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语言的生理——心里基础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P102)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P103)
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2、
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
据此,伦尼伯格(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或称临界期)。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1、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或经过模式的识别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而其他的则很快消退。如,电影片段;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如,人在拨电话时,打完电话号码就忘记了。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①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记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识记按照目的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目的性,在语言获得方面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识记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识记。
②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其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
③再认和重现:这是记忆的第三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的重现也成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重现按照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里活动,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也即存储的信息不能正确地提取出来。遗忘可分为: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一种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这是衰退说;另一种是说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二产生抑制,产生遗忘,这是干扰说。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前摄抑制(前
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倒摄抑制(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112)
从识记的内容来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度适当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比不感兴趣的遗忘慢。从识记的数量来看,数量大遗忘也越多。
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追求“过度学习”(P113)
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单渠道输入遗忘得慢。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1、构造主义(P113)
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冯特,而典型代表人物是其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该学派主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
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内省与实践相结合,在试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2、机能主义(P113)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杜威等。
机能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因而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3、格式塔心理学(P113)
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的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
创始人为维特海默(M.Wertheinmer),考夫卡(K.Kolfka)和柯勒(W.Kohler)。
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
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学派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4、行为主义(P113)
这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stson),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行为主义主要有两个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系,否认人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个体认知的中介过程,即“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受到操作主义哲学的影响,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行为主义缺点是忽视人的思维活动。5、精神分析学派(P115)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6、认知心理学(P116)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不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据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有机体。研究方法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强调研究人的意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7、人本主义心理学(P116)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创始人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为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内在价值是对满足的需要。人有获得生理上满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和尊重别人的需要,更有认知的、审美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争得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内在的幸福感和丰富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反对强制压迫,而是要启示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用抽象思辨与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
对人做出全面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P118)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建筑、服饰等,属于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作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教育、婚姻和家庭制度等。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2、文化的特征
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但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共同之处有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
号系统。
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P121)
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
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人们容易形成对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文化的标准。
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124)A蜜月阶段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A尊重不同文化
B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与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①、完全拒绝的态度②、完全同化的态度
③、既保留母文化,有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叫“边缘人”
④、立足于母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
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4、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
B挫折阶段
C调整阶段
D适应阶
语言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对相应文化知识的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有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文化一直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语言学习。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而不能以文化或语言与文化并重。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具体来说,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该是三个层次,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1、语言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制约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际误解和障碍。陈光磊把这种文化因素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P132)
国情文化知识可以弥补上述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3、专门性文化知识
这类课程在介绍文化方面具有专门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内容方面要强调基础性和常识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P133)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胡明扬把它分为:
A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梅雨滩
熊猫
梯田
戈壁
B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馒头院
炕
旗袍四合
C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科举放
农转非
支书下
D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虚岁黄道吉日娘
阿Q
红
E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农民、肥(词的内涵义有差别)、狗、龙(褒贬义)、松竹梅(引申义、比喻义)3、语用文化(p136)A称呼B问候和道别C道歉和道谢D敬语与谦称E褒奖与辞让F宴请与送礼G隐私与禁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与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适度
2、要有针对性——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3、要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1、通过注释法直接阐述文化知识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2016考研独家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
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
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
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
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
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
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
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
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旬):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
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
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月初):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六)考前冲刺阶段(1月初——考试):
关键词:保持复习热度、调节最佳身心状态、查漏补缺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
。经过前面5个阶段的复习,效果已经基本定型,在最后的5-10天内,要保持每天8小时的复习,保持专业课和公共课复习热度。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要纠缠于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体通览,查漏补缺。
此外,调节最佳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要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比如考试是上午考英语,那么现在的复习也应该是上午复习英语;要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输入考研正能量。
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美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答题能力,强健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赢在终点,笑到最后。
此资料由易研教育权威团队独家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