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真正的英雄
员工是真正的英雄---在“弘扬茅台精神、再创辉煌未来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集团公司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 季克良 今年九月是我走进茅台酒厂工作整整50年的日子。一辈子在一个企业工作的比较多,一家几辈人在一个企业工作的也有不少,但一个外省人在贵州一个企业工作50年的不多。因此,公司领导建议召开这样一个会,叫我讲讲这50年的感受,讲讲为什么能在茅台50年。这让我很矛盾,觉得不讲又不好,讲什么又很难掌握,讲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讲过去的事情大家又不一定愿意听,怎么办?于是我征求了一个领导的意见,征求他我应该讲什么为好,他说“你就讲讲为什么能留下来50年吧。”我只好遵命,今天就介绍一下我是怎么留下来50年的,但是只说这一个问题我又觉得好像没有讲透一样,所以今天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我为什么能在茅台坚守50年。第二个讲在50年里我见证了茅台的哪些变化。明年是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我今年在茅台已50年,可以说我见证了茅台历史上最重要的50年,50年里到底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到底有哪些经验,我想与大家交流交流。第三个是我在当董事长的时候,提出来要“做好做大做强茅台”,后来我又加了一个“做久”,我感到这个很重要,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讲如何做久,如何通过坚守工艺和质量来实现“做久”提点建议。 一、为什么能在茅台坚守五十年 (一)是缘分。 1959年我考大学时,那时可以报九个志愿,其中我就填报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来就被录取到这个学校。1964年毕业分配时,由于学习期间,功课还不错,所以领导、导师们的意思是让我去科研单位。第一个方案是分在上海一家研究所,当时我的同学、现在的老伴徐英同志是被分在杭州的一个单位。但因为上海是个好地方,想去的人太多,和学校、老师有点关系的都去找,而我是农村孩子,根本不晓得找领导,结果我被挤出来了。第二个方案是分在四川内江制糖发酵研究所。这个单位虽然现在不出名,但是当时好像很有名,他们单位就有一个参加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的评酒委员。正好这个时候,因为那次评酒会评酒方法不科学、评酒委员会的委员没有经过培训,不了解全国的白酒情况,所以把茅台评到第五位去了。当时
一共有17位评酒委员,有一个酒厂评酒委员参加,据说他把自己的酒打了100分,把茅台打成60分,这样一来,就把我们茅台的平均分拉下来2分多,这肯定就不行了。而刚好在这个时候,评酒委员的组织者没有经过上级领导批准,就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香港的《大公报》,《大公报》就公布了这个名次。而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正在西北非访问非洲十四国,有天晚上他宴请新闻记者,宴会一开始周总理就说今天我用中国最好的茅台酒宴请大家,由于那个时候外国记者都知道了《大公报》公布的这个消息,就说,总理,您不是用最好的酒来招待大家,现在中国最好的酒是五粮液。周总理听到这个评奖结果后很生气,仍然坚持说“我是拿了中国最好的酒茅台酒来宴请大家!”国内的有识之士知道名次公布就提醒了当时评酒组织者说你“捅篓子”了,你赶快做好检查,周总理回来会找你的。幸好当时的中央轻工业部和贵州省委省政府都分别及时向中央作了报告,所以那一年茅台酒厂发生了几件非常大的事:第一件,7月份调整了茅台酒厂主要领导人员,党委书记调到遵义地区,我记不清楚是平调还是当副职,厂长是被就地免职,后来平反了;第二件,10月份轻工业部派出了一位司长来当四清工作队的队长,帮助茅台酒厂搞四清运动;第三件,由轻工业部食品司周恒刚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试点工作组,来帮助茅台酒厂提高茅台酒的质量,这个组上面有个试点委员会囊括了当时全国发酵行业的顶尖人物,包括秦含章、金培松、方心芳、朱宝镛,还有我们省里的领导和茅台酒厂的领导。