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饲用牧草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来源:爱go旅游网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饲用牧草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陈磊; 熊康宁; 杭红涛

【期刊名称】《《中国饲料》》 【年(卷),期】2019(000)021 【总页数】5页(P4-8)

【关键词】喀斯特; 野生牧草; 资源; 开发利用; 保护 【作 者】陈磊; 熊康宁; 杭红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贵阳 55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12.3

1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资源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喀斯特高原山地与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海拔多在800 ~2000 m, 可利用草地面积多呈稀疏零星分布,占土地面积的30%,利用开发较困难(皇甫江云等,2009)。贵州喀斯特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与典型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草地资源类型: 热性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干热稀树冠草丛类、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共10类, 草地资源的适生性依据气候与海拔条件具有显著变化。 喀斯特独特的气候与水热条件造就了喜热性牧草资源与暖性草丛

类分布面积较广,其他类型草地资源面积分布则较少。

全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西南地区(省、市)总土地面积为

175.42×106 hm2,天然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23%, 有63.556×106 hm2,四川云南所占比例可达40%。 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均比为28%,有52.544×106 hm2,占天然草地面积均超过三分之二, 贵州所占比例为87.71%(表1)。 可见贵州喀斯特地区天然可利用草地资源面积辽阔, 野生牧草资源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格局巨大。 2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资源概况

贵州喀斯特地区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及品种,如禾本科植物占101 属320 种,占全国野生禾本科比例较高,全国有180 属766 种,属占56%,种占41.6%,在西南各省(市、区)中占据显著优势。部分数据统计显示,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资源中维管植物极其丰富,有203 科1025 属4725 种(涵盖变种)(皇甫江云等,2011; 陈瑞祥等,2010),用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饲用植物时间与空间格局分布较广,共计86 科1410 种(表2)。 禾本科野生饲用牧草在喀斯特地区畜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豆科次之,其他科属植物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表1 西南地区(省、市)土地面积、天然草地面积及可利用草地面积省份 土地面积/hm2 参考文献天然草地面积/hm2 占总土地面积比例/% 可利用草地面积/hm2 占总土地面积比例/% 占天然草地总面积比例/%四川(含重庆) 56.26 22.538贵州 17.57 4.287云南 38.17 15.308湖北 18.56 6.352湖南 21.19 6.373广西 23.67 8.698合计 175.42 63.556 40.06 24.40 40.10 34.22 30.08 36.75 36.23 19.620 34.87 87.05 3.760 21.40 87.71 11.926 31.24 77.91 5.072 27.33 79.85 5.666 26.74 88.91 6.500 27.46 74.73 52.544 29.95 82.67(张俞等,2018;Zhao 等,2005;杨泽新等,1996)

表2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植物与草地饲用植物一览表科属草地植物 草地饲用植物

饲用植物占草地植物比率/%属 比率/% 种 比率/% 属 比率/% 种 比率/% 占属率 占种率参考文献禾本科 320豆科 210菊科 212 101 54 64莎草科 78其他 3905 16 970共计 4725 1205 8.38 4.48 5.31 1.33 80.50 100.00 6.77 4.44 4.49 1.65 82.65 100.00 99 23.02 42 9.77 43 10.00 16 3.72 230 53.49 430 100.00 318 135 136 78 743 1410 22.55 98.00 99.00 9.57 77.78 64.00 9.65 67.00 64.00 5.53 100.00 100.00 52.70 23.71 19.03 100.00(赵明坤等,2006;Miao 等,2008)

