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 第33卷第1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Feb.2O12 V01.33 No.1 岭南冼氏族谱考 ——兼论粤西人的福建迁来说 周忠泰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广东广州511483) 摘要:冼姓是地域性很强、古越族色彩很明显的姓氏,岭南较多,而岭北少有。有关该姓氏的来源,学术界一直 有分歧,有中原沈子国说、福建迁来说和岭南本土说。文章全面分析岭南各种冼氏族谱有关冼姓来源的记述,指出 这些观点实是为遥遥华胄而杜撰的,错漏百出,据岭南的冼氏族谱而否定冼姓的古越族色彩并不可信。 关键词:冼姓;族谱;古越族 中图分类号:K89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12)01—0171—04 On the Xian Family Name Genealogy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0n the People in Moving to Guangdong from Fujian ZHOU Zhong—tai (Xiangxian Middle School of Guangzhou Panyu Distirct,Guangzhou 5 1 1483,China) Abstract:The Xian family name is the surname of strong location with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old Yue Nationality, more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and less in North.There is disaqreement in the academic field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surname like Shenziguo view,Fujian view and Native view.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cirptions of the oirgin of the Xian surname,raising that all the views about its origin in history are apocryphal and riddled with errors,and that it could not be trusted to negate the features of old Yue nationality the Xian surname genealogy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Key Words:Xian surname;genealogy;the old Yue nationality 谱》为代表,持福建珠玑巷说。 ‘附 另外,广西和 一、岭南冼氏①族谱概述 海南亦有一些冼姓族谱,但多是或依附于南海冼氏 在岭南,冼姓主要聚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称 或依附于高凉冼氏的族谱系列。 冼氏族谱的这些观点,多有认可者, 但笔者 不敢苟同。 “南海冼氏”)和粤西鉴江流域(称“高凉冼氏”)。 岭南冼氏族谱,随冼姓分布亦分为两大支系:其一为 南海冼氏族谱系列,有《岭南冼氏宗谱》、《南海鹤园 冼氏宗谱》、《旅港冼族宗亲会十周年纪念特刊》和 《冼氏紫金碚石房族谱》等四部,其中以《岭南冼氏 宗谱》为代表,持“沈子国”_1 说;其二为高凉冼氏族 二、冼姓来自于沈子国考 (一)沈子国说概述 南海冼氏的沈子国说具体是这样:“冼氏之先, 盖出沈子国,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有名'7内 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 谱系列,有《吴川冼姓族谱》、《高州雷洞冼氏族谱》、 《电白坡心冼氏族谱》等三部,其中以《吴川冼姓族 ①本文所论冼姓和洗姓,是指相同的姓氏。 收稿日期:2011—11—26 作者简介:周忠泰(1968一),男,广东高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从事冼夫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利.