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37卷第2期 V0I.37№.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 2009年3月 Mar.2009 【徽学研究】 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徐 彬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关键词:徽州家谱;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摘要:徽州家谱数量众多的原因与其理论发展的高度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家谱评价理论的丰富与徽州家 谱的繁荣有直接关系。在家谱评价标准方面,徽州家谱形成了对家谱整体方面的评价,还对家谱书法、家 谱功能、家谱类别等具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出了诸如“知人论世”、“因其文 而得其心”等具体评价方法。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指导着徽州谱学的发展。 中国分类号:[c.-o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9)02—0201—05 On Evaluation Theory of Huizhou Genealogy XU Bin(School of Sociolog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 ,l“Anhui 241000,China) Key words:Huizhou;genealogy;evaluation criteria;evaluation methods Abstract:The prosperity of Huizhou genealog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genealo- gY theories,especially the evaluation theory.Huizhou genealogy evaluates the genealogies comprehensively, and propose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calligraphy,functions and categories of genealogies.It employs such evaluation methods as“appraising a charact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understanding a eharac— ter’S thoughts through his writings”.In brief,the evaluation theory on Huizhou genealogy guides the for— mar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ory. 徽州家谱数以千计,善本众多,其原因是多 方面的,家谱自身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因 素。其中家谱评价理论是家谱理论的一个主要方 面。家谱成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家谱自 徽州家谱评价理论正日益成熟。在该序中,他以 答客问的形式对该家谱进行了评价。他说: 于是与之观谱例,叹日: “善哉!简而核, 婉而廉,疏而有则,法之良也。”与之观世系, 身评价理论的出现,即家谱对其自身的自觉的认 识与批判。在徽州家谱的发展过程中,徽州家谱 也逐步形成了自身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本文主 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叹日:“遐哉!林林乎历世二十有五,历年七百, 存殁无虑八百有奇。若字、若官、若昭穆、若婚 姻、若丘墓、若妇、若不妇、若为人后、若后 人,指诸掌矣。”与之观撰述,日:“万全之烈, 一、徽州家谱评价标准 巨卿之勋,国士也。民茔而在山林,其有兴乎! 君子以是知之多材也。”