这三件事对我影响极其深刻,使我认识到茅台酒的质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质量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第三个方案就是正好这个时候我大学毕业,茅台酒厂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就把我分配到茅台酒厂来了,我们成了茅台酒厂第一批大学本科发酵专业毕业生。我是9月份来报到的,那个时候员工只有300多人,还在往外调工人,精简人员。所以,应该说我到茅台来是个缘分,经过三个方案才“折腾”到了茅台,才与大家变成一家人。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就是,1939年4月我出生的那一天,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报纸上,在《新华日报》上登了一则茅台酒的广告,后来中央单位的同志发现了这张报纸,特地从北京赶过来送给我这份报纸,我也怕放家里乱找不到,就请儿子替我保管。我感觉这也是个缘分,大概是命里注定的。 (二)是员工、领导的关心。 一到茅台就感觉到茅台员工很热情,很爱
帮助人,有很多例子。一是从江苏一路走过来,辗转从上海到贵阳,后从贵阳到遵义用一天,遵义到茅台用了三天,一路走一路看心里很酸,到的当天下午6点吃饭,吃的是大米饭,还有红烧板栗肉,吃得很香,但是心情不好,所以早早地就睡觉了。这个晚上很不巧,小偷光顾了徐英同志的房间。小偷做贼心虚,徐英同志翻个身小偷以为被发现了,拔腿就跑,这一跑还真被发现了,徐英同志拉开门就喊“抓小偷”,虽然最后没抓到,不过还好没造成损失。当天领导立即安排徐英和二楼的两位女同志一起住,这些女同志毫无怨言热情欢迎,后来还成了好朋友。二是有一次我的饭票被人偷了,当时粮食还很困难,但职工们有的送饭票、有的送粮票、有的看到我喜欢红薯,就从家里给我捎红薯。刚到厂里时我才108斤,背糟子根本背不起,负重爬楼梯更不行,员工们很细心,为了照顾我,在铲糟子进背篼时,为了不让我因为重而往后倒,就用掀把勾一下我的背篼;有很多员工爱憎分明,我来了没几天,有的就善意地给我说要分清界线和站稳立场,非常关心我。因此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看了生产后,感到所有的白酒工艺和茅台都不一样。我便告诫自己和徐英同志:十年内没有发言权,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话影响了茅台酒的质量。三是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当时我只是生产科副科长,老省长王朝文省长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季啊,委屈你了”,他的意思是你从好地方来,到了我们贵州茅台这个地方委屈了我,让我感到很温暖。四是我们的邹开良书记也很关心我,七十年代末有一次快过年的时候他出差江苏,专门冒着严寒到苏北农村去看望我的父亲,动员我父亲来贵州。我们苏北冬天不烤火,很冷很冷,他去时没告诉我,回来也没讲,后来我回家了才知道,让我很感动。五是周高廉书记调来厂后各方面都很关心我,经常问我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六是省厅的邱厅长和组织处的老王也在事先没告诉我的情况下到南通乡下看望我的父亲,希望他来贵州定居。所以,真的感到员工关心我,领导关心我,社会各界关心我。我曾经在仁怀市很多会议上说到,历届仁怀市各级党委政府也很关心我们茅台,仁怀市人民也很支持我们茅台,特别是茅台镇的农民,他们让出赖以生存的土地支持我们。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仁怀市为了支持我们发展,我们提出五马镇的煤厂要影响环境、质量和水质,市里就把煤厂关闭了;我们提出建电厂要烧煤会影响空气质量,污染环境仁怀市就把火电
项目停下来了;我们提出五马的纸厂对赤水河有污染,市里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就停了;水泥厂也关了……;很长一段时间用电紧张,仁怀市都尽量把其它生产停下来供我们用电,尽量把工业项目砍掉保护茅台的生态环境。仁怀市特别让我感动的是1973年,我那时是一名普通技术员,无锡轻院的朱宝镛院长要从贵阳来厂,那时我厂没有小车,我找市政府办公室请求支持,他们一商量就同意了。所以,社会各界这样地关心和支持,领导和员工这样地关爱,才是我能在这里干50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是茅台的神秘工艺吸引着我。 茅台神秘的工艺吸引着我,使我除了家庭困难想申请调走外,其它什么原因都不想走。我想弄清楚,了解茅台酒的奥妙在哪里,秘密在哪里?我编写的《茅台酒的十个工艺特点》,都是对照其它酿酒工艺写出来的,到底这些工艺有什么独到的地方,对我们酒的品质有什么影响?我们的工艺和世界上任何一种蒸馏酒都不一样,有的甚至背向而为,这就给我要弄清楚它为什么如此奇特的追求!譬如说,为什么要近乎整粒的蒸粮?