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doc

浅论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doc

来源:爱go旅游网
浅论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表达了职业教育开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开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行业是注重实践与积累的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的管理人员都要求有较强的实践经历,尤其是在酒店一线工作的经历,如酒店的核心部门——前厅、餐饮、客房等。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非常适宜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更快学习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了解这一行业。 2、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工学结合”模式能让学生较早地适应职业环境,进入职业角色,学会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2)便于学校了解和掌握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吸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力。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根据酒店管理才素质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采用“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1+0.5+1+0.5”指的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采取学生入校后先在校学习根底课程1年,再安排学生到酒店

进行半年的教学顶岗实习,教学顶岗实习半年后回到学校学习酒店核心管理课程1年,最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 “教、学、做”实现了两种知识的有机结合:学中做、做中学。它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具体实施,大致是这样的:

1、学生入校的第一年,主要安排酒店效劳核心课程和相关的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了解酒店根本职能部门的运营,掌握酒店效劳的根本技能,具备根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能力,保证教学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同时,在课程安排中穿插行业专家到学院做讲座;周末及节假日有方案的分批安排学生到酒店见习,从而将学校学习的根底理论知识逐渐理解渗透到工作中,属于职业适应和专业知识的生成期。

2、学生入校后的第三学期安排教学顶岗实习,学生将在酒店中了解、熟悉酒店经营管理的要求,对酒店各部门的管理进一步了解,发现实习酒店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思考酒店经营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步形成管理意识。

3、学生教学顶岗实习后回校的一年时间,主要安排专业管理课程和拓展课程。通过半年的教学顶岗实习,学生对酒店的经营管理有了一个根本了解,对酒店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酒店经营管理成功经验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积累。这一年的在校期间,在专业教学上将充分结合学生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将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象带回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讨论,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重点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知识和能力上的缺乏,培养学生的行业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职业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4、最后一个学期将安排学生再次到酒店实习,将前五个学期所学到的知识系统的应用到酒店工作中,主要提高学生管理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能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固化在校期间学到的管理理论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各方面能力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那么,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酒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旺季时酒店抽不出人手对学生进行培训,而在淡季时如果接收实习生,将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因此导致学生实习时只有工作,而无学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相当一局部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还有一局部老师是半路出家,缺乏完整的系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上也是一知半解;而在企业当中成长起来的行业专家,又不具备教育理论,在教学中无法正确表述教学内容,或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承当教学任务难免会力不从心。

1、由于酒店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比拟快,学生从体能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比拟难以适应,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影响工作效率。

2、学生进入酒店实习都是从基层做起,从事的是根底性和辅助性的重复劳动,工作缺乏创造性和新意,长期从事,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逐渐失去了对酒店行业的从业热情。

3、因为是在实习阶段,学生的自我定位比拟模糊,难以融入企业和团队。

4、每个酒店的相关技术要求不同,和学校所学的也有所出入,因此,局部学生认为在校所学不切实际,缺乏操作性和应用性。 1、建立“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而我国在实施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规定不明确,缺乏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的职责与义务、学生的义务与权利保障、企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等。《职业教育法》也并没有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定位。借鉴德国成功经验,建议尽快修改职业教育法,如在国家层次上规定职业培训总方向、职业培训手段,确定企业与学校的分工等等,明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地位;尽快修改税收,通过具体规定鼓励、刺激企业,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积极性等。只有这样,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深入而具体,不再流于外表,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2、学校要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也能使企业在旺季获得大批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效劳企业的力度,利用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新的效劳工程,提高酒店的效劳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开展出谋献策。

3、企业方面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立工作,参与教学工作;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为企业集聚和储藏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1、加强专业教师到行业挂职、兼职的力度。在《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效劳一线实践。”

教师到企业挂职、兼职,既能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变化以及行业对于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效劳,深化校企合作。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行业中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培养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聘任校外兼职教师。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真实任务带入课堂,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在核心课程中,引入“双教师”制,即专业老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共同授课。这样,既解决行业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问题,又能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的问题,帮助专业教师迅速成长。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归

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既可以将真实任务带入课堂,也可以将课堂放入酒店,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清楚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开展能力,以到达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1、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开设专业导学、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在实习中不断认识行业和自我,正确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激发长期而持久的工作热情。

2、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应实行“双导师”制,明确酒店兼职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自的责任。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安排指导教师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还要加强与酒店指导教师的沟通,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同时也能使学校专业教师更好的进行行业调研,提高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度,便于根据企业及行业需要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能够持续改良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保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质量不断提高。

在教育部xx年第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育主体已从单一的学校转变为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的二元主体。学校与企业应该加强沟通,各自发挥所长,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体系

构建为桥梁,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