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一 阅读引言,思考回答: 1、 认真阅读引言,相互1、议一议《引言》表达了什么思想? 讨论,回答问题 2、想一想原始社会的人类在野外“采集”有哪些困2、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回难? 答问题3。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阅读教材7页第一段,说一说,记住:河姆渡的1、 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基本情况 整理并回答问题 2、阅读教材7页第一段,想一想,议一议:河姆渡2、认真阅读教材,从生产的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工具、生产活动、作物方 面概括河姆渡的原始居民 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 3、阅读教材8页第一段,归纳总结:河姆渡的原始3、从房子、原始畜牧业、 居民的其它基本情况 手工业方面积极回答问题自 河姆渡的原始居民的其它 基本情况 主 4、讨论:河姆渡的原始居民为什么建造干栏式房子? 4、从气候等环境因素方面 思考的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学 5、阅读教材中“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为什么建造干栏式房子 和“干栏式房子”图,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 习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依据教材从时间、地 1、阅读教材8-9页,找出并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的点、工具、农作物、家畜、基本情况。 食物、房屋、彩陶、文字 等方面总结半坡原始居民 的基本情况 2、议一议: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异2、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同? 代表发言 四、“大汶口原始居民” 1、依据教材从时间、地点、1、阅读教材,说一说“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基本情工具、陶器等方面总结大况 汶口原始居民的基本情况 2、积极讨论、从社会发展2、议一议: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的角度分析问题 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合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与同学们讨论,得出 作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结论 探 有什么不同? 究 巩1、 归纳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1、细读教材,列表 固 归纳 提2、结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议2、积极参与讨论, 升 一议我国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 得出正确的结论 整把导学案上没有做完的,用红笔把它做完。把重点内容写 理 导在书上。把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 学 案 总通过本节课学习: 结我收获了…… 反我懂得了…… 思 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一)选择题。每做对一题加知识1分,共15分选择题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居民 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达结合本节课所学内 标4.属于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 ) 容,想一想你认为应 检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该怎样做?说出你 测 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的判断依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居民C.山顶洞人D.湖南玉蟾岩居民 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居民 C.半坡居民 D.父系氏 族公社遗址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7.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结合本节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课所学内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容,想一 A.大汶口氏族公社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想你认为 8.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 应该怎样 9.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做?说出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你的判断 10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依据。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1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达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二、材料分析题。每做对一个问题加知识3分,共18分选择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 标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检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测 2、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 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 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 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