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蔬菜产业规划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随着蔬菜产销形势、消费观念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质量将取代产量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安全、营养、特色”将成为蔬菜发展的主要方向。今后五年(2006-2020),要紧紧围绕农业部、省、市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及国家“优势产业带工程”和服务宜昌市“水电之都”、夷陵区“三区”建设的需要,努力把夷陵区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保障市区菜篮子供应的特色产业。立足大宜昌,服务大三峡,结合夷陵区地方生产实际,特制订本发展规划。本规划编制主要有产业现状、发展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措施等五方面内容。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夷陵区蔬菜生产抢抓三峡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结构调整,蔬菜生产基本由小菜园子走向了大基地,由小菜篮子走向了大市场,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一是生产规模有了较大增长, 2004年全区面积21.3万亩,产量到40.3万吨,产值按现行价计算达到3亿元;二是基地布局趋向合理,基本形成“城郊蔬菜、山地蔬菜、农区蔬菜”三大板块基地,产生了一批蔬菜专业村,推出了一批地方特色蔬菜品种,如上洋黄瓜、百里荒番茄、鸦鹊岭莲藕、大蒜等,在周边县市已有名气,蔬菜生产基本具备初步的接力产出功能;三是蔬菜销售市场逐渐成熟,产品远销武汉、河南信阳等地;四是蔬菜技术网络比较健全;五是蔬菜加工业也获得了初步发展。 但是,本产业还存在服务功能不强、基地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蔬菜产品采后处理落后、产品食用安全还存在隐患等诸多问题。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经济强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夷陵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区”建设为目标,加快产业发展进程,推进夷陵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基本原则 认真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市场调生产,以诚信求生存,以规模求发展,着力培植本区蔬菜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有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总体目标 坚持市场主导发展,按照“运作市场化、基地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销售网络化”的要求,围绕基地转,组建成集团,寻觅大靠山,参与大流通,谋求大发展, 扶持一批特色产品开发业主,建设一批特色蔬菜基地,推广一批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育一批无公害特色蔬菜品种品牌,初步建设一个产品销售网络。力争让好的产品多起来,形成规模;让多的产品好起来,形成特色;让特色的火起来,形成效益。把蔬菜产业培育成农民能增收、农业能增效、产业有特色、产品扬品牌、服务功能强的优势产业,努力实现生产上标准、基地上规模、产品树品牌、食用达安全之目标。 至2020年本项规划:夷陵区蔬菜生产总播面要达到25万亩,总产值实现5亿元(现行价),商品率达到70%,无公害比例达到70%,传统特色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蔬菜知名品牌4个。 2006年,基地播种面积要达到21万亩,蔬菜知名品牌培育2个(翠皮黄瓜和百里荒品牌),无公害比例达到40%。本产业依托夷陵区蔬菜产业协会、以洪山菜苔为重点在采后处理、冷藏保鲜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2007年,基地播种面积要达到21.5万亩,蔬菜知名品牌培育3个(翠皮黄瓜、百里荒和山里来品牌),无公害比例达到50%。洪山菜苔在本区域得到稳步发展。 2008年,基地播种面积要达到22万亩,蔬菜知名品牌培育4个(翠皮黄瓜、百里荒、红菜苔和山里来品牌),无公害比例达到60%。通过引进联合,外地客商进驻我区发展特色菜、高山菜总规模达到5000亩,冷藏保鲜获得重要进展,洪山菜苔、宜昌山里来、武汉绿丰等公司在我区得到发展壮大。夷陵区蔬菜产业协会取得快速发展。 2009年,基地播种面积要达到22.5万亩,基地无公害比例达到70%。我区商品蔬菜外销比例达到40%以上,稳步开辟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市场。蔬菜生产对我区特别是西北山区重点村、专业村的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基地播种面积要达到23万亩,全区蔬菜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商品蔬菜外销比例达到50%以上。西北山区蔬菜发展总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成为宜昌高山菜江北重要的蔬菜走廊。 四、主要任务 1、基地建设 主要是对原有蔬菜基地进行改造和提档升级,培植城郊、农区和高山各具产出功能特色的三大板块基地,总面积达10万亩。其中高山菜3万亩,农区特色蔬菜6万亩,城郊常年蔬菜1万亩(具体规划见后表)。 (1)城郊蔬菜板块 面积1万亩(城市专供型基地)。主要分布在晓溪塔、龙泉和鸦鹊岭三镇,重点区域是小鸦公路沿线和土宋公路沿线的相关村。这些地区基础较好,发展目标以丰富城市菜蓝子为重点,保障城市供应,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装备无公害生产设施和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来提档升级。 (2)农区蔬菜板块 面积6万亩(加工和城市补给型基地)。主要分布区域是:鸦鹊岭、龙泉、晓溪塔三个乡镇。主要品种是红菜苔、榨菜、莲藕、荞头、西瓜、葱蒜、草莓、节儿根、二季洋芋等特色蔬菜品种。这些基地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管理较为粗放,销售市场较为稳定,产品均具有地方特色,生产模式多为粮菜套作,对丰富市区蔬菜品种,补充市区蔬菜供应意义较大,具有其他基地不能替代的功能。 该基地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规模,推广新品种,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创建名优品牌。 (3)高山蔬菜板块 面积3万亩(外销型生产基地)。也是反季节蔬菜生产板块。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乡镇,如分乡百里荒板块和晓溪塔金狮洞板块的山地番茄、黄花白洋坪板块的脆皮黄瓜、西北各山区乡镇的薇菜、魔芋等。该板块现有面积7000亩。