与之观制,日:“王 评价标准是家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评 章也,其有家之华与!”与之观训,掩卷而叹曰: “洋洋乎大哉!有道者之言,宗之庇也:力是数 者,可以亢宗矣”。E1] 价规范,是徽州学者们对家谱自身思考的深化。 对此,徽州学者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 汪道昆在《溪南族谱序》中对家谱具体 内容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可以看出在明代 这段话中,汪道昆对家谱中的谱例、世系、 *收稿日期:2008—12—2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2008) 作者简介:徐彬(1971一),男,安徽广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徽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7卷 撰述、制、训等方面进行了评论,特别是对谱例 的评价已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表明了汪道昆家 谱评论的自觉性。 ’ 在徽州家谱中这种系统评论虽不普遍,但徽 州学者对徽州家谱书法、家谱功能等都提出了具 体的评价标准。 (一)确立家谱书法的评价标准 其祖而祖,徒遗识者之羞,剽显饰微借重取信自 欺孰甚焉。”[。]重刻少师公家乘序文中洪中孚明确提出了 “强异以为同,则失之乱冒”,虽然他没有使用 “夸诬”一词,但从他所说的“远阿华胄”、“妄 注品秩”、“话当路以邀信于后”等都是“夸诬” 的表现。 此外,绩溪周岩助也说:“由泰定至今二百 家谱书法问题实际上是家谱修撰者的态度问 题,即家谱修撰者如何对待家族历史,形成了与 有余岁矣,中间修辑者其不下数人,然质而野, 核而俚,徒以识名讳,备参考而已”,“其不尽明 史学书法大致相似的书法观念。但两者也有区别 的地方,史学书法强调“直书”,主张“善恶必 书”,家谱书法虽也主张要直书其事,但大多反 对“善恶必书”,更多的是强调“扬善隐恶”。因 此家谱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追求历史的真实, 另一方面又要将家族中不好的一面“隐”起来, 家谱书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标准。 “去夸诬就简实”的标准。洪武已酉(洪武 二年,1369年),朱升论道:“吾尝异乎,世俗 作谱有自得姓而列为一世二世至百余世者。呜 呼,寥寥一二千载之间,兵燹不已,恶能叶叶相 也而必欲存之是谓诬其祖,夫其本明也而不亟收 是谓弃其祖。祖不可诬也,是故自矗公而上之, 唯恐其不亟。祖不可弃也,是故自矗公而下收 之,唯恐其不备。”l 4】周岩助序他不仅批评由泰定至 嘉靖二百余年族谱“徒以识名讳,备参考”的现 象,还提出了“诬祖”和“弃祖”的观点,这无 疑是“夸诬”的表现。 不难看出,徽州家谱者们对“夸诬”现象都 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要避免“夸诬”,那就要 从“简实”着手。“简实”从字面理解就是“简 单”、“真实”,从深层一点去理解就是“阙疑传 续如此之详乎。昔张汤与留侯同出西都,冯商尝 谓二人同祖矣。班固亲在汉世,以自无据,特日 信”。0 “董狐直笔”的评价标准。“董狐书法”作为 史学书法中的典范,是史学家们追求的目标,这 一司马迁不言,故阙而不著焉耳。且文公能继往圣 既坠之绪,开来学道德之门,而于家谱百世之远 也,何有尚止断自茶院为始祖,何耶?盖深得古 人去夸诬就简实之遗意者也。”[ ]歙环溪朱 谱序从论述 思想也影响了家谱编修。《三田李氏统宗谱》 说:“任斯谱者当核而严,商而确,俨操董孤之 直笔,则前而祖宗后而子孙,身虽异世,订若同 中可以看出朱升对“世俗作谱有自得姓而列为一 世二世至百余世”的做法是不赞同的,认为“一 二千载之间,兵燹不已”不可能“叶叶相继”, 堂,庶不负于修斯谱云。’’[ ]蓝湖彭 李氏谱胡笃卿序指出 修家谱在书法上不仅要“核而严,商而确”,还 他还用班固和朱熹为例证明他们在记载历史时都 是十分严谨的。对族谱中“夸诬”的现象,许多 徽州学者都有论述。 要做到如同“董孤之直笔”,将修谱书法提到了 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反映了修谱者对书法的追 又如,汪先岸为《江村洪氏家谱》作序时也 求,表明了史学书法对家谱书法的影响。 提到“董狐直笔”,他说:“适文学洪生汉英者, 南宋洪中孚也说:“夫宗谱者何为而编也, 所以明亲亲,叙昭穆,悖本原,信今而传后也。 谱之所系大矣哉。