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诗经》中的婚俗
目录
一、概述............................................................ 3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
(一)、“娶妻如何,必告父母” .................................... 3 (二)、“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命,亦可畏也。” ..... 4 (三)、“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 4 (四)、“非媒不得” .............................................. 4 三、上巳之恋、地区风俗中的婚姻...................................... 5
(一)、上巳之恋--《诗经》中的情人节 ............................. 5 四、 生活中产生的爱情............................................... 6
(一)、溱与洧、芍药定情 ......................................... 6 (二)、为爱痴狂--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 6 参考文献............................................................ 8
1
《诗经》中的婚俗研究
内容摘要
《诗经》又称诗三百,有305篇。《诗经》最早作品创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创作于东周的春秋秋中叶。《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通过《诗经》结合周朝的社会风俗可以看出当时的婚俗是以一夫一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同时从在地方风俗下的婚恋习惯,以及极少部分的自由恋爱。
[1]
关键词:《诗经·国风》 婚俗 上巳之恋 父母之命 周王朝
2
一、概述
《周颂》是西周王室的宗庙祭祀乐歌,周王朝积累不少,昭王时又继续修订和补充。就《周颂》的主要内容而言,它们歌颂受命于天的先王功绩,美化开国者的完美品格,膜拜神的仁德和无上权威,祈求福保国运长久、五谷丰登。《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商颂》是宋国的宗庙祭祀乐歌,宋国是殷商的后裔。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全部是西周的作品,它们主要是朝会乐歌,应用于诸侯朝聘、贵族享宴等朝会典礼,有的出自史吏、太师的手笔,有的出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小雅》共74篇,基本上是西周后期的作品,应用范围由朝会扩延到贵族社会的各种典礼和宴会,反映贵族社会生活和习俗的诗歌。《小雅》大部分是由士大夫和贵族阶级下层写的一些讽谏怨世,讽刺社会之作。
《风》又称《国风》,共160篇,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诗歌,以其所在地的国家或地区而得名,主要是古代黄河流域和小部分长江流域。它们中有一部分是从劳动人民口头诗歌创作歌歌谣整理而来,也有一部分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大部分是下层官吏及其家属的作品。《国风》主要内容有劳动之歌、劳役之怨、情书恋歌、妇女婚姻、国家兴衰、民俗风习、讽刺民谣、没落贵族阶级的哀歌等等,广泛的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习惯,被称为“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周王朝是奴隶制社会的代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周王朝在婚礼制度方面已经具有初步的规定,形成了中国传统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西周制定了早期的婚姻制度,即一夫一妻制,然而在贵族阶级周朝为了维护统治,成为政治制度上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在一夫一妻制度下父母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可以提前了解对方,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双方的父母手中。
(一)、“娶妻如何,必告父母”
例如《齐风·南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想要娶妻怎么办呢?必须要事先告诉父母,说明父母之命的重要。为什么会形成“娶妻如何,必告父母”这一规定呢?这是因为男女双方结婚不仅仅是他们两个因为爱情而结合,更重要的是为了“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双方缔结婚姻是为了两个家庭的繁荣强大,为了两个家族的利益,要讲究没当户对,因此,男女双方在成婚之前必须的通知父母。如果两个人结婚时没有通知父母,两个人搞“自由恋爱”不想受家庭父母的约束,私自结婚又会怎么样呢?《礼记·昏义》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可见,在古代特别强调对婚俗和礼仪的遵循,女子要听父母的一切安排,对父母不得有丝毫的反抗,缺乏反抗精神。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两人结婚了,那么他们的婚姻在当时也是不合礼、不合法的,是得不到家庭、家族及社会他人所认可的。得不到家庭、家族及社会他人所认可的,那么他们就不是夫妻。在当时的时代观念来看,父母和媒
3
[2]
人充当婚恋的决策者和见证者,一场盛大的婚礼必不可少的就是父母。
(二)、“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命,亦可畏也。”
作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上方父母决定的,在这种婚姻择偶制度下,男女双方几乎很少有通过自由恋爱而决定婚姻幸福的权利。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命,亦可畏
