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九年级语文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ráo) 摇曳(yè) 广袤(mào) 矫o) 揉造作(jiáA. 妖娆....(hài) 恪) 矗) 心无旁骛(wù) 守(kè立(chùB. 惊骇....) 飘逸(yì) 彬言(zhēn) 亵渎(dú彬有礼(bīng) C. 箴....ng) 贬谪(zhé) 麾) 觥进(bì下(mí筹交错(gōng) D. 骈....【答案】B 【解析】

【详解】A. 矫揉造作(jiǎo)。 .C. 彬彬有礼(bīn)。 .D. 骈n),麾进(piá下(huī) 。 ..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娉婷 秘决 荡然无存 形消骨立 B. 冠冕 制裁 断章取意 强聒不舍 C. 灰烬 汲取 丰功伟绩 大发雷庭 D. 遵循 鲜妍 附庸风雅 金戈铁马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秘诀,形销骨立。 B.断章取义。 C.大发雷霆。 故选D。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强健的翅膀______(决斗 角逐 搏击)广阔的天空;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

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2)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的石刻作品,上面雕刻的花草鱼虫、人物形象_____(生龙活虎 惟妙惟肖 俯仰生姿),体现了我国石刻艺术技术的高超。 【答案】 (1). 搏击 (2). 惟妙惟肖 【解析】

【详解】(1)决斗:1.决定最后胜败的你死我活的斗争。2.过去欧洲流行的一种习俗。角逐:指较量;武力竞争;泛指竞争或竞赛。搏击:1.扑上去抓取;拍击。2.奋力斗争和冲击。三个词语中只有“搏击”可以和宾语搭配,故选“搏击”。(2)生龙活虎: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俯仰生姿:意思是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这里指把无生命的事物展现的像有生命一样,故选“惟妙惟肖”。 4.经典诗文默写

(1)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4)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5)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 (1). 将登太行雪满山 (2). 沉舟侧畔千帆过 (3). 何事长向别时圆 (4). 月是故乡明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侧畔、长、圆、庙堂、也。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如此丰富、灿烂的原因是由于每个时代都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② 名著往往是超越历史、超越时空的, 在多年之后仍能给人以新的启迪,使人们常读常新。③同时,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给人以深沉的思維空间。④因此阅读名著,应该成为当下全民阅读新形势下的首要选择。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给第②句的空白处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3)请写出第③句中“凝聚了”的宾语。

【答案】(1)删掉“由于”或“的原因” (2)因为 所以

(3)精华(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病句。句式杂糅,删掉“由于”或“的原因”。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名著往往是超越历史、超越时空的”和“在多年之后仍能给人以新的启迪,使人们常读常新”是因果关系,故添入“因为”“所以”。

(3)本题考查句子成分。主语:名著。谓语:凝聚。宾语:精华。定语:人类思想艺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们。 【答案】 (1). 礁石 (2). 不畏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 【解析】

【详解】(1)《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故“它”指的是礁石。(2)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故“它”象征着不畏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的人。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请你参加以“砥砺恒心,铁杵成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恒”字的笔画。

(2)下面是针对育英中学学生做的调查统计,请仔细阅读,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感动中国人物片段:

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谢海华——一近28年来,一直悉心照顾在见义勇为时受重伤而落下残疾的妻子,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地吃;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一五十多年来,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砥砺恒心”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地发表议论。(80字以内)

(4)下面是李明同学在语文课学习中写出的上联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上联:王羲之墨池成书留佳话 下联: 【答案】(1)

(2)育英中学很有恒心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极少数学生做事没有恒心,绝大部分学生有恒心但是恒心不够。

(3)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恒心,“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4)黄大发绝壁凿渠创奇迹 【解析】

【详解】(1)汉字的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上到下(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恒的笔画顺序:点、点、竖、横、竖、横折、横、横、横。

(2)标题是:中学生做事恒心调查表。其中都能做到底的占百分之三十二,有时能做到底的占百分之六十

五,基本不能做到底的占百分之三,故可概括:育英中学很有恒心的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极少数学生做事没有恒心,绝大部分学生有恒心但是恒心不够。

(3)明确思路:围绕砥砺恒心确立一个观点;陈述确立这个观点的理由,有条理性,80字以内。示范:生命价值的创造来自恒心。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世俗的成功,但是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这份价值的创造来自于恒心,有恒心,微小的价值也会散发光芒。

(4)明确要求:结合材料,结合话题,满足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的要求。示范:王羲之(人名)墨池成书(四字词语)留(动词)佳话(名词)。谢海华床前顾妻感人心。

