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来源:爱go旅游网
古书的注解

内容提要

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 三、古注源流沿革 四、古注的名称(重点) 五、古注的条例 六、古注的内容 七、古注的风格 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 九、怎样读古注

一、古注出现的原因

(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 例如: (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

《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 (刘歆《与杨雄书》) (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方言》“詹,至也。楚语也” (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内容提要 二、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例3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 ○“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

○“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穀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

“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 (二)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例1《中山狼传》:“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说文》雨部:需,须立也。遇雨不进,止须立也。“须立,待也”。 段注:“须立,待也,凡相待而成曰需。” 可见“需”本义是“待”。 例2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三)能教给我们古书注解的方法

(四)旧注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例: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五)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 1.剔除糟粕 2.去掉穿凿

《诗·生民》不坼不副,是生后稷。

说者曰::“禹契逆生,开母背而出。《谶书》 又言: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己,遂生尧。” 3.克服烦琐

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二字,注一千言 《汉书·儒林传》秦恭说《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四个字就是三万言。

4.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存在着不少错误,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 例1:“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牾”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例2:《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 《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

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重复。实“艳”的含义是高大。 三、古注源流沿革

(一)古注是层加式的。

《春秋》→三传→杜预《集解》→孔颖达《正义》 刘知几《史通》:“《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着《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

《诗经》

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注释,也叫做“正义”。 (二)古注的发展

先秦 萌芽时期 《尔雅》为标志。 两汉—唐 初兴到保守。(汉学) 《十三经注疏》集大成; 宋—元明 改革到衰落。(宋学) 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朱熹;

清 复兴到鼎盛 (复兴汉学) 王氏父子 说文四大家 新十三经注疏 近现代 从打倒到再复兴。 (三)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如《左传》【经】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四)汉代的古书注释

1.古注在西汉开始兴起的原因:

(1)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 (2)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 (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2、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为小毛公。

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为博士,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经传》等。

马融: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桓帝时官南郡太守。后回朝为议郎。博学多才,为汉时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曾注《孝径》、《论语》、《诗》、《易》、《尚书》、《三礼》、《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均失传,清人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字康成。从马融学古文经,回乡后聚徒讲学。晚年因党锢之祸被囚禁,建安初获释。官任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郑氏治学以古文经为主,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尚书注》、《三礼图》、《毛诗谱》、《六艺论》、《三礼目录》等,今仅存《三礼注》和《毛诗笺》。

何休:东汉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董仲舒四传弟子。为人质朴口讷,终生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著作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除《解诂》传于世外,余皆佚。

赵岐:东汉京兆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人。曾为并州剌史,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孟子章句》一书,传于世。

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 唐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

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人。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 兩漢時期注释代表作

注释对象:以解经为目的,所注大部分为经部典籍,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西漢]

“四家詩”:①齊詩(轅固);②魯詩(申公);③韓詩(韓嬰);④毛詩(毛公:毛亨、毛萇)毛

亨《毛詩詁訓傳》

“《春秋》三傳” : 《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 [東漢]

鄭玄:為《易》《書》《毛詩》《論語》《孝經》和 “三禮”作箋。(見於《十三經注疏》) 王逸:《楚辭章句》 趙岐:《孟子章句》 高誘:《戰國策注》《淮南子注》《呂氏春秋注》 服虔、應劭:《漢書注》 3.汉代古注的特点

(1)抓住难点,侧重字词句的解释,行文语言质朴而简约。 汉儒注书,只注难晓处,不全注尽本文,其辞甚简。(朱熹) (2)以今释古,以易释难——实词 如:

二子乘舟,泛泛起逝。(诗) 毛传:逝,往也。 (3)对比分析词义相近或相关的实词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 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对译法或说明法——虚词 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诗) 郑笺:曷,何也。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 郑笺:已焉哉,谓此不可奈何,死生自决之辞。 (5) 翻译法或概述法——句子

