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虚词研究浅谈

汉语虚词研究浅谈

来源:爱go旅游网


汉语虚词研究

虚词是对实词而言的。虚词跟实词比起来,数量要少得多。就汉语来说,常用实词大约一万个左右,而常用虚词只有二三百个。但虚词的重要性,就总体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则大大超过实词。它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这一点历来谈论汉语虚词的论著都谈到了。这是因为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法、英诸语言里那种形态标志和屈折变化,也没有日、朝、蒙、土耳其诸语言里的各种黏附形式。这样汉语的虚词就要担负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

虚词在语言中的实际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 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或语义关系。例如: (1)木头和桌子都搬走了。(联合关系) 木头的桌子都搬走了。(修饰关系) (2)他满意得笑了。(动补关系) 他满意地笑了。(修饰关系) (3)张三把李四说了一通。(受事)

张三被李四说了一通。(责备、数落,施事) 张三对李四说了一通。(陈述、诉说,与事) 第二, 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例如: (4)我看见他拿了 /着 /过 两个苹果。(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完成、持续、经历) 第三,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例如:

(5)吃→吃的 红→红的 (陈述→指称) 第四、 帮助表达某种语气。例如:

(6)他有儿子了。 /他有儿子啦! /他有儿子吗?

虚词研究一直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重要,需要加强研究,但不好研究,这是因为虚词所表示的是语法意义,很虚灵,很不容易把握,而在用法上,又有极强的个性, 就是同属一类的词,即使意义接近,在用法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虚词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虚词用法的研究,一是虚词意义的研究。该怎么研究?重要的是要了解掌握虚词研究的方法。本章就围绕研究虚词的用法和研究虚词的意义这两个方面以实例着重介绍说明虚词研究的方法。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上面说了,虚词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虚词用法的研究,一是虚词意义的研究。相对说来,虚词的用法好研究一些,只要我们能有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观念,并能从各个方面去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说明某个虚词具体该怎么用,在使用上有什么特点,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又有得当的研究分析方法,就能较快、较容易地了解、掌握一个虚词的用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汉语虚词的用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考察、研究(陆俭明1980;陆俭明、马真1985,1999):

(一)句类

“或者”和“还是”这两个连词都能在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中起连接作用,但是“或者”只用于陈述句,“还是”则用于疑问句。例如:

(1)a.她或者明天,或者后天去广州。 b.你或者小张明天上午值班。

c.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你走的时候带件雨衣或者带把雨伞。

1

(2) 她明天还是后天去广州? 你还是小张明天上午值班?

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你是带雨衣还是带雨伞?

例(1).a和b都是陈述句,c是祈使句,句中的“或者”都不能换成“还是”;例(2)则都是疑问句,句中的“还是”绝不能换成“或者”。

再如语气词“吗”和“呢”,如果在句末出现,那么“吗”只能在疑问句末尾出现,绝不能在非疑问句末尾出现。例如:

(3) 她明天回来吗? 你昨天值班了吗? 今天下午有雨吗?

例(3)末尾的问号“?”绝对不能换成句号“。”。可是语气词“呢”则既能用于疑问句末尾,也能用于陈述句末尾。例如:

(4) 我们明天去什么地方玩儿呢?

(5) 我去她家的时候,她们正在吃饭呢。

例(4)是疑问句,例(5)是陈述句。即使是用于疑问句末尾,二者也还有所不同:“吗”只能用于是非问句的末尾,“呢”则正相反,只能用于非是非问句,即除了是非问句以外的其他疑问句,包括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

再拿程度副词来说,不同的程度副词对句类的选择也不一样。

王力先生(1943)将程度副词分为两大类:绝对的程度副词和相对的程度副词。绝对的程度副词指无所比较而泛言程度的副词,如“极、十分、非常、很、怪、太”等;相对的程度副词指相比较而言程度的副词,如“更、还(h6i)、最、顶”等。相对程度副词可以用于比较的句式,绝对程度副词就不能用于比较的句式。例如我们可以说:

(6)比较起来,茵子更/最聪明。

(7)跟小王他们相比,小张更能干些。 可是不能说:

(8)*比较起来,茵子极/很/太聪明。

(9)*跟小王他们相比,小张极/很/十分能干些。

原因就在于例(6)一(9)都是表示比较的句式,例(6)、(7)里用的是相对程度副词,所以能说;例(8)、(9)里用的是绝对程度副词,所以不能说。相对程度副词中的“更、还”和“最”还有区别——“更、还” 能用于“比”字句,而“最”则不能用于“比”字句。请看:

(10) a.玲玲比红红更/还聪明。 b.*玲玲比红红最聪明。 (11) a.今天比昨天更/还热。 b.*今天比昨天最热。 反之,“最、顶”能用于“在„„中/上/里,名词语+程度副词+形容词性词语”句式中,而“更/还”则不能。例如:

(12) a.在中青年学者中,张巍的学术成就最大。

b.*在中青年学者中,张巍的学术成就更/还大。 (13) a.在我们班上,要数李小慧最聪明。

b.*在我们班上,要数李小慧更/还聪明。 (14) a.在我们家里,奶奶最疼我。

b.*在我们家里,奶奶更/还疼我。

原因是“更、还”只能用于两项比较,不能用于多项比较,而“最”正相反,它只能用于多项比较,不能用于两项比较。

2

程度副词“还(hai)”,既能表示程度高,大致相当于“更”(如“他比我还高”),不妨记作“还1”;也能表示程度浅,大致相当于文言虚词“尚”(如“相比之下这个房间还干净”),不妨把它记作“还2”。值得注意的是,“还”表示不同的程度时,反映在所适用的句类上也有差异。表示程度深的“还1”只能用于“比”字句,或在对话中含有强烈对比意义的句子,不用于别类句子;而表示程度浅的“还2”则正相反,绝不能用于“比”字句,可以用于别类句子。例如:

(15) 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还干净。 小王比小李还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16)“这个房间够干净的。”“那个房间还干净。” 你说小王高?我觉得小李还高。

例(15)是“比”字句,例(16)是含有强烈对比意义的对话,句中的“还”都属于“还1”,不是“还2”,句中的“还”可以改写为“还1”,而成例(17)、(18):

(17) 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还1干净。 小王比小李还1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1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1多。 (18)“这个房间够干净的。”“那个房间还1干净。” 你说小王高?我觉得小李还1高。 但不能改写为“还2”,所以下面的例(19)、(20)不成立: (19)*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还2干净。 *小王比小李还2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2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2多。 (20) *“这个房间够干净的。”“那个房间还2干净。” *你说小王高?我觉得小李还2高。 再如:

(21)这个房间还干净。 这件衣服还合适。 它的身体还行。

例(21)不是“比”字句,句中的“还”是“还2”,不是“还1”,例(21)里的“还”只能改写为“还2”,即下列例(22)成立:

(22)这个房间还2干净。 这件衣服还2合适。 他的身体还行。 如果改写为“还1”,句子就不成立,请看: (23)*这个房间还1干净。 *这件衣服还1合适。 *它的身体还1行。

(二)词类

这里所说的词类,既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大类,也指大类下面的小类,包括从语义上

3

分出的小类。虚词对词类的选择更带有普遍性,这一点已有不少人注意到。人们常举的例子是表示并列的连词“和”跟“并”,它们所连接的成分在词性上就有区别——

“和”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例如:

(1)哥哥和弟弟 火车和飞机 文学和艺术

也可以有条件地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其条件是,由此形成的联合结构不能独立或者说不能直接充任谓语。(陆俭明、侯学超19)例如:

(2) a.游泳和散步对身体都有好处。 b.这件事我们还需要调查和研究。 c.采购和运送的人都找齐了。

d.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和了解这一带的生态情况。

e.*这个问题我们调查和讨论了。 f. *昨天晚上她们唱歌和跳舞。

(3) a.高傲和自卑是同一种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而已。 b.你现在缺的就是谦虚和谨慎。 c.便宜和耐用的电器都比较受欢迎。 d.*她谦虚和谨慎。

e.*这种产品便宜和耐用。 例(2)各句中都包含有由“和”连接动词的联合词组,但a—d句都能说,因为a句里的“游泳和散步”是作主语,b句里的“调查和研究”是作宾语,c句里的“采购和运送”是带“的”后作定语,d句里的“考察和了解”是作述语,它们都不是直接作谓语;而e句和f句里的“调查和讨论”、“唱歌和跳舞”都直接作谓语,所以那两个句子都站不住。例(3)各句中都包含有由“和”连接形容词的联合词组,但a—c句都能说,因为a句里的“高傲和自卑”是作主语,b句里的“谦虚和谨慎”是作宾语,c句里的“便宜和耐用”是带“的”后作定语,它们都不是直接作谓语;而d句和e句里的“谦虚和谨慎”、“便宜和耐用”都直接作谓语,所以那两个句子都站不住。连词“并”则只能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不能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对词类的选择性其实不限于连词“和”跟“并”。 “而且”和“并且”,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看,可以说没有什么差别,都表示递进关系;它们在连接分句上也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当它们用来连接词语时,对词类的选择就呈现不同的倾向。“而且”一般倾向于用来连接形容词性词语,而“并且”一般倾向于用来连接动词性词语。请看:

(4)他买的家具便宜而且实用。 他的脸黑而且瘦。

她的眼睛很大而且很亮。

(5) 他们立即研究并且制订了具体的防汛应急措施。

该研究中心去年承担并且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他们揪我的头发并且恶狠狠地打我。

例(4)“而且”连接的是形容词,例(5)“并且”连接的是动词性词语。 例(4)如果将“而且”改为“并且”,句子就会让人感到别扭,特别是当连接的是单音节形容词时。请看:

(6)?他买的家具便宜并且实用。 *他的脸黑并且瘦。 *她的眼睛大并且亮。

而例(5)里的“并且”如果换用“而且”,也会让人觉得不大顺口、贴切。请看: (7)?他们立即研究而且制订了具体的防汛应急措施。

4

?该研究中心去年承担而且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他们揪我的头发而且恶狠狠地打我。

“的”和“所”在现代汉语里都是结构助词,其作用都是形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由“的”形成的结构叫“的”字结构,由“所”’形成的结构叫“所”字结构。“的”和“所”除了所附着的位置有区别以外 (“的”具有后附性,“所”具有前附性),还有很重要的区别。这区别就是“所”只能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而“的”则没有这种限制.“的”既能跟动词性词语构成名词性结构,也能跟形容词、名词性词语构成名词性结构。请看:

(8) a.考察的/ 买的/ 研究的 (动词+的) b.干净的/ 好的/ 便宜的 (形容词+的) c.木头的/ 铁的/ 学校的 (名词+的)