[3]
也。”这番对心上人的作解释的自白通过“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中的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却又是我可奈何。“岂敢爱之?畏我父母。”这是怎样的胆战心惊!可见即使少女对心上人“仲子”依然相爱,却也“仲可怀也,父母之命,亦可畏也。”女子所“畏惧”的是什么呢?她畏惧父母和兄长,畏惧自己的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畏惧的是一张从家庭到社会的无形的网,无处不在的网,谁也无法挣脱它。它是经过“父母”、“兄长”、“左邻右舍”多重包围的,难以冲破的巨网。这样即使两个人早已互相爱慕,但也因为对父母的畏惧同样不敢有任何表露,甚至连两个人见面都需要去翻过高墙去约会。同时也表现了对父母之命的遵从,也是一个社会习俗下最普通的缩影。这种自由的恋爱是难以实现的,要想合法化就得通过父母的同意,有媒人的牵线。
(三)、“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又如《鄘风·柏舟》中“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不只,不谅人只!”。诗中写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强迫她嫁给别人,她誓死不肯。可以看出在婚姻包办制度下待嫁女处于被动地位,她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爱人的权利,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父母之命大于天,就算是有反抗也难脱礼仪制度和封建礼制的压迫。还有《鄘风·蝃蝀》“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4]
。首先这首诗是对一个大胆追求婚姻自由,而破坏婚姻礼制的女子的强烈痛斥和指责。从现代人来看这个违抗父母之命的私奔的女子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但是在西周那个社会,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人们只会将他作为反面——一个淫荡的女子,而进行最严厉的斥责。没有父母的同意即使你走到哪里都是反面教材,被人们所唾弃,人言可畏,自由恋爱是要付出巨大的生活代价;同时也在警告后人要听从父母之命,不要搞自由恋爱,也清楚的告诉你它的代价。
(四)、“非媒不得”
在周代,媒人在双方缔结婚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非媒不得”没有媒人就缺少了两人成婚的中间环节。无论男子或女子需要结婚,都要通过媒人这一关。如果没有媒人的介绍,那么男女成婚就失去了所依据的重要条件。如《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延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体现了一个女子想要成婚需要一个媒人来提亲,之所以延期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良媒”,不具备成婚的所需条件。又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头砍不到树。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从这里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首先通过媒人。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诗经》的那个时代民间婚姻制度的现实状况:古代婚姻制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如果缺少这一成婚条件,就会受到谴责或酿成悲剧。一方面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
4
得”为婚姻准则,通过婚俗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婚姻制度,以社会礼记制度来干预婚姻。而另一方面,又从在着“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等享有一定的恋爱自由。
三、上巳之恋、地区风俗中的婚姻
《诗经》婚恋诗中《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诗歌中是一个拒绝与一个已婚男子重婚的控诉,面对强权绝不妥协,可见在当时的“一夫一妻”制度下也从在着“一夫多妻”的情况,一夫一妻制婚俗中,仍然夹杂着许多其他习俗。从《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歌中我们发现在当时周朝的郑国、卫国、秦国、邶风等地区,人们的婚俗习惯是相当开放的,男女可以自由的交流或者在特定的节日可以畅所欲言,私定终身。这些地区遵循上古风俗,民风开放,在婚姻恋爱上比较自由。
(一)、上巳之恋--《诗经》中的情人节
在这些地区中最具代表的是上巳节;三月三是汉族传统节日,旧称“上巳日”,时在夏历三月初三日。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
[5]
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诗经》产生的那个奴隶制时代,距离上古的原始社会不是非常遥远,新的婚姻制度和礼教还没有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脑海,原始社会时代的婚俗习惯仍然顽固地存在着一些远离周王朝统治的地区,或者是管理比较松懈的地方;在这些偏远地区的男女,在恋爱上仍是保留着原始社会的习俗,是比较开放的。同时,由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劳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围绕农业进行的,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是农业生产的规律。人们的生活大约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农的历二月开始,因为春天到了他们需要到野外耕地,从春耕开始一直到九月把庄稼收割了以后,结束他们的劳作。从九月起,一直到来年二月底止,人们的主要活动是在家中生活。