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熊珊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第09期
摘要:宜昌市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处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位置,也是连接重庆和武汉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层面及湖北省层面都从生态经济合作、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型物流承载城市等方面对宜昌进行了功能定位。但从现实发展来看,一方面宜昌城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不高,带动性不强,难以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产业转型的压力大。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方向不明确,借鉴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实现产城融合;加强全市统筹,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软环境;挖掘宜昌城区比较优势,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為依托建设生态功能城区是宜昌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宜昌;转型;发展 一、宜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8年习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提出“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来,长江沿线主要城市也提出要争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宜昌市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处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位置,也是连接重庆和武汉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历来被称为“川鄂咽喉”,它也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在长江大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国家层面来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等重要发展规划都有提及宜昌。从国家层面以上几个规划来看,宜昌主要承担了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功能;长江航道整治和三峡水利枢纽新通道建设、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的交通运输功能;生态旅游功能;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山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功能。
从湖北省省级层面来看,在湖北省“一主两副”区域发展布局中,宜昌与襄阳同处于省域副中心的地位。在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中,宜昌处于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
从宜昌市市级层面来看,2018年宜昌市委明确提出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一是以主城区为重点,发挥高新区和自贸片区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强化宜昌新区、三峡枢纽港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功能,强化城区经济龙头作用;二是以东部经济发达县市为重点,突破性推进改革创新,用长江生态大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山区县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飞地经济”,构建现代生态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济体系,形成多点支撑的协调协同发展格局。立足全国、全省的功能定位,以城区和外围县域为“两核”,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宜昌城市转型发展的难点 (一)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模不足
城区第二、三产业发展都比较滞后,市场主体太少,经济总量太小。就第二产业而言,中心城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以及工业总产值远不及其下辖的县级市。其中,高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跟其他高新区相比也严重不足。
(二)土地城镇化模式使得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产业的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但从宜昌城区近十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存在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实为土地的城镇化,即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卖地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东山片区、点军片区、东站片区,均已发展成为住宅区,产业用地所剩无几,使得招商难、项目落地难。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由于建成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空间和场所。 (三)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宜昌从目前中心城区第二产业来看,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占比仍较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起到支撑作用。在当前强力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压力大任务重。
由于缺乏强大的第二产业做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缺乏后劲。仅就传统的商贸物流业来看,由于缺乏能够支撑消费的人才资源,没有产业做基础,没有与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上下游产业延伸,使得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国内核心高端品牌企业难以入驻,传统商贸物流企业向现代商贸物流企业转型较慢。 三、促进宜昌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实现产城融合 1.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接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响应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同时加快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结合城区现有的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为主导,按照全市工业发展的科学定位和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业布局,结合城区工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轻型、环保和低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都市工业为方向,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新兴产业。
2.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城区与外围县域协同发展,通过产业新区或“飞地经济”拓展城区产业空间
对于产业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城区外围建设产业新区或者利用发展飞地经济的做法来解决。在这方面,武汉市、宜昌兴山县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武汉市曾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建“园外园”二十多个。武汉经开洪湖新滩产业园、随州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都成为了区域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宜昌就目前城区工业发展来看,在集约利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可以向外围拓展。
(二)打造宜昌制造业发展隐形冠军
制造业的发展依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亦是如此,制造业强的国家更能经受住风险的考验,经济发展得更稳更实。近年来宜昌市涌现出了长机科技、安琪酵母、人福药业、三峡制药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了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64家。应以此为契机,坚持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已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对接省“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力争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软环境
发展城区经济并不仅仅是经信部门或者发改部门的任务职责,需要党委政府高度统筹,全市一盘棋。首先,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要做好统筹和科学规划,避免城区产业发展与县市区产业发展的同质化与恶性竞争。城区产业规划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经济区、精细化工经济区、电子信息经济区、食品生物医药经济带、绿色建材经济带、农产品加工经济带;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有选择地集中发展1-2个优势产业和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需要各部门全力配合,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强市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区与县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在推进“降成本”改革、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软环境。 四、结语
实现宜昌城市转型既基于国家和湖北省对宜昌城市的功能定位,又基于宜昌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以上途径力争实现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