世之修谱者,吾惑焉,有好矜 门第而引异为同者,有耀声家势而远阿华胄者, 问业之暇持家谱一册请徵余言,余不能为谀语, 爰郡志,证彼家乘,以为他日信笔,若日绣斧秉 笔如椽,不让董狐则吾岂敢。”[。]重刻饪御史题家谱序虽 然汪先岸说他不敢直追董狐,但从他说的“不能 为谀语……以为他El信笔”的要求来看,他显然 是以“董狐直笔”精神为依归的,“以为他日信 有生本寒微而妄注品秩者,又有文自己作话当路 以邀信于后者,有心事莫测(缺文)圣贤以笔诸 简者,有籍规厚利辄苟合以轻鬻夫家谱者,凡此 者皆未之思也。夫强异以为同,则失之乱冒;非 ①在徽州的家谱观念中多强调“简实”.但丘溶强调详书,特存此以备参考。他说:“后世作谱者率遵欧苏二家,说者多病其 简,何也?盖家之谱视国之史,史纪一国之事不得不简,谱录一家之事不可不详。彼其世远人亡载籍湮没往事无所于稽不得已而略 之可也。苟耳目亲所见闻,明有征验可以贻远而示范,乃亦之而不录,博雅好古君子所不忍也。”见《重编琼台稿》卷十《广昌何氏 家莱序》。 第2期 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笔”当然也可以作为家谱书法的评价标准。 如舒孔昭说: “董狐直笔”在家潜中的应用时,有一点必 须区分开来。在史学传统中提到“直笔”时是指 谱牒之作君子所以联属乎人心,敦崇乎仁孝 “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而在家谱传统 者也。用是而观,则是谱之修也,在朝廷则为善 中则不同。《绩溪北门张氏宗谱》称:“谱者史例 政,在天下则为善俗,在乡党史则为望族,在舒 也,谱为一家之史。史则善恶具载,谱则书祖宗 氏则为世家,其有益于人也大矣哉……则是谱之 之嘉言善行,而不书恶者,为亲讳也。” J凡例规 修也,诚有益-i-A- ̄,大矣。 。 舒孔 序 定家谱“不书恶者”。《I临溪吴氏族谱》中也说: “谱称家史,史载善恶而谱惟载善,为亲者讳也。 在舒孔昭看来,家谱对于社会风俗而言,不 然概以誉言则失真矣,故惟行业卓著者,特传以 仅关涉一个家族的事情,而是“在朝廷则为善 表之,其系传止书生卒娶葬,间有举其一二行事 政,在天下则为善俗,在乡党史则为望族,在舒 者,亦直道之所存耳。” l凡例也是说“谱惟载善, 氏则为世家,其有益于人也大矣哉”,对社会、 为亲者讳也”。关于这一点,在徽州地区,人们 国家都能起到厘定风俗的作用。认为家谱“有益 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于人也大矣哉”,是对家谱功能认识的一种较高 (二)确立徽州家谱功能的评价标准 层次的抽象总结。 徽州家谱繁荣的原因与对家谱功能认识密不 《柳川绩邑胡氏宗谱》中说:“夫家乘者国史 可分的,对其功能认识越深刻,就会越自觉地去 之资也,郡国者乡间族姓之所积也……以谱法济 编写和维护家谱。关于徽州家谱功能,徽州学者 宗法之穷,修于家而俾于国者,将于是 的认识较丰富。 乎。”_1。]吴庚枚序也说家谱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 《商山吴氏族谱》称: 之风俗大有裨益,家谱对社会是有积极作用的。 洪昌在《江村洪氏宗谱》自序说:“我江村 族之有谱,自昔然也。三代圣王,封建诸 洪氏之始祖卜居以来,虽历朝久远,有宗谱以统 侯,而立宗法,所以统族属,别亲疏,明宗叙, 其全矣。予生也后,既弗及见文献之前模,而志 厚风化者。太史掌其籍,司徒掌其教,而必日 广力微又弗克集群宗之大汇,今者幸际圣天子治 孝、日友、日睦、其不孝、不睦、不弟者刑之。 迹唐虞,文运日新而日炽,乃坐令宗族之谱乘述 是故喜则庆,忧则吊,患难相救,贫乏相周,服 芜荒略不克一为修葺,岂非盛世士大夫家一阙事 属虽远,而恩礼尚存,世代虽更,而分义不泯, 乎。” 。。]洪昌 序他不仅将撰修洪氏家谱当作本宗的 此所以支派繁而本源固,民俗厚而教化行。越自 事,当作洪姓宗族的事,更是将其作为国家繁盛 后王,降德之典,不行于民,法驰教衰,风漓俗 时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正是从这个角度,洪昌表 变,于是贵不与贱齿,富不与贫叙,争夺之端, 现出了较强的使命感,将撰修江村洪氏宗谱作为 多于异姓,忮忍之害,憎于他人。呜呼!其亦可 一件对宗族和国家都有利的事情。 哀也哉!则凡世家大族士夫君子,有感于人伦风 从上面这些家谱谱中反映的情况来看,他们 化,得不思所以抹之欤![。] 谱序 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就是家谱的功能,不仅关 系到家族的风气,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风俗 该谱序作者强调家谱对家族而言,可以“喜 的重要推动力量。 