(9) a所考察(的/ 所买(的)/ 所研究(的) (所+动词)

b. *所干净(的)/ *所好(的)/*所便宜(的)(所+形容词) c. *所木头(的)/ *所铁(的)/ *所学校(的)(所+名词) 当然,“的”和“所”在用法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这里就不细说了。

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一类词,它们对词类的选择更明显。副词一般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不修饰名词性词语。而即使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不同的副词也有不同情况。下面不妨以常用的“很、挺、怪、蛮、老”等程度副词为例来加以说明。

程度副词“很、挺、怪、蛮、老”,在意义上都表示程度深,而且意思也差不多;在用法上也有共同点(如都不能用于比较,不能用于“比”字句等),但是,它们所能修饰的形容词和动词,其范围并不相同。(马真1991)

先看所修饰的形容词。它们都能修饰形容词,但范围宽窄不同。

“很”所能修饰的形容词,范围最宽,除一般所说的“状态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有的直接称为状态词、区别词)之外,一般的形容词都能受它修饰。“挺”所修饰的形容词范围也很宽,许多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也能受“挺”修饰。例如: (10)很/挺可爱 很/挺聪明 很/挺干净 很/挺和气 很/挺动人 很/挺严肃 很/挺尖锐 很/挺普遍 很/挺随便 很/挺片面 很/挺难受 很/挺卑鄙

很/挺帅 很/挺好 很/挺红 很/挺大 很/挺远 很/挺浅 很/挺轻 很/挺坏

但一些能受“很”修饰的典型的书面语词就不怎么能受“挺”的修饰。试比较: (11)很寒冷~*挺寒冷 很悲愤~*挺悲愤 很壮观~?挺壮观 很昌盛~*挺昌盛 很审慎~*挺审慎 很迅猛~*挺迅猛 很萧条~?*挺萧条 很聪颖~关挺聪颖 “怪”所能修饰的形容词,范围比“很”、比“挺’’都窄。“挺”不能修饰的典型的书面语词,“怪”也不能修饰,例如绝对不说:

(12)*怪寒冷的 *怪悲愤的 *怪壮观的 *怪昌盛的 *怪审慎的 *怪迅猛的 *怪萧条的 *怪聪颖的

除此以外,下面一些形容词虽然比较口语化,但也都不能受“怪”修饰,如不说: (13*怪对的 *怪大的 *怪近的 *怪坏的 *怪普遍的 *怪平常的 *怪随便的 *怪下流的 “蛮”所能修饰的形容词,范围比“怪”还窄。“怪”不能修饰典型的书面语词,“蛮”自然也不能修饰,“怪”能修饰的某些口语词,“蛮”也不能修饰,试比较:

(14) 怪脏的~*蛮脏的 怪难受的~*蛮难受的

5

怪痒的~*蛮痒的 怪难为情的~*蛮难为情的

怪痛的~*蛮痛的 怪说不出口的~*蛮说不出口的 怪腻的~*蛮腻的 怪下不来台的~*蛮下不来台的

“老”所能修饰的形容词,范围最窄。它只能修饰有限的一部分单音节形容词,一般是往大里说的量度形容词,例如:

(15) (路)老远的 (胡子)老长的 (箱子)老重(沉)的 (那棍子)老粗的 (个子)老大的 (这被子)老厚的 不能说:

(16)*(路)老近的 *(胡子)老短的 *(箱子)老轻的

*(那棍子)老细的 *(个子)老小的 *(这被子)老薄的 现在看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 “很”、“挺”、“怪”、“蛮”都能修饰动词性成分,例如: (17)很喜欢 挺喜欢 怪喜欢的 蛮喜欢 很想 挺想 怪想的 蛮想 很担心 挺担心 怪担心的 蛮惦记

而“老”不能修饰动词性成分,下面例子中修饰动词性成分的 “老”都不是程度副词,而是时间副词:

(18) 老喜欢开玩笑 老呆在家里 老想 老笑 老担心 老看 “很”、“挺”、“怪”、“蛮”能修饰某些表示心理活动、表示意愿的动词,如上面例子里的“喜欢”、“想”、“担心/惦记”,再如:

(19) 很爱 挺恨 怪讨厌的 蛮支持 很希望 挺愿意 怪想念的 蛮爱惜 “很”、“挺”还能修饰某些动词性结构,例如: (20) (小王)很/挺善于学习。 (这样做)很/挺合乎情理。 (他)很/挺觉得不安。

(21) (这个)办法很/挺解决问题。 (这)很/挺有诗意。 (那)很/挺花时间。

这些受“很/挺”修饰的动词性结构,其中的动词都不能直接受“很/挺”修饰,我们不能说“*很/挺善于”、“*很/挺合乎”、“*很/挺觉得”、“*很/挺解决”、“*很/挺有”、“*很/挺花”,只有带上宾语组成述宾结构后,整个结构才能受“很/挺”的修饰。这些动词中,有的是黏着的,它一出现就必须带宾语,如例(20)中的“善于、合乎、觉得”;有的不是黏着的,动词可以单独出现,如例(21)中的“解决、有、花”,但是如要受“很/挺”修饰,就必须带上宾语。

“怪”也能修饰少量动词性结构,主要是由动词“有”充任述语的述宾结构,如“怪有意思的、怪有诗意的、怪有眼光的”。

“蛮”也能修饰少量述宾结构,一般含有褒义,如“蛮有意思的、蛮有诗意的、蛮有眼光的、蛮解决问题的、蛮合乎情理的”。

在修饰动词性成分上,“很”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法,那就是它可以修饰一个“动词+了+数·量·名”述宾结构,例如:

(22)很念了一些书 很花了一些时间 很喝了几杯酒

6

(23)很跑了几趟 很找了一阵子 很看了几眼 “挺”、“怪”、“蛮”不具有这种用法。

在上一小节“句类”里曾谈到“很、挺、怪、蛮、老”对“程度副词+不十形/动”这一格式的选择,指出只有“很/挺’’能进入这一格式。这里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很/挺+不„„”这个格式对形容词、动词也还有选择性。据考察,能进入这个格式的只限于:

1.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24)很/挺不虚心 *很/挺不骄傲 很/挺不坚强 *很/挺不软弱 很/挺不正确 *很/挺不错误 很/挺不老实 *很/挺不狡猾 很/挺不轻松 *很/挺不沉重 很/挺不干净 *很/挺不脏 很/挺不安全 *很/挺不危险 很/挺不文明 *很/挺不野蛮 很/挺不舒服 *很/挺不难受 很/挺不积极 *很/挺不消极 很/挺不好听 *很/挺不难听 很/挺不整齐 *很/挺不杂乱 很/挺不热情 *很/挺不冷淡 很/挺不沉着 *很/挺不慌张 很/挺不正常 *很/挺不反常 很/挺不富裕 *很/挺不贫穷

注意,我们可以说很不对”,似乎也可以说“很不错”(这个人很不错),但这里的“不错”不是“对、正确”的意思,其中的“错”也不是“不对、不正确”的意思,即不是与“对”意义相对立的贬义词,例如,“这个词是不是拼错了?”我们可以回答说“不错”、“一点也不错”’但不能说很不错”,而“他的人品是不是不错?”就可以回答说“不错!很不错”,这里的“不错”相当于“好”,不能拆开(不能说“他的人品错”),所以,“很不错”中的“不错”应当分析为一个词。

2;表示量小的量度形容词,例如:

(25) 他挣的钱很不少。 (*你挣的钱很不多。)

这房子很不低了。 (*这房子很不高。) 你已经很不小了。 (*你已经很不大。) 这根竹竿很不短了。 (*这根竹竿很不长。)

这个坑儿挖得很不浅了。(*这个坑儿挖得很不深。) 注意,我们可以说“风格很不高”、“理解得很不深”,这里的“高”是“高尚”的意思,“深”是“深人”的意思,都属于积极意义形容词,不属于表示中性意义往大里说的量度形容词。

3、表示心理活动、表示意愿的积极意义的动词性词语,例如: (26) 很/挺不喜欢(你) *很/挺不讨厌(你) 很/挺不相信 *很/挺不怀疑 很/挺不支持 *很/挺不反对 很/挺不放心 * 很/挺不担心 很/挺不满意 很/挺不欢迎 很/挺不希望 很/挺不值得 很/挺不受欢迎 很/挺不愿帮忙

很/挺不懂道理 很/挺不会处理问题

(三)音节

在汉语用词造句中,常常需要注意音节问题,这是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副词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有的副词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个单音节词,如“过”,只能说“过静”“过难”“过密”,不能说“过安静”“过困难”“过密切”。而与之同义的“过于”则不受

7

此限(过于静、过于难、过于密、过于安静、过于困难、过于密切)。

副词“互”和“互相”:

副词“互”和“互相”跟“过”和“过于”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互”只能修饰单音节动词,不能修饰双音节动词,而“互相”则正相反,不能修饰单音节动词,得修饰双音节动词。请看:

互帮互学——*互帮助互学习 互敬互爱—— *互尊敬互爱护 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互相帮互相学 互相尊敬互相爱护 ?互相敬互相爱

值得注意的是,副词“互”虽然也可以修饰一个词组,但紧跟在“互”后面的词,还要求是单音节的,不能是双音节的。例如:

互派大使 *互派遣大使 互相派遣大使 互感失望 *互感到失望 互相感到失望 互存戒心 *互存在戒心 互相存在戒心 互诉衷情 *互诉说衷情 互相诉说衷情 互无往来 *互没有往来 互相没有往来 副词“屡”和“屡次”:

副词“屡”和“屡次”是修饰动词性词语的副词,表示频度,它们在对所修饰的词语的音节的选择上也有差异。副词“屡”要求修饰单音节动词,即使实际修饰的是一个动词性词组,也要求紧跟在它后面的得是单音节动词,而“屡次”则没有这种限制。例如:

屡教不改 屡战屡败 屡禁不止 屡出错误 *屡出现错误 屡想规劝 *屡考虑规劝 屡遭攻击 *屡遭受攻击 他屡次说:“„„。” 他屡次指出,„„

他屡次想说,但总难以开口。

他屡次出现错误,但我也没有怎么责怪他。

有的副词不能修饰单词,只能修饰一个词组,但是对于紧跟在它后面的词还是有音节上的要求——紧跟在它后面的必须是单音节词。这里不妨举两个实例:

副词“连”和“一连”

副词“连”和“一连”都只修饰动词性词组,都表示行为、动作或现象接连不断地连续进行或发生,并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这样的意思。但二者在使用上有所区别,具体说对所修饰的词语的音节的选择限制不一样。副词“连”,要求后面紧跟的是单音节词,不能是双音节词,“一连”就没有这种限制,既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请比较:

连查了五个单位 *连调查了五个单位 一连查/调查了五个单位

连学了三天 *连学习了三天 一连学/学习了三天 连看了三个展览会 *连参观了三个展览会 一连看/参观了三个展览会

连问了三家人家 *连询问了三家人家 一连问/询问了三家人家

他连拍了几下 *他连拍打了几下 他一连拍/拍打了几下

副词“足”和“足足”

8

副词“足”和“足足”的情形也跟副词“连”和“一连”的情形类似。副词“足”,我们只能说“足等了两个小时”,不能说“*足等候了两个小时”;与之同义的“足足”就不受此限,既可以说“足足等了两个小时”,也可以说“足足等候了两个小时”。这说明,“足”要求紧跟在它后面的词必须是单音节的,而“足足”没有这种限制。

另一种情况是,跟上述情况正相反,有的副词要求所修饰的词语必须是个双音节成分。这里也略举些实例:

副词“最为”和“最”: 副词“最”和“最为”,意思一样,都表示某事物的某种属性,经与其他多个事物比较,超过同类。但“最为”只能修饰双音节词,不能修饰单音节词;“最”则没有这种限制。试比较:

最为整齐 *最为齐 最齐/整齐 最为昂贵 *最为贵 最贵/昂贵 最为丰富 *最为多 最多/丰富 最为薄弱 *最为弱 最弱/薄弱 最为艰难 *最为难 最难/艰难 最为愚笨 *最为笨 最笨/愚笨

其实不只“最为”在用法上有这样的特性,经考察,由“为”构成的双音节副词,如“大为、甚为、颇为、极为”等,一般也都只能修饰双音节词,不能修饰单音节词。请看:

副词“大为”、“甚为”、“颇为”、“极为”: 大为恼火 *大为火 甚为整齐 *甚为齐 大为生气 *大为气 甚为安静 *甚为静 大为高兴 *大为乐 甚为昂贵 *甚为贵 大为烦恼 *大为烦 甚为优雅 *甚为雅 颇为整齐 *颇为齐 极为整齐 *极为齐 颇为安静 *颇为静 极为安静 *极为静 颇为明亮 *颇为亮 极为明亮 *极为亮 颇为宽敞 *颇为宽 极为宽敞 *极为宽

了上面所说的“~为”一类副词外,再如“行将”、“万分”等对所修饰的词语也都有上述要求。请看:

行将灭亡 *行将亡 万分炎热 *万分热 行将坍塌 *行将塌 万分幽静 *万分静 行将瘫痪 *行将瘫 万分优雅 *万分雅 行将枯萎 *行将枯 万分美丽 *万分美 此外,像副词“大力”,它所修饰的词语虽然可以是一个动词性词组,但紧跟在它后面的词必须是双音节的。例如:

a.大力兴建居民住宅

b.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c.大力宣传新婚姻法

d.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例a句里的“兴建”虽然跟单音节动词“建”意思一样,而且我们也常说“建居民住宅”,但不能换成说“*大力建居民住宅”。 (四)轻重音

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通过轻重音来表示的。这一点在副词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譬如“都”,试比较:

9

(1)我们′都看完了。 (2)′我们都看完了。 (3)我们都看′完了。 例(1)重音在“都”上,“都”总括主语所指的全范围。例(2)重音在“我”上,“都”虽然仍表示总括,但全句含有“甚至”的意思(甚至连我们都看完了)。例(3)重音在“完”上,“都”是“已经”的意思。“已经”修饰数量词时,既可言够,也可言多,其区别就在轻重音上。如“已经三个了”,如果重音在“已经”上(′已经三个了),是言够;如果重音在“三”上(已经′三个了),是言多。

再如,“再”表示重复时,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重复。一是实在的重复,例如:“这个电影太好了,明天再看一遍,怎么样?”这是说已经看过一遍,准备第二天重新看一遍。二是空缺的重复,例如:“票卖完了吗?没关系,我们明天再看好了。”这是说想要看,但票没买着,准备第二天实现计划。“再”表示这两种重复,就是通过轻重音的不同来实现的。表示实在的重复,重音只能在“再”或“再”后面的某个音节上,如“明天′再看一遍”“明天再′买一双”,决不能在“再”之前。表示空缺的重复,重音则一定在“再”之前,如“′明天再看吧,‘星期,天再买好了”。

(五)肯定与否定

多数虚词既可以同肯定形式发生关系,也可以同否定形式发生关系,但有些虚词在这方面有特殊要求。这有多种情况。

1.有的只能同否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如副词“从”就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否定形式(从不说谎、从没有听说过、*从就很规矩),与之同义的“从来”就没有这种限制(从来不说谎、从来就很规矩)。副词“万万”只能修饰一个否定形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万万没有想到、*万万小心),与之同义的“千万”则不是这样(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千万要注意)。副词“毫、绝、断”等也只能修饰一个否定形式。

2.有的则只能同肯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如副词“万分”“分外”就只能用于肯定(万分高兴/*万分不愉快/分外晴朗/*分外不愿意),分别跟它们同义的“十分”“非常”和“格外”就既能用于肯定(十分高兴/非常愉快/格外清静),也能用于否定(十分不满意/非常不愉快/格外不高兴)。我们常说在“把”字句中否定词要放在“把”字之前,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由“把”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修饰一个否定形式。

