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戴南博爱实验艺术幼儿园 柳时元
【摘要】有一句教育名言:“爱孩子母鸡都会,关键是怎么样爱孩子。”我们的爱,不是溺爱,那只会让幼儿变得无能;我们的爱,必须是智慧的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让幼儿学会自主生活。
【关键词】幼儿 独立性 幼儿园 家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新生入园的第一天,教室外面围满了家长,他们久久不愿离去。看到家长们依依不舍的样子,我真感到现在的孩子真难教。一位奶奶拉住老师的手说:“你们可要多费心呀,我那孙子每顿饭都要喂,特别喜欢喝牛奶。睡觉时要给他哼歌,中途记住要提醒他起来小便,这才不会尿床。” 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所以到了幼儿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的现象。显然,我们不能顺着家长的要求,把这种依赖性转移到老师身上,这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
1
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是持着含在嘴里,捧在手心的态度,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而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而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
2
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二、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
有些大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怎会劳动呢?还是我自己来做吧!其实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如当父母回家了,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听到赞扬的话语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
3
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一些事情我不能做,做了也做不好,我不做还有人做。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用“你一定行”、“我相信你”、“你很棒”之类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如此一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信心,少一些胆怯,多一份勇气,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的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
4
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 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时,应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幼儿有较多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感知,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儿童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
5
创造。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蒙台梭利教育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