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表哥,十分地聪明,却是个大懒虫。从小都被我小姨及小姨夫宠着,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到了初中,喜欢躺着看书的他在吃饭时,居然还要别人去喂他!第一次见到这一幕,我十分震惊!我估计他可能连一次劳动都没做过。他啥也不干,指挥别人做这做那,这简直不是电视中常出现的少爷的形象吗?这种人,就是大蛀虫。不劳动怎么能行?一个不懂得劳动的人在这个世上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妈妈问我羡慕不羡慕,我一点也不羡慕这种人!
从小父母就培养我的实践能力,在三岁的时候我就会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比如:穿衣服、吃饭、洗澡……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总是用一些奖励的方式,来让我更积极的去做一些家务。妈妈总说,有些事要做了才知道不容易。比如,我有时会乱扔玩具。妈妈就总是让我自己整理,我才知道每天收拾家里是很烦的一件事。我慢慢也就改掉乱扔玩具的习惯。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心血来潮洗衣服的事。那天,父母因有事外出,让我一个人在家里乖乖地看电视,可是我突然发现洗衣台上有好多要洗的衣服,我决定把衣服洗了,好让老妈表扬我。我拿了一个小板凳踩在上面,学着大人们洗衣服的样子,在盆子里搓呀搓,作文并倒了一些洗衣液,正面搓一搓,里面搓一搓,就这样,没过多久就洗完了,可是该怎么晾衣服呀?我皱着眉头,一边拧着手中的衣服,一边拿起一个衣架,把衣服挂在衣架上,又把它挂在了晾衣杆上,可谁知,我是如此的矮小,尽管我踮了脚尖,拿了板凳,还是无法把衣服晾在杆子上。我有些失落,拿着晾衣杆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机上的蜘蛛侠正在房屋上打败着怪物时,我不禁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立即爬上离阳台最近的沙发上,慢慢地站在了沙发上靠扶手的地方,一手拿着晾衣杆,一手紧抓着沙发旁的推拉门,小心翼翼地把衣服晾在了杆子上,我非常兴奋,立刻从沙发跳上下来,拧了几件,又挂了几件,拧几件,挂几件,就这样,我终于洗好了衣服。我非常得高兴,那种开心及喜悦是比我看电视还快乐。当然,后来妈妈有表扬我,虽然我见到她又把衣服重洗了一遍。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这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劳
1
动的解说。没有人是天生就喜欢劳动,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要知道劳动虽然辛苦,但总可以吃到甜;但若不劳动,只有一大堆苦难在你面前。在这残酷的社会当中,又有谁能照顾你一辈子呢?
【就是那道门】
苏镕涛
在学校午休时,不信任同学的老师总要把门打开半扇。虽然嘴上说要让我们安静午休,老师却总会在未关严的门缝里,瞧瞧学生是否真的睡着了;可不相信老师的同学们,总在在老师走后,就赶紧小心翼翼的关上了门。这种情景在学校司空见惯,老师不信任学生真的会自觉;学生也不信任老师真的会相信自己的安静。
什么时候,本来该相互信任的师生间,有了一道门,门内外的师生们都怀着戒惧之心。
这种不信任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想,对于师生间的不信任,双方都有责任。首先,作为老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老师不能理解已经初中的学生,为什么调皮捣蛋的功夫始终不减当年。其次,在于学生上课时一副老实忠厚的样子,相信不管哪个老师进来听课都会想接这个班;可是,一到下课学生就大疯大闹,任何一个经过的老师经过都会忍不住大摇其头。课上课下极大的反差给了老师一个错觉,这帮小兔崽子原来内心这么活跃,于是便选择加大管理纪律的力度就无可厚非了。只是一加大严厉的管理,学生则更看不惯整天板着脸的老师。你越管我,我偏要闹!终于,这道门就成了打开、关上、又打开、又关上的“游戏”。
2
另外,当我听到有的同学背后对老师的非议,我总有些不寒而栗!有的学生对于老师完全没有感激之情,更不用提尊师重道这个词。他们不明白没有老师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总以为成就都是自己的,要是没考好,就是老师没教好!甚至于和有的家长一样,责怪孩子的调皮懒惰是因为老师不会教,却不懂得自省。以至于在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后说的是某老师该死可恶,而不是体谅老师的一片苦心。老师们当然对此是有所感觉的,心里也常感到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吧。没有感恩之心,双方就失去了信任的基础。老师不敢严厉地批评学生,怕学生没有受挫心,做出什么过份的事;学生不相信老师的严厉是真的为自己好,以为是对自己有偏见。最终,师生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学生可以替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尊师重道,可以想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所说“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的求学恳切的态度,明白老师的严厉是因为对学生的更高期许;我也希望老师在看到学生的改变后,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颗向上的种子。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将自己管理得更好,而不是像“警察抓小偷”一样时时防备学生。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那道门不再是师生间斗智斗勇的“游戏”,而仅是一道普通的教室门。打开那道门,老师们听到响亮的“老师好”时,绽放灿烂的笑脸!