3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的特征及营养价值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野生牧草资源具有4点主要特征:(1)高山、高原、峡谷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使贵州喀斯特地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等类型的牧草均有分布,野生牧草垂直性地带分布与过度异常明显。 天然野生牧草资源种类丰富、草地类型较多、饲用牧草适口性及营养价值均较高,禾本科(羊茅、扁穗雀麦、芒等)及豆科(紫花苜蓿、白三叶、野葛藤等)野生优良牧草占据主导地位,牛、羊、猪等家畜喜食率、利用率均较高;(2)野生牧草适生性强,鲜草及干草产量效益优良,大多县平均每亩鲜草产量为800 ~1100 kg(Raboy 等,2010);(3) 贵州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境与剧烈的人地矛盾导致野生牧草利用率高、耐牧性强。 在较好的土质、草质的草地上过度刈割、放牧,载畜量超过石漠化环境可容比,草地退化与石漠化愈演愈烈;(4)野生牧草较北方同类牧草营养价值分布不均,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豆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有限,草质坚硬粗糙,但低矮的野生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较好。

牧草品质评价体系中营养成分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在牧草常规营养成分中Ca、P、CP、EE、Ash、CF、DM、NDF、ADF、HC 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牛、羊、猪及其他家畜更喜食初花期及花蕾期幼嫩的野生牧草, 抽穗期及成熟期野生牧草秸秆老化、外观粗硬、草质较差,适口性及营养价值较初花期和花蕾期均有所下降。

禾本科牧草较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丰富,但CF 含量相对较高,贵州喀斯特地区CF 含量较高的野生牧草资源种类包括:中华胡枝子、野青茅、羊茅、峨眉葛藤等(苏大学,2002)。

禾本科牧草的CP 含量均低于豆科牧草 (表3),CP 高于20%的野生牧草仅有2 种: 白三叶、四籽野豌豆, 占总体数量的13.33%,CP 含量为15% ~20%的牧草资源包括:峨眉葛藤、百脉根及大叶山蚂蝗,占总体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他野生牧草CP 含量均较低 (苏大学,1987)。 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的EE 含量大多为2% ~3%, 如:黑穗画眉草、羊茅、十字马唐等,占总体数量的46.67%,而野古草、野青茅等牧草资源的EE 含量均在2%以下。 4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常年来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人工草地建植过程中以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为主, 区域性野生优良牧草资源利用率低,饲草利用以传统的放牧、刈割方式为主, 近年来人工建植与栽培的利用率逐步提升 (盛友军等,2017; 尹吉东等,2016; 张美艳,2015;黄春琼,2015)。基于丰富的野生优良牧草资源种类及品种, 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筛选建植适生性强、适口性好、产量高、再生性强、操作性简单的优良牧草,如:金荞麦、紫花苜蓿、皇竹草等。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生态畜牧业的推进过程中, 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农户基于自身养殖经验及专业技术的指导,选取品质好、适生性强、 普遍推广应用性大的野生优良牧草的趋势逐步提高。 如:高羊茅、白三叶、黑麦草等,喀斯特地区野生优良牧草的开发、利用、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也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稳步推进奠定基础。 表3 贵州喀斯特地区部分野生牧草营养成分草种 物候期 占干物质的百分比(100%)CP EE CF NFE Ash Ca P羊茅 2.85 36.7 44.47 6.82 0.26 0.15成熟期 9.16十字马塘 抽穗期 10.66 2.2 32.94 44.13 10.07 0.67 0.27扁穗雀麦 3.33小

糠草 1.55抽穗期成熟期12.52 7.02 33.68 33.1 40.02 10.45 49.33 9.06 2.24 0.1黑穗画眉草 2.23 33.68 43.58 12.5 0.55 0.34抽穗期 7.83房县野青茅 开花期 5.57 1.55 51.52 33.74 7.62 0.32 0.14野古草 抽穗期 4.86 1 46.52 41.64 6.04 0.24 0.06芒 成熟期 6.18 2.18 31.87 52.95 6.82 0.63 0.11类芦 成熟期 6.86 2.55 35.86 38.34 6.39 0.66 0.14四籽野豌豆 营养期 21 1.89 32.23 33.37 11.51 2.29 0.22百脉根 开花期 15.34 2.49 34.34 37.05 10.23 1.87 0.15白三叶 开花期 21.46 4.36 21.33 42.8 10.05 1.45 0.46峨眉葛藤 营养期 15.19 1.22 45.51 27.81 10.27 1.8 0.15大叶山蚂蝗 2.01营养期32中华胡枝子 1.71营养期15.38 11.3 40.82 42.5 8.11 41.2 4.97 2.02 1.1 0.17 0.13参考文献(廖建军等,2018;Kovalenko 等,2004;李向林,2001)