为什么要高温蒸馏?为什么要高温制曲?为什么要季节性生产?特殊工艺给酒质带来了哪些独具一格的品质?等等很多问题我感觉值得弄清楚。在50年里,我是有几次机会可以离开茅台的,但我没有离开,1985年我从厂长位子上退下来任总工程师(正厂级)时,外面有人高薪请我,还说要送一套别墅,但我一口拒绝了。不当厂长了,省厅给了我三个可选择的处室当一把手,我也说不去,尤其是后来从其它厂调了一个厂长当副厅长时,有人说就是你不去轻工厅,否则这个副厅长就是你的了,我也毫无后悔的想法,也不羡慕。到了1993年,各级政府换届,省委主要负责人找我谈话,要调我到省厅当领导,省领导、厅领导、厂领导都对我说这次你可以选择了,但是我也婉言拒绝了。理由是“我五十四岁了”,我说,轻工行业有54个行业,我只懂点茅台酒,不懂其它53个行业,我没那个本事,所以希望领导不要调我走。后来旁边有人帮我讲话,就说“老季在茅台干得好好的,你就让他在那干嘛。”可能领导后来讨论了,就同意了我的意见,没有让我到轻工业厅去当领导,我就留下来了。所以,一共有三次机会离开茅台,特别是后面两次,很正当地能调走,但是我没有走。我虽然申请了二十年要求调回家,后来养父过世后,没有理由申请调回家了,就这样根据组织的安排在茅台工作超过了50年。在我工作50年的过程中,解
决困难问题时都是群众帮助了我。譬如:一是我能把茅台工艺上升为理论,用科学理论来诠释茅台工艺,是因为我首先当了群众的学生,是群众先教了我。我认真向老酒师、向老工程师、技术人员学习,不管哪位酒师、曲师,工人讲的我都认真听,学他们之长,补我之短。二是和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员工一起解决二次酒不出酒、少出酒、产量低于一次酒的问题,也得益于我认真听取了群众意见,综合归纳,提出了20多条的影响因素和50多条解决措施。但真正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是当时一个单位挨了批评发怨言,说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因为推迟生产多用些煤受到了批评,根据这几句话和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我得出了结论,就给几位分管生产的领导说,调整一下烤一次酒的计划,适当延长烤一次酒的生产时间,后来二次酒出酒不正常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我前几天还翻了一 下,1987 年 的 二 次 酒 产 量 占 总 产 量 的2.8%,而那一年一次酒是4.8%,二次酒的产量还不如一次酒,这是个大问题,后来解决了,一次酒占总产量7-8%,二次酒占13%左右。三是1991 年 和 2001年,当时没有地方建酒库也是听取了群众意见找到的,听 了 陈 世 芳 (已故)、何廷雄的意见,把酒库建到了现在的万吨酒库、建到了马鞍山。四是 2003 年产量达一万吨时,我想今后还要发展需要找地方,看看能不能找到像茅台这样好的地方,有时自己出去找,有时就请公司其他领导带我看地方,找了好几个月也没找到。后来见到了我当厂长时的党委书记陈德华同志,他正好来厂到我办公室来,我就向他请教哪里有稍微平点的地方?他想了想说,你往中华去看看,我说不是到了盐津河那边是高山嘛,还怎么走?他说继续往前走看看。我去了,路确实很难走,但我看了很开心,找到了比茅台还要好的地方,我记得当时笔记本上记了6条如泥色、泥质、海拔、方位、赤水河距离、植物群等和茅台一致。又如过去我们提出了要把茅台事业做好、做大、做强。但我在同员工同志们交流和沟通,或者在个别交谈的过程中,他们流露出担心怕做大做快了出问题,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庞然大物一夜就倒了。他们希望的是“做久”的问题,因为很多的员工是几代人都在酒厂工作,有的现在是茅三代,估计很快就有茅四代了,几代人都在茅台酒厂拿工资拿补贴,所以担心做久的问题,于是我提议加一个“做久”,叫做“做好、做大、做强、做久”。我感到是员工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我撰写了一些文章,
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为茅台做好、做大、做强、做久做出了我应做的贡献,特别是把茅台酒的工艺上升到理论,最近还被仁怀市评为“感动酒都十大人物”,贵州省首届贵商大会评我为“贵商杰出代表”是唯一的一个国企代表,这些都是茅台一代又一代酒师、曲师、老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对我教育帮助的结果。所以,我感到,员工是真正的英雄。在茅台这50年中,我也探索了茅台的酒一些奥秘:一是茅台酒如何勾兑的问题。刚来的时候厂长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去酒库总结一下酒库勾酒的经验,说是开“名酒协作会”要用。