则庆,忧则吊,患难相救,贫乏相周,服属虽 当然,家谱对徽州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 远,而恩礼尚存,世代虽更,而分义不泯,此所 时,其中宣扬的一些思想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 以支派繁而本源固,民俗厚而教化行”,即能够 一点徽州家谱也注意到了,如明宣德九年(1434 起到维持宗族内部秩序,又能保持社会安定的 年),田游为《江村洪氏谱》作谱序时说:“迄由 作用。 黄石迁于江村之祖日邦宪,则有中孚之谱表,宣 如果说吴氏谱序所言限于一姓一族,还具有 和之诰敕,宜述其实,千百年来寻流溯源,何其 片面性。更多的家谱则突破了这种局限,从更深 核而明,详而有章,真而不妄耶。虽然江南自东 层角度探讨了家谱与家族、与乡党、与天下、与 晋以来尚门第,由隋唐以后夸番庶。夫尚门第则 朝廷的关系。 骄而侈,夸番庶则萃而争,其由来渐矣,可不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7卷 乎?”[。]重刻 主政题家谱序田游所说的江南宗族的一些 弊端,显然也包括徽州地区在内,利用家谱来 “尚门第”、“夸番庶”的情况当是普遍存在的, 其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就是“骄而侈”及“萃而 争”。 的反映。 (二)“因其文而得其心”的评价方法 家谱评价的另一思想表现是通过文献的表现 形式而使读者能体会到著者之心,对此朱升有所 论述。他说: 古者王朝有史官,诸侯亦各有国史,下而至 于都,若家有土地、人民、甲兵、钱谷之数,宫 总之,对家谱功能的总结,并能认识到家谱 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反映了徽州家谱评价理论的 发展。 此外,徽州学者还有关于徽州家谱体例、徽 室、宗庙、官司、祭祀、往来之事,则亦必有纪 州家谱考辨的评价理论,作者将作专文探讨,在 此不作赘述。 二、徽州家谱评价方 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后,徽州学者还提出 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一)“知人论世”的家谱评论方法 提出这一思想的是乾隆时的张元泮,他说: “功已成而过亦寡,予何人,斯乃得挂名简端, 苟能是亦足矣。后来继今,知人论世者,尚其谅 旃。”_l ¨张元泮序如何在家谱中坚持“知人论世”, 张元泮没有进一步说明,但其他作者的相关论述 则可以加深对此的理解。 程敏政曾说:“或疑统宗之成谱也久,此本 (按:蒜溪程氏族谱)之不可以追入也,奈何? 予日不然,世之所可按而为者诚而已矣。事出于 诚则正之,实足以服人,苟出于诬则遂之,不足 以行远。”[12] 藻溪程 族谱序说明家谱成功与否与作 者的“诚”意有关,若能做到“事出于诚”就可 以“正之”并能服人,否则族谱不足以行远。可 以说程敏政对该族谱的编修人的评价是较为公正 的,后来程敏政lh己也成为评论的对象。 康熙时程化龙在为《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 纂》作序时说:“今笃翁已骑鲸西去,无从质证, 短所请者,盖慎之也。内有分宁远溪文祯公谱一 帙,学士篁墩公为题跋者。予批览之不胜感慨, 始悉篁墩在昔统宗之略者,非有意而然也,观其 手跋所言,可以鉴作者心矣。”l1。 程敏政修《新 安程氏统宗世谱》后,受到了程氏家族内的较多 批评,这中间有些较客观,有些则是个人意气用 事,程化龙对此表现的较为公正,他指出的“篁 墩在昔统宗之略者,非有意而然”。并说“可以 鉴作者心矣”,这也说明人们在评价家谱作品时 更 骰客州方面的原因.这是家谱评价不断成熟 录焉。又下至于事物之书,若山经、地志、职 官、氏族之类,皆史流也。然而古之为史者,必 考求理乱兴废之故而著之,善观史者亦必因其文 而得其心焉。夫是以感发惩艾,而有益于国家、 身心之理,非直以为闻见也……余谓仁远之录 也,孝诚尽焉,祖德彰焉,后人得以鉴焉,而凡 善读者,于身心家国之理成有功焉,是一举而四 得也。[¨]。 这里朱升提出了“观其文而得其心”的评价 方法,就是说要能领会作者之心,才能领会其文 中之意,从而做到“有益于国家、身心之理”, 这也是一种家谱的重要评价方法,要求不能“直 以闻见”为家谱之目的。 (三)“理固亦然”,重时变的评价方法 族谱阙略,固有主观原因,但“时变迭逢”、 “兵燹乱离”更是主要原因,因此评价家谱时应 本着重时变的态度,理解其阙略的必然性。宋代 吕伯乐的话颇有启示,他说: 尝闻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史不作则古今治道 何自而能知,谱不作则族源流于何而能考。