学) 一{一i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 与佗同 ,且有…,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 入粤之始 子盂程……辟为长沙界守御,寻擢南海 水军副都总,……孙好谋,少有大志,初除横浦令,转 宿卫都尉……擢龙骠大将军……白是子孙蕃衍于岭 南……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 氏;居岛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 同,乃礼畸公之 后 I1’ (二)沈子国说之不可信 1.沈子围说与古籍的记述相矛盾 唐代的《岭南录异》就记有冼氏,且体现沈子同 说不可信。该书云:“洗氏,高州保宁人……秦末, 五岭丧乱,洗氏点集军丁,固护乡里,蛮夷酋长不敢 侵轶。及赵佗称王,遍霸岭南,洗氏乃赍军装物用二 仃拟人觐,赵佗大慰悦,与之言时政及论兵法,智辩 纵横,赵佗竞小能折,委其治高梁……今南道多洗 姓,多其枝流也。” : 按此记述,冼与赵二人之前并不认识,其与赵佗 的关系亦并非 下级的关系,这说明,在赵佗来岭南 之前,已有冼姓,沈子困说不叮信。 2.秦汉没有“守御”之职,历史没有“都总”之职 按沈了国说,冼油之子冼孟程被赵佗“辟为长 沙界守御,寻擢南海水军副都总”,但“守御”之职, 并非是秦汉时的官职,其作为官衙名词,始于明朝的 守御千户所。l …m ’ 既然是明代才有的名称,又怎会有汉初的人任 此职呢?足 其是“私造官价,倒置年代”之事。 义,查《中旧历代职官辞典》,并没“都总”之职。 虽有“都总管”和“都统”这些相似之官,似乎是“都 总”之误,不值大惊小怪。但仔细分析,发现这还是 不妥,因为汉没有“都总管”和“都统”之职,“都总 管”是金闫的官职,[5]‘ 而“都统”最早见于前 秦。 】 。 秦汉之人,不可能任金国或前秦的官职, 足 其还是“私造官价,倒置年代”之事。 3.“尼骠”是剑名,不是官名 按沈子罔说,冼、『内之孙冼好谋曾被赵仡“擢拜 为龙骠火将军”,但历史上只有“龙虎将军”、“龙骧 将军”、“龙骧大将军”和“龙虎卫上将军”之官名,没 有“龙骠大将军”之官。[5l (‘龙骠”一词,只是 曾被用作宝剑名,是宋太祖当年督战的宝剑名称。 fh此亦足 ,这“龙骠大将军”还是“私造官阶”之 事, 足信。 综【 所述,笔者认为冼姓来自于沈子国之说是 /f 足信的。 三、冼姓来自于福建珠玑巷考 (一)福建珠玑巷说概述 高凉冼氏的福建珠玑巷说足这样:始 冼劲,小 儡建莆【土j珠玑巷人,唐太宗时I叶Jf 萄海县知县, K 子冼镇存唐高宗朝任广州参 ,仟满后膳南海:t IJ I 村,始为南海冼氏之始;唐幺宗『J、f,冼镇的孙冼样 仟高州都司,任满后居高凉城,传r 代,冼祥的曾 孙冼达乾在宋初迁 龙(今化州)北岸村,为化州冼 氏始祖;明永乐问,冼达乾之第“代孙冼道明任高州 府中军,明成化间,冼道明的长子冼印迁茂名雷涧, 此为雷洞冼姓始祖;次子冼沃迁电 县旧院,四f冼 镳迁信官碗窑村; 子冼祁是郡庠生,迁吴川I塘莲黎 村,成为吴川I冼姓始祖,冼祁的长子冼动是化州序 生,迁吴阳马兆村,立籍北 都叫 ,}欠r冼静是… 于监,迁米收村。【 (二)福建珠玑巷说之不可信 谓建珠玑巷说的疑点亦颇多,远/f 足信。 1._Il 东冼姓来P1唐福建珠玑巷的疑 广东冼姓来自福建珠玑巷的疑点柯l--: (1)福建珠玑巷之不可信。珠玑巷之说是 南 宋才有,一般认为珠玑巷得名于宋开封城的珠玑毪, 《广东新语》所谓:“吾厂 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 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 岭,至止南雄,不忘粉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 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而粤 町冼氏却说『I 是来自初唐的莆田珠玑搂,足见其不【IJ’信 7兄儿, 就是宋代的珠玑巷之事本身亦为史学界所质疑 (2)福建省自 至今都没冼姓大族的 载,冼 姓在那里至今还是“游兵散勇”,且都是从广东迂夫 的。 2.化州冼氏来源之疑点 按上文,化州冼姓来自冼祥和冼达乾等人的疑 点有 : (1)冼祥不可能在唐玄宗朝任高州都司。明朝 创立一种将屯田与防卫相兼新军事体制,史称“ 所”,卫所之』二设都指挥使司,通称“都司”。如此, 焉有唐玄宗时的人任明代武职之理?足见其还是 “私造官阶,倒置年代”之事。况且,明清并没“岛凉 城”,只有高州府。又况R‘,别说是唐,就是日』J清叫‘ 的高州府治,都没都司之设置。 (2)奁各时期的方志,并没冼祥其人,亦木 别 的历史义献有记载。 