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韩愈散文三篇完美版

来源:爱go旅游网
韩愈散文三篇

1、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① 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② 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③ 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 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 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 背景介绍: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 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 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 祭文。

三、作者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 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 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 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 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 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作者情不能已,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 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四、 文体知识: 祭文(悼词)一般写法: 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

享年等) ,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五、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

闻汝丧(smg)、及长(zh®g)、不省(x ing)>所怙(h^、兄殁(me)南方、省(x ing)坟墓、

归取其孥(n ()、丞相薨(hmg)、佐戎(r印g)徐州、汝遽(j①去、万乘(sh eng)之公、相 殒(y也)其生、窆(bi 0)不临其穴、尚飨(xi dng) 六、疏通文意 原文 笔记

学生译文或参考译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 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 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 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 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 食江南,零」孤苦,未尝一 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 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 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 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 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 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 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 其言之悲也。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到你去 世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 向你表达心意。我派建中从道备办了 应时佳肴作祭品,告慰于你十二郎的 灵前: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

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全是依靠着哥 哥和嫂子。哥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 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 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和你到 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 离开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 很早去世了。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 辈里只有你,在儿辈里只有我,两代 中都只剩一男子,孤孤单单。嫂嫂曾 经一面抚摸着你一面指着我说:“韩家 两代,只有你们这两个人了!”那时你 还小,恐怕已记不得了;我那时虽能 记得,但不懂得她话中的悲痛。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 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 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 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 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 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 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 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 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 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 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 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 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 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 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此后四 年,

才回家看望你。又过了四年,我 去河阳凭吊祖坟,遇到你送嫂嫂的灵 柩来河阳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 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 一年,你要求回去接家眷来。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州,你没有 能够来。这一年,我在徐州辅助军事, 派去接你的人刚要启程,我又罢职离 开了徐州,你又没能够来。我想,你 跟随我到东边,东边也是异乡客地, 不能久住;从长远打算,不如西归河阳 老家,将家安顿好再接你来。唉!谁料 到你竟骤然去世离开了我啊!当初, 我与你都还年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 终究会长久与你在一起的,所以才离 开你到京师谋食,为了求得微薄的俸 禄。倘使早知如此,纵然是做王公宰

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 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 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冃匕久存乎! 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 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 夭而病者全乎! 相,我也不愿意 天离开你而去就职 啊! 去年,孟东野前往江南,我托他带给 你的信中说:“我还未到四十岁,却视 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到 诸位叔伯父和各位兄长,都是在健康 强壮时便过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 身体,难道能够活得长久吗?我不能 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只怕我早晚 死了,而你将会怀着无穷无尽的忧 伤。”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长的 却反活着;强健的夭折了,而病弱的 却反保全了生命?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 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 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 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 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 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 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 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 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 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 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 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呢?如果是真 的,为什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 却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却不 能承受他的遗泽?为什么年少身强的 反而早死,年长衰弱的却反活着呢?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这是梦, 那么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吗?孟东野 的来信、耿兰的丧报,却又为什么在 我的身边呢?唉!这是真的了!我哥 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竟丧失了后代, 你那么纯正贤明本当继承家业的,竟 不能承受他的恩泽!所谓天公啊,实 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 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 命不可预先知道啊!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 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 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 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 穷期矣。 虽说如此,我自从今年以来,花白的 头发有的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有 的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 精神一天不如一天。不用多久,我就 跟着你去了么!如果死后能有知觉, 那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如果死 后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 候,而没有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 的。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 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 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刚五岁。 年少身强的都不能保全,像这样的孩 子,又怎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呢? 悲痛啊!悲痛啊!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 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 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 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 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 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 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 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 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 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 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 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 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 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 常发作的很厉害。”我说:“这种病, 江南人是常有的。未曾为你这种病而 担忧。唉!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而 丧失了生命吗?还是因为有别的疾病 而导致丧生呢? 你的信,是去年六月十七日与 的;东野来信说,你死于六月二日; 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的月日。 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豕人冋明死 期;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 期;东野给我与信时向使者询冋死期, 使者不过信口胡答罢了。是这样呢? 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你,慰问你的儿子 和你的奶妈。他们家中有粮可以守你 的灵到丧期结束,那么就等到丧期完 了再接他们来;如果不能等到丧期结 束,就立即接他们来,其余奴婢下人, 都让他们守你的丧。如果我有能力给 你迁葬,最终一定把你葬到祖先的墓 地里,然后让奴婢们按她们的心愿, 或去或留。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 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 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 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 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 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 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 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 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 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 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 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 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 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 嫁,如此而已。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 不知道日子;你活着时我不能和你生 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你去世了我不能 抚摸你的遗体表达我的哀思,入敛时 我不能靠在你棺木旁,下葬时我不能 亲临你墓穴边。我的行为背负了神明, 而使你年少夭折。我对上不孝,对下 不慈,我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共同生 活,又不能和你相互陪伴一同去死; 如今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 时你的影子不能与我的形体相依偎, 死后你的魂灵不能和我在梦里相聚 会。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又能怨恨谁 呢!那苍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何时 才有尽头!从今以后,我没有心思活 在人世了!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 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 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 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 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呜呼哀哉!尚飨! 唉!言语有穷尽之时,而哀痛之情却 是无尽的,这些你是知道了呢?还是 不知道呢?啊,悲恸啊!祈望你享用 祭品吧! 课文内容归纳 这篇祭文以朴实自然的文字,诉说两从共同的孤苦身世,所经历的动荡生活, 他们生离死别的痛苦,以及对死者身后事务的安排。字字出自肺腑,寄寓了作者 对亡灵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提示: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 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 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 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七、归纳语言点 解释下列活用的词 1. 乃能衔哀致诚 名:诚意