该板块今后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夷陵区蔬菜产业协会加快引进联合,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该基地建设的重点是:突出市场主导作用,依托市场引导生产,培植品牌,规模经营,健全销售网络,培养农村销售能人和中介组织,发展蔬菜产业专业协会。要通过市场手段来促进发展,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让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让特色的火起来,形成效益。 2、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1)制定和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宜昌市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和整体布署,结合我区的生产实际,制定主导品种生产技术规程,汇编成册,并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农户。 (2)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质、新模式试验、贮备和推广 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需要,引进筛选一批优良品种如武汉洪山菜薹、鄂马铃薯3号、脆皮黄瓜、鄂莲五号等进行推广,力争使我市蔬菜品种引进和贮备走在全市前列。 在新技术应用上,我区原有蔬菜生产常规技术应用比较普遍,但在抗病健身栽培、提早上市、提高品质、标准化生产上还有较大差距。今后五年内要大力推广诱蛾灯、防虫网、诱蚜板等新材料、新设施,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充分发挥蔬菜品种多、生产周期短、茬口灵活的优势,推广一批新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推动我区农村种植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3)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 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通过基地开发和项目建设等途径,把技术干部、农村科技中心示范户和市场开发大老板、大公司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务实高效的技术与产品推广网络。 3、无公害检测体系建设 无公害检测的重点是产地检测和销售环节检测,检测方式由定期检测和抽样检测逐步向必检过渡。通过检测来保障居民食菜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争取资金,明确专业及检测人员,购置检测设备,保证检测顺利进行。争取检测结果公开化、法制化,逐步实现市场准入制。 4、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信息体系建设,让信息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信息体系建设分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硬件方面:各有关部门、基地及大户要通过配置电脑等现代设备,融入互联通讯网络。软件方面:一方面各乡镇要把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发送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农民、基地、市场、商贩中寻找和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代表,并构建由这些代表、主管部门、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广泛的信息源,利用这些信息向基层和市场发送产销信息。扶持夷陵区蔬菜产业协会在信息体系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着力办好三峡夷陵蔬菜网这一区域性蔬菜专业网页。 5、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及产销体系建设 着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重点支持夷陵区蔬菜产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区农村蔬菜经济合作组织及产销体系建设。 6、发展蔬菜加工业,培育蔬菜知名品牌 品牌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加工业。加工业的发展依托于大型加工企业和民营业主。今后五年,我们应着力扶持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和民营业主,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加工人才、品牌、资金等落户我区,近几年力争通过洪山菜薹等品种在蔬菜采后处理、冷藏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对特色基地针对性申报无公害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效应,带动生产的扩张与质量的提升。 五、实施措施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蔬菜产业在加快农村农民增收和服务三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确保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科学规划,严格执行 立足资源,科学规划;围绕重点,突出特色;严格执行,稳步实施。在规划中充分尊重区域产业现有发展水平,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意愿,立足本职,摆正关系,调整重点,搞好服务。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产业规划,并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使规划能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我区作为宜昌市的大后方基地,建议夷陵区委、区政府在鸦鹊岭、龙泉、晓溪塔三个乡镇建立蔬菜基地保护区。 3、科技兴菜,突出项目 加大科技兴菜力度,努力提高我区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争取蔬菜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办好样板,搞好示范,促进蔬菜加工,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 4、调查研究,真抓实干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出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真抓实干,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