第1期 周忠泰:岭南冼氏族谱考——兼论粤西人的福建迁来说 (3)按族谱,宋初的冼达乾是唐玄宗朝冼祥的 曾孙,但二者相隔起码214年(唐玄宗最后一年的 天宝十五年为756年,宋太祖最早一年的建隆元年 为960年)。古人早婚,十四五岁即结婚,六十多岁 即可四世同堂。而冼达乾是冼祥身下的第三代,这 214年才传三代,那其子、孙二代当过一百岁才生 子,这实难合常理。 3.高州冼姓来源的疑点 按上文,高州冼姓来自冼道明和冼印等人的疑 点有四: (1)明清并没有“中军”一职,“中军”乃唐之武 官。焉有明代人任唐官之理?足见其还是“私造官 阶,倒置年代”之事。 (2)明清两代,中央对粤西的控制大大加强,在 粤西已严格实行从外地调入官员的流官制度。明清 有关高州府的方志,所记高州府和属县的官员全是 外地人,本地任官职之人亦全在外地任职。而《吴 川冼氏族谱》却说冼道明是化州北岸人,化州在明 属高州府,按流官制度,其不可能来高州任职。 (2)按福建珠玑巷说,高州冼姓始自明成化年 间的冼印,但事实并非如此。《岭南冼氏宗谱》载: “碧江属顺德紫泥司龙头堡……祖在宋宝祜年间自 高州茂名徙居是地。” 7_可见,高州冼姓并非冼印到 来后才有,远在南宋已定居那里。 (3)前面说过,古人早婚,一般六十多岁即可四 世同堂。而冼达乾在宋初到化州,到明永乐年,约有 44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为960年,明永乐元年为 1403年),这440年才传五代,则其子、孙、曾孙和玄 孙四代当过一百岁才生子,这实难合常理。 4.吴川冼姓来源的疑点 按上文福建珠玑巷说,吴川冼姓来自冼祁、冼 动、冼静等人的疑点有二: (1)按福建珠玑巷说,吴川米收村始自明成化 的冼静,但事实并非如此,那里早在元代已有冼氏居 住。广东紫金县的冼氏族谱说,其始祖冼惠“爰于 明兴,有志从戎……至洪武三年,奉旨下屯,来守是 乡(指紫金石碚乡)”。[ ]‘ ’其祖籍是“高州府吴川 县批伍都莲塘米收村”。 ¨,这“批伍都”应就是 吴川冼氏族谱所记的“北五都”(“批”、“北”粤西白 话谐音,“五”、“伍”相通),“米收村”即现吴川米收 村,至今还是冼姓人的自然村。由此可见,米收村的 冼姓远在明成化前一百多年的元末已居住在那里。 这观点,在佛山的冼姓中亦有体现。《岭南冼 氏宗谱》载:“佛山冼,分为五房……东头自吴川 ……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由高凉即今高州府吴川县 迁居佛山镇东头铺。”[ 《岭南经济史话》则记在宋 代,由高州府迁到佛山的东头冼氏七世祖冼林佑,在 明代每年还回高州一次收租,其经营有方,成为佛山 首富。_9]‘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亦记述冼林 佑,并说其园林“乃(佛山)八景之一,志称‘东林拥 翟…[ 。] 可见,吴'i JI冼姓并非明中才迁来,不但在元末, 在宋已定居吴川。 (2)查各时期的有关方志,高州府清中期以前, 没有一个冼姓庠生,直至清咸丰朝,吴川才有位名叫 冼泉香的庠生,同治朝茂名县才有位叫冼品中的副 贡,l1 没有明代的郡庠生冼祁、化州庠生冼动和国 子监冼静三人。且明代不设郡,又何来明代的郡庠 生冼祁? 以上种种,从广东冼姓始祖,到化州冼姓始祖, 再到高州冼姓始祖,最后到吴川冼姓始祖,处处都有 可疑之处,足见《吴川冼氏族谱》之福建珠玑巷说的 不可信。 四、冼姓“私造官阶”的实质 既然沈子国和福建珠玑巷说都不可信,那为何 冼姓族谱却还是要勉强为之,编出这些并不存在的 故事呢? 笔者认为,除了有想增强家族的自豪感和社会 地位之目标外,更是想实现自己宗祠合法化的目的。 在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是无权建宗祠的,官宦之 家才可建宗祠。虽然明嘉靖后,不太强调这个条件, 但这种意识还存在。故各地方志,常专设一卷叙本 地宗祠,列各宗祠所祀官人,即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对许多村来说,要达到建宗祠的这一条件是困 难的,因为当时一个村读书人都没多少,就别说出个 举人或进士了。如前所述,高州府冼姓在明清两代, 没人中举人,只有一庠生,一副贡,且均未出仕。所 以,严格来说,整个高州府在明清两代,冼姓是没条 件建宗祠的。那怎么办?不建吧,邻村用各种方法 编造家史建起了宗祠,不建岂不低人一等? 时人这种迫切复杂心态在高州平山镇大坡咀乡 大垌村的《谢氏族谱》中有很好的反映。该村族谱 记述了建宗祠的过程:先人“建祠……未遂”,“抱 愧”,又“观近附诸族,开宗立祠,赫赫辉煌”,自己因 而“触目赫颜”,“爰联吾十七世孙燕彬公邀集族叔 兄弟,请侄辈各兴追远之念,富者踊捐,贫者勉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共成美举,……而无愧意也,是以为序”。_1 可 见,不建宗祠在当时是“赫颜”的,是“抱愧”的。