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科技经济导刊02161期3浅析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现状及其风险防范陈洪震(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要:近些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对于现代金融业来说电子化是一条必走的路它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意因此加快我国金融电子化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描述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关键词:金融电子化;发展现状;风险;防范机制中图分类号:D9122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6一1995(2016)31一0242一02摘。。。。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业发展迅速金融电子化也就应运而生了对于现代金融业而言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走电子化这条道路金融电子化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办公方式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1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历程。,。,,。开的同时也缺少必要的监察和管理机制融电子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24从业人员的知识素养不够。,。这些都使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真正开始走上金融电子化这条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行带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金融电子化领导小组并且制订了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建设规划及其长远发展目标到现在我国金融电子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一阶段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操作取代了人力操作第二阶段从80年已代到9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银行业务经可以进行联网操作了证券交易也可以进行后台电子处理了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叶到9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逐步实现了全国联网第四阶段从90年代末一直至今在这一阶段网上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保险等金融业也由此进人一个开放性的全新阶段无论是服务方式还是产品设计都离不开电子化我国也真正进人了金融电子化时代2我国金融电子化进程中潜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也去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晚发展也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我国金融电子化面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21执行标准不统一。,,,。,。。。。,,。。,,。金融电子化势在必行但是我们却缺少具有相关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现有的工作人员多是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培养的因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或者是只懂金融业务或者是只懂电子化技术则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也限制了电子金融化的发展25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金融电子化业务的安全管理及机制是不健全的最简单的例子新闻时常报道这样的消息XXX银行可并未立身但是卡内余额却被转出XX元XX在银行柜台存人XX元结果发现卡内余额被转移了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安全管理机制是不健全的3我国金融电子化进程中的风险防范。。,,,,。,。。,:,。,。。。,。、、。。目前我国的金融电子化面临着种种问题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1用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相关的工作:,。我们必,,。。,。,,。,: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晚发展慢因此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尚不成熟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经验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例如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建立和国际接轨的金融计算机网络以及金融数据网络金融安全网络这样可以弥补我们在相关方面的不足32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却恰恰缺少这样一个统一规划和行事标准以网上银行转账收费为例不同银行收取的手续费是不同的这就给管理部门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22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很多金融机构的服务设备不能共享只是各自进行低级的重复性的建设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自助营业厅为例每家银行都在建自己的24小时营业厅这些营业厅内摆放着数目不等的ATM机有时在一条街上我们就可以发现两家甚至几家隶属于不同银行的自助营业厅笔者认为这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23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l)选取相对更为成熟的产品;:、风险更为低的金融电子,,,。,。。,。。(2)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其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3)重点保护金融网络对系统内外部进行隔离;建立防护墙以防对其的范恶意攻击(4)建立有效的备份系统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某些突发意外造成的数据丢失33加强内部管理,,,,。,。。虽然金融电子化势在必行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目前金融电子化业务主要集中在柜面业务但是不得不说柜面业务主要是靠人工服务支撑起来的人工处理替代了机器处理相关方面的软件设计也多是围绕传统工作的业务流程展。,,,。,,。,具体做法如下(l)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熟练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和计算机知识(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责任到岗同时要制;定业务操作管理制度和权限制约原则(3)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要真正落实到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34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下转P240),,。。:,,。作者简介:陈洪震(242199460一)男河南信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双学位。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房地产实际允许扣除的开发费用就等于企业合法利息支出+(房地产开发成本+获得土地实际使用权所支出的金额就等于x::科技经济导刊、0、3期除了之前提到的建房合作方式房屋价格的确定利息扣除转移费用之外分散房产收益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反之)则其实际允许扣除的的开发费用(房地产开发成本+获得土地实际使用权所支x;,式降低企业的收人额运用科学的方式细分企业房屋销售收人降低土地增值税具体方式是房产企业在,。,,,出的金额),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扣除项目主要有两种10%,。,建造好房屋后要将自身的房屋划分为不同的种类销售时根据客户的需求签订不同的合同让每一笔收人作,,,方式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要务必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式实现合理避税,。,,为单独收人3,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结束语,,24利用增加扣除项目金额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转移费用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也是增加扣除项目金额的一种有效方式扣除项目金额增加了企业增值额降低,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企业规模和收益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在当前我国大多数正规,,缴纳的税自然少了,。前文中已经提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能有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注重科企业最终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为扣除了成本和可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来确定税率的因此合理费用的确定就能有效降低最终增值金额在企业扣除成本和费用后,。,学合理避税能够重视纳税筹划土地增值税作为房地产企业承担的一大税种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要勇于克服困难,。,,增值额已经确定,,扣除项目的金额依靠的是法律规定的,、不断更新政策和管理知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土合理费用费用的转移比如将职工薪酬必要支出列人其中就能帮助降低增值额的方式并不是所有费用都能够进行扣除,,,,。,财务费用等当然这样房地产开发,,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最大化。,实现自身的发展竟争力和效益的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区分费用的种类不能做虚假费用如果实现合理费用的转移帮助自身增,参考文献:]蔡黎霞论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措施田[1加了可扣除金额就能够降低最终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可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的过程中。,商业经济2014(14):109一110+118、,]罗昌财土地财政[2房地产调控与土地增值税制度田:要注意选择最佳的成本分配方式合理分配成本和费用最大限度的增加可扣除金额实现土地增值税的合理税,,,现代经济探讨(042014(08)10一14]徐锦霞浅议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田铜业工程[32012务筹划。):82一8525企业通过分散收益额降低增值金额。]郑军[4市场论坛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筹划的思考田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上述降低可扣除项目金额的方式外还可以分散自身的收益额在房地产企业运营的,2013(03):33一35]李想H房地产开发公司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案例分[5过程中降低土地增值税实现纳税筹划是目的而实现的途径是降低增值额帮助降低最终应缴纳的税额,。,,,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0214(上接P242),上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加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刚刚起步门法律。缺少相关的专,强对其的内部管理,加强相关法律的建社目前。,对其的审理只能依托于少量散见于《刑。法》《民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条例所以制定专门法律,参考文献: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为为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张成虎[1经济科学金融业决胜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策略田当代(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存在着种种问题费现象严重,,20001)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尚未成熟例如:在内部和外部都,]马蔚华[2]中国金融择口][3+金融电子化缺少统一的执行标准。资源浪2000(1)—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所以:,我们一定张志恒杨森从制度因素看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田要采取种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上接例如借鉴目前世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24(4)P259)子商务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这也应当成参考文献:为当前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3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cNINc)第37次《中国中学生应注重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田B/OL]ht:tP/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说何识别合法网站的知识和法律意识。既要了解网购的优点。又要en2016122~cnlcent对网购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刘琪钧[2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学生网购热田现主动增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代经济信息2014、(22)尤其是在进行交易时要提高警惕。保护好]张翰之[3程琳基于“互联网’+02背景下高中生网购行16个人的信息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密码等[1为分析与应对策略l中国校外教育(2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