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规划考试复习题

区域规划考试复习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区域作为地球表面整体的一部分,是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空间物质实体。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的基本特征: 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的可度量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其确定的地点,可用经纬度来表示其范围,确定其绝对位置。 2)区域的不可位移和不可置换性: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不可位移,且不可置换的。

3)区域内部的同一性:一个区域常常由于功能一致、或自然条件

相似、或人类长期活动,滋长出特殊的区域意识,因而表现出区域的同一性,即一个区域有同一的自然特色或同一的文化特色,人们关心区域的共同利益。 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系统的区域。换句话而言,同一区域可以属于不同类别。 按区域属性分类:

A、自然区:通常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如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是通过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 B、行政区:是指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是行政区划的结果,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体现。

特点:a、与一定等级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综合体;

b、行政区内有完整而发达的自上而下的垂直行政系统,区内各项活动的有效运转和职能实现都依托于这些行政管理系统进行;

c、行政区具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界定,并有法律效应。

C、经济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生产日益社会化、区域化的前提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特点:a、与一定等级的经济中心(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自然、地理、经济综合体;

b、区域经济活动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进行;

c、经济区的界线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具有示意性、模糊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没有法律效应,常常具有过渡性。

D、社会区:根据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别,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地域单元。

区域发展:就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

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其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最大综合效益,即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和轮回性。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A、资源概念的扩大(更新区域资源的概念);

B、全球化的区域发展,扩大了研究范围(强调区域间关系); C、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

D、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摸清家底)

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从经济发展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做全面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基础。

3)区域发展分析(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在条件分析和经济分析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发展。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质量和开发条件影响区域生产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技术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a 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b 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c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d 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单一指标及体系缺陷: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 统计数据失真;

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 不能完全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库兹涅茨理论特点:

1、农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的变化;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是上升的,然而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同步上升,综合来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贡献: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分析的优点:

1、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2、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要;

3、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

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应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展开。重点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等问题。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国家产业的影响;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产业转移) ;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的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特点:

(1)是一个空间概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2)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 (3)是一个时效性的概念。

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有以下特点: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经过分工具有优势产业化的产品,还须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产品价值,满足需求;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主导产业特点: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即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其高于区域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关联效应,能广泛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它产业部门增长;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1.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优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

(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先进性

2.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必须以区域实际情况出发 (2)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

(5)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发展的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程序准备工作:

① 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② 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

③ 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④ 筹措规划经费;⑤ 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

⑥ 制定规划工作计划;⑦ 培训规划工作人员;⑧ 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 区域规划程序工作实际步骤:

① 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重要一环);②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核心部分) ;

③ 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提炼有关的指标体系);④ 规划方案设计(最需发挥创造和想象的阶段);⑤ 规划方案评估;⑥ 报批定案;⑦ 实施阶段。 评估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 1、总体环境 国际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周边地区的情况等。 2、产业环境 产业结构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产品生产环境分析。 3、企业或公司环境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自主发展战略(2)高速增长战略(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7)信息化发展战略

推动型产业应具备什么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速度快;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3)产业关联性强;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5)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大。

增长极是指在城区配置中不断扩大的产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正效果产生的原因: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的调节作用。

增长极负效果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型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其规模扩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扩张,并向中心区集聚;集聚经济效应,产业集聚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 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其具有广

泛的应用性。

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是聚集效果;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另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互为关联的平衡区域系统。核心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其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边缘区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区域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较好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依据:(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2)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杜能圈(即孤立国)给定了6个假定条件(约束条件): 1.肥沃的平原只有这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方均可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处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源于城市,而城市食物供给则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由内涵体现出其“向心性、层次分异性”等客观特征 1.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结构;

2.每个城镇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故各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3.圈层大小和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城市对外的辐射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4.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

5.因城市客观存在等级系统,故以城市为核心圈层也有相应等级层次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