而 要建,便只有编了(总之,当时许多村都是这样),于 是该村谢氏便说自己的先人名谢东山,是化州知 县, 但查相关的方志,却没此人。 由此可见,“私造官阶”的实质是为使自己宗祠 具有合理性。 五、沈子国说和福建珠玑巷说的产生过程 先是,宋代族谱开禁,达官显贵可以私修族谱, 于是,苏轼、欧阳修等人就私修了族谱。几十年后, 又有许多后起的苏姓、欧姓大族,其“发达”后,为使 自己家族“合法化”,亦要修族谱,便与之前的名人 攀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族谱之风越来越盛,攀亲 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后来,许多弱势家族,为不被 欺负,亦加入名人后裔之列。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最 后出现岭南同姓者大多是宋之前某个历史名人的后 裔的现象。如王姓大多与王安石有关,苏姓大多与 苏轼有关,而周姓大多与周敦颐有关等等。 而没有现成族谱可攀亲的岭南大姓冼姓,也曲 曲折折地与中原华胄攀亲,于是产生沈子国和福建 珠玑巷说。 而沈子国说的产生,实是因为“冼(在古代又写 洗)”与“沈”形近,王兴瑞这样说:“所以杜撰沈讷, 想系洗、沈两字音、形相近之故。”_J 3_ H’岭南大学的 冼玉清教授亦说:“有些人把姓氏略点画,得受姓之 始以附会于中原大族,此殊为无谓。”l】 而福建珠玑巷说,情况应是这样。首先,较为发 达的珠江三角洲的白话人先于粤西人编了族谱,他 们的族谱多持南雄珠玑巷说。而在粤西,迁入较迟 的雷州话人较当地的白话人清楚自己的来源(他们 从自己的话类闽南语即可知道),因此他们的族谱 自然都持福建说。而粤西白话人(含从古越族汉化 过来的冼姓)编族谱时,在受珠江三角洲的珠玑巷 说和当地闽南人的福建说的影响,合二者之说而杜 撰出一个福建珠玑巷来。 又为了掩饰别人对自己来自福建为何不讲闽南 话的质疑,又多在族谱中插叙祖先从福建来粤西的 过程中,在珠江三角洲这些白话地区生活过几代。 2001年寒假,笔者在高州进行了粤西族谱调查,收 集到各姓族谱55份,其中持福建说的多达46份,且 大部分都说迁移过程中曾在珠江i角洲等白话地 停留过数代。 粤西冼姓人的福建珠玑巷说亦和大多数粤西 话人的族谱一样,先说自己来自福建,再说自己祖先 在南海任过职,其实这是粤西白话人族谱的通例。 综上所述,沈子国说和福建珠玑巷说都是小可 信的,我们应还原冼姓的古越族色彩。 参考文献: [1](清)冼宝干・岭南冼氏宗谱[A].卷一之一《氏旅源流》 [M].宣统二年(1910)刻本. [2]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茂名市历史学会、电白炎黄文化 研究会、电白冼太夫人研究会.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曼 ・冼太夫人故里与裔孙故居地・附录:吴川《冼氏族沿 序》和《冼氏世系表》[z].北京:中华|}5局.2001. [3]郑现国.粤西冼氏探源[J].广东文史,2001(4)./端术 桥.冼夫人故里安在[N].珠海特区报,2004一l1—14. [4]刘恂.岭表录异[M].鲁迅校勘.广州:J 东人民…版手{ , 1983. [5]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z].南昌:江两教育出版社, 1991. [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卷二《地语》“珠玑巷”条, 中华书局,1984. [7](清)冼宝干.岭南冼氏宗谱[M].卷三《分房谱》,宣统二 年(1910年)刻本. [8]冼应泉,冼树民.冼氏紫金碚石房族谱[M].印刷品, 20oo. [9]子月.岭南经济史(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m版社. 2000. [10]汪宗准,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M].卷十四《人物四・ 冼林佑传》,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11](清)杨霁,陈兰彬,杨颐.光绪高州府志[A].卷选举志 [M].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12]谢燕彬.建祠序[A].谢培谨.谢氏族谱[M].印刷品. 1992. [13]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M].北京:中华{』I局,1984. [14]冼玉清.冼夫人非姓“洗”[N].羊城晚报,1962498—06. 责任编校:郑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