【就是那道门】
张淑晴
站在窗前,望向窗外的各类店面的霓虹灯闪烁变幻,马路上的车子闪着灯将黑色的夜划破,城市在夜里更加光怪陆离。马路对面的小区,一幢幢楼伫立在夜色里,窗口透出黄色的灯光,每一盏灯就是一个家,就是每一个脚步匆匆的人奔波的意义。
3
小时候,爸爸在我脑海里的定义就是好男人。他不喝酒不抽烟,还总像个宅男一样在家里埋头苦干,安分经营自己的店铺。由于同行的人比较多,并且我们家亲戚在这里的也很多,爸爸总是有各种饭局的邀约,少不了还有人约他去;但爸爸总说自己的小店走不开的原因委婉拒绝。别人就总是笑他“宅”,出不了门!笑声里充满着嘲笑,我听了很不开心。
记得有一次,舅舅请自己的好哥们出去喝酒,去唱歌。他在家里喝茶时,邀请爸爸同去,爸爸又说店里忙,又说要顾我写作业,推三阻四的拒绝了。可能是舅舅觉得伤了面子,那天叫了几次后,就说“你天天呆在家里不出门,这样怎么跟人做生意?”后来就有些不高兴,脸色很不高兴地走了。我一头雾水,出去吃饭又好吃又热闹,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宁愿伤了舅舅的面子,也不肯出去吃饭。
我问爸爸,“你干嘛不去呀?大家都出去玩也没有关系啊。”爸爸一边擦着柜台,一边有点不高兴地说:”那有什么好去的,一天天吃吃喝喝地,你以为不用钱啊!”我有点委屈,想说我不就是问个问题吗?有必要不高兴吗?接着,爸爸带着老家的口音说:“你以为去吃吃饭,唱唱歌就好吗?整天跟他们混,能混个好头吗?里面人太杂了,不是我们这样家庭能掺和的。再说,我不出去吃饭,晚上可以跟你一起吃饭不好吗?”
晚上,妈妈煮着一如既往的十分普通的白花花的馒头和乳白的稀饭,再配上几道小菜。看着如此平淡的饭菜,我想这些定然比不上那饭馆里的大鱼大肉,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我又忍不住问坐在椅子上拿着馒头的爸爸,“爸爸,如果你刚才去的话,那里是不是比这好吃很多。”爸爸看了我一眼,说:“你妈妈煮的菜是很普通,可是这饭吃得安心,在那还要喝酒还吃不饱,哪有家里吃的好?难道你不喜欢吃?”听爸爸这么说,我也就不能说什么了。灯下,饭桌上几道简单的饭菜,我们一家和平常一样吃起了晚饭。
后来好几次爸爸还被舅舅或朋友等人叫去喝酒,爸爸都不曾去过。我听说,出去喝酒的
4
人,其中有好几次在这些聚餐中有吵架的、有闹掰的等各种事情的。原来出去喝酒唱歌,也不总是很开心的。妈妈也告诉我,虽然爸爸不喜欢出门去应酬,但是爸爸很顾家,一家人平平安安才是最重要的。
我渐渐明白,对于父亲来说,他没有走出家门,不和别人出去喝酒鬼混,就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就是那道门】
苏芃
对门的邻居搬走了?姑姑一脸疑惑地问。原来姑姑刚才见对门是一个陌生的小孩,随口问他来找谁,才知道对门的老夫妇一个月前搬走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