3.有些虚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或用法,而这在肯定、否定的要求上也正好形成对立。如“绝”,当它表示程度时,只能用于肯定(绝好机会、绝妙的计策);当它表示加强语气时,则只能用于否定(绝不妥协、绝没有好下场)。再如程度副词“太”,当它表示赞叹时,只用于肯定(太棒了、太精彩了);当它表示过分时,则既可用于肯定(太浅了),也可用于否定(太不懂事了)。

4.有的既能用于肯定,也能用于否定,意思却一样。如“难免不犯错误”和“难免要犯错误”意思一样;“粗心大意,难免(不)出岔子”,“自行车别是他骑走了”跟“自行车别不是他骑走了”意思一样。“钥匙你别是(不是)忘办公室了”“他去年大学差一点儿(没)名落孙山”,“不小心一滑,差点儿(没)掉沟里”“他们的船险些翻了(没翻)”也属这种情况。

(六) 简单与复杂

语法研究中所讲的“简单”,是指单个儿一个词;“复杂”则是指一个句法结构,而非~个单词。通常我们说由“把”组成的介词结构后面一定得跟一个复杂形式,这也就是说由“把”组成的介词结构 ,它所修饰的成分要求是复杂的。虚词对简单或复杂的要求,也 比较普遍。

10

先看介词。一般谈到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时,都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对于”’。(张斌2001)这些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一般都只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去考虑,说这是因为“对”除了表示对待关系这一语法意义外,还能表示“朝、向”等语法意义,而“对于”不表示“朝、向’’等语法意义。其实,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它们在用法上对于“简单”、“复杂”的要求有所不同——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时,一般要求中心语是个复杂形式,而由“对”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时,没有这种要求。例如用“对”时,a句和b句两种说法都可以:

(1) a.对他要好好帮助。 对他能不能批评? b.我们应该对他帮助。 不能对他批评?

可是用“对于”时,a句可以说,b句就不说,请看: (2) a.对于他要好好帮助。 对于他能不能批评?

b.*我们应该对于他帮助。 *不能对于他批评?

再看副词。就副词“白”和“白白”来说,大家都知道,它们在语法意义上没有差异——“白”既能表示付出劳动或代价而无所得的意思,如“我白为她干了一天”、“算我白说”,也能表示不付出劳动或代价而有所得的意思,如“可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我可不白吃饭的”;“白白”则只能表示前一种语法意义,不能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我们可以说“我白白为她干了一天”,不能说“*可不能白白拿人家的东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它们都能表示“付出劳动或代价而无所得”的意思,但在用法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那就是“白白”要求它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复杂的,而“白”没有这一要求。请比较:

(3) a 我为她白干了一天。 昨天我又白跑了一趟。

b 我们不能为你白干。

算我白说,行不行? (4) a 我为她白白干了一天。 昨天我又白白跑了一趟。 b.*我们不能为你白白干。 *算我白白说,行不行?

不少副词都有类似“白”和“白白”的区别。例如“终究、通常、恐怕、稍微”也都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个复杂形式,而分别跟它的同义或近义的“必将、常常、也许、较为”就没有这种要求。试比较:

(5)必将 a.必将要灭亡、 必将取得胜利

b.必将灭亡、 必将胜利

终究 a.终究要灭亡、 终究会取得胜利 b.*终究灭亡、*终究胜利

(6)常常 a.周末,我们常常来这里玩儿。 春秋季节,我们常常举办服装展览 b.周末,我们常常来。 春秋季节,这类服装展览我们常常举办 通常 a.周末,我们通常来这里玩儿。 春秋季节,我们通常举办服装展览

b.*周末,我们通常来。 * 春秋季节,这类服装展览我们通常举办 (7)也许a.试验也许会失败 这样做也许更好一些

b.试验也许失败 这样做也许好,也许不好

11

恐怕 a.试验恐怕会失败 这样做恐怕更好一些

b.关试验恐怕失败 *这样做恐怕好,恐怕不好 (8)较为 a.这里较为安静些 找一个较为清静一点的地方 b.这里较为安静 找一个较为清静的地方 稍微 a.这里稍微安静些 找一个稍微清静一点的地方 b.并这里稍微安静 *找一个稍微清静的地方 再如“稍微”和“稍”,“稍微”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复杂的,“稍”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复杂、简单都可以。请看:

(9)稍微 a.这里稍微安静些 找一个稍微清静一点的地方 比他稍微高一些 b.*此处稍微安静 *找一个稍微清静的地方 *比他稍微高 稍 a.这里稍安静些 找一个稍清静一点的地方 比他稍高一些

b.此处稍安静 找一个稍清静的地方 比他稍高

也有相反的情形。有的则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得是个简单形式,如在度副词“异常”,似只能修饰单词。例如,我们可以说“异常感谢”,但不说“异常感谢他”。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它不能修饰一个否定形式,因为否定形式就属于复杂形式。请看: (10) 异常宝贵 异常悲愤 异常悲痛 异常聪明

异常毒辣 异常恶劣 异常繁华 异常愤怒

异常紧张 异常精致 异常苛刻 异常融洽 异常深奥 异常严肃

(11) *异常不宝贵 *异常不悲愤 *异常不悲痛

*异常不聪明 *异常不毒辣 *异常不恶劣 *异常不繁华 *异常不愤怒 *异常不紧张 *异常不精致 *异常不苛刻 *异常不融洽 *异常不深奥 *异常不严肃

(七)位置

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只能放在“把”“被”的前面;介词结构“关于„„”只能放在主语前面,介词结构“对于„„”就没有这种限制。这都涉及到位置问题。一个虚词在句中有比较固定的位置,这固然需要注意,但更要引起重视的是另一种现象,即有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它可以在某种成分之前,也可以在某种成分之后,而在前在后,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例如:

(5)他幸亏回来了,„.” ≠ 幸亏他回来了,„„

(主句指出避免了于 (主句指出在“他”的作用下 “他”不利的事情) 避免了一起不如意的事情) (6)没有全听懂 ≠ 全没有听懂 (部分不懂) (全部不懂) (7)光他吃米饭 ≠ 他光吃米饭 (别人不吃米饭) (他别的不吃) (8)很不习惯 ≠ 不很习惯

(强调不习惯, (表示不习惯,

程度深,语气重) 程度浅,语气委婉)

有的在前在后,似乎意思差不多,如“他也许不回来了”和“也许他不回来了”,“电话铃忽然响了”和“忽然电话铃响了”,“我才工作一年”和“我工作才一年”,但细细体会还是

12

会觉察出细微的区别来。 (八)跟其他词语的配搭

“只有”要求由“才”与之相配,“只要”要求由“就”与之相配,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复句中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前后的连接成分配搭不当。需要注意的是,不光连词存在着配搭问题,别类虚词有的也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程度副词“怪”,除了风格、色彩跟“很”不同外,很重要的一点,“怪”要求后面由“的”与之配搭(怪可爱的/‘怪可爱),下旷的后面则不是非要有“的”不可的。再如,“恐怕”后面常有语气词“吧”与之相配;“本来”后面常用语气词“嘛”与之相配;而用助词“罢了”(‘而已”,前面常有副词“不过”(‘只”与之相配;用助词“不成”,前面常用“难道„‘莫非”与之相配。

以上所谈的八个方面,也还只是列举性的,并不是说虚词的用法只表现在这八个方面;而每一方面所包含、涉及的内容,也不限于上面所说的。譬如说,某些虚词或某些虚词格式,如表示程度浅的“还”“有点儿”和“不很„„”等,它们对于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成分在意义色彩上(褒义和贬义,积极和消极)还有所选择(她这个人还大方/*她这个人还小气;有点儿骄傲/ *有点儿谦虚;很不大方/ *很不小气),这一点上文就没提到。此外,似乎还有社会心理问题,还有认知的问题,也会影响虚词的用法。如副词“差一点儿”的使用,就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朱德熙)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研究虚词的意义比研究虚词的用法难得多,这是因为虚词的意义比较虚灵,难以捉摸。譬如说“红的书”里的“的”表示什么意义?跟“红红的苹果”里的“的”所表示的意义是否一样?真还不太好说。再说,虚词的意义实际有两方面,一是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是虚词使用的语用意义。所谓研究虚词的意义,具体说,就是既要研究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又要研究虚词使用的语用意义。这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如果我们不认识一个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就难以深入探求该虚词使用的语用意义;反之,如果不了解一个虚词使用的语用意义,也难以准确把握该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例如拿连词“以致”来说,如果对它的基本意思还不清楚,还常常跟“以至”去相混,那么怎么进一步去探求“以致”的语用意义呢?反过来,如果我们了解了“以致”的语用意义,就可以较好地准确把握“以致”本身表示的语法意义,就不会跟“以至”去相混。我们知道,“以致”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致使”“弄得”的意思,这就是“以致”的基本意思。它跟“因此”“所以”又不同,由它引出的结果总是由前面从句说的原因所造成的、说话人所不希望的后果。这就是“以致”的语用意义。例如:“由于他不听从劝告,以致上了别人的当。”“以至”的基本意思则是“直到”“甚至”的意思,它的语用意义是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递进关系(也可用于相反的方向)。例如:“搞城市建设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到明年、后年以至十年、二十年。”“如果我们能采用这项先进技术,我们的生产效率将会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有时似乎在同一个句子里,既可以用“以至”,也可以用“以致”,其实意思是不同的。例如:

(1)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至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2)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致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例(1)用“以至”,例(2)“以致”。例(1)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程度的加深,意思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不仅飘飘然起来,而且发展到了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缺点的程度”。这里的“以至”可换成“甚至”。例(2)表示因果关系,强调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意思是“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由于变得飘飘然起来,因此连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也看不到了”。目前的教科书编写也好,词典编纂也好,都严重忽视虚词的使用意义,都不注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释义。

研究虚词意义难,但如果方法得当,就可以了解、掌握虚词的意义。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

13

无论研究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是研究虚词使用的语用意义,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此外,必须注意分析虚词运用的语义背景。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意思就是,通过比较可以识别事物。从这句俗语,可以知道,比较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还有一句话,叫“因比而显”,这句话实际解释了比较法之作用所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比较分析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比较分析是一种对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相异点的逻辑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建立起各种概念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的运用是人们理性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比较分析,也是语法研究中最基本的分析手段之一,更是虚词研究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分析手段。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虚词研究中,特别是研究虚词的意义,还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比较。陆俭明、马真(1985,1999)列出了以下四种比较:

一、把彼此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二、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跟抽掉了该虚词的句子拿来比较,即作有无某虚词的比较。 三、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四、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五、马真(2003)又加了一种,即将形似实异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辨析,以区别貌似一样实质不同的虚词。如“既”和 “即”“以至”和“以致”、“进而”和“从而”的比较就属于这种比较。

