3.孔夫子拿扫 斯文扫地 4.孔夫子教三字经 埋没人材 5.孔夫子念文章 咬文嚼字 6.孔夫子的手帕 包输(书) 7.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8.孔夫子的徒弟 闲(贤)人 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孔父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大名 孔夫子讲学 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 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 包输(书)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 闲(贤)人 孔夫子背书箱--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背书箱--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其他:

孔夫子讲学 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 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 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 包输(书)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 闲(贤)人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 自不量力 5.孔子的名言 10个以上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6.孔子名言大全

【若满意请及时采纳为最佳,谢谢】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 7.孔子的三句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

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

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 8.孔子的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

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

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9.求中庸里的名句

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纲要》)

2、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纲要》)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纲要》) 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纲要》) 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纲要》)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第一章《纲要》)

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一章《纲要》)

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纲要》)

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第一章《纲要》)

10、朱熹: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第一章《纲要》)

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章《知人》)

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正心》) 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正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