一方面,我深入车间、深入班组,看老师傅们如何勾、如何调,看不懂的就问,认真向勾酒师傅学习;同时,因为我是大学生,我尽量把它们整理出来并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我也结合科研成果,把当时茅台试点对窖底香、酱香、醇甜三种典型体的分析结果也应用上了,写了一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回答了茅台酒为什么要勾兑和如何勾兑的问题。那是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茅台比其它酒要复杂,需要勾兑,既然复杂需要勾兑,那怎么勾兑?我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引起了各厂的重视,后来各名酒厂都搞勾兑了。 二是白酒的杂味物质的研究。当时搞科研时写过一篇文章叫《白酒的杂味》,是几个人一起写的。 三是后来我提出了提高酱香酒的九条经验。 四是提出了提高酱香酒产量的十条措施。 五是提出了酒电导率和贮存的时间即老熟的关系,并写了一篇文章。 六是为了提高和稳定质量,提出了首推发粮的要求,我认为发粮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能否适度、均匀糊化,影响到堆积发酵质量。 七是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好氧性微生物充分生长繁殖,有益提高产品质量的论断。 八是提出了由于茅台酒生产过程微生物的适温宽,因此茅台酒中香气成份最多的论断,实践证明是对的。 九是提出了在正常发酵的情况下,单位产酒量所需要的酒醅多产酒就香、质量就好的论断。 十是提出了合理水分有益提高质量,稳定产量,降低消耗的论断。在今年度生产工作会以前还有同志提醒我要讲合理水分,我说我是讲合理水分,“十二个坚守”中就有要求要合理水分。我当时举了个例子:炖鸡汤,炖鸡时水太多了不好,水太少了也不好,水太多鸡的味道就淡了,水太少汤太腻也不好吃。我还举了个做饭的例子,水太多了饭太软不好吃,水少了饭太硬也不好吃,水恰当了饭又香又好吃。所以员工同志们就给取了个好名字叫“鸡
汤理论”,这实际上就是讲合理水分。 十一是提出了离开茅台镇生产不了茅台酒的论断。实事求是的讲我是根据实践结果、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我国名白酒香型分布区域图提出了这个论断。当时我们厂里的人都没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但是仁怀市的同志对这点还是比较敏感的,有一个同志讲“这个老头的这句话”把20亿的金山固定在了仁怀,那时候我们的销售收入是20亿,不是现在的300多个亿,实际上我发表这个观点还有一个原因是要告诉大家要爱茅台酒,要爱茅台酒厂,我这个搞了一辈子茅台酒的人都不会离开茅台了,因为离开了我有再大本事也生产不了茅台酒了!我看不起学了一点而忘祖的人! 十二是提出了茅台酒工艺是中国白酒工艺活化石的论断。我觉得现在酒的历史越编越离奇,甚至有人还说茅台酒的工艺是从某个地方传过来的,茅台酒的工艺哪里看得到那种酒的工艺的影子?张肖梅写的《贵州经济》里面,也说盐商带了北方的酒师来茅台。来做酒是可能的,但这里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做北方那种酒,因此是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说以失败而告终呢?因为茅台酒工艺中看不到那种酒的工艺的影子,茅台工艺就是茅台工艺。我说茅台酒的酿酒工艺是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一是因为茅台工艺还保留了季节性生产的特点,这是农耕社会的特点;二是粮食很粗,我讲的是宁粗勿细,这也是农耕社会特征,不可能用大量人力畜力把粮食磨碎;三是至今仍采用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这也是农耕社会的特征,而不是工业社会的特征。我说的活化石是从工艺层面讲的。 十三是提出了适量饮用茅台酒有益健康的论断。这句话看上去简单,我实际上花了21年时间搜集、归纳、整理并分析出来的,1972年开始到1993年得出这个结论,但由于酒精伤肝的观点影响深远,我当时写的文章题目是《神秘的茅台酒》,到了后来才改为《茅台酒与健康》,讲了饮茅台酒有益健康的案例,并分析了原因。 十四是提出了提高一二次酒质量的问题,并解决了一、二次酒酸、涩重的问题。 十五是解决了二次酒不产酒、少产酒的问题。 十六是提出了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要把消费者、经销商当上帝、当恩人来对待。这应该是我们销售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卖得出去才能发奖金、才能够发福利、才能够发展。 十七是比较全面地用科学理论诠释了茅台酒工艺,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一些问题,比如“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问题。 十八是当过车间工人