2. 不省所怙名:父亲

3. 汝又不果来动:实现,成为果实 4. 莫如西归状:向西 5. 而视茫茫名:视力 6.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名:尽头 7.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8.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10. 长吾女与汝女使 古今异义 动:继承事业 名:黑发;白发 动:使长大

9. 然后惟其所愿名,愿望

1. 当不复记忆 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 2. 吾去汴州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 3. 而齿牙动摇 古义: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4.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开始存在或有根据

5. 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

6.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没多久。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7. 志气日益微 古义:精力。今义:斗志。 通假字 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美味食品。 2.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苦无靠。 3.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觎世。 4. 敛不得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 其传之非其真邪“邪”通,“耶气助词。 6.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7. 以待馀年

通“余”剩下的

通“何”什么

8.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词类活用 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形容词用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2. 成家而致汝使动,使 来

3.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4. 吾书与汝日名词用作动词,写信 5. 恐旦暮死旦暮,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 6.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使动,使……夭折 7. 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 8. 长吾女与汝女使动,使……长大 9.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动词,继承事业 一词多义 孤:吾少孤 名作动,成为孤儿,丧父。

零丁孤苦形容词,孤单。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名词,儿子。 长:吾少孤,及长 形容词作动词,长大。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形容词,年长。 长吾女与汝女使动,养育。 世:皆不幸早世 通“逝”去世。

两世一身名词,代。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名词,世间,世上 省:不省所怙动词,知道。

汝来省吾动词,看望。

终: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动词,终了,结束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副词,最后,一定 致:乃能衔致诚 动词,表达。

将成家而致汝 动词,使…来 诚:乃能衔致诚 名词,真心实意。

诚知其如此 副词,如果,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 副词,确实,实在。 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最初,初次

汝之子始十岁才 幸:皆不幸早世 幸运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希望 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

虽然

即使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其:未知其言之悲代词,她的

其后四年代词,那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语气副词,表反问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语气副词,表揣测、推测 其又何尤连词,表假设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气副词,表反问 其无知,悲不几时 语气副词,表反问 持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唯……是……”格式,“是”起提 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吾又罢去被动句 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汝从(吾)于东省略句

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或(还是)不是这样呢? 选择复句。 九、全文内容梳理

“其……其……”格式构成

1远具时羞,告汝之灵 2、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3、 三会三别,抱憾终身 4、 书言遗憾,孰料相反 5、 恍然若梦,神明难测 6、 未老先衰,从汝而死 7、 后嗣未立,悲哉哀哉 8病因探究,仍不愿信 9、死期难明,恍惚难解 10、无奈接受,料理后事 11无限哀痛,吊慰遗孤

12、言尽意续,呜呼尚飨 十、分析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 探讨思考:韩愈为十二郎而写作祭文,为何从自身幼年情状写起? 文章从自身写起,又处处

,见出叔侄感情 紧密联系十二郎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 基础深厚。

2.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幼时为伴,未曾相离 生离之情(1-3)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抱憾终生

3. 分析:文章这一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惊闻噩耗,疑似非真 死别之情(4 — 9)

若死有知,愿从汝死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 病因死期,萦回于心

4. 分析:课文最后一部分的思路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祭奠亡灵(10— 12)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 脉络

(1 — 3)叔侄情深 (4 — 9)噩耗传来 (10—12)祭奠亡灵

情感 ① 悲家世不幸 ② 悔“旅食京师” ③ 叹未老先衰 ④ 恨小病丧命 ⑤ 哀后辈孤苦 ⑥ 疚丧葬难周

叙写一一家庭身世,生活琐事 抒写一一无限

家族之凋落 死者之早夭 己身之先衰

哀痛,人生 疑 虑

天理神明

生死之数 后嗣成立 整体感知

文章以情感人 ,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 ?试以四字句概括。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 ,千古绝调 十一、揣摩语言。

提示:文章第 5 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 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 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 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 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 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 ,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 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 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 心。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 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 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 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 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 《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 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归有光《项脊轩志》 、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 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 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 十二、鉴赏要点: ①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 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 侄,情同手足,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 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 ;老 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 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 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 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 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②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③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 责等种种感情, 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 从“其 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 ,再到“其信然矣” ,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 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 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十三、文章艺术特色:

① 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② 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 语言朴素自然,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十四、课后练习:写一段话( 50-80 字),评述你的家庭目前的现状。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 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 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 振于一代。洎1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 学解》以自喻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 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 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 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 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 “韩愈上忤尊听,诚 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上 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 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 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 尚书,谥曰文。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常以为自 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 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 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东北辽宁省)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 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难道母亲也没了?韩愈在祭奠侄子韩老成死的 祭文中没讲明白,说只能依靠兄嫂) ,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 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唐代 宗年号 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 785~804)年间(因为其他年号都比较短) , 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 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 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 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 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 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 说话越来越直率,不 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 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就是太监到

