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沿波讨源,其幽必显

来源:爱go旅游网


沿波讨源,其幽必显

文化快餐越来越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从电视到网络,从

MP4到手机,人们可以一目十行地读着网络小说,感受瞬间刺激之后,什么味道也没留在脑中。连中学生也宁愿抱着一千多页的玄怪小说读个天昏地暗,而不愿花几分钟再读一遍课本中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沉淀了几十年甚至几千年文化底蕴的美文。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就是叫学生背,从《三字经》、《千家诗》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背下来再说。要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精读本在求理解,而能背的东西并不等于就理解了,过去读私塾的蒙童有几个读懂了四书五经的?其实,读懂或理解也是有层次的,背下来成为了永久记忆的东西,可以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而逐步深化。如果语文课堂上,能够一直书声琅琅,我想,语文的精髓一定会回来。

浩瀚书海中,真正值得精读的书不在少数。一篇文章读一遍,虽能读出大概,但还会有不少遗漏之处,如果多读几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东西。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应采用精读的方式。因此精读的习惯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用途甚广。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精华部分,一定要细读,反复读,字斟句酌,才能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鲁迅曾告诫青年人,必须象蜜蜂一样广采百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般的读书,我们称为泛读,可以扩大阅读面。但真正要学习写作,则要提倡精读。

精读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要求认真仔纲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材料的内容。对于一篇文章,精读习惯的要求有:掌握篇、段的中心思想,理解并记忆支持中心思想的细节。从叙述中提起推论,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并用语法和文体规则去理解分析篇、段的节选部分。

在训练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致于形成习惯。 1、认读上,要按顺序,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

2、理解上,对文章的词、句、段、篇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对于词,在弄懂表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它的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知其大意,还要使得它自身在全篇中的地位和结构,对于全篇,除了归纳出中心思想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

3、精读的最终实现是要达到对所阅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较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性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其幽必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