夜校教师,当过“七·二一”工人大学教师,给工人、技术干部讲技术课,也带过徒弟,是经工会同意的,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比如丁德杭同志、吕云怀同志等等。 十九是编写的《茅台酒的企业标准》、《茅台酒的国家标准》分别获得了奖,还编写了酱香型酒的遵义地区标准、酱香型酒的贵州省标准、酱香型酒的国家标准、《黔酒宝典》、《茅台鉴真》等。 二十是制定了初期的 《十四项操作要点》,并修改、制定了制曲、制酒、勾兑、包装的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后来审批的各种各样的标准含管理技术产品等等。二十一是陪同王老厂长参观习水酒厂和郎酒厂时,发现四川隆昌一带生产的陶坛漏损低,就逐步改用四川隆昌一带陶坛,使损耗由1978年的超过5%降到现在的2%左右,按现在的规模每年能减少数千吨损耗。 二十二是提出了茅台酒质量“制曲是基础、制酒是根本、勾兑是关键、质检是卫士”。 二十三是提出了茅台工艺十大特点;提出了为了茅台酒质量要十二个坚持;提出了为了确保茅台酒质量必须坚持四个服从原则等等。 二十四是通过全面分析,认为贵州茅台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并写了文章。 (四)是最最重要的一条,是我的家庭很穷,造就了我敬业爱岗。在家的时候吃饭都吃不饱,读书时,五年大学有三个假期没有回家,徐英同志都不知道我有三次没回家。不回家的原因是缺1.2元钱的车费,不敢问家里要,不敢向朋友借,经历过苦难日子,遇到很多事情就怕丢掉饭碗,所以比较敬业爱岗。有一次是很想回家的,就是被小偷偷的那次,徐英气愤地说“明天走”,当时的刘同清厂长说“你讲什么?”我说她没讲什么,不敢说要回家,如果说了要回家,他真送我回家就麻烦了,因为就会没有工作、没有饭吃。后来有两次想走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些委屈,如一次是1985年确实是我不愿当厂长,我自己要求不当的,不是有什么问题,但有的传说我被免了,一传十、十传百,原意就被歪曲了,就想走,但又觉得不应该走,歪曲毕竟不是真相。所以我仍然坚守在总工程师岗位上搞科研,也关心着生产,厅里有意调我到省轻纺工业厅我也没去,后来调我去厅当领导我也不去,我愿和员工一起搞好茅台酒事业。我总想领导和员工都很关心我,若为了生活好点、工作环境好点就离开茅台我感到对不起各级领导和企业员工对我的关心教育,也对不起父母、家人和老师及朋友对我的教育。所以,一直留下来和员工同志们一起弘扬茅台传统工艺,创造茅台辉煌。 二、50年里我
见证了茅台翻天覆地的变化 茅台酒厂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几个先天不足。在计划经济时期,一是交通很不方便,那时贵阳到遵义需要一天时间,遵义到茅台则要三天时间,后来由于赤天化的上马,贵阳到中枢开通一天一趟的班车,我心里十分高兴,方便了。重庆到上海的铁路开通了也激动了一下,都是围着交通激动。所以,这么一个厂子,交通是个问题。二是粮食消耗很大。解放前是6斤粮食1斤酒,解放后是5斤粮食1斤酒,在解放初期粮食短缺的情况下,需要多少粮食来做酒?这对茅台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三是茅台酒的基建投资大,可以算是酒类企业中最高的,资金周转是所有酒类中最慢的,资金的占有量是所有酒类中最大的,这些都会影响茅台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一是我们的税负比较高,是四川的两倍,贵州的中央税率是30%左右,四川是15%左右,利润我们是30%左右,四川利润是15%,也就是说四川的利税只有30%多一点,我们的利税是60%,如果1983年到1994年再到现在,四川的企业如果像我们这样交税,可能也很困难了,这也影响到我们的发展。二是我们的生产工艺问题。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把原料变成商品,我们是实实在在要决策五年后的事,要分析市场的情况,这对我们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尽管步子慢一点,但能稳一点,我们还是走过来了。 50年见到的变化:一是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又变成了柏油路,电线杆由原来的木质变成了水泥的,电线也埋在地下了。