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西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便是这风景如画的西湖,说来也巧,听当地人说,杭州雨鞋时日没有下雨了,我们刚到杭州便下起了小雨。人们都说:晴湖不如雨湖,淅沥的雨点给西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远山近水,长桥,仿佛置身于仙境,周围的建筑古色古香与纯色纯味的西湖美景浑然天成。乘船于西湖上,远不如泛舟来得亲切。
下午我们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这里有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给我细细品味。我们在一路的参观中,就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跃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个院子里,一回头,透过那个大门框,我们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图》的镜头!在这个迷宫一样的校园里,你走着走着,就常常会有这样的惊喜。减法规则的“回”字的场所模式;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工作室群相连;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真是有“天人和一”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
苏州(1)
游玩完杭州的西湖,美不胜收,自然不会错过苏州的园林。苏州的园林太多,我们的时间有限,就只逛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和网师园。
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的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分为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它的的布局疏密自然,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创造出处处有情,含蓄曲折,令人回味无穷······
网师园,古人称此处为“小园极则”。进门先是苏州常见的富人宅邸,屋高院深。穿过住宅西边的门户,花园豁然出现在眼前。湖面西边有冷泉亭,亭前有假山,亭北有三间房屋,十分适合用来读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就是苏州园林设计院整体仿照冷泉亭的院落而建,可见这里的布局何等经典。据说苏州园林讲究疏密并重,拙政园就有大片“疏”的空间,不过我更偏好“密”,因为疏而不阔相对容易,密而不狭却很难。苏州大学是个古韵流连的大学,园林式的学校。
(2)
由于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是“邻居”,因此我们先去看了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整个博物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中间是水,四周环山、环树、环人家庭院。 而此处无山,设计师设计了大块石头摆如山形,地面配有小石块,背景墙用安静见解的白色铺开,构成了层层叠叠、远近有层次的山形。人家庭院,正好做一间间的展厅。又有分类专题,如民俗、雕刻等等,还有现代艺术和独家收藏的专区展示;当然还有两件镇馆之宝摆放
左右主厅。细细品玩,收获满载,心满意足。
上海
告别苏州,我们来到了国际性大都市——上海。高楼耸立,钢筋混泥土的世界,这是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我们到上海的第一站是建筑学的理想学府同济大学,里面的建筑都各有特色:文远楼,它是中国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包豪斯风格,好像是1952年造的,传说如果同济地震,这桩楼绝对不塌。C楼,张斌设计的,建筑空间被理解成一种流动的连续体,不同功能使用空间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而交通,休闲,景观等非功能空间是活动的流动空间,它们包裹住功能空间,是交际活动的容器;使功能空间与它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即插式”关系。和平搂,由冯纪患设计,该建筑立面采用白墙灰瓦和木窗,体型简洁形象质朴;平面呈L型,布局自由又不失严整整个建筑功能、流线明确.尽度亲切宜人,平泼中显露出精细······ 10.25
还陶醉在同济的建筑世界中,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世博园,感受着异国风情的建筑和异域文化,由于世博会已经结束了,一些国家馆已经拆掉了。我们参观了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中国馆,“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 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
下午,我们登上了金茂大厦88层,仅仅用了45秒,耳鸣的感觉依稀在。对于有严重恐高的我,站在金茂上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既好奇兴奋又害怕······
在上海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上海城市规划馆,一座晶莹剔透,琼楼玉宇般的建筑,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还有神奇的规划展示馆虚拟现实(VR)展示系统等都是上海高校上海大学的科研成果,是智慧的结晶,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走出规划馆,我们紧接着到了上海博物馆,在车上看上海博物馆,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走进博物馆,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特别展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特别展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特别展厅。
博物馆是我们选择来青浦城的主要原因之一。博物馆前有崧泽广场,也可一观。入馆后先参观左侧的“上海远古文明之源”,由录像介绍上海成陆开始,博物馆在夏阳湖边,湖对面就是新落成不久的图书馆,像一艘长长的航船。图书馆正门在南面,经一座桥与陆上相连。馆内很多地方的立柱与顶面未经装修,与现今众多装修豪华的新图书馆对照可谓寒酸。从侧
门离开图书馆,看这座建筑,高低错落。我们沿台阶走上屋顶,观湖上景色、远眺博物馆,景色尽收眼底。
上海科技馆建筑外形西低东高,螺旋上攀,如巨翼翔升,腾飞
上海大剧院整个建筑的构思为\"天地之间\",被设计师定位为\"开放的宫殿\":大剧院透过一座水、土相溶的坚实台基,奠定在中国的土地上,它置身于上海政治、文化中心;向蓝天展开其屋顶,象征中华民族的聚宝盆,承接着来自宇宙、人类的恩泽与智慧,象征着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也象征着上海有有始以来就与天地相通的博大胸怀。大剧院的外观由透明的水平墙面,有韵律的垂直线条,有乐感的弯曲面屋顶来体现,以水、玻璃、光线,通过透明、流畅的线条,朴实有力的造型,多功能形体和技术空间的组合来突出都市理想,贯彻其设计构思。 为了体现艺术外型与内在功能的完美统一,顶部以钢结构减轻自重,用六根透明的柱子撑起它向天空反翘的顶盖,给人以飘浮的动感。下部以混凝土结构组合成不同的板块,中间留有空隙,便于钢结构的插入。 大剧院的设计沿用了中国九宫格式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将以玻璃和大理石组成,从上至下晶莹透亮,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每当夜晚华灯初上,晶体的立面和屋顶组合的光幕与喷水池的水光反射交相辉映,把整个建筑物幻变成一个水晶宫殿
一个中心
一个世界级的家具零售、展示、展览的中心。作为上海及江浙一带的顾客首选的完整家具中心。 一个目的
一个唯一的激动人心的吸引人的商业场所,作为家庭可以在外度过一整天的地方。 一个可持续的将来
将建筑设计,标识和景观设计集合在一起。综合生态的建筑科技,为业主及当地社区带来长效的价值。 设计概念
八个主要的区域设置在东西向家具星光大道(红轴)的两侧,国际品牌销售区沿着一条南北向滨水景观带的两岸展开,一条主要的林荫大道(绿轴)由北向南穿越整个区域,串联起两个主要广场。
