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政府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保守估计将达834万人,相较于2021年增长13万人,同比增长3.3%,将产生大量求职需求。 根据校园招聘平台梧桐果自有数据及20.8万份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统计出的数据显示约五成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约30%大学生考研,就业环境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急剧增加,考研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项优选,随着考研人数的增长,其竞争也越发白热化。毕业后选择考公务员和进入事业单位的学生约占6.87%,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约占5.85%,选择创业的约占3.63%,选择做其他的学生占3.12%,分析数据可得知,就业仍是应届本科生的主要选择,考研热持续升温,创业热潮依旧。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连续追踪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十年,是中国社会情况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数据库的庞大资料反映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轨迹,也体现了社会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该报告主要基于麦可思对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并与往届同期本科毕业生进行对比,反映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
读取报告信息:2021年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率:91.9% (与2021年和2021年水平相同)。2017届应届本科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6%(低于2021年和2021年水平); 2017届高职高专院校半年后的就业率:92.1%(高于2021年和2021年水平)。得出结论: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率水平稳定,同时职业类专科学校就业率首超本科。 2017届毕业生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7.1%,与前两届基本持平,2017届“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前两年基本持平,毕业生“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为10.8%,略高于前两届的10.1%和10.3%;
毕业生“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为3.4%,较前两年略低。由此得出,大学毕业生去向并无明显变化,选择读研读本继续提升学历深造的比例有所提升。
2017届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在4000~4500元,平均本科生比职业类学校毕业生工资高900~1000元,这些平均收入已经高出2021年的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对比十年前收入水平,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十年间本科毕业月收入工资上涨1781元。职业类毕业生月工资上涨1517元。可以说收入水平的增长十分可观。 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自己目前从事工作的主观评判,与毕业生个人经验和个人感受相关,也受客观条件如公司福利、办公环境、职场前景等影响。2017届全国总体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7%,本科院校的满意度为68%,高职高专院校满意度为65%,结合2021年的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6%,就业满意度呈现上升态势发展。就业本科生的不满点在工薪低和觉得发展空间不足,有这样想法的毕业生占50%以上。
2017届在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类就业的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77%,对比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65%满意度,整整高出十个百分点。其中税务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满意度高达85%,相对而言最低的满意度工作为设备操作人员,仅为47%。
以城市归类调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一线城市的就业生满意度最高:典型的代表有北京、上海、深圳,满意度都高于70%,远远超过平均水平。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排名前十的为:杭州(75.3%)、宁波(72.0%)、天津(71.6%)、南京(69.7%)、苏州(68.7%)、成都(67.4%)、武汉(66.1%)、西安(64.9%)、重庆(64.8%)、郑州(63.1%)。老一线城市和新兴起的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都普遍高水平,其中北京和杭州就是典型。最新的政府报告也显示出,新兴一线城市更吸引目前的年轻人和企业,所以新兴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很可能在未来超过老牌一线城市。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教育业”,其就业比例高达
14.7%,较2015届提升了1.1%。位居第二的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比例为10.3%,较2015届略有降低(-0.2%)。“教育业”为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专业(+1.1%),“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比例减少最多(-0.6%)。“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政府及公共管理”“艺术、娱乐和休闲业”近几年来形势也不错,就业比例增加了0.6个百分点。而“家具、医疗设备及其他制成品业”“其他服务业(除行政服务)”“住宿和饮食业”在2015—2021年就业比例基本持平。
2015—2021年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2017届比2016届多329元,比2015届多591元。其中,2017届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774元(比2016届高398 元,比2015届高732 元)。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860 元(比2016届高261元,比2015届高451元)。 2 大学生就业意向、能力 2.1 大学生就业意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尤其在高等院校纷纷“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环境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直以来,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几个传统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地点、薪酬标准、专长、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创新化,大学生就业意向也对应地不再只被单一或少数因素所影响。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本组于2021年3月对辽宁省部分较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問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2019届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679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670,有效使用率为9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