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省热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福建省热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爱go旅游网
④⑩@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 福建省热作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吉艳华 彭艳 熊惠波3 ( 财政部农业司 北京 100820 农业部农垦局 北京 100125。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北京10012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 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45号)精神(以下 简称《意见》),推动《意见》中关于扶持热作产业发 展政策的落实,2011年11月l5—19日,财政部农业司和 农业部农垦局组成调研组,赴福建省漳州(东山、平和 和云霄县)以及福州等地区,通过深入热作标准化生产 示范园和热作种质资源圃、与各级热作主管部门及科技 人员座谈等方式,对福建省热作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热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福建省热区人口232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64.2%,其中农业人口1688.4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 口的64.7%。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 809.5万亩,分别占全省的30.8%和45.4%。热区人均土 地面积3.3亩,人均耕地0.48亩。 福建省热作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35个县 (市、区)和闽东内海湾、闽西南部分地区16-f"县 (市)。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龙眼、荔枝、香蕉、菠 萝、橄榄、番石榴、木瓜、番荔枝、火龙果等。种植面 积约1200万亩,总产量1362万吨,总产值165亿元。福 建省热作生产以热带水果为主,面积430万亩,产量340 万吨。其中,龙眼面积1 15万亩,产量19.5万吨,居全 国第三位;荔枝面积54万亩,产量10万吨,居全国第三 位;香蕉面积45万亩,产量90万吨,居全国第四位。部 分热带水果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如珀溪蜜柚、永春芦柑 等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出口份额,2010年,珀溪蜜柚 出口达l3.5万吨,永春芦柑出口逾11万吨。 2010年,福建省热区农民人均收入7300元,其中 源于热作的收入达1460元,占种植业收入的40%以上, 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在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情况 下,热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香 蕉、柚子、芦柑主产区人均水果单项收入超过1800元。 (二)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情况 按照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活动的总体 要求,福建省认真组织开展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 8 巾翻摘带农搬2012.1总第44期 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2011年,全省有25个热 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单位,其中9个示范园通过认 定,成为首批部级示范同。本次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 了四季蜜龙眼、台湾莲雾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这些示 范园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运用先进技术、规范标准化生 产管理、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措施,在提高自身生 产效益的同时,也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民增产增收,为推 动福建省现代热作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四季蜜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四季蜜龙眼标 准化生产示范园位于漳州市云霄县,种植面积超过200 亩。该示范园根据四季蜜龙眼品种特性,通过矮化密 植、修剪母枝、控梢促花、勤施果肥、巧施叶面肥等措 施进行产期调节,将龙眼调节在10月至春节采收,避 开上市高峰,达到了品质、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矮 化密植果园的5年生树平均株产14公斤,8年生树平均 株产18公斤,亩产1000~1300公斤。高接换种果园4 年后株产可达20~25公斤。10月至春节期间的龙眼销 售价格,可从20元/公斤上涨至40元/公斤,每亩产值 达1~1.5万元。示范园的龙眼产品品质佳、售价好、效 益高,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现已带动县内农户 种植1300亩,并辐射闽南沿海龙眼产区,形成了福建省 四季蜜龙眼特色产业带。 2.台湾莲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台湾莲雾标准化生 产示范园位于东山县,面积250亩,种植黑珍珠莲雾210 亩,5250株。园内水、电、路及防风等基础设施齐全, 管理条件十分优越。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沙质 地种植台湾莲雾的成功和产期调节技术的突破,实现周 年均有果品上市,产量与效益大幅提高。经产期调节的 冬春季果品价格是常规夏季果品的3~5倍。在示范园带 动下, “十二五”期间东山县规划种植莲雾3000亩,拟 建成全省最大的莲雾基地,为现代热作产业发展和农民 增收闯出一条新路。 (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情况 福建省在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方面起步较早,主 要开展了热带果树品种资源调查、整理及主要经济性状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 鉴定与评价工作。2008年起,在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 源保护财政专项的支持下,福建省进一步加大了种质资 源保护工作力度,现已收集保存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 资源2416份,建成龙眼、枇杷、橄榄、余甘子、牧草、 柚子等种质资源圃。