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模卷讲评是模考讲评制作团队原创的试卷分析,试卷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讲评版资料为公益分享。如需word版本请关注点赞并转发本⽂,并在公众号后台留⾔“2022普陀⼀模”,⾃动回复。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于近期有⼩伙伴反馈有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并加价销售,本word稿件仅提供查看权限,不提供编辑权限;图⽚版加⽔印理由同上,敬请谅解。
⽂⾔⽂翻译⽂字版
①徐九思,贵溪⼈。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就职治事),恂恂若不能。俄(不久)有吏袖空牒(公⽂)窃印者,九思摘(tì,揭发)其奸/论(判罪)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惴恐。为治于(对)单⾚(孤苦⽆依的平民)①务加恩,⽽御(治理)豪猾(强横狡猾不守法纪的⼈)特严。
译⽂:徐九思,是贵溪⼈。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刚到职开始处理⼯作,处处⼩⼼谨慎,好像没多少本领。不久有个袖⾥藏着空⽩⽂书偷盖印章的⼩吏,徐九思指出他的邪恶伪诈的⾏为,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怀恐惧。从事治理县务的⼯作,对那些孤苦⽆依的平民⼀定要施加恩惠,但是统治邪恶奸猾之⼈特别严厉。
②县东西通衢七⼗⾥,尘⼟积三尺,⾬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zhòu,砌)②以⽯,⾏旅便之。岁侵(荒年),⾕涌贵(物价猛涨)③。巡抚发仓⾕数百⽯,使平价粜(卖粮⾷)④⽽偿直(同“值”,钱)于官。九思⽈:“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以余⾕煮粥⾷饿者。⾕多,则使(让)(饥民)称⼒(量⼒)分负(背)以去,其⼭⾕远者,则就(到……去)旁富⼈⾕(到附近富⼈家取粮⾷),⽽官(官府)为(替)(他们)偿(偿还)之,全(保全)活(,救活;使……存活)甚众。尝⽈:“即天⼦布⼤惠,安能⼈⼈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⑤?第(只,只是)在吾曹(我们这些⼈)酌缓急⽽已。”
译⽂:县⾥有条东西相通的七⼗⾥的⼤路,上⾯淤积了很厚的泥⼟,下雪天,泥浆淹没到⼤腿。九思节省公家开⽀,⽤⽯头砌上,从此百姓⾏⾛⽅便。那年年景不好,是荒年,稻⾕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百⽯稻⾕,让官吏把稻⾕平价卖出⽽补偿粮钱给官府。九思说:“那些买稻⾕的都是富豪。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半,归还钱给官府,把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吃。稻⾕多,就让民众衡量⾃⼰体⼒分取背⾛,那些住在偏远⼭⾕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家的稻⾕,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活了下来。他曾经说:即使天⼦布施了⼤的恩惠,怎么能够⼈⼈都免除赋税呢?只是对于我们为官的⼈来说就要衡量事情的轻重缓急(去处理)罢了。
③积九载,迁(升任)⼯部主事,历(担任)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不相接,漕⽔溢则泛滥为⽥患。九思议筑减⽔桥于沙湾,俾(使)⼆⽔相通,漕⽔溢,则有所泄以⼊海,⽽不侵⽥,少则有所限⽽不⾄于涸。⼯成,遂为永利。时⼯部尚书赵⽂华视师(检阅军队)东南,道(取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吏齎(拿、持)⑥牒往谒(拜见),⽂华漫骂(乱骂)⽽去。会(适逢)迁⾼州知府。⽂华归,修旧怨,与⼈合谋构(构织罪名)之,坐(因为)九思⽼,致仕。句容民为建祠茅⼭。
译⽂:在任九年,升任⼯部主事,后来⼜担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满就会泛滥造成⽥地的灾祸。九思建议在沙湾修筑减⽔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满,就有地⽅流出来⽽进⼊⼤海,⽽不会侵犯农⽥,⽔少⼜有所控制不⾄于使农⽥⼲涸。⼯程竣⼯,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当时的⼯部尚书赵⽂华到东南督帅军旅,取道张秋河边。九思不出来迎接,派⼀个官吏拿着⼀份⽂书前往拜见,⽂华乱骂了⼀通就离开了。恰逢徐九思⼜被升官为⾼州知府。赵⽂华回到朝堂,他为报当⽇的嫌怨,伙同别⼈⼀起给徐九思构织罪名,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就让他辞官退休了。句容百姓为他在茅⼭修建了祠堂。【注】①单⾚:孤苦⽆依的平民。②甃:砌。③涌贵:物价猛涨。④粜:与下⽂的“籴”相对,卖粮⾷。⑤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⑥齎:拿、持。