二是职工的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大家不太相信,当时我来时茅台酒厂党委书记柴希修住的地方是一个用废弃的酒瓶来做的墙,上面是瓦角,瓦角上面是牛毛毡,牛毛毡上面是瓦,一家人住在里面,无怨无悔;当时的厂长住的是一个废弃的库房,用火漂板、席子隔了几间屋子;副厂长是和一位打铁的工人合住一间房;王绍彬厂长是和六七个工人住在一起;窦老厂长住在制曲车间里隔的一间房子里;我们的工人也是住在制曲车间,住的地方既要堆煤,又要烧火,有的还要养猪。现在大不同了,住的大多是面积在100㎡左右的商品房,甚至有的有两套、三套的。三是工资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工资比较低,员工总数为300人左右时,我领52.5元的工资排在三十几位。1983年我当厂长,1984年全厂1300多人一年的工资发了83万,只相当于我们现在副总一年的工资,现在员工平均年收入为13万,是我们当时的200倍。四是交通也发生了
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去中枢要么走路,要么靠爬煤车或爬拖拉机,而且只有从茅台到中枢才可以爬,因为汽车、拖拉机开得慢可以爬,回来就只有走路了,我曾经站在货车车厢里拉着顶棚从茅台站到贵阳,曾经走路最远从茅台走到过坛厂。现在很多员工都有了私家车,过去是公车私用,现在多数是私车公用。五是对子女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就在家等着招工,现在不同了,幼儿园、小学就往遵义、贵阳送,大学到外省、外国读,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六是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礼拜天,早上,女同志就在家洗衣服,做午饭,男同志大大小小的都要去煤厂背煤,背煤回来吃饭,下午女同志带上小孩去打猪草,过去煤要自己敲、火要自己生,还要打扫卫生,现在情况大不同了,家里请了保姆,几乎都不用自己动手了,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员工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外,企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企业的排位变了。过去茅台酒厂在省级企业里排名靠后,在轻纺工业企业里也是排在贵棉、清纺、轻机后面,现在在省管企业里排名前列。在全国白酒企业里,茅台有名,是轻工业部重点关注的两个白酒企业之一,但产量、规模、经济指标在上世纪有时排在名酒厂的五位以后,有时排在十位以后,到了二十一世纪逐步的排到了第二位,现在主营业务牢牢的坐在了第一位的位子。二是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我来厂时产量200多吨,我当厂长时白酒产量1200多吨,现在集团公司白酒产量87000多吨!我来时销售收入200多万,现在400多亿,白酒企业第一,超过了世界著名的法国科涅克地区白兰地销售收入总和;我来时亏损80多万,现在盈利220多亿;我来时上交税金140多万,现在交税140亿,超过了世界著名的英国苏格兰威士忌100多个酒厂所交税的总和;茅台股票,长期占领第一高价股,市值长期在1500亿以上,是白酒上市企业第一,是第二名的一倍多。三是茅台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仁怀在遵义地区(市)排名靠后到第一位,在贵州长期排名前茅,仁怀进入中国百强县,在西部地区百强县中排名不断向前,现在排在15位左右。奇迹是员工创造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认为:一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好,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深化改革开放。二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我们都很关心、支持,以及仁怀各界的支持。三是靠历代的茅台员工和领导班子艰苦创业、爱岗敬业、