其中,龙眼圃已建设成为“农业部 福州龙眼种质资源圃”。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福建龙眼、 枇杷、荔枝、橄榄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资源收集情 况。这些种质资源圃在农业部统一要求下,围绕产业发 展需要,积极开展热作种质资源的保护、评价及利用工 作,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种质创新等方面取得 了丰硕成果。 1.龙眼种质资源圃。龙眼种质资源圃面积52.3亩, 建有现代化连栋塑料大棚2座,收集保存了龙眼、龙荔 2个种320份,主要来源于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 重庆、四川、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9个省(区、 市)及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4个国家,是目前世 界上保存龙眼种质资源数量最多、多样性最丰富、保存 规模最大的资源圃。该圃在龙眼遗传、育种、生物技 术、教学、种质交流及生产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利用该圃保存的优异种质资源,已培育出龙眼新品 种(系)20多个,如世界第一个杂交龙眼品种“冬宝 99”、特晚熟龙眼“立冬本”、果肉高多糖龙眼品种 “高宝”、有香味的龙眼品种“香眼”等。 2.枇杷种质资源圃。枇杷种质资源圃面积55.7亩, 人圃保存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海南、台湾等 14个省(市、区)及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希腊、 葡萄牙、南非、美国等8个国家的枇杷种质资源13个种 (变种、变型)759份(其中国外引进种质36份)。以 该圃为重要依托,目前我国收集保存的枇杷种质资源数 量、多样性水平均居世界首位。利用该圃保存的优异 种质资源,已培育出枇杷新品种(系)30多个,如中 国第一个杂交枇杷品种“早钟6号”、制罐良种“太城 四号”、丰产性好的“长红3号”、大果白肉鲜食良种 “贵妃”、“黄蜜”等。 3.橄榄种质资源圃。橄榄种质资源圃面积15亩,入 圃保存来自福建、广东、浙江、广西、云南、四川等省 区168份重要橄榄种质资源,涵盖我国绝大部分橄榄地 方品种和重要遗传材料,是我国目前保存品种最多最齐 全的橄榄种质资源圃。初步选育了甜榄1号、池1号、光 甜等优良品系。制订了《橄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 标准》以及《绿色食品橄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四)地方财政支持政策 福建省对热作产业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一、 一 、 面。一是支持“福建省农垦与南亚热带作物现代农业示 范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问,每年支持福建省南亚 热区建立10个示范基地,重点支持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 建设、热作科技培训、现场交流活动、实用技术示范推 广等。二是支持热作产业“五新”成果示范推广。立足 科技创新,推广热作产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 新农药、新化肥、新机具)成果,推进热作科技成果转 化,提高热区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和营销能力。在这 两项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全省热作标准化技术普及应用 率有所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 二、热作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注重区域布局,建设优势产业带 福建省充分依靠各级财政热作专项经费支持,在热 作优势区域建立了6()多个南亚热作名优基地和1O个良种苗 木繁育基地,带动形成了闽东南沿海冬暖区120万亩龙眼 带、50万亩荔枝带、5O万亩香蕉带、50万亩枇杷带和20 万亩橄榄带,以及闽南金三角的芦柑和柚子栽培区。同 时,通过精细区划,把热作适宜区细化到具体乡镇、村, 进一步明确了种植适宜区域,促进了产业的科学发展。 (二)抓好科技攻关,提升热作产品竞争力 福建省积极组织科研、推广和生产部门实施“热 带水果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农业“丰收计划”、“跨 越计划”、“福建省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责任状” 以及“农业五新技术推广”,推行品种更新换代和低产 园地改造,有效提高了单产和优质率。通过加强热作种 质资源保护,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整理、保存 和分析评价工作,加快了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其 中,枇杷品种“早钟6号”已成为全省主栽品种,晚熟 龙眼“冬宝9号”、特晚熟龙眼“立冬本”延长了龙眼 产期,提高了生产效益,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全省积极 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近180万 亩,先后有16个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南亚热带作物 名优基地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9个基地被授予“农 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称号。自2009年起,开展 了蜜柚等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有效提升 了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福建省在热作主产区培育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扶 持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了热作产业化发展。全省现有 从事热作生产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 企业l0家,市级龙头企业逾100家。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实 用技术培训和现场交流活动,以订单或产销协议书的形 式,规范热作生产环节,统一产品质量。2010年,协议 农户的荔枝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1.0元/公斤,香蕉、柚子 9 201 2.1总第44期由圈热带蹿业 高出0.2~0.4元/公斤,亩增收达500元以上。 (四)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市场信誉度 福建省共有30多个品种的50多个热作产品被农业 部评为优质产品,其中获金奖的产品10多个。