市场上明抢,白居易的《卖炭翁》 就反映了此事,曾导致一名太监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因为这个太监不但要抢东西, 还抢人家的驴子)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因为抢的 东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自尊心超强和喜好奸佞的一个 混蛋,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极大地动摇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 。韩愈曾经写了几 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后来 刘禹锡好像也被贬到这地方,好像属于广东省,当时属于不发达地区,很边远) 山阳县做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员。

元和初年(唐宪宗年号, 805 年以后, 唐德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对不服从的 藩镇手腕强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恢复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召 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什么候补委员之类, 宋代,员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词) 。但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 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 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农民工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工资。后来 的刺史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正好经过

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俩刺史合伙欺负人,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 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某某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 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 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原来的职位:国子博士。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

国子博士早晨

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

到学校,把学生们召集来,教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赶 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还没说完,学 生中有人笑起来,说,您这是糊弄我们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学习六艺非常的投 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

苦总结从古到今所有的经典,但您公众 面前既没有威望,也没什么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动不动就被贬官,日子过得 很清苦,头发掉了牙齿松了,不去考虑这些反而教别人和你一样?先生说了,你 过来,我只是说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受重要,那是宰相们的事情。孟 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我现在虽然文章言论并不是很恰当, 皇帝大臣没有收拾我,对我已经很眷恋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 他,考虑到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

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可能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 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 府科员期间,荆南节度使(省级军政长官)裴均对他很好,裴均的儿子裴铐很平 庸俗气,最近裴铐回家看望父亲,韩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称呼裴均的字(好像

古代不兴对儿子称呼父亲的字,具体搞不懂)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 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 817 年)8 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军 是行政单位,和州一级,水浒上害宋江的黄文炳,家住无为军)节度使,请韩愈 作他的行军司马,赐给韩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 12 月韩 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因为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长,定额好像是两 位),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碑文,这篇文章中韩愈多数突出裴度的事迹,而当时进 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 愬功劳最大,李 愬 很不服气。李 愬的妻子跑到皇 宫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李 愬的父亲是李晟,功劳很大,娶的老婆好像 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韩愈写的这篇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编写并刻石。

长安附近的风翔,有法门寺,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 尼的手指骨一节,传说这个宝贝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 人民幸福和谐。元和 14 年(819 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某某帅三十个人,去迎接 佛骨,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跑去 施舍(毕竟三十年才一次,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乱世之中求个平安吧) ,唯恐落在 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去赶这个时髦,韩 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参见我另一篇文章) 。

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出示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 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虽然让您生气,应该判罪,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 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 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

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 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谅!于 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于其他官员都认为韩愈罪有应得,随便找了个借口 把韩愈贬官为潮州(今广东潮汕吧?当年鳄鱼泛滥成灾,想必也是蛮荒之地)刺 史。

韩愈到了潮阳,又上表给皇帝说: ...

宪宗对大臣们说,昨天看了韩愈的表章,想起他劝谏我不要接纳佛骨的事情, 我发现他还是很爱我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宪宗属于一惊一乍的人物) ,但是 韩愈作为臣子,不该说我信仰佛教就会短命,我是因为这个讨厌他的随便)宪宗

打算重新启用韩愈,所以先跟大臣们打个预防针,想看看大臣们如何反应。宰相 皇甫 镈讨厌韩愈的刚直,恐怕他被重用,第一个跳出来回答,韩愈终究是狂妄粗 心,把他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州郡吧,于是授予韩愈袁州刺史。

开始,韩愈得了潮阳,开始办公,问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都说,本地西边 的湫水中有很多鳄鱼,体型巨大,把老百姓养的家畜将近吃光,所以老百姓都很 穷。过了几天,韩愈亲自去看了一下情况,命令判官某某抱着一个猪一个羊,投 到湫水中,并作了一篇祭鳄鱼文,让鳄鱼们滚蛋,如果不听就派人收拾它们,不 要后悔。祝愿完毕的那天晚上,湫水中忽然刮起了狂风,伴随着打雷,几天之后, 湫水全部干涸,从此潮州人再也不用担心鳄鱼。 袁州的风俗,男女到别人家做仆 人的(估计是少男少女的家长借了富户的钱,把儿女作为抵押) ,如果超过期限不 还钱,则做工的人就永远做富户家的仆人。韩愈到袁州之后,增设了相关法律, 赎出那些未成年人,还给他们的父母,改变从前的约定,禁止富户这种抢男霸女 的行为。

元和 15 年,上调韩愈为国子祭酒(国立大学的校长) ,转去做兵部侍郎(国 防部副部长)。正赶上镇州乱兵杀死了州长田弘正,推举王廷凑代理军政长官。朝 廷让韩愈去安抚人心。韩愈到了之后,召集军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 造反。慷慨陈词,王廷凑在一边听了对韩愈很敬畏。后来又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 (国家劳动部人事局副局长) 。后来又改为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 ,兼任御史 大夫(言官,负责向皇帝建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因为韩愈不太去指定地点 上班,,被御史中丞(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早

先御史中丞这个官是御 史大夫派去到皇宫中和皇帝做沟通的官)李绅(谁知盘中餐的作者)弹劾。韩愈 没有被查办,不服气,还是不去上班。李绅和韩愈都是脾气性格急躁走极端的人, 于是互相吵闹,别人怎么劝也不听。于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派李绅作浙西观察 使,韩愈改任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 。等到李绅要去浙江之前,跑到皇帝面前