萌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郑笺:此民非来贸丝,但来就我欲与我谋为室家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赵岐:王念有此三耻,求策谋于孟子。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注释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3.借题发挥,注入自己的思想。

4.增补考证,或根据原文敷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起微。(老子) 凡有皆始于无,故无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只妙。(王弼)

魏晋南北朝重要注释家有何晏、王弼、韩康伯、韦昭、杜预、范宁、郭璞、郭象、裴松之等。

何晏:三国魏时南阳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玄学家,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娶魏公主,官散骑侍郎,迁待中、尚书。其仪表“美姿仪,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作有《道德论》、《周易解》及各种文赋数十篇,多不传;作《论语集解》二十卷,流传至今。

王弼bì(公元226-249):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人,笃好老庄之学。与何晏、夏侯玄同开魏晋后玄学的先声。由何晏荐为尚书郎,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

韦昭: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等职,被孙晧所杀。好学不倦,精通经史,著《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国语注》等书。《国语注》传于今,余皆佚。

杜预:晋时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官河南尹、度支尚书,后拜镇南大将军,镇襄阳,太康元年率兵灭吴,有功,封阳县侯。杜预博学多才,长于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酷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集解》等书,皆传于世,其中《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传》注本。

郭璞: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景纯。为著作佐郎、尚书郎。后因劝阻王敦起兵作乱而杀。其所注文献很多,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郭象:晋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为人好老、庄,善清谈。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子注》一书,三十三卷,阐释老、庄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独传于世,唐时成玄英曾为之作疏。

裴松之: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先仕晋,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侍郎等职,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国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诏注《三国志》,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开创了注释的新例。

裴骃 :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参军,著《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传于今。另有《史记音义》八十卷,已佚。 魏晉南北朝時期注释代表作

注释对象: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 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王弼《易注》 史: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 子: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张湛《列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集: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郦道元《水经注》

(六)唐代的古书注释

(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敕对前人的观点加以删定,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

(3)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4)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唐代重要注释家有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李善、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等。 孔颖达: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隋时举第,授河内郡博士,继补太学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封曲阜县男,转迁给事中,官至国子祭酒。曾师从刘焯,博通群径,名重一时。奉太宗诏主编《五经正义》,兼采南北经学家之长,成为一代训诂名著,唐时以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

贾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为后人所重,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穀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 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 (七)、宋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治经多讲义理。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 、朱熹、洪兴祖等。

邢昺:北宋曹州济阳(今山东荷泽市)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 ,著书很多,《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洪兴祖:南宋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等书。

孙奭 :北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人。官至工部尚书。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南宋著名注释家,徽州婺wù源(今属江西)人,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广注经籍,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隋唐宋時期注释代表作 “十三經”疏—唐人所作: 《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孔穎達(“正義”) 《周禮》《儀禮》→賈公彥 《春秋公羊傳》→徐彥 《春秋穀梁傳》→楊士勳 “十三經”疏—宋人所作:

《爾雅》《論語》《孝經》→邢昺 《孟子》→孫奭

唐人其他重要注疏: 陸德明:《經典釋文》 李善:《文選注》 張守節:《史記正義》 司马贞:《史记索隐》 顔師古:《漢書注》《匡謬正俗》(訓詁專著) 宋人其他重要注疏: 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楚辭集注》 (八)清朝時期的古书 注释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 , 王先谦《汉书补注》 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钱绎《方言笺疏》 3.读书札记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王念孙《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评义》《诸子评义》《古书疑义举例》 4.训诂材料纂集 阮元《经籍纂诂》 四、古注的名称 古注名目繁多。如:

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等。

(一)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

“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严师古注《汉书》:“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吏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传: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 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 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如《韩诗外传》 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

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

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

(二)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说文》:“笺,表识书也。”本指读书时有所领会用笔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后指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三)注

“注”的本义是灌注。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大约从东汉郑玄开始,对经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四)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正义、疏义等,简称疏。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因此“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例如《周礼注疏》是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尔雅注疏》是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五)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以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所谓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相鼠刺無禮也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相息亮反篇內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禮儀正義曰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由衛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人而無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