培育了永 春芦柑、平和珀溪蜜柚、天宝香蕉、兴化桂圆干等知名 品牌,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主产区还申请了 云霄枇杷、莆田龙眼、平和珀溪蜜柚、度尾蜜柚、永春 芦柑等原产地认证和产品商标使用权,统一品牌对外销 售,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五)立足区位优势。扩大闽台热作产业合作交流 福建省是许多台胞的祖籍地,与台湾的自然条件 和作物品种基本相同,在与台湾开展热作产业合作交流 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省各级热作生产、科 研部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投资条件等措 施,先后引进台湾热带水果、茶叶、蔬菜、花卉等优良 品种1000多个,试种成功并推广应用300多个;引进台 资热作产品加工企业120多家,年加工热作产品能力30 万吨,带动农户30多万户,建设生产基地150多万亩, 实现了“台商获益、闽农得实惠”的合作双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热作品种结构不合理。新品种自主创新能力 不强 现有热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大宗作物的后备品 种较少,特色品种规模较小。如目前全省龙眼、荔枝 生产的中熟品种所占比重仍分别高达85%和90%,竞争 力不强,与市场多样化需求有较大差距。加强热作种 质资源保护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但现有热作种质资 源保护项目资金仅能补贴种质圃的日常维护,对种质 圃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创新利用支 持不足,种质资源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率较低,不利 于新品种培育。 (二)热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投入不够,发展后劲 不足 目前,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标 准化生产、产品监测、技术培训等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 投入,而我国对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财政支持力度 有限,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热作农技推广和体系建设项 目,不利于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热作产品保鲜加工等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产 业发展基础不牢 大部分加工产品仍以传统方法为主,保鲜、加工能 力弱,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从台湾莲雾示范园的 调研来看,由于物流配套不足,没有小批量、长距离的 冷藏运输服务,莲雾运到漳州、福州只能采用普通保鲜 10 中圉热带农娥201 2.1总第44期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 方式,果品腐烂损失严重。目前,从全省的情况看,果 品保鲜加工能力尚不足果品总量的10%,对产品远销影 响很大。 (四)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福建热区95%以上的村和50%以上的县(市、区) 没有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 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农 业产销组织化程度较低,产销信息、先进技术获取渠 道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参与大市场、大 流通竞争。 此外,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服务滞后、病虫害 多发等也严重影响福建热作产业的发展。 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热作财政支持政策 建议加大热作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在现有种质圃维护基础上,重点支持种质资源离体保 存、鉴定评价、培育、区域适应性试种等,构建热作 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培育、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作为标准化生产推广的主要载 体,在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农民 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明确热作标 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财政支持项目,稳定资金来源渠 道,加大示范园建设投入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和示范园建设 工作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种类数量庞大,在目前财政支 持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将作物品种按照产业发展情 况及资源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区分轻重缓急,明确支持 顺序和重点。示范园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全面规 划、突 重点、稳步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生产技 术体系、管理制度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 等重点环节建设,切实提高示范园建设水平。鼓励和发 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示范园创建活动,充分发 挥组织带动农户的作用,带领农民普及先进技术,加强 品牌建设,做好产销衔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对现代热作产业发展的统筹指导 福建省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 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 45号)和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精神,尽早出台落实意见和全省热作发展 “十二五”规划。重点在热作基础设施建设、产品保鲜 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方 面,明确热作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支持, 确保热作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