三、阅读(4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谈安静

①每天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再加上工作的繁忙,生活节奏的紧张,安静似乎很难做到,但安静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②我国古人在谈到人的修养时,十分重视一个“静”宇。《皇帝内经》里说:“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又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人只要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和体力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把生活节奏不要绷得太紧,尽量争取一些安静的时间,这对健康、对事业,都大有益。

③提倡安静,不是让你与世隔绝,不问天下事,把一切大小事都置之度外。不是这样。古人所说的“静”,主要指人的心情要安静,要心平气和,即所谓“静以养生,俭以养性”。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安静有利于恢复疲劳,休养生息,增强体力。同时,“静”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时机。清代学者薛文清在他的《读书录》里说:“静中有无限妙理皆见”。意思是说,人旦安静下来思考,就能涌现出许多“妙理”,即深刻的见解。他的这个体会是符合实际的。

④确实,许多人平时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不是处理这件事,就是接待那个人,有时甚至忙得晕头转向,这时候处理问题往往来不及仔细思考,由此很容易出现一些差错。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在忙碌了几天之后,安静地休息几天,反思一下前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哪些事做得对,哪些问题处理欠妥,心平气和地扪心自问,想想前些日子可能发生过的某些过失,这种反思会使人头脑更清醒,很有好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及时察觉了,改了过来,就是好事。古人说的“静则养身”,就是在安静的条件下,冷静地思考些问题,达到身心俱受。

⑤要做到安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有的人整天牢骚满腹,这也不顺心,那也不满意;有的人缺乏宽容的气度,听到一点不同意见就烦躁,听不进去;更有些人为追名逐利,整日琢磨着一些歪门邪道。这些人当然做不到安静。安静与节制是相联的。各种不正当的私欲是安静的大敌。一个人要力求做到淡泊名利,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富贵于之我,如秋风之过耳”。排除了外来的种种诱惑,心也就

真正“静”下来了。

⑥尽可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克服内心的焦躁,静下心来,就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做事。

8. 文中的“静”有几层含义?试概括说明。 9. 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10.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

【答案】8. 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不嘈杂吵闹;二是不忙碌,放松,心平气和;三是思想上淡泊名利、拒绝诱惑,心灵安静。

9. 安静对人的身体、事业都有好处,安静才能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做事。 10.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了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对心“静”的重要性。 11. 示例:居里夫人重视事业、淡泊名利,静心于科学研究,最终获得巨大成就。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1)结合“这就是说,人只要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和体力消耗做到身体‘节能’”“尽可能避开社会的喧嚣”可概括:环境不嘈杂吵闹。(2)结合“许多人平时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不是处理这件事,就是接待那个人”“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在忙碌了几天之后,安静地休息几天”可概括:不忙碌,放松,心平气和。(3)结合“要做到安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各种不正当的私欲是安静的大敌”可概括:思想上淡泊名利、拒绝诱惑,心灵安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位于文章题目、开头、结尾,结合文章具体关键词句概括。从题目“谈安静”可知本文论题是“安静”。1)文章第一段提出论题“安静”。2)第二段阐述“安静”的作用:这对健康、对事业,都大有益。3)第三四段具体阐述“安静”的好处有:安静有利于恢复疲劳,休养生息,增强体力。同时,“静”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时机。4)第五段阐述如何做到“安静”。5)第六段总结,安静才能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做事。故最后概括中心论点:安静对人的身体、事业都有好处,安静才能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做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1)方法判断。结合“有的人整天牢骚满腹,这也不顺心,那也不满意”看出有举例论证,

同时这些“有的人”和“古人所说的那样,‘富贵于之我,如秋风之过耳’”的古人形成对比,是对比论证。2)作用。通过举出生活中一些人抱怨、重名利等行为无法安静下来,又把淡泊名利的古人和以上这些人对比,突出了分论点:要做到安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结合题干“事例”可知是补充事实论据。陈述时要有人物和具体事件,围绕论点表达。示范:曹雪芹家道中落后,沉下心来,远离世俗,淡泊名利,专心创作,终于创作出名著《红楼梦》。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

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⑾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2. 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13. 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内心感受

14. 语言品味。

(1)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5. 第二段或第十段的划线句,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16. 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2. 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C感动(感恩、温暖) 13. 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

。(2)14. (1)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15. 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16. 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阅读书籍 B 抄写《诗经》 愉悦 A 猜疑 珍藏礼物 C

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例二: 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标题中“七里香”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写出对应的心理感受即可。 点睛: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赏析句子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是对句子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句子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第二段画线句子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第十段画线句子作用:照应前文,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u):即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②剡(shàn):县名。 【注释】①王子猷(yó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2)客此( ) ..

(3)因起彷徨 ( ) (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四望皎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实欲界之仙都 ..C. 造门不前而返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 人问其故 问其姓氏 ..1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0. 【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具有怎样相似的性格特点?