哭诉,唐穆宗(很贪玩的一个皇帝)可怜他,于是让李绅作兵部侍郎,韩愈作吏 部侍郎。 长庆(穆宗年号,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四年 12 月死去,时年 57 岁, 追认韩愈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 ,谥号为“文”,所以后世经常称他作韩文公。

韩愈的秉性弘大通达,与朋友交往,不会因对方的显达穷困而改变交情。年 轻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情很好。当时二人名位未显扬,韩愈不避寒暑, 极力在公卿间称扬推荐,因而张籍终于成就了功名,荣显于仕途。后来韩愈虽然 通达显贵,每公余闲暇,跟他们聚会宴饮,论文赋诗一如过去。看待那些权门豪 贵他却视如仆隶,不屑一顾。而对后学却能提携诱导,登门受教者十有六七。虽 三餐不继,他还是自得其乐,不以为意。大抵尽力在振兴礼教,弘扬奖劝仁义为 职事。内外亲族及友朋孤女由他主婚出嫁的将近十人。他常认为从魏、晋以来, 一般人写文章多拘泥于声律、对偶,而经典古籍的精义,司马迁、扬雄汪洋宏肆 的文章风格,反而不再振起。所以韩愈作文,专力于反对当时流行的骈体文,抒 发议论,立言说理,自成一派新文风。后学人士,群起拜师效法。当时写作的人 很多,没有人超越他,所以世人都称颂韩愈的文章。

2、送李愿归盘谷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 3、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4、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 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以及作者的隐逸情怀 课时 2

过程:

一、导语

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 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原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是什么样的魅 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 序言简介

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 ,是依条理叙述的 意思,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 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这就是赠序。 三、 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冬,韩愈在长安 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 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 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 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 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 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相传苏轼最爱此文, 评价很高。 四、分析文章

(一)自由阅读文章第一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 敲该词语的意思。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 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 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 之间,故曰’盘’。”或曰: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 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 之。 (一)、重要词语

⑴太行之阳有盘谷(山的南面)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 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 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 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 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 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 愿就住在这里。 ⑵草木藂茂,(读音同ccng聚集)

⑶居民鲜少。(xi cn 少) ⑷谓其环两山之间,(通“为” 因为) ⑸或曰:是谷也 (有的人) (二) 古今异义 隐者之所盘旋古意:任免、升降) (

(三) 一词多义 之: 太行之阳(的) 有盘 谷盘谷之间 (助词) 谓其环两山之间 (助词) 隐者之所盘旋

(主谓之

友人李愿居之 (代词) (二) 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主要介绍盘谷的社会状况、得名原因、地理环境 社会状况: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得名原因:环两山之间 地理环境:宅幽而势阻

(三) 自由阅读第二段,给第三段划分层次,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 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 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 退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 了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 在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 名声显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武夫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 任免百前呵,从者塞途,供给 之人,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 到了朝廷外各执其物,夹道而疾 驰。喜有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 箭,武夫在前面赏,怒有刑。才峻 满前,道古呼喝,侍从塞满道路, 负责供给的仆役各今而誉盛德,入 耳而不烦。曲自拿着物品,在路 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眉丰颊,清声 而便体,秀外而高兴时就随意 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惠中,飘轻 裾,翳长袖,粉白他们跟前 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黛绿者, 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说今, 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负恃, 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耳 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 遇知 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 秀所 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 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 飘然而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 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 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 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 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 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 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 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 洁。“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 望采于山,美可茹;钓于 水,鲜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 在清可食。起居无时,惟 适之安。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 净。从山与其有誉于前,孰 若无毁于其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 从水中钓来的后;与其有乐于 身,孰若无忧鱼虾,鲜嫩可口。日常 作息没有定时,只于其心。车服 不维,刀锯不要感到舒适就安于 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加,理乱不知, 黜陟不闻。大誉,不如背后 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丈夫不遇于时 者之所为也,我乐,不如 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则行之。

束, 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 舌L,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

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 为,我就这样去做。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 势之途,足将进而越趄,口 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 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 一,老夕匕而后止者,其于为 人,贤不肖何如也?”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 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 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 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 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 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 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 不好啊! ” ⑴、划分层次

第一层: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不可幸而致也。 第二层: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我则行之 第三层:伺候于公卿之门……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⑵、重要词语

① 利泽施于人(给)②名声昭于时(显扬在)③而佐天子出令(发出、 发布)

④罗弓矢(排列、分布)⑤道古今而誉盛德,(赞美)⑥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 于其后(何如与其……孰若是一个固定结构) ⑦足将进而越趄(进 门) ⑶通假

才峻满前(通“俊”)秀外而惠中(通“慧”) ⑷活用

则树旗旄(名词作动词树起) 武夫前呵(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 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 .... 为羞) 濯清泉以自洁(使动使……清洁) 飘轻裾,翳长袖(使动 使……飘动) 升高而望远(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远方) 美可茹……鲜可食 ⑸特殊句式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被动)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 )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 用力于当世者(介宾后置)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 ⑹古今异义

进退百官(古今:任免、升降)

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古今 :把持权利) 奔走于形势之途(古今:地位和权势) ⑺重点句子翻译:

①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译:端坐于朝堂之上,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②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译:他们在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

③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译: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④ 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译:忌妒别的姬妾得到的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