4.2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野生牧草在长期对于喀斯特环境适生性的过程中,受喀斯特气候小生境的影响,秋雨较多影响牧草的落粒性、硬实率及休眠期,一定程度阻碍野生牧草种子的繁衍及草地建植的利用。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优良牧草在天然草地中占有率及利用率低(郭文等,2019;Cornélis 等,2011;田福平等,2010)。 农户关于野生优良饲用牧草的专业知识储备有限,仅依据自身经验与直观了解,结合牧草的生长态势及适口性做出初步预判, 并未深入挖掘其营养价值, 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与简单利用的加工方式。在草地建植的长期过程中,国外进口牧草品种占据核心地位, 对于区域性的野生优良牧草的开发、利用、驯化程度不足。

4.3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畜牧业的推进发展中,在引进国外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适生性强的优良野生牧草过程中,要兼顾草地利用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因为随着牧草年限的生长,生产效益、草地退化等问题会接踵而来。 与此同时,大范围、大力度的引进国外野生优良牧草可能带来生物入侵, 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失衡(路阳,2010;皇

甫江云,2009)。 因此今后在喀斯特地区草地建植过程中,挖掘具有抗旱、耐牧、适生性强等优良特征区域性野生牧草是改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任务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政府及相关畜牧研究科研单位应加强对喀斯特地区野生优良牧草的挖掘、探索、开发、利用、研究及保护,加大区域性野生优良牧草的搜集、筛选、选育、栽培、驯化,为草地建植与畜牧业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吴端耀等,2017;Beil 等,2008)。 相关农业部门应加强农户对于草地建植中野生优良牧草资源的引导、推广、示范、应用,结合喀斯特地区自身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加快生态畜牧业推进的步伐。

5 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牧草资源的保护

5.1 科学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推进生态畜牧业高效发展 当下贵州喀斯特地区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的产量均高于北方草地,可与新西兰、荷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媲美, 但野生饲用优良牧草的开发率整体较低。 贵州喀斯特地区豆科牧草共计160余种, 可以有效缓解禾本科牧草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但开发利用率差强人意。在天然草地实行轮牧政策可长期保持野生优良牧草的生长态势及稳定性,实行利用为主、改良为辅的划区轮牧,发展生态健康的现代化畜牧。 基于牛、羊、猪等家畜喜食性的差异, 从改良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结合区域产业现状,打造喀斯特地区现代健康生态畜牧业。

5.2 加快推动闲置农田、 冬闲田的草地建植,实施新型的草田轮作制度 近年来, 贵州喀斯特地区“经-粮-饲”的三元模式种植结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闲置农田、冬闲田上种植优良饲用牧草不仅产量高品质好, 且极大地缓解了喀斯特山区季节性饲料不足的难题, 有效增加农户可支配收入, 为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冬闲田种植黑麦草产量可达1.2 万~1.5 万kgDM/hm2,用于养牛、羊、猪可增收1.5 万~3.75 万元/hm2(Sandom 等,2013;吕世海,2005)。 西南地区6 个高效饲草生产系统干草产量均在3×104

kg/hm2 以上, 已形成良好的草种配置循环,生长周期在320 d 以上,一年刈割次数为5 ~8 次。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及草地建植市场前景广阔, 建成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草地农业系统相对较易。

5.3 深入监测分析草地资源现状,构建草地资源承载力的动态监测系统 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垂直带显著, 饲用植物种类与草地品种资源居全国前列,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相关农业部门从生态学立场出发挖掘探索平衡的生态系统与优良的土地利用模式,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及石漠化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野生优良牧草资源生产力的生产监测工程已经实施。 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是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必须明确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草地资源的承载力及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家畜饲养规模、结构及投入(季梦成等,2003;邢廷铣,2002)。 引导农户建立优良的经营管理体制, 在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科技投入比, 促进野生优良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陈瑞祥,唐成斌,尚以顺,等.贵州优良草品种引种选育及应用[J].草业科学,2010,27(7):112 ~122.