【答案】17. (1). 尽力,竭力 (2). 客居 (3). 于是 (4). 到,这里指拜访 18. A 19.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 20. 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独立不羁)【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是一词多义:尽力;强迫;强大;.强盛。

(2)客此:在此地客居。“客”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

(3)因起彷徨: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因”是一词多义:于是;因此;顺着;依靠。 .

(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就”是一词多义:到,这里指拜访;靠近;表顺承的.连词。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 的样子;的样子。 B. 代词;结构助词,的。 C.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D. 代词,其中的;代词,他的。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莫,不。更,还。似,像。者,的人。(2)吾,我。兴,兴致。行,来。何,为什么。必,一定。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看出两个人都是率性自然、依循本心的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他们的行为属于少数,是特立独行。 【点睛】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昭隐》,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21.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2. 诗歌尾句中的“才”“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21.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一条条小河十分清澈。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22.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尾句中的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描写。尽量字字落实,并且抓住关键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语言尽量优美。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示范: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赏析。1)翻译句子。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2)解释词语。“才”是刚的意思,“又”是再的意思,“才”“又”突出了“蚕桑”和“插田”之间间隔短,间接突出了农人的繁忙。

四、作文(5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枫叶飘零我读懂了生命的静美;鹰击长空,我读懂了舞台的宽广;父亲脚上的干沟,我读懂了生活的不易;中国女排5次世界杯夺冠的壮举,我读懂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力量…… 请以“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译文:

我读懂了父亲

在我生命的航程中,父亲是那浩瀚的大海,而我就是海上的一叶扁舟。尽管终日沉浸在海的怀抱中,可我竟读不懂海的博大、深沉,直到那个夜晚……

那天黄昏,父亲将年近七十的爷爷从山上接下来,说商量把山上的房子修补一下。

爷爷年轻时,家里穷得连一片瓦都没有,但家里的成份不好,属于“地主”,所以吃了许多常人都难想象的苦。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儿女拉扯大,熬到今天不容易。说起这些,父亲那威严的脸上就会出现一丝温柔,冷峻的眼神里竟闪烁着点点泪光。

几年未见,爷爷头上的银丝也越来越多了。晚饭时,平时严肃的父亲竟变得随和起来。不仅慢条斯理的说话,轻声细语的谈笑,还时不时的给爷爷满上酒,动不动就往爷爷碗里夹菜。把一根根鱼刺小心翼翼的从鱼肉里挑出来,生怕卡住了爷爷,简直就像在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爹,你吃饱啊!饭多得很呢!”爸爸殷勤的说道。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爷爷的眼圈红了……

晚饭后,知道爷爷爱喝茶的父亲特意给爷爷泡上了一杯浓香的茶,靠近爷爷坐着,与之闲谈。那一刻,我看到爷爷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意。

临睡前,父亲亲自打来一盆水,让爷爷洗脸。爷爷洗完脸后,父亲又加热水,慢慢的给爷爷搓脚,完全沉浸在给爷爷洗脚的快乐中。爷爷显得有些不自在,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给我洗脚,你也不怕孩子们笑话。”听了这些话,父亲的手抖了一下,说:“无论我多大,我都是你的儿子呀!”那一刻,我再一次看到爷爷的眼睛里噙着泪花……

那一夜,我无法入睡。那一夜的父子情深,那一晚父亲的形象,成为我一生的感动。父亲,在你威严的背后,竟藏着温柔;在你坚韧的背后,竟藏着体贴;在你冷峻的背后,竟藏着深情……你就像那浩瀚的海洋,朴实而广博。

父亲,也许我只读懂了你的一幅剪影,而你可贵的品质,我终究难以读懂。但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努力研读你,从你的身上汲取精神的营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文题提示中已告诉我们横线上可填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以写人(如:老师、父母、自己、屈原、诸葛亮、孙悟空等),可以写物(如镜子、画像、钟表、书、蜘蛛、蚂蚁等),可以是景(如:蓝天、白云、青松、小花、大山等),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成功、失败、忠诚、坚韧、乐观、友善、寂寞、坦然等)写这篇文章拟题角度易小,如我读懂了蜘蛛,我读懂了你的眼神,我读懂了水的伟大……

就容易下笔。如果题目太大,如:我读懂了社会、我读懂了历史……就不容易把文章写好。文题中的核心词是“读懂”二字,让人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注意写清“读”的过程和“懂”的内容,所懂不能留于肤浅,应有更深的感悟、体验、了解。文章创新可以从“我”上下功夫,“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岳飞、陶渊明;小草、蜗牛……在文体上,文题告诉我们,该文应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跑题了。文题中的“我”暗示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