⑤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译: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⑥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不受背后诋毁;与其身体享受欢乐,不如心中没有 忧虑。

⑦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 则行之。 译:不受官职的束缚,不受刑罚的惩处,不理会天下的治乱,不关心官吏的升降, 这些都是不得意、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这样做的。

⑧ 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句读问题)也可读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较好) 译:他们在为人方面,贤与不肖之间怎么样呢? 译:他们和为人贤德的人相比, (是)怎样的不肖呢?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第二段内容

1、 该段陈述了哪三种人? 明确:

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 干谒者) 2、 这三种人各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 ⑴得意人

取悦皇帝(利泽施于人) 追求名利(名声昭于时)

手握重权(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飞扬跋扈,大讲排场(树旗旄,……夹道 而疾驰) 喜怒无常(喜有赏怒有刑) 养尊处优(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 入耳不烦。)

生活荒淫(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 ⑵闲居人

淡泊名利(穷居而野处 濯清泉以自洁) 无拘无束,安闲自在(采于山 惟 适之安)

不问政事(车服不维……黜陟不闻)

⑶奔走伺候人 趋炎附势(伺候于公卿之门) 厚颜无耻(奔走于形势之途) 懦弱卑琐 (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 顽梗迂拙(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3、 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如何? 明确: 第一种人:逃之(鄙弃) 第二种人:行之(肯定) 第三种人:恶之(厌弃)

4、 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四八 自由阅读文章第三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 敲这些词语的意思。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 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 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 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 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 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 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 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 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 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 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 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 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 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 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 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 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 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 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 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 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 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 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 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 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 徉。” (1) 、重要词语:

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 有气魄) 可以稼(名词作动词 耕种)

膏吾车兮秣吾马(名词作动词用油脂涂车轴 用草喂马) (2) 、特殊句式

无不足兮奚所望(宾语前置) (3) 重点句 A、 盘之阻,谁争子所。

译:盘谷地势险要,谁来争你这个地方呢

B、 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 徜徉。 译:(在这里)有吃有喝,长寿健康,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还奢望什么呢。把我的 车抹上油,用草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中,穷尽我的一生来流连此地 (4) 虚词:

闻其言而壮之(代词) 盘之中(助词,不译) 维子之宫(的) 盘之阻,谁争子所(主谓之间,不译) 嗟盘之(的)乐,乐且无殃 (五八 齐读全文,思考如下问题: (1) 、文章开头写盘谷的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通过景物描写,侧面表现归隐盘谷者的思想品质。 (2) 、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

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二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 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六八了解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1、 对比

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 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 明对照之中。 2、 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 途的看法,

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 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3、 瑰丽而刚健的语言

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 散句。因而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 五、教案设计:

社会状况

对比

得名原因 地理环境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 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 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 之间,故曰’盘’。”或曰: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 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 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 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 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 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盘谷--手法--

虚托

1、得意人 闲居人 2、

3、 奔走伺候人

(鄙弃)(特点见上

文) (肯定)

(特点见上文)

(厌弃) (同上)

笔记 学生译文或参考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 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 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 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 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 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 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 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 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 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 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 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 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 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 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 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 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 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 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 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 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 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 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 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 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 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 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 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 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 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 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 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 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 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 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 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 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 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 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 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 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 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 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 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 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 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 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 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 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 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 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 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 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 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 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 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 舌L,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 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 为,我就这样去做。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 势之途,足将进而越趄,口 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 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 一,老夕匕而后止者,其于为 人,贤不肖何如也?”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 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 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 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 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 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 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 不好啊! ”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 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 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 稼;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 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 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 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 盘之泉,可濯可沿;盘 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 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 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 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 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 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 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 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 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 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 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 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 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 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 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 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 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 徉。”

3、柳子厚墓志铭

教学目标: 1、 了解墓主一生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 和愤慨。 2、 认识文章既重叙事、又重议论,两者相得益彰地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 的写作特点。 3、 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士穷乃见节义” “文穷而后工”的哲理。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文体知识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 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 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这一篇 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梳通文意 原文 子厚,讳示兀[1]。七世祖 庆,为拓跋魏侍中,圭寸济阴公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 [2]。曾伯祖奭[3],为唐宰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4],

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 奭,做 过唐朝

死高宗朝。皇考讳镇]5],以事 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一起得罪了 武则天皇后,在

[6]。其后以不能媚权贵]7], 失御史。权贵人死]8],乃复拜 侍

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 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

御史[9]。号为刚直]10], 所与游皆当世名人]11]。

太常博士的官位,请

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 媚,丢掉了御史官。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 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 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1 ]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

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2 ]七世:史书记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

入北周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侍中:门下省 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

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 元),故称。[3]曾伯祖 奭(shi士:)柳奭,

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 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 奭贞观时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

为皇太子(唐高宗)

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永徽三年( 652 )代褚遂良为 中书令,

位相当于宰相。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

天一党人诬说柳 奭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 [4]褚(chu楚)遂良:字登善,曾做过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

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韩瑗(yuan院) :字伯玉,官至侍中,为

救褚遂良,也被贬黜。[5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6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 官。柳镇于肃宗朝授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佐郭子仪守朔方。后调长安主薄,居母丧,服除,