○箋視鼠至者同○正義曰大夫雖居尊位為闇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恥鼠無廉恥與人無禮儀者同故喻焉以傳曰雖居尊位故箋言雖處高顯之居以對之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所止息也箋云止容止孝經曰容止可觀▲無止韓詩止節▲無禮節也人而無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體體支體也[疏]傳體支體○正義曰上云有皮有齒已指體言之明此言體非遍體也故為支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專反 图片说明:带边框的字為毛亨所作傳,双下划线字為鄭玄所作箋,粗下划线字為孔穎達所作疏(正義),波浪线字是孔穎達作疏的對象範圍;斜体字為陸德明《經典釋文》內容。小字原本兩小列組成一大列,排版時排成每一小列單獨成大列。▲為阮元《校勘記》標記。(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如:王逸《楚辞章句》

原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串讲文意)。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点明诗句含意) (七)集解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如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王先谦《庄子集解》 郭庆藩《庄子集释》。

(八)音义:又称释文。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或指出异文现象,有时说明句读。

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五、古注的体例

要想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应该首先掌握它的基本注解体例。 古人对古书的注解首先是从训释经书开始的。

起初,可能由于各训释者学有师承,众家并出,不敢自专,各种注本与经别行,自成一书。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一的经注本。经注合一的注本,一般采用正文单行大字排列,注释双行小字列于正文单行大字之后的体例。 (一)从形式分为:随文注疏; 释词专著 随文注疏的分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共同点:

(1)多收集众家之说亦为一体,查一书而众说必得。 (2)形式上,都是正文与注文夹杂,以单双行区分。 不同点:

(1)传注体:解释词句,勾通原文词义。

义疏体:阐发章句旨趣。贯通上下文意,疏不破注。 集解体:罗列众说,时下己意。

(2)文字繁简不同:传注最简略,集解、正义最复杂。 (二)从训诂的对象分为:注和疏 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三)从训诂的作者分为:他注和自注

他人所注(他注)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

作者自注(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章学诚)

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 如《太史公自序》是自己解说《史记》的宗旨,他还自己为《三代世表》作注; (四)从注解之间的关系分为:集注和补注

1.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如《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如《论语集解》。又例如《公羊传》引子沈子、子司马子、子北宫子等六家之言,《毛诗故训传》引仲梁子、高子之言,他们所开创的训诂体制也是集注。

2.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内容提要

六、古注的内容:

(一)解释题意或言外之意 题意:《硕鼠》

“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 言外之意:《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又收贰以为 己邑,至于廩延。 注:“言轉侵多也。” (二)离析章句:

“《关睢》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欲觀,如字,絶句。一讀至祼字絶句。 (三)说明章旨:

《豳风.东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四)解释词义:

《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 “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 传:“行,行道也”。 《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 传:“雍雍,雁声和也。” 《大雅·文王》:“有周不显。” 传:“有周,周也。不显,显也”。 (五)注明音读

《诗经·周南·关睢》:“君子好逑”。 《经典释文》:“逑,音求。 衰,《广韵·支韵》小也,减也,楚危切,又所危切。《脂韵》微也,所追切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六)解释语句

《君子偕老》:“鬓发如云。” 传:“如云,言美长也。 《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 《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传:酌之用匏,俭以质也。” (七)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显也。” (八)记述典章制度

《周南·葛覃》:“言告师氏”。 传:“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祖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九)引证故事、史实。

《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传:斯人自谓辟嫌之不审也。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平旦而蒸尽, 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而不审矣。如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大雅·绵》说:“古公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传: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

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于无君?”去之,逾梁山,逸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七、古注的风格 (一)汉唐的风格

汉唐时代注释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内容包括释字、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证人名地名史实、增补史料、阐明哲学思想,等等。 (二)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注释风格是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朱熹,其注释中的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三)清代的风格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八、古注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①《国语·越语下》:“田野开辟,府仓实。” 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 ②《国语·周语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