团结拼搏的精神。四是用科学理论诠释茅台工艺,坚持质量第一、坚守传统工艺。五是走实事求是的具有茅台特色的发展之路。六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现在我们在科技人员素质、科技装备、科技研发水平行业是领先的。1964-1966年的试点对我们工艺作了肯定,也为我们培养了人才。七是认识到消费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把经销商和消费者当上帝、恩人来对待,做好各项营销工作等等,才有我们今天的变化和辉煌。 三、对茅台酒工艺传承的四点建议 要把茅台做好、做大、做强、做久,茅台酒生产工艺的传承、茅台酒质量的坚守非常重要!所以我提四点建议: (一)茅台酒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质量是关键、是命根子。茅台酒厂能够从全国经济规模很小的企业发展成今天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上缴税金、股价、品牌价值稳居行业首位,过去我们在省轻工业厅只能排在第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对茅台酒生产工艺的传承和质量的坚守,所以一定要保证质量,这是茅台的领导、员工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服从”,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工作量服从质量。为什么后来加了“工作量服从质量”,就是为了防止个别员工偷懒、不注重细节,用抓斗上堆、用抓斗下窖、用抓斗翻造,因而造成不能让喜欢氧气的各种微生物充分繁殖、充分发挥作用,如果直接把糟子放进窖池里,会把空气压出来,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后来要求把糟子放到窖坑边上再由工人铲下去,这就好多了。二是要确确实实践行“十二个坚持”,即:质量是生命的意识,“四个服从”,合理水分,高温堆积,高温制酒,高温制曲,制曲适度润粮,确保合理堆积发酵,茅台酒的产量是两头小中间大,确保好气性微生物生长繁殖,基酒要原汁原味入库,创造条件让各种微生物生长好、繁殖好等。三是要高度重视四个重要环节——制曲是基础、制酒是根本、勾兑是关键、检验是卫士。检验的作用不能忽视,很多问题是通过检验查出来的,所以要通过检验来提高质量,防患于未然。比如说“塑化剂”的问题,前几年就发现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整改,特别是现在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的情况下,检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几个重要环节都要抓好,不可偏废,全部要抓在手上。(二)要传承就必须培养大批人才。人才范围很广,我们的企业要做好、
做大、做强、做久,就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如何培养?我认为目前的方法是对的,就是向大专院校要人,引进和招聘人才,要“借脑”。我们还要考虑到茅台酒的特殊性——手工操作,工艺要求讲得很清楚,但做的时候要做到这样也比较难做,这和情绪、责任心有关系,有些不能用文字表达只能口传,所以要帮、要带,要师父带徒弟,要传、帮、带,要扶上马,送一程。我认为“师带徒”是茅台传统能传承到今天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规范的一个好方法、好形式,有能力教、有时间教和有人要求学,就要不拘形式地带,而且要带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郑义兴老厂长的帮带,李兴发厂长是1952年进厂的,1956年就当副厂长,能吗?不能。说明了郑老厂长带李厂长带得好,李厂长也学得好。没有王绍彬厂长带,有许明德厂长吗?没有郑老厂长、李兴发老厂长、王绍彬老厂长、许老厂长等等,还有一大批曲师、酒师、检验师,茅台酒的工艺能传承吗?没有他们,没有这些老酒师把他们的经验传给我们这一代,能有今天吗?还譬如说勾酒,当然解放初的勾酒方法比现在简单得多,但毕竟是有方法,没有张德良老师的传授,有李贵祥、李大祥、王道远、彭英、钟琳、李宪、王刚吗?不带怎么行,书上没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成文,不靠帮、带、传,靠什么?那时候留下来的《十四项操作要点》,是1954年到1956年才弄出来的,内容很简单。上述同志对我们这代人很好,不但带而且还传授知识和经验。我的科长给了我一个重要配方,解放前就用的,我抄在笔记本上的。后来省轻工业厅设计院的一个搞建筑的人说郑家酒厂有重要秘方,存在银行里头;有人出价20万要我买一个配方,问我你们茅台酒厂要不要,我很气愤,半带开玩笑地给他说“你要不嘛,我卖给你”!书上写得很简单,看得懂,但不会做,看懂了,会做了,也要理论联系实际,也要吸取实践的知识,也要有人教!工会这十多年抓的两件事情我觉得是做得很好的,对我们茅台做好、做大、做强、做久是很有帮助的:一件是劳动竞赛,另一件是“师带徒”活动。“师带徒”只要愿意学、愿意教就行了,而且不收钱,工会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的生产工艺必须传授,尤其是现在有2万多员工,更要进行“师带徒”,否则我们的生产工艺要失传、要变,我有这个担心,也可能是杞人忧天!譬如:1956年,我们的厂长张兴忠同志是被推荐全国评酒委员,1956年第一次酿酒会议就是推广“烟台操作法”,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也很