命为太常博士。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为宣称(今属安徽)令。此云“以事母 弃太常博士”恐误。[7:权贵,此指窦参。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 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 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 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 :8 ]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德宗赐死。 [9 ]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 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 [10 ]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 骄悍好杀戮,吏莫敢与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故云。 [11 ]所与游皆当世名人:柳宗 元有《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记载他父亲相与交游者计六十七人,书于墓碑之阴。并曰: 先 “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 其父时[12],虽少年,已自成 人]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明白 通晓13],能取进士第[14],崭 然见头角]15 ]。众谓柳氏有子 矣[16]。其后以博学宏词,授 集贤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 然很年殿 正字]17 ]。俊杰廉悍 [18],议论证据今古[19],出 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科第, 显露出出chu o 入经史百子]20],踔厉风发 [21],率常屈其座人[22]。名 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 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23 ], 交口荐誉之]24]。 众的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个好儿 子。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 集贤殿正字。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 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 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 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轰动, 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布望与他交往。那些 公卿贵人争着要收他做自己的门生,众口一 辞地推存称赞他。 :12]逮(ddi代)其父时: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宗元童年时代,其父柳镇去江

南,他和母亲留在长安。至十二、三岁时,柳镇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冋去。柳 镇卒于贞元九年(793),子厚年二^一岁。逮,及,至叽 :13]已自成人:宗元十三岁即 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刘禹锡作集序云:“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14 : 取进士第:贞元九年宗元进士及第, 年二^一。[15 ]崭然:高峻突出貌。见(xidn现): 冋“现”[16 ]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 [17 ]博学宏词:柳宗元贞元十二年(796 )中 博学宏词科,年二十四。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集贤 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 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 [18 ]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 有骨气。[19 ]证据今古:引据今古事例作证。 [20 ]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21 : 踔(zhu6酌)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厉,高。 [22]率: 每每。屈:使之屈服。[23 ]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 [24 ]交 口:异口同声。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 察御史[25]。顺宗即位,拜礼 部员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 御外郎]26 ]遇用事者得罪 [27],例出为刺史[28] o未至, 又例贬永州司马[29 ]。居闲 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 当权人[30],益自刻苦,务记览[31], 为词章,泛滥停蓄]32],为深 博获罪,他也被援例贬出京城当刺史, 还未到任,无涯涘]33]。而自肆于山水 间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 闲之地,自己更[34]。 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 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炼,象无边 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 水之间。 :25 ]蓝田:今属陕西。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监察御史:御史台的

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 [26 ]礼部员外郎:官名,掌

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 柳宗兀得做此官是王叔文、 韦执谊等所荐引。[27 :

用事者:掌权者,扌曰王叔文。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 户部侍郎,深得

顺宗信任。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 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

其杀戮。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 。 :28 ]例出:按规定遣出。永贞元年(805 ),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 [29:

例贬:依照“条例”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 唐时已成为有职

无权的冗员。 [30 ]居闲:指公事清闲。[31 ]记览:记诵阅览。此喻刻苦

为学。[32]泛滥:文笔汪洋恣肆。停蓄:文笔雄厚凝炼。 [33]无涯涘(si四):无边际。

涯、涘,均是水边。[34 ]肆:放情。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 偕出为刺史]35],而子厚得柳 州]36] o既至,叹曰:“是岂不 足为政邪]37 ]? ”因其土俗

[38],为设教禁]39],州人顺 赖]40]。其俗以男女质钱[41], 约不时赎[42],子本相侔[43], 则没为奴婢]44] o子厚与设方 计]45],悉令赎归]46]。其尤 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47 ], 足相当,则使归其质[48]。观 察使下其法于他州]49],比一 岁]50],免而归者且千人。衡 湘以南为进士者]51 ],皆以子 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 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52]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 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 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 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 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 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 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 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 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 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 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

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 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 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 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 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 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35 ]偕出:元和十年(815 ),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 的地方。[36 ]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 [37 ]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 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是,指柳州。 [38 ]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 :39 ]教禁:教谕和禁令。[40 ]顺赖:顺从信赖。[41 ]质:典当,抵押。[42 ]不时赎: 不按时赎取。[43 ]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mou谋) :相等。[44 ]没:没 收。[45 ]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 [46 ]悉:全部。[47 ]书:写,记下。佣:当 雇工。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 [48 ]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质: 人质。[49 ]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下其法:推行赎 回人质的办法。[50]比01避):及,等到。[51 ]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 为:应试。[52 ]法度:规范。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 中山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53], 当诣播州]54] 0子厚泣曰:“播 州非人所居,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 州。子厚而梦得亲在堂 [55],吾不忍梦得之穷]56], 无辞以白其大人]57];且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 地方,况且梦万无 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 [58],愿以柳易播]59],虽重 得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 梦得处境困窘,他罪]60],死不恨。遇有以梦 得事白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 上者「61],梦得于是改

刺连州[62]。呜呼! 士穷乃见 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 食游戏相徵逐[63],诩诩强笑 语以相取下]64],握手出肺肝 相示]65],指天日涕泣,誓生 死不相背负]66],真若不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67] ,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 [68] ,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又卜石焉者,白疋也。此且离兽 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 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 矣]69]。 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 \" 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 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 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 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 士人到了穷境时, 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平 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 往频繁,夸夸具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 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 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 背弃朋友,简直象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 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 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 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 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 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 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 有点惭愧了! :53 ]中山:今河北定县。刘梦得:名禹锡,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中山为郡望。 其祖先汉景帝子刘胜曾封中山王。王叔文失败后,刘被贬为郎州司马,这次召还入京后又 贬播州刺史。:54 ]诣:前往。播州:今贵州绥阳县。