【甲⽂】寄闻⼈邦英、邦正(⼀)
〔明〕王守仁
昆季(兄弟)①家贫亲⽼,岂可不求禄仕?但能⽴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 则 虽勉习举
业②,亦⾃⽆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致⼒于)外好⾼之病⽽已。此昔⼈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改变)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不可以不深思疑省⽽早图之。
译⽂:兄弟家境贫寒⽗母年⽼,怎么能不去做官求取利禄呢?只要能⽴下坚定的志向,随着⼈情事变来穷尽本体良知,不要因为⼀时的得失⽽动⼼,那么虽然在努⼒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也⾃然不会妨碍学习圣贤的学问。如果原本就没有要求做圣贤的志向,那么虽然不⽤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每天⼤谈道德,也只是成全了⼀个研究学问只致⼒于表⾯不求深⼊的好胜的弊病⽽已。这就是古⼈说科举不担⼼妨碍了⾃⼰的功业,只担⼼被强⾏改变了⾃⼰志向的原因。所谓「夺志」,是已经有了志向才会被强⾏改变,倘若还没可以被强⾏改变的志向,却⼜不可以不深刻思考怀疑反省⾃⼰⽽要早考虑⽴志。
【⼄⽂】寄闻⼈邦英、邦正(⼆)
〔明〕王守仁
①得书,见昆季⽤志之不凡,此固区区(谦词)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见,岂⾜与论?君⼦惟求其是⽽已。然谓举业与圣⼈之学相戾(违背)③者,⾮也。程⼦云:“⼼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实学,⽆⾮道也。”⽽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之学不相戾(违背)者,亦⾮也。程⼦云:“⼼苟忘之,则虽终⾝由之,只是俗事。”⽽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关键)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之谬,可也。
译⽂:世俗那些见识,怎么值得和他们争论?君⼦只追求那些正确的东西罢了。但是说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与圣贤学问互相冲突是不对的。程夫⼦说过:“如果⼼中时刻不忘圣贤学问,那么即便接待的是俗⼈、经办的是俗事,没有⼀个不是经世致⽤的学问,没有不是道德学问的。”更何况是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呢?说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与圣贤学问不互相冲突,也是不对的。程夫⼦说过:“⼼中如果忘记了圣贤的学问,那么即便⼀辈⼦听圣贤学问、说圣贤学问,仍然只是⼲了⼀辈⼦俗事。”更何况是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呢?不忘圣贤学问,与忘记了圣贤的学问,这⼆者之间的差别容不得⼀根头发丝,必须深深地思考,默默地分辨:这⾥说不能忘记的圣贤学问究竟是什么内容,明⽩了圣贤学问的内容也就知道怎么学了。⼆位贤弟要精益求精,要熟能⽣巧,不要让它因为有⼀丝⼀毫的差错⽽导致很⼤的错误,这样可以了。
【丙⽂】论圣学⽆妨于举业④
〔明〕王守仁
岂特(只是)⽆妨,乃⼤益⽿!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招待)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享,终⾝⽤之⽆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贷(借⽤)为功,欲请客,⾃厅事以⾄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来,则诸贷之物⼀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物⾮所有也。
译⽂:何⽌是没有妨害,是有很⼤的益处啊!学习圣贤的⼈,就好像管理家事,他的住宅、器物都是⾃⾏设置的,想请客,就拿出所有的东西来给客⼈享⽤;客⼈离开,那些物品都在,可以⼀⽣享⽤它们没有穷尽了。现在的为应科举考试⽽准备学业的⼈,就好像管理家事时不致⼒于积累物品⼀样,专门把借贷作为⾃⼰的⼯作,想请客的时候,从厅堂⼀直到陈设酒⾷的器具,各种物品没有不逐⼀地借⽤的。客⼈幸运地来了,那么各种借的东西暂时富⾜值得⼀看;客⼈离开后,就全部把它们归还了,没有⼀件物品是他所拥有的。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两⽂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②举业:为应科举考试⽽准备的学业。③戾:违背。④论圣学⽆妨于举业:弟⼦钱德洪的⽗亲担⼼学圣贤影响举业,丙⽂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