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

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

来源:爱go旅游网
薯平分·意善J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摘要】羡余现象是任何像语言这样覆盖面广而又富于弹性的交际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当中都存在着羡余现象。本文试从语言习惯、审美观念和认知心理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语中羡余现象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对于消极和积极羡余的界定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1羡余现象语言习惯审美观念认知心理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语言中有些羡余现象就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形式超过了所表意义的需要,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十里长亭。(杨力《千古王朝》,《文摘报》2001年7月5日第五版)(11)这位世纪老人亲眼目睹了世纪之交是由于经常使用并且已经被群众习惯而成为一种思维和言语的定势,甚至于如果我们不仔细思考的话还经常会忽略了这还是一种羡余现象。[1](20页)举例如下:(4)这是介乎于电台播音员和电影演员之间的特殊工作。(5)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大约一度左右。(6)所以有时候,以为是永诀,却意外地又得相聚。(向若刚顶生论》)(7)发挥什么?无非是自己愤世嫉俗,甘心众人皆醉我独醒。(向若《负喧三话》)在例(4)中,“乎”和“于”同义,例(5)中,“大约”和“左右”也是重复使用,例(6)例(7)中,“为”有“是”的意思,“非”即“不是”,已有判断作用。所以“以为”“无非”后加“是”便是的情形。这种语用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普遍存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羡余信息(剩余信息)指超过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量。羡余信息,在语言中表现为羡余成分。在已经满足了传递最少需要量的条件下再行出现的语言成分,就是羡余成分。比如,“差一点儿摔倒”这一语言形式已经传递了最少需要量,那么,祖国发生的巨变。在(8)(9)中,“凯旋”的“凯”是“胜利”的意思,“旋”是“归来”的意思,而“凯旋归来”中“旋”与“归来”意义重合,“胜利凯旋”中,“胜利”与“凯”意义也重合。同理,(10)(11)中的“上路启程”“亲眼目睹”也都存在着羡余的成分。汉语中的成语多为四字格,四个音节往往抑扬顿挫,给人一种韵律美。所以在我们的行文中,也往往仿拟一些四字短语,以求达到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和音节上的韵律感。(12)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诗》)此例连用七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都表达了水流迅驰的意思。如果从这七个比喻中任选一个也能传递同样的信息,其余六个都是羡余成分,但是它们却同时构成了铺排的修辞手法,是语言传递的信息变得更为具体、形象并且富于美感,从而使人易于接受也乐于接收,即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再如:在这种条件下,再行出现“没”(“差一点没摔倒”),这个“没”就是羡余成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修改语病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语病项目就是语言成分冗余。例如:(1)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在这个典型的病句中,“悬殊”一词本来的意思为“相差很远”,已经包含了“相差”的重言。从科学的语言分析的角度,好像应该和例(1)一样被当作病句修改,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尽管关于这个问题也已经有了争论,但是与此同时,恐怕连争论者自己都仍然在使用这些言语。赵元任先生在讲到语言的法律时说:“大凡一个法律,它行不行得通,是要看这个法律得不得民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语言习惯的问题。而判断一种语言现象(特别是有争议的)是否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却不能只凭我们的主观臆测,而是要借助于在充分的语料占有基础上的对于该语言现象的使用频率的科学统计。同时,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眼中的语言的“正误”可能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所以对于羡余现象的分析也要与时俱进。意思,所以两者只能取其一,不必同时使用,否则便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是若要仔细观察,在许多名家名篇中,语言的羡余现象也是不乏其例,如:(2)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叶圣陶《苏州园林》)(13)知一脔之味,一鼎之调。《察今》)(1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15)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3)薛蟠忙“嗳哟”叫道:“好老爷!饶了我这没眼睛的瞎子罢!从今以后我敬你怕你了!”《红楼梦涕48回)在这些经典篇章中,肯定是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语病的,那么,相对于例(1),它们之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间肯定是有区另I的。也就是说,语言中的羡余现象并不都是不好的和不必要的。对于语言的羡余现象,我们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千多年前苟子的《正名篇》中的“名无故宜”“名无故实”的思想,早已告诉我们,语言的本质实际就是一种约定俗成。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都是人们的~种习惯,是人为的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有的还与人们使用语言时的审美观念有关,具体包括音节对称、修辞需要等等。(8)人们举着鲜花夹道欢迎着凯旋归来的战士。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从词组,分句再到语段,其中都可以出现羡余,这也正印证了苟子在《正名篇》中所说的“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在古人的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羡余艺术的充分完美的发挥。(9)中国女足胜利凯旋。(10)伯邑考挥泪辞别众人后,便和随从上路启程,太颠将军护驾,妻子姬娘坚持送至万方数据 然而,利用语言的羡余现象来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也必须谨慎,不能乱用,大众的审美观念应该是有一种群体性的,对于那些明显的属于语病的羡余现象我们应该避免出现。如:例(19)是一个通知。