:55]亲在堂:母亲健在。:56]穷: 困窘。[57 ]大人:父母。此指刘母。句谓这种不幸的处境难以向老母讲。 [58]拜疏(s

hd树):向皇帝上疏。[59]以柳易播:意指宗元自愿到播州去,让刘禹锡去柳州。 [60:

重(chong虫)得罪:再加一重罪。[61 ] “遇有”句:指当时御史中丞裴度、崔群上疏为 刘禹锡陈情一

事。[62 ]刺:用作动词。连州:唐属岭南道,州治在今广东连县。 [63 ]徵: 约之来,逐:随之去。徵逐,往来频繁。 [64 ]诩诩(xU许):夸大的样子。强(qid

ng抢):勉强,做作,取下:指采取谦下的态度。 [65 ]出肺肝相示:譬喻做出非常诚恳

和坦白的样子。[66 ]背负:背叛,变心。[67 ]如毛发比:譬喻事情之细微。比,类似。

[68 ]陷穽(jing井)圈套,祸难。[69]少:稍微。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

[70],不自贵重顾籍[71],谓 功业可立就]72],故坐废退

[73]。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 得位者推挽]74],故卒死于穷 裔[75],材不为世用,道不行 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76], 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 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 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 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 章,必不能自力[77],以致必 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 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78 ],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 之者。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 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 蹴 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 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存与引进, 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 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 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 自己,已象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 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 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 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 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 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

致于象今天这样一疋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 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 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 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70 ]为人:助人。此处有认为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是政治上的失慎之意。故下云 “不自贵重。:71 ]顾籍:顾惜。[72 ]立就:即刻成功。[73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废退:指远谪边地,不用于朝廷。[74 ]有气力:有权势和力量的人。 推挽:推举提携。[75: 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76 ]台省:御史台和尚书省。[77]自力:自我努力。[78 ]为 将相于一时:被贬“八司马”中,只有程异后来得到李巽推荐,位至宰相,但不久便死,也 没有什么政绩。此处暗借程异作比。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 八日卒[79],年四十七。以十 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 侧]280] 0子厚有子男二人:长 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81], 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 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 裴君行立]82 ] o行立有节概 [83],重然诺[84],与子厚结 交,子厚亦为之尽]85],竟赖 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 弟卢遵[86] o遵,涿人[87], 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 遵从而家焉]88],逮其死不去。 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 几有始终者]89] o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 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 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 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 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 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 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 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 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 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 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 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 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 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 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79]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四年,即 819年。^一月八日一作“十月五日’。[80: 万年: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先人墓:在万年县之栖凤原。见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 表》。:81 ]周七:即柳告,字用益,宗元遗腹子。 [82 ]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裴行立: 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时任桂管观察使,是宗元的上司。 [83 ]节概:节操度量。 :84 ]重然诺:看重许下的诺言。:85 ]尽:尽心,尽力。[86 ]卢遵:宗元舅父之子。[87: 涿(zhuo卓):今河北涿县。[88]从而家:跟从宗元以为己家。 [89]庶几:近似,差 不多。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90], 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91]。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 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90 ]惟:就是。室:幽室,即墓穴。 [91 ]嗣人:子孙后代。 三、 文章赏析要点

1. 政治理念不同:韩愈对柳宗元支持王叔文等变法,不能苟同。又不违对柳宗元 人格的欣

赏。

2. 「题」的变格:首段应以「官衔」称呼,本文以「子厚」称之的原因:两人为 至交,表

其亲切。

3. 「铭」的变格:「铭」为韵文,本文仅以三句赞颂,且不押韵。

4. 夹叙夹议笔法:祭吊文多以记叙为主,本文针对「少年得志」与「不遇于时」

对比。 ----- 学历;「仕途不顺」与「有助于学」对比。 -------- 经历;「柳州不 足为政」与「政绩斐然」对比。 ------ 施政;「以柳易播」「士穷见节」与「平 居里巷」「落井下石」对比。 ------ 情操;「勇于为人」与「自持其身」对比。 ----- 仕宦;「困穷极点」与「文穷后工」对比。 ------- 文章 四、 助读

1. 何谓“士穷乃见节义”?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

件事:元和十年( 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 州剌史。同

时,他得知刘禹锡 (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 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 往理。”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 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皤 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已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 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

韩愈在记述柳宗元的上述事实后,大发了一通感慨。韩愈说: “呜呼,士穷乃 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 肺肝,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 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其意是说, 唉,读书人到了穷困落难的时候才能看出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日常家居彼此 表示仰慕友好,置酒晏设游戏相约频繁往来,夸言奉承,强作笑颜,争相表示谦 恭卑下,拉着手表示愿意掏出肺肝给对方看,流着眼泪指着青天与太阳发誓:生 死与共,永不背叛,真好象可以信赖的样子;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即使是 头发丝般的小事,也会翻脸如素不相识,对方落到陷阱里,不仅不伸手相救,反 而又推又挤,还有落井下石的,这种情况几乎处处可见。落井下石的行为是禽兽 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做的,可他们却自以为做的很好。如果听到子厚的风格,这些 人是应该有所惭愧的。

可以说,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的高度评价,对世风、时弊 的辛辣抨击,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发,就是到了十多个世纪后的今天,也是无以 附加的了。

柳宗元的事迹,由韩愈记入碑文并加以评说,已流芳百世。其实,为柳宗元 作传的韩愈的高风亮节更是难能可贵。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 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 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 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 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厉指责。柳是信仰佛教的, 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 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 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剌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 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在 《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 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韩柳等名家之所以能胸怀大度,贞操节义,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出身、学识、 经历不无关系。他们都精通六经、百家之学,为官几上几下,横涉各个方面,深 谙国家和地方治理之道,以及良好的个人天赋,形成了他们崇高的品德。 2. 何谓“文穷而后工”?