、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设计公馆由吉盛伟邦联合“设计共和”共同打造,秉承了“与原创设计一起生活”的理念,响应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汇聚了最优秀的中国原创家具品牌,代表了中国家具的原创设计力量,为原创家具行业与市场对接搭建了平台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走进设计公馆,消费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家具,各种新、奇、特的产品围绕在四周,传达着设计师们的先锋设
计概念。对于广大原创品设计师来说,设计公馆是他们展示自我设计理念的独特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销售的场所,更是一个品牌的show场,是设计师与市场、与消费者互动的平台。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当一件精心设计的家具摆放在展台上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作品”,但是真正走进我们居家生活的,却需要它成为“产品”。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而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国外的设计师往往不急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因为国际上很多大品牌往往都愿意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对优秀的作品进行量化生产与销售,而设计师都可以从自己设计的产品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的产业流程也进一步鼓舞了设计师们创作出更多更好,并且贴合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接受度高的作品。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而国内的设计师们却深深知道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品牌推广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烦琐。国内的设计师作品还未形成“与品牌合作-量化-投入市场”的产业链,这就使得很多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要么被企业“买断”,在生产与销售中受到企业的制约;要么就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生产制作与品牌推广上。当中国制造的家具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时候,当全球近三成的家具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的时候,“中国原创设计”却悄然失声,难以“中国制造” 10.28
朱家角(课植园
到了青浦区,我们去了期待已久的朱家角古镇,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现在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街市、建筑和水乡泽国古朴的风土民情,放生桥、一线街、课植园、城隍庙、圆津禅院等众多名胜古迹,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在古镇城隍庙旁漕河街上有很多装修风格特别
有味道的茶馆和文化艺术品店。 随意,走走停停,几乎整条弄堂都是外国友人,他们特别喜欢老上海的这种“你侬我侬”的风情,有些旧,有些创意,有些故作风雅。转角处可以发现新的景象,走入店门,也有新发现! 在田子坊,能发现最前卫的潮流和最古灵精怪的实用创意。一店一世界,一店一风情。逛累了,随意地找一家居民老屋咖啡小店,坐在这红砖黑门小弄堂里,将阳光写在脸上,将欢喜写进心里。田子坊不是只呈现上海单纯的“旧”,令人们心动的,还有许多活色生香的“新”。田子坊,如同照片中两边的人物,传统的冷峻和时尚的希望共存,陈旧和新潮同处,弄堂虽短,但是背景却充满亮光。还有不断走近的新人物,正在走进我的视线,走向我们的生活,步入我们的时代。
思南公馆是目前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同时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游走在思南公馆,如同身处一处风情万种的多国建筑群:融汇中西的设计,现代的建筑风格和Art Deco的踪影——这一切,与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相得益彰。
名词解释--8号桥:风韵,创意,科技,时尚.
把原来陈旧的厂房进行重新包装,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里面进驻的也全部是与\"设计、创意\"相关的公司.我下车后,远远的就能发现路对面一群楼宇中有一栋楼的外墙装饰独具特色,那就是8号桥创意集群的主楼了。8号桥之所以命名为“桥”是有特别意义的:功能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8号桥成为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集中体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经过精心改造,原来老厂房中那些厚重的砖墙、纵横的管道和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了下来,8幢厂房改建的联动办公楼中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同时也处处流露出现代文化的气息。8号桥自始自终都体现了时尚、创意.入驻8号桥的企业也搭建一个和谐的创意气氛.特别是内部装饰风格与外面有一种默契的统一.
南京
紫峰大厦是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陆第二高楼,仅次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不过,过不了多久可能是第三了,上海大厦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建成了她可是中国第一高楼哦。 紫峰大厦据说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蟠龙文化,独特的单元结构三角玻璃幕墙如龙鳞延建筑盘旋而上,好似阳光下巨龙奋起。
坐落在南京水西门大街四百一十八号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这一人类悲剧的现场遗存。馆由中国目前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齐康教授设计。远观整个纪念馆造型就像一座墓地,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庄严而肃穆。这里是我至今所见的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最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入馆前会走过一个狭长的广场,可见广场景观水池里一座座神态各异的人物雕塑,有惊慌失措、无处逃命的孩子,有丧夫失子、仰天悲叹的母亲;更有体无完肤、痛苦万状的老人,这些雕塑从神态和肢体语言让人很容易地就能联想到那些血腥、恐怖的时光。 中山陵
山陵前的博爱广场是中山陵的门户。先别提着广场怎样,光是这一名字,就足以让它成为所有广场的佼佼者
向上过一条很长的墓道登上平台便可看到陵门。其平面图为长方形,计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的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陵门进口两侧还有一对石狮高约三米。陵门后是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正中立很高的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二十四个镏金颜体大字出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手笔,上面是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孙中山的遗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