规范,加之有人提出茅台工艺复杂,出酒率低,生产时间长,所以张厂长回来后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二锅头的办法,用“烟台操作法”来烤酒,结果遭到师傅们的坚决反对,尤其是遭到郑义兴老厂长、王绍彬老厂长等人的坚决反对,不能做二锅头,我们就是要做茅台。1963年全国评酒会上茅台的名次较为靠后,当然中央、省委都做了分析,但是厂里没有认真分析,结果开始学泸州,用浓香型的窖池来做酒,后来根据实际我们又把它改过来了。所以一定要传,一定要全面地、系统地传下去,否则容易出事,而且关键的时候要用科学说话,我们的工艺绝不能受一些不全面、不系统、不科学理解茅台酒工艺的人的影响,影响产质量,一定要把茅台酒工艺传承好,弘扬好、创新好。我觉得“师带徒”是一种好形式,我们还可以思考多种形式。一定要教、一定要学,愿意教和学的人都应受到表扬、受到鼓励、受到尊重,古话讲“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教的人不怕饿死,这种敬业精神应该弘扬。 (三)要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认识茅台酒的工艺。茅台酒的工艺是茅台历代酿酒人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应用微生物的典范。茅台工艺既根据酿酒的科学原理又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又吸收了其它发酵食品的优秀工艺,设计了一套举世无双的科学的、合理的酿酒工艺,使品质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制曲师、制酒师、勾兑师、检验师,把高粱、小麦和水变成了健康食品,变成了液体黄金。茅台酒如此细腻、幽雅、丰满、醇厚,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品,应该传承、应该弘扬,这是最大的酒文化!凡是对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又经过科学实验、评估、论证,可以创新。还可以在管理、科技、信息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有了这样的工艺(原料、工艺条件、自然环境),才能有轮次酒的合理比例,人为改变工艺达到产酒比例合理,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打破合理的轮次产酒比例,教训是深刻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定要坚守工艺。的确一次酒的勾兑率不高,我做过统计,只有1%-3%的比例,怎么办?70年代我就讲过,这要从两方面来做:一方面要提高勾兑率,酒库既要提高勾兑合格率,又要提高勾兑率;另一方面要做低度酒,曾经出现过酒的一次酒不够用。不能人为地压,就像生小孩一样不能人为控制,否则就会影响男女比例进而引起社会问题。制酒也一样,只要坚守了工艺,比例也会合理的,而且二次酒是可以100%勾兑到茅台酒里去的。 (四)茅台酒的工
艺既科学又合理。茅台酒的工艺现在比较规范,今后还要进一步规范,因为茅台酒里面还有很多很深的奥秘可以探索,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地收集更多的数据,做更多的实验,用很多的原始大数据来分析、整理、评估,使茅台酒的工艺更加规范。茅台酒的粮耗很大,困难时期没有受到冲击,没有受到当时在一些地方出现的白水酿酒的影响,原因就是我们的领导、酒师的坚守,坚守传统。 同志们: 我来茅台的50年,是茅台员工用技术、用知识、用智慧、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了我,使我能从一名普通员工不断走向技术员、工程师、工程技术研究员、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等岗位,成了一名有用的人;使我和员工们一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险阻,初步把茅台做成了白酒第一品牌、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讲话:员工是我们真正的英雄!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