然其 所以作之者,盖自有书契以来,闻人达士仕于 国,纪其事则为史,处于家纪其宗则为谱,此固 谱史之先而后之绳世,殆亦由于此也。然而史之 为掌之于博士,传之于天下,士君子相习以授, 宜可以无恙也。夫何世远人亡经残史缺,致杞宋 文献之不足,则亦不能全其古史之为文,故孔子 日吾犹及史之缺文,良有以也。谱之为谱惟纪以 一氏而各统于其宗,其于谱也,不传于天下,其 为掌也时藏于一家,又况兵火乱离,未必能保其 谱之完帙。故夫挂万漏一亦其宜也。若吾吕氏之 谱自西汉以前先民有作,谱帙或全则其德业闻望 益有可观者矣。第以时变迭逢,谱亦因之以少, 逮其所存者,统绪仅传,文多阙略,理固宜然, 第2期 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然亦不能无可憾者。[ ] R统 谱序 血缘纯洁性的家谱。在章大泽看来,两者虽都以 博于“学识”为共同点,但两者的旨趣及侧重点 不同。’巩谱以博为务,虽有“传闻傅会或难尽 在这段论述中,吕伯乐较客观地分析了家谱 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缺略的原因。他用史学与家谱 相比较,认为史学“掌之于博士,士君子相习以 授,宜可以无恙也”,但依然会出现“世远人亡 经残史缺”的情况,以致于孔子都说:“吾犹及 史之缺文”;而家谱“惟纪以一氏”,“不传于天 信”不为过;而家谱则以慎一本为宗,尤其重世 系之明确可信。尽管章大泽对于家谱与“、况为谱 牒”的区分并不严密,但能对家谱内部本身对比 评价,确实反映了他对家谱的理解和研究较为深 入,表明徽州家谱进入清代后期,自身反省进一 下;其为掌也时藏于一家”,再加上“兵火乱 离”,因此“挂万漏一亦其宜也”。“亦其宜也”, 说的就是必然之事。他进而以吕氏家谱为例,说 明“第以时变迭逢”,出现家谱阙略,是“理固 宜然”。可见在吕伯乐的评论中是充分考虑了时 势变化,表现在家谱评价中较为客观。面对“时 变迭逢”,能够以“理固宜然”的态度对待家谱 中的不足,无疑是一种较理性的评价方法。 (四)比较一一家谱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将家谱中的家谱与“、况为谱牒”进行抽 象,并将两者作为不同类型的谱牒编修对象进行 比较,也是家谱评价理论不断深入的表现。嘉庆 时绩溪章大泽论述说: 家谱之贵于学识与沉为谱牒同,而其慎一本 与沈为谱牒之学异。沉谱氏族者史志类也,于为 孙子尊祖收族之叉犹成晦尔,虽传闻傅会或难尽 信,无讥焉。家谱则不如是,以子孙述其祖先, 由本根理其枝叶。其则循别子为祖之例,如 吾郡诸望族恒以始居是邦者为太祖,由太祖而上 远系难信者不悉详,由太祖而下远虽数十百世不 可紊,此一本之亲切而易明者。故沈谱徒以贵以 贤,家谱则率亲率祖,昔人谓为血脉其在 斯乎?[ 。]章 泽序 这段论述主要的贡献在于将同为编修家谱区 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以保存史料为主的“况 谱”,章氏将其归为史志类;一类是以保持家族 步加深。 尽管徽州地区没有出现系统的评价家谱的专 论、专书,但在众多学者的论述中还是反映了他 们对徽州家谱的高度关注和深层思考,总结这些 观点可以窥见徽州家谱发展之繁荣,亦可加深理 解徽州家谱发展之原因。 参考文献: [1] 汪道昆.太函集EM].合肥:黄山书社,2004. E2] 汪菊如.(歙县)义成朱氏宗谱[0].宣统二年刊本. E3] 洪昌.(休宁)江村洪氏宗谱Eo].雍正八年刊本. [4] 周赞.(绩溪)绩溪仙石周氏宗谱[0].宣统三年 刊本. [5] 李晖.(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0].万历刊本. E6] 张沛泽.(绩溪)绩溪北门张氏宗谱[0].光绪十三年 刊本. [7] 吴元孝.(歙县)临溪吴氏族谱[()].乾隆刊本. E83 吴熹.(休宁)商山吴氏族谱[0].同治十三年刊本. [9] 舒安仁.(绩溪)华阳舒氏统宗谱EO].同治九年 刊本. El0] 曹诚谨.(绩溪)柳川绩邑胡氏宗谱Eo].35年 刊本. [11] 张元泮.(婺源)甲道张氏统宗谱Eo].乾隆刊本. [12] 程敏政.篁墩文集[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El3] 程士培.(徽州)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重编序 [0].康熙24年刊本. [14] 朱升.朱枫林集[M].合肥:黄山书社。1 992. [15] 佚名.(歙县)新安吕氏重印老谱[0].24年 刊本. 责任编辑:肖建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