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针对练习题

部编版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针对练习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部编版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针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则眼不/看仔细 B.却只漫/浪诵读 C.记/亦不能久也 D.眼口岂不/到乎

2. 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钟氏之子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ǐn)④,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语:对……说。③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④昼寝:午睡。⑤托寐:假装睡着。⑥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1 / 8

值:(_____)A.值班。 B.正当。 因:(_____)A.于是。 B.因为。 (2)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时:(_____)A.当时。 B.顿时。 觉:(_____)A.睡觉。 B.觉察。

[2]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 ) 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 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 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

4. 快乐阅读。

小古文《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想想带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于:_________ 没: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 [2]第一句中的“群儿”和第二句中的“众”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下面的句子时,停顿合理的是( )。 A.群儿戏/于庭 B.光/持石/击瓮/破之

5. 阅读乐园。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③,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④,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注释:①尝与诸小儿游:曾有一次跟许多小孩一起玩。②多子折枝:果子很多,把枝头都压坏了。③诸儿竞走取之:众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④树在道边而多子: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很多果实(未被摘去)。⑤取之,信然:摘下那李子来尝,果然是这样。

1. 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诸小儿相比,有哪些过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2 / 8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语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⑥

(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 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 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短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该成语寓意的句子。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句中“其”指什么。 (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 / 8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自相矛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

4 / 8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 B.惟弈秋之为听:只 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 D.虽与之俱学:一起

[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蝴蝶泉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àn qiàn)。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à jià)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东向漱根窍而出

东面( ) 向东( ) (2)清洌可鉴

照( ) 镜子( ) (3)过五月乃已

已经( ) 停歇( )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倚崖而耸立( ) (2)东向漱根窍而出( ) (3)清洌可鉴( ) (4)五色焕然( ) (5)游人俱从此月( )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洌——( ) 耸立——(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5 /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14.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

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

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

15. 课外文言文阅读。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①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②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注释)①恐:担心 ②遽:(jù)立即,匆忙。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 ①为了 ②因为 ③被 (2)欲言恐君性急 (____) ①欲望 ②想要 ③贪欲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 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 / 8

( )

A.圣人之道 B.吾欲之南海 C.皮之不存 D.人非生而知之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道君性急,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1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伯牙善鼓琴(____)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2)善哉 (____)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3)志在高山 (____) ①意向,心里想着。②记号。③记载的文字。 (4)伯牙所念 (____) ①惦记。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 A.伯牙弹的曲子,锺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听不懂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锺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

7 / 8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18.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 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 [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也会说: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