在人们从事劳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有一些男女之间的接触,在这里他们产生了相互的爱慕之情,在结束了一年的耕种之后,接下来是人们最闲暇的时间,人们可以选择在这个时间为相爱的人举办婚礼,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经过长年累积的衍化,在人们的劳作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活动、或节日。人们经过了漫长的冬季,在这期间很少和外界接触,也减少了男女相见、相爱的机会。春天一到,万物生机勃勃,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劳动,在耕种过程中男女有机会相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节日。再加上古人很讲究天人感应,以为三月三时阳气勃发,阴阳和合,万物繁育,人间于此时亦应顺天应时而婚配嫁娶,生儿育女,从而使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互相感发,两相促进。于是许多习俗在旧历二月或三月初举行,上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吉日习俗。 上巳:原定为
5
三月(仲春)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又叫修禊,但曹魏之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四、生活中产生的爱情
(一)、溱与洧、芍药定情
在《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暮春三月,春光溶溶。溱水、洧水这两条古代郑国境内的著名河流,翻腾着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欢快地奔腾着、跳跃着,向下游流去。河流两岸的沙滩上,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小伙子和姑娘们脱去了冬服,换上了春衫,更显得精神焕发。人人手里拿着一束兰花,这是他们用来拂除不洁的工具。可是此刻他们手中拿着它,与其说是出于迷信,毋宁说是出于爱美之心。而在通往河边沙滩的道路上,青年男女们还在络绎不绝地赶来。他们走着、唱着、说笑着。在这个自由的节日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长谈交流,表达爱慕之情!诗中的女主人公特别大胆、热情、开朗、活泼。她主动邀请小伙子去游玩,她毫无顾忌地和小伙子说说笑笑。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二)、为爱痴狂--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郑风·蹇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与自己相爱的心上人,住在溱、洧之水的对岸,女子在河岸的约会地点等待心上人的时候难免等待相会的焦躁和疑虑。不过她的言语上却是毫不在乎的样子,表现的十分爽快:“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倘要思念我,就提起衣襟渡溱来!真是快人快语,毫不拖泥带水。较之于《将仲子》那“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的瞻前顾后,显得非常泼辣和爽朗。只是女主人公的脾气也未免太急了些:心上人倘要早早晚晚念着她,就必得早早晚晚来找她,那什么事都干不成了。说穿了,恐怕还是女主人公对他思念得更深些,巴不得立刻渡溱去会见心上人。但作为女子,毕竟又要矜持、宛曲些,所以说出口时,就变成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了。可见泼辣的女子也并非不矜持,爽朗之中,也毕竟还留几分含蓄在。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的角楼等我。隐藏起来不让我看见,急得我挠着头来回走。娴静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色的笛管。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漂亮的笛管真让我喜爱。姑娘从郊野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真是美好新异。并不是茅草芽有多美,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一位男子和他的心上人相约在城墙的一角,男子早早的到了约会地点,一边着急的等待一边对心上人的美好回忆,男子拿着女子送的柔荑象征着爱情将更加长久。《卫风·木瓜》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周南·关雎》就
6
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
从上面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诗经》中的《召南》、《郑风》、《卫风》、《邶风》所描绘的地区,他们的婚俗婚恋相对于其他诸侯国是相当开放的,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可以大胆的约会,甚至可以从不想是的陌生人,转身一变变成一对相恋的情人。如《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7
参考文献
[1]
刘启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第2辑)·诗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符国栋,裴溥言,周小华,高丰等.诗经先民的歌唱[M].海南: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1998:324 [3]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 [4]
姜亮夫,夏传才,郭维森,赵逵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9 [5]
刘维治.从唐诗看唐代三月三上巳节俗的流变[J].民间文学论坛,1997(2),32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