试论“文穷而后工” ——读《梅圣俞诗集序》有感

在欧阳修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是其“文穷而后工”的思想!这不但是对中 国古代社会身处穷境文仕之“发愤著书”的美学概括,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仍然很值得我们思考。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开篇说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 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 工也。”

诗人一开篇便就诗歌创作解说了文学创作中“穷而后工”现象。文中,作者 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 不能施理想抱负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的条 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一是能更有 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众的苦闷愤懑,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感愤” 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 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产作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 价值。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涉及到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和情感活动情 况的认识,它的确包含着深刻的启示。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印证了这一思 想!真所谓源远而流长……

在先秦,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爱国反被谗见疏,发愤之情可谓强也!他 说过“惜诵以致愍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 中说到“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又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 观点不无道理,正是这些政治的拙折,促使屈原作成《离骚》!正是由于屈原这样 正直忠介之士厄运之“穷”这客观现实而产生了 “怨” “愤”的主观感情,进而著 诗文抒发之,后“工”也。

象屈原之样遭遇的文人在古代岂是少数?!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们。李 白,仕途始终不得志,政治包负更是难以实现,最终是落湖自尽,其遭遇亦可谓

“穷”了,结果呢,成为了后人无法岂及的大诗人!他有诗云“哀怨起骚人”

(《古

风》)更有切身的体会:“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 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承之东都序》) 文中“挥斥幽愤”当然就是“发愤”,其“愤”与“愁”含义相通,愁极生穷 啊,正所谓“白发三千尺,言愁似个长” !

李白之后的杜甫,又是另一位“文穷而后工”的实践家,他大量忧国伤民的 成功之作,正是在抒发个人之忧愤,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忧愤之中产生。试想,如 果没有杜甫的遭遇,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吗?!可见是“文穷”而“后工” 啊!

在中国古代类似“文穷而后工”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司马迁受宫而作《史记》; 柳宗元因政治之穷,而发愤工文;刘禹锡仕途多舛, “凝瞳万象起,朗吟孤愤平” (《秋江蚤发》);陆游因“穷”而力“工”……这一都印证了欧阳修的“文穷后工” 说。

怀古罢了,还看今朝。现当代作家忧民忧国以文救国也可看是“文穷而后工” 的另一种例子。时光流逝,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文学在世界范围不同程度的没落, 人们的思维渐渐的被肤浅的经济表面同化,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耐下心来探讨自已 或者他人的心灵世界。文学几乎成为有用无用的东西。 “文穷而后工”非常悲哀的 变成了这样的禅释:文人因“穷”不得不弃“文”而从“工商”了! !

对此,我们今人是否应该自已反省反省,特别是作为一位写手,能够真正明 白“文穷而后工”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的表征 吗?!……

五、课堂练习讲评——《柳子厚墓志铭》参考答案

1.A 2.C 3.A 本项为提宾,其他均作代词 4.A (子本,利息和本金) 5.C (C拜:敬词) 6.D (A.出入:征引;B.泛滥:借水之横溢喻学问广博,气势纵 横;C.得罪:获罪) 7.C( A.因:依据|于是;B.以:来,连词|用介词;C.且: 况且;D.乃:才|竟然)8.C(A第一个“因”是“根据”,第二个是“于是” B 两 个“而”分别表示递进和修饰;C两个“以”释为介词“用” D两个“之”前一个 用于主谓词组中取消主谓句子的独立,后一个是指示代词“这类”) 9. C (表现 人品主要是第二段写子厚同情梦得愿意以柳易播的事情;表现政绩主要是第一段 写子厚治理柳州的事情。 )

10.B (原文是准备上疏,并没有成为事实。)11.A 12.C (②表现柳宗元的政绩及 其人道主义精神;④表现柳宗元的才华;⑥写作者所处时代的小人的拙劣表现) 13.D(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14.D意为: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法 度)的。

15.韩柳,古文 16.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 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17.才学出众,名声大振;担任刺史,执政为民。 18.博学 多才;执政为民;急人之难,交友的节义。 19.先叙后议(或叙议结合)

20. 作者以当时势利小人互相倾轧,反衬出柳子厚急人之难的高尚品格;但也流 露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视,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1. 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22.任州司马 23. 词章24.施政、 情操、仕宦三件事 25. 深表同情与惋惜 26. 为官不如为文

27. ①观察使向其他地方推行了这种做法, 将近一年,幸免脱身而回家的有近千人。 (下:下达、颁布)

② 这本应是禽兽都不忍心做的事,但是那些人还自以为自己有心计,听到子厚这 高风亮节的故事, 也该感到些许羞愧吧! 28. A 29. B 30. A 31. A 32. D 33. A 34. B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

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

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

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

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