①《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②《左传·成公二年》:“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杜预注:“大国谓齐。” ③《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①《左传·隐公元年》:“公曰:‘无庸,将自及。’” 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 ②《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 杜预注:“贾,买也。言己勇有余,欲卖之。” 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 杜预注:“合手曰拱。言其过老悖,不可用。” 4、〔犹 〕 一般是被解释的词放在“犹”前,被釋詞和訓釋詞之间往往是同義或近義關係。 (1)用同义词作注。

《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纯孝也。” 杜预注:“纯,犹笃也。” (2)义隔而通(即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周礼·天官》序:“体国经野。” 郑玄注:“体犹分也。” (3)以今语释古语。

《荀子·劝学》:“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杨倞:“是犹此也。”

(4)用常用字释非常用字(表示同一意义)。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朱熹 “直犹但也。” 5、〔貌、之貌〕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释形容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说明事物的性质

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①《诗经·大雅·瞻卬》:“藐藐昊天。” 毛传:“藐藐,大貌。” ②《楚辞·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朱熹注:“纷,盛多貌;总总,聚貌;斑,乱貌。” (二)释语源术语: 1、〔之言、之为言〕

古注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两者音义相通,一般是同源字的关系。被释词要放在“之言”、“之为言”的前面。 ①《诗经·大雅·泮水》:“思乐泮水。” 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②《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注意

用“之言”注释的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时两者只是通其音,而不通其义。通其音而不通其义的字,不是同源字的关系,而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 ①《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 郑玄笺:“载之言则也。” ②《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 郑玄笺:“抑之言噫。噫是皇父,疾而呼之。” (三)注音术语 1、〔读若、读如〕

段《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古注中“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音,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说文》:“冲,涌摇也。从水中。读如动。” ②《周礼·大宰》:“以利得民。” 郑玄注:“利,读若‘上思利民’之‘利’,谓以政教利之。” 注意:“读如”也用来解释通假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辭·離騷》:“又重之以修能。” 洪興祖注:“故有絕才者謂之能,此讀若耐。” 2、〔读为、读曰〕

段《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明通假,即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②《周礼·春官·司几筵》:“祀先王昨席,亦如之。” 郑玄注:“玄谓昨读曰酢,谓祭祀及王受酢之席。” 注意:古注中偶尔也有用“读为”来注音的。

《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3、〔如字〕

这是古注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如字”表示这个字在当前语言环境中应读它 的本音。

①《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②《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朱熹注:“从,如字。从,随也。” (四)语法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另有:“语助”“语词”“发声” (五)校勘术语 1、〔当为、当作〕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 ①《礼记·丧大记》:“君之丧,大胥是敛。” 郑玄注:“胥,乐官也,不掌丧事。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②《周礼·考工记》:“作周以行水。” 郑玄注:“古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 注意:有时古注中“当为”、“当作”并非用来正误,而是用来表明通假。

《礼记·文王世子》:“《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郑玄注:“‘兑’当为‘说’。《说命》,《书》篇名,殷高宗之臣付说之所作。” 按:《尚书·说命上》:“高宗梦得说。” 陆德明《音义》:“‘说’,本又作‘兑’。”

段玉载:“当为者,定为形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形近而讹谓之形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 2、〔衍、脱(夺)〕 “衍”即“衍文”,又叫“衍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而误添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論語·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阮元《校勘記》:“漢石經無‘行’字、‘夫’字。案《史記·孔子世家》亦無‘行’字,因《丈人》章而誤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3、本亦作、本又作、或为,本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 登丸山。集解——徐广曰:“丸一作凡。” 4、“倒文”指出字的位置颠倒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简所致,应互换。 (六)其它

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是“甲,乙声。”

……也,……者:解释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格式是“甲,乙也。”、“甲者,乙也。” 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古声同,古字同:也用来说明文字通假。 “句”“绝句”“上读”“下读”表明句读。 九、怎样阅读古注

●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 ●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 ●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 ●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 ●自己动手,解决靠古注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