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来源:爱go旅游网


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

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 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 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 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 1925年,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 1970年,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的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648年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提供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6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k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的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79年荷兰医生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

 1785年,由于空气组分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阳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进行饥饿处理,之后将绿叶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呈现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也发现了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

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水绵和好氧细菌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氺绵。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追踪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中的氧。第一组给植物提供O18标记的H20和正常的CO2,释放的氧气含018;第二组实验给植物提供O18标记的CO2和正常的H2O,释放的氧气不含O18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源于水。

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14C做实验,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成有机物中的碳,证明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所以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又称为卡尔文循环。

四.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866年.孟德尔豌豆实验:用假说演绎思想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1903年,美国的细胞学家萨顿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用“类比推理”思想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915年美国的学家生物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遗传,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及在染色体

上呈线性排列,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道尔顿第一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928格里菲斯

1944艾弗里:

1952赫尔希、蔡斯

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

六.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及生物进化

1953年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1970年美国病毒学家特明和巴尔迪莫发现了“逆转录酶”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3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888年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为核心的生物进化

1859年英国达尔文提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七、内环境与稳态

➢ 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 坎农:提出了“稳态”的概念并提出了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

➢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八、促胰液素的发现(最先发现的激素)

➢ 沃泰默的研究狗胰液分泌:思路正确,但解释错误,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

➢ 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 巴甫洛夫的研究: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科学家的结论

九.生长素的发现:

➢ 1880年达尔文胚芽鞘向光实验: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测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光生长,感光部位在尖端。

➢ 1910年詹森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 1914年拜尔实验,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 1928年温特实验,造成胚芽鞘弯曲生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 1934年及以后郭葛的分离、提纯、鉴定: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十.种群与生态系统

➢ 高斯:生态学家,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 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