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招聘的现状研究与趋势分析
作者:刘杰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上求职日渐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网络招聘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从网络招聘市场现状入手,从而分析网络招聘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预估。
关键词:网络招聘市场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网络招聘也称在线招聘或电子招聘,它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招聘活动,包括信息发布、简历搜集整理,电子面试以及在线测评等。它是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最快的领域。网上招聘可分为高级和初级两种形式。高级网上招聘实质是公司在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或简历收集应聘信息,利用软件测试考察应聘者;初级网上招聘是指公司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但鼓励应聘者通过传统渠道应聘。 一、网络招聘方式及特点 1.网络招聘的方式
1.1注册成为人才网站的会员。在人才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收集求职者的资料,查询合适的人才信息。这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网上进行招聘的方式。由于人才网站上资料库的容量大、日访量高,所以企业能较快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现在最主要的人才招聘网站多为综合性职业网站,其特点是资金背景雄厚、实力强,面向全国,拥有自己的职业库和丰富的职业资源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前程无忧(www.51job.com)、中华英才网(www.chinahr.com)和招聘(www.zhaopin.com.)等等。
1.2在自己公司主页或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并建立相关的链接。世界500强中有很多公司经常在自己的站点上发布招聘信息,这种方式既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又能使来访问的求职人员在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应聘岗位。
1.3在某些专业的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由于专业网站往往能囊集某一行业的精英人才,在这样的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对吸收某一特定专业的人才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针对特定目标市场的网站有IT人才网站、大学生人才网站等等。
1.4在一些浏览量恒大的网站发布招聘广告。比如新浪(www.sina.com)、搜狐
(www.sohu.com)、中华网(www.china.com)等等。在这些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不仅会有很大的信息反馈量,而且也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广告效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5通过网络猎头公司。专业的网络猎头公司利用互联网将其触角伸得更深更远,再高的职位他们都会猎寻得到,但是费用相对较高,比较适合招聘高级管理人员。 1.6在BBS里发掘出色的人才。 2.网络招聘的特点及优势
2.1覆盖面广。互联网的覆盖面可能是以往任何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他可以触及到世界的每一角落。网络招聘依托于这一特点,往往达到了传统招聘方式无法获得的效果。 2.2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网络招聘通过交互式的网上登录和查询完成信息的交流,这种方式与传统招聘方式不同,他不强求时间和空间上的绝对一致,方便了双方时间和空间的选择。这种基于招聘双方主动性的网上交流,于无声无息中,完成了及时、迅捷的互动。 2.3招聘成本低。原来的现场招聘会、人才中介、报纸招聘等传统方式成本相对较高,而网络招聘不仅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为企业节省了时间、精力和费用,同时对求职者而言,也是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轻轻松松的在家就能顺利完成简历的投递。 二、中国网络招聘市场概况 1.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 1.1网络招聘市场营收规模
艾瑞在对2005~2012年网络招聘市场营收规模调研时指出:2009年网络招聘市场依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增速进一步放缓至11.8%。2010年将重回上升渠道,2012年网络招聘市场营收规模将达到23.4亿元。
1.2从求职者的网站访问行为来看中国网络招聘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2008年平均每个学生求职者使用过3.65个招聘网站进行求职,而平均每个职场求职者使用过3.16个。
在最常使用的招聘网站的选择中,前程无忧成为最受职场求职者亲来的网站,最常使用率达27.2%,而智联招聘随其后,中华英才网以较大差距名列第三位,地方性网站位列第四位;而最受学生求职者亲来的网站是智联招聘最常使用率达21.3%,第二位中华英才网,最常使用率为20.3%。前程无忧吸引学生求职者的能力相对较低,最常使用率为14.0%学校bbs和应届毕业生求职网的最常使用率分别为12.1%和10.8%,位居第四、五位。 2.从智联招聘看中国网络招聘市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智联招聘网平均日浏览量4000万,日均在线职位数197万以上,简历库拥有近2200余万份简历,每日增长超过40000封新简历。智联招聘拥有覆盖全国超过20个主流城市的智联招聘周刊,与网络招聘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跨媒体招聘平台,其总发行量达到630万份,到达率超过3200万人次。