“26日”和“星期六”构成羡余,重复的话语提示能够加深此条信息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从而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展现,非常符合人们在看通知时的心理认知状态,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21(70页)例(20)中“虽然”“但是”“却”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任选其中一个便可完成表转折的任务,但是把此三者连起来用却更为经常,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配合,甚至对于这种重复习焉不察。这和人脑的短时记忆有关。人的短时记忆只有七个成分,若句子太长了,就很容易发生信息遗忘现象,所以用三个表转折的连词连续重复,不断提示并照应所要表达的信息,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言语中的短时记忆问题。例(21)中的言语羡余更是有其特殊的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指出:“多余是指累赘冗烦无用,羡余有消极积极之分。消极的羡余成分即是多余的,而积极的羡余表现形式上似与多余无异,但并不是累赘无用的,它在语言中总起着一些作用。”[3(92页)这样的羡余现象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不提供任何新的有用的信息,反而会引起一种联想类推上的逻辑冲突,可以说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认为应该避免这样的羡余现象的出现。(16)今年四月以来,老人在电话中说,因颈椎病加重,脖子上已戴颈套,起居饮食不便,案头读写更是尤为困难。《铁肩道义著风范》,《荆州晚报粒001年12月27日第十版)例中“更是”与“尤为”语义重复,纯属不必要,并且不符合人们的习惯,读来拗口,并不能给人以美感,应删去一个。如果说上例还只是属于不必要的话,那羡余现象其实还可以从其它很多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辨别积极的羡余现象与消极的羡余现象(属于病句),从而更好地趋利避害,让羡余现象更好地为我们的语言运用服务。么下列羡余则纯属弄巧成拙,是不应该的了:(17)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忌卧处不可当风。(18)由于各级领导及施工人员处理及时。才免于这场事故没有发生。所以,我们对于羡余现象一定要谨慎对待。最后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谈一谈语言的羡余现象。以上从语言习惯、审美观念和认知心理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语言的羡余现象,最后还参考文献[1]邹韶华.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1)[2];oJ桂芳“重复”漫议[J]佳木斯学报,1995(3)[3]杨明义现代汉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探略有一类有争议的羡余现象我个人认为是属于消极而非的羡余现象,如:(22)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必要的浪费。(23)你应该改掉这些不好的毛病。虽然“浪费”确实是“不必要”的,“毛病”确实是“不好”的.但是却也没有哪种浪费是必要的,没有哪种毛病是好的,所以这句话是有语病的,它容易让人在类推联想的基础上产生逻辑冲突。杨明义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19)26El(星期六)开会。(20)虽然大家都同意,但是他却不同意。(21)新华路到了,有下车的乘客请整理好您的行礼物品从后门下车!新华路到了,有M南开学报,1999(3)作者篱介廖婷婷,女,汉族,湖北襄樊人,文学硕士,重庆三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下车的乘客请整理好您的行礼物品从后门下车!(上接97页)二千五百年中间。前二千五百年,“上古争于道德,中古争于智谋,今世争于力气”。半神文化日渐弱化,人多为利欲、争斗所动,鲜于坚持道统。天赋大任于孔子,横空出世而行正人、济世、奠基之使命。所谓正人,即使人心顺应天道,言行取法自然,并不失控而入万劫不复之深渊;Tt子深知,人心一旦异化,人道一旦没落,人之所为一旦失却禁忌,个体的末日必定到来,而且绝不可以拯救。所谓济世,即使普天有序,万世安宁,并不在算计、争斗、虐杀等恶恶相报的圈套里轮回;因为世间如果五伦错杂,乱象纷纭,天灾人祸频仍,不啻是治国平天下难,连正心诚意、独善其身亦不可得。所谓奠基,即使后来人有一种明确而强大的参照,不至于无标准、无方向而迷茫无助:然而这参照,又仅是有限、有度的参照,并非天地大道之本体,所以筑此基础,以待来者。孔子的伟大,正在于此。他将前二千五百年的道统继承。又以超强之势延展,直至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他暗蕴鲜明的体系于言行,尤以《论语》为最著:这体系博大精深,表则立德立功,实则返本归真,人人可据而饱受教益,人人可据而洞察真知。他却又不提供一个完整而明确的体系,以免妨碍今日,真理大道的诞生与传播。因此孔子与《论语》,是华夏道统的见证,又是华夏追求更大更深境界的起点。无此,华夏人走不到今日:有此,我们就能够找回天性、良知与正义,进而在纷乱的物质世界重新寻找真理。而且。儒与佛、道相辉映,道以解脱自我,佛以普渡众生,儒以规范人伦,既无实质的冲突,又顾全出世、入世的所有人们。还能在共同的意义上,为人类重建精神的殿堂、重返天国的热望、重树世俗的标准,做出相得益彰的铺垫。综此,《论语》的智慧,绝不仅限于入世,必定相关于出世:《论语》的体系。虽然庞杂零散。却以天道贯通《论语》的“仁”旨,实通一切正教的根本:《论语》的根本意义,在昔是正人参考文献[1]朱熹四书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3以至化境、济世以至太平,在今是启蒙善性、神性与真见,以为崭新的天地人道张本:《论语》的阐释,倘若只从俗人的、功利的、腐儒的角度出发,绝难获知九牛之一毛:《论语》的真义,只有从天命、佛道、出世的角度整体观照,才能豁然开朗。[2]赵海燕论语注译[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0[3]孑L子,等四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作者简介刘景春,男,辽宁铁岭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及元典文化。万方数据 同同l:主兰l盟士l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廖婷婷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影评介MOVIE REVIEW2007,(10)0次

1.邹韶华 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期刊论文]-语言文字应用 2004(01)2.刘桂芳 \"重复\"漫议 1995(03)

3.杨明义 现代汉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探略[期刊论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1.期刊论文 廖婷婷.LIAO Ting-ting 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27(4)

羡余现象是任何像语言这样覆盖面广而又富于弹性的交际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当中都存在着羡余现象.本文试从语言习惯、审美观念和认知心理这三个方面分析汉语中羡余现象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对于消极和积极羡余的界定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ypj200710061.aspx授权使用:武汉大学(whdx),授权号:3bde0ee3-2dd9-4ee1-8256-9e9900ca4c3b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