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工作・ 20l4年 第1期 因此被聘为扬州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古典诗词的老师。 她的词继承南宋婉约派李清照之风,兼采众长,具有 守律严谨、感情诚挚、清冷哀怨的特色。早在三四十 于1963年3月5日写给丁宁的长信中称赞她的诗词 “清冷彻骨,悱侧动人”,并列举了他喜爱的警句。其 后,郭沫若游黄山回京路过合肥时,曾要亲自拜访丁宁, 因她居住条件极其简陋,不便前往,只得派车将丁宁接 至稻香楼宾馆,叙谈甚久。回京后,又立即赋词由书法 家于立群写成条幅,亲自题款,用挂号寄赠丁宁。 年代,丁宁就在江浙一带,与词坛巨擘夏承焘、尤榆生 等,包括一些政要在内的“诸公”时相唱和。她的词作 《昙影楼词》曾在龙榆生主编、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 《词学季刊》上以“专号”的形式发表,影响很大。 1980年9月15日,丁宁因病去世。作为我国现 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张中行、谷林等文化老人曾相 丁宁一生呕心沥血于倚声,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 很高的艺术成就。1957年8月,由丁宁自选、周子美 个人出资油印的三卷本《还轩词存》印成,共印5O多 继撰文,对其人其词推崇备至。而在早年,无论是词 学大师龙榆生、夏承焘,还是新旧兼长的名家郭沫若、 本。虽然这是一本印数很少、流传不广的小册子,但 它却记录下了丁宁凄婉的身世、飘零的痛苦,就如她 自己在序言中所说——“纸上呻吟,即当时血泪”。 1962年,6O岁的丁宁意外接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 黄山参加知识分子座谈会。这意味着丁宁一生呕心 施蛰存,对她的词作都有过极高的评价。丁宁以一生 血泪凝成的204首词作,在她去世后,由她的同事、朋 友、学生等共同努力,集为《还轩词》五卷本油印成册, 1985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丁宁逝世 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诗词爱好者从她的《还轩 沥血的词作,在解放后不断批判“旧知识分子”的环境 下,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这是丁宁一生中最为幸 福的时光。1962年8月她赴黄山途经长江裕溪口,写 词》中感受到了她那用血泪凝成的芳馨、用真情铸就 的华章。丁宁也以她对现代词坛的特殊贡献,被文学 评论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著名女词人之一”。直到 1980年去世,她一直生活在合肥。1988年3月,安徽 省图书馆为丁宁移墓扬州,丁宁终于叶落归根。 道:“满汀晴雪秋光好,莫指芦花笑白头”。2O世纪6O 年代初,郭沫若收阅丁宁的《还轩词存》后,极为赞赏, 、寞一奠一寞一 一奠一 一套一 一奠一套一奠一虫一奠一奠一奠一寞一橐一 奠一受一寞—寞一寞一寞—垒一 弘扬中华文化,再现珍贵典籍 ——记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整理出版成果邀请展 传承起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正是他们的共同努 力,使得中华文化不致在数千年的内忧外患中湮没散 2013年l1月12日至12月26日,时值建馆一百 周年华诞,安徽省图书馆在西一楼展厅隆重举办了 “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整理出版成果邀请展”。展览 主要以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古籍整理出版物 佚。 倡导振兴中华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整理。 古籍整理工作是基于对馆藏古籍家底的普查清理,家 馆际交换的方式,邀请了来自全国22个省、区、直辖 市共32家图书馆参展,以实物结合图片的形式展陈。 底不清,则谈不上弘扬,谈不上振兴。在这一伟大的 振兴中,图书馆人自觉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 本次展览共汇集了各馆具有典范价值的古籍整理出 版精品共计163部,著作整理方式主要包括辑佚、索 引、汇编、影印等,装帧形式多样,内容覆盖面广,反映 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古籍整理出版的整体水平。 图书馆的古籍整理,既有对古籍内容方面的整 次展览不仅是向社会大力宣传公共图书馆界古籍整 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让馆藏珍贵典籍化身千 万,嘉惠学林,更加体现出图书馆人“感恩社会、回报 公众”的职业理念。 理,如辑佚、校点、笺注、今译等,也有对古籍编目方面 的整理,如编制各种专题书目、善本书目、古籍书目 等,这是由图书馆界、学术界和出版界协作完成的事 业,对中华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华 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原因除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 强大生命力外,历代公私藏书家对书籍的收藏和保 展览开幕当天,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曹征海、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省文化厅厅长袁华等各级领 导莅临参观,周馆长还饶有兴致地为曹部长等在场嘉 宾详细介绍了文化部项目《中华古籍再造善本》的选 本情况和重要意义,册府琳琅,如数家珍。省内各大 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 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安徽省图书馆石梅) 存、历代刻书者对书籍的刻印和传播均对中华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