[2] 郭文,熊康宁,张锦华,等.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饲用植物青贮化利用[J].中国饲料,2019,1:85 ~89.

[3] 黄春琼,刘国道,白昌军.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5,23(4):672 ~678.

[4] 皇甫江云,卢欣石,李镇清,等.我国西南地区草地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途径[J].中国草地学报,2011,33(3):100 ~106.

[5] 皇甫江云.贵州野生牧草资源与开发利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 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 中国草学会,2009:5.

[6] 皇甫江云,卢欣石,赵熙贵,等.贵州草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J].草业科学,2009,26(9):70 ~76.

[7] 季梦成,谢国强,何余勇,等.江西野生牧草资源研究[J].草业科学,2003,11:23 ~27. [8] 廖建军,熊康宁,池永宽,等.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基于牛羊健康养殖的林灌草优化配置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饲料,2018,7:5 ~10.

[9] 路阳.西藏野生牧草种子特性和抗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0] 吕世海.我国南方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四川草原,2005,6:37 ~41.

[11] 李向林.中国南方的草地改良与利用[A].中国农学会、中国草原学会.21 世纪草业科学展望——国际草业(草地)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会、中国草原学会:中国农学会,2001:5.

[12] 盛友军,周鹏,马尔孜亚·叶尔斯别克.野生牧草遗传资源保存之新解[J].新疆畜牧业,2017,6:60 ~61.

[13] 苏大学.中国草地资源第二次遥感调查研究[A].中国草原学会.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暨中国草原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中国草原学会:中国草学会,2002:5. [14] 苏大学.贵州天然草地资源的自然特征和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87,2:153 ~160.

[15] 田福平,时永杰,张小甫,等.我国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10,6:334 ~337.

[16] 吴端耀,罗娅,王青,等.2001—2014 年贵州省林草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1):1 ~7+29 [17] 邢廷铣.我国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探讨[J].草业科学,2002,5:1 ~5.

[18] 尹吉东,常洁,张美艳,等.德宏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J].草地学报,2016,24(4):923 ~927.

[19] 杨泽新,唐成斌,刘世凡,等.贵州天然禾本科牧草种质资源研究[J].草业科学,1996,1:11 ~15.

[20] 张俞,熊康宁,许敏,等.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适宜性牧草的环境服务功能研究[J].中国饲料,2018,9:8 ~14.

[21] 张美艳.西双版纳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调查及评价[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15:1.

[22] 赵明坤,尚以顺,赵熙贵,等.贵州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6,3:44 ~52.

[23]Beil M,Horn H,Schwabe A.Analysis of pollen loads in a wild bee community (Hymenoptera:Apidae)— a method for elucidating 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distances[J].Apidologie,2008,39(4):456 ~467.

[24] Cornélis D,Vuren D H V.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forage and water resources shape space use of West African savanna buffaloes[J].Journal of Mammalogy,2011,92(6):1287 ~1297.

[25] Bicca-Marques J C,Garber P A.Use of spatial,visual,and olfactory information

during foraging in wild nocturnal and diurnal anthropoids:A field experiment comparing Aotus,Callicebus,and Saguinus.[J].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04,62 (3):171 ~187.

[26] Miao Y J.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spect of Wild Forage Germplasm Resources in Tibet[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36(25):10820 ~10819.

[27] Raboy B E,Dietz J M.Diet,foraging,and use of space in wild golden-headed lion tamarins [J].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10,63(1):1 ~15.

[28] Sandom C J,Hughes J,Macdonald D W.Rewilding the Scottish Highlands:Do Wild Boar,Sus scrofa,Use a Suitable Foraging Strategy to be Effective Ecosystem Engineers [J].Restoration Ecology,2013,21(3):336 ~343.

[29] Zhao M K,Chen R X.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Forage Germplasm Resources in Guizhou [J].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5,1:66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