三、中国网络招聘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工作搜索引擎的局限。依托专业搜索引擎技术的求职招聘系统,是对网络招聘主流模式的一种突破。但这种技术模式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首先,缺乏对搜索结果的初步筛选和分析,信息冗余严重;其次,没有实现技术与内容的完美融合,运作不具有独立性。 1.2地域局限性大。招聘市场的地域性很强,地域分割异常严重。各地的人才类网站在资源上相互竞争,彼此设置发展障碍,以资源共享为核心要义的互联网在国内的网络招聘中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国内招聘网站异地经营,至今没有成功的案例与模式,市场发展后劲不容乐观。
1.3人才分流导致网络招聘效果不佳。同质化人才网站的低水平竞争与各自为政、地域分割的现实,导致传统招聘网站的信息非常有限,求职者分流严重。招聘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后,回收的简历符合企业要求的数量很少。由于缺乏信息的对称,致使求职者与招聘企业对传统的网络招聘信任指数普遍不高。
1.4充斥虚假信息和欺骗行为,缺乏有效的鉴别和筛选手段.由于网络有其虚拟性的特点,从而使信息的真实性成为突出的问题. 2.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状况,网络招聘要想脱离窘境,必须进行运营模式的创新,细分市场和提升专业化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市场细分和专业化服务。由于网络招聘用户数量的增长使得市场需求结构导向发生了变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用户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挑剔。如何在共性需求下尽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是网络招聘公司思考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网络招聘也在细分,从行业到地域到专业领域,因为既是一个细分的市场也能支撑起服务公司的运营。现有网络招聘企业经营都很粗放,客户的价值体验很有限,这里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运营模式的创新。自网络招聘在我国出现后其基本运营模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既使用monster或其延伸,这种模式就是大量用户登录注册信息寻找工作,企业付费来发布招聘信息接收简历,而中介平台则为双方提供满意的中介服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招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丰富中,出现了web2.0等融合社会网络概念的模式、专业的工作搜索引擎以及indeed等垂直职位搜索引擎。这让网络招聘有的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五、中国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 1.网络招聘的长期趋势
1.1网络招聘与中国经济变化相契合。经济危机对网络招聘是危机也是契机,是优势也是劣势的过程。一方面,网络招聘的融资将减少,泡沫将破灭;另一方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适逢其时。中国经济升级重要标志是服务业的升级,这是中国政府大力扶持的方向,也是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网络招聘宜因势利导。
1.2网络招聘随互联网的布局而动。随着互联网在东北、中部、西南地区的普及和该地区网民应用的逐渐深入,网络招聘在未来五年在这些地区进行重点推广。三线城市及城镇将成为未来招聘网站的推进区域,更多地区型网站将会出现。
1.3招聘网站深度参与到人才市场中,强化对职业者的研究。招聘网站不应该只是信息传递的旁观者,更应该是人力资源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在雇主与求职者之间,在国家与人才市场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因为招聘网站更多的了解求职者与雇主之间、雇主与雇主之间、求职者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招聘网站还可以充当职业教育者的角色。
招聘网站应该倡导并服务于未来就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其进行职业教育,让其早日对自我的培养和完善更加全面。 2.网络招聘的短期趋势
2.1提升用户满意度。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在访问者对网站的满意度打分中,各网站得分均介于比较满意和满意级别之间,招聘网站满意度不是很理想。
新雇主选择招聘网站更多看重知名度,而老雇主放弃与招聘网站的服务更多是因为服务让人难以满意。而老雇主的收入占据招聘网站的绝大多数,艾瑞认为提升服务、优化雇主体验才是提升营收的关键。
2.2招聘网站业务的多元化。招聘网站业务多元化是现实和趋势,08年招聘网站网络招聘营收比重仅为45.9%,其中前程无忧和地方型招聘网站多元化程度较高。
多元化是招聘网站差异化的重要方式,且应以用户(雇主、求职者或潜在求职者)为中心设计业务、开发产品和服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招聘网站提升营销能力,减少营销投入。网络广告投放在月度覆盖人数提升方面有一定作用,微小的用户增量即有可能是招聘网站的流量发生名次的变化,但单月名次无太大意义,且不具有持续性。
经济危机对招聘网站营收的冲击较大,且曝露出招聘网站的运营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李豫川.探析网络现状.社会法制.[J].社会观察.2009,5 ,243. [3]艾瑞咨询公司.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简版.[R].2008-2009.
[4]须辉 .浅谈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 产业与科技论坛.[J].2008年9月第9期 43. [5]郭琳.国内网络招聘发展探析.管理.新思路.[J].20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