虚词的意义就是而且也只有通过上述这些比较才能较好地加以把握。下面对前四种比较略作些说明。

一、关于第一种比较——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以准确把握该虚词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这是虚词研究中最需要、最有效的一种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最好都联系具体的句式来进行比较。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更、还、再

程度副词“更”表示程度深。“还”和“再”都能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其中有一种相当于表示程度深的“更”。例如: (1) 他比我还胖。

(2) 没有比他再懒的了。 例(1)里的“还”,例(2)里的“再”都可以用“更”来替换,基本意思不变。 (3) 他比我还胖。=他比我更胖

(4) 没有比他再懒的了。=没有比他再懒的了。 因此,“更”、“还”、“再”有时可以互换,意思基本一样。例如: (5)希望你明天比今天来得更 /还 /再早一些。 但可不能由此认为表示程度深的“更”、“还”、“再”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更”、“还”、“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有差异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先看“还”和“更”。

表示程度深的“更”和“还”都能用在“X比Y更/还W”这样的“比”字句中(X、Y分别表示比较的项,W代表受“更/还”修饰的谓词性成分),但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同

14

有异。

“更”和“还”在“比”字句中,都能用于比较,这是它们表义上的共同之处;但“更”只能用于比较,不能用于比拟;“还”则既能用于比较,又能用于比拟,这是它们在表义上的不同之处。例如:

(6) 小王比小李还高。

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还干净。 小英比小红还聪明。 哈尔滨比沈阳还冷。 他跑得比我还快。

松本的汉语比吉田说得还好。 (7) 那条蛇比碗口还粗。。

我们山区的蚊子比苍蝇还大。 他呀,比狐狸还狡猾。 他爬树比猴子还灵巧。

她那脸顿时涨得比红灯笼还红。

例(6)、(7)都是“比”字句,但情况不同。例(6)各句都表示前项X和后项Y之间的比较,句中的“还”可以换用为“更”,句子意思不变变。请看:

(8)小王比小李更高。

这个房间比那个房厂—间更干净。 小英比小红更聪明。 哈尔滨比沈阳更冷。 他跑得比我更快。

松本的汉语比吉田说得更好。

“X比Y更/还W”这种“比”宇字句表示在共时时间平面上X和Y都具有W性质,但比较起来X在W性质上的程度超过Y。例(6)和(8)里的第一句是说,小王和小李都高,但比较起来小王的高度超过小李。注意,如果不用“还/更”,那么“小王比小李高”就只表示小王的高度超过小李,至于小李是高是矮,不作肯定。

例(7)各句则都表示比拟,“即把Y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比拟、衬托X”。(陆俭明1980a)拿例(7)第一句来说,说话者的用意不是要拿那条蛇跟碗口比粗细,而是把碗口作为临时的衡量标准来形象说明那条蛇的粗细。例(7)各句中的“还”就都不能用“更”替换,我们不说:

(9) *那条蛇比碗口更粗。

*我们山区的蚊子比苍蝇更大。 *他呀,比狐狸更狡猾。 *他爬树比猴子更灵巧。

*她那脸顿时涨得比红灯笼更红。

原因就在于“更”不能用于比拟。由于“还”能用于比拟,所以它还常常用来表示比喻性夸张,例:

(10)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场上堆的小麦比小山还高。 他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 办那事真是比登天还难。 注意,“还”用于比较时,语句重音在“还”或在“还”以后的某个音节上;用于比拟时,语句重音在比拟的对象上,即在介词“比”的宾语Y上。

15

现在看“更”和“再”

“再”也跟“更”一样,可以表示程度的加深或增加,所以在使用上有相同的情况。例如:

(11)a.你应该比他更冷静些。 b 你应该比他再冷静些。 (12)a.你应该更冷静些。

b.你应该再冷静些。

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是有所区别。 1.“再”只用于未然,不用于已然;“更”可用于未然,也可用于已然。例如: (13)昨天来的人比前天更多一些。 (14)今天来的人比昨天更多一些。

(15)希望明天来的人比今天更多一些。

例(13)、(14)说的都是已然的事,句中的“更”就不能用“再”替换;例(15)说的是将来的事,表示未然,其中的“更”能用“再”替换。请看:

(16)*昨天来的人比前天再多一些。 (17)*今天来的人比昨天再多一些。 (18)希望明天来的人比今天再多一些。 2.用于未然,二者也还有不同。

“更”和“再”用于未然有三种情况:一是用于表示要求、愿望的句子,二是用于表示让步假设的句子,三是用于表示估计的句子。

“更”和“再”都可以用于表示要求、愿望的句子,但“再”要求后面有“(一)点”、“(一)些”与之相配,“更”则没有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例如:

(19) 希望你说得再详细一点。 *希望你说得再详细。

希望你说得更详细一点。 希望你说得更详细。

(20) 应该再冷静些。 *应该再冷静。 应该更冷静些。 应该更冷静。

(21)宁肯把困难想得再多些。 * 宁肯把困难想得再多。 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些。 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

“更”和“再”还可以用于表示让步假设的句子,但所选用的句式不同。“再”选用下面的Ι句式:„„再+形容词+也„„。例如:

(22)困难再大,我们也一定要克服它。 (23)担子再重也要挑。

(24)这儿再热也比不上重庆。

而“更”选用下面的Ⅱ句式:即使„„+比„„更+形容词十也„„。例如: (25)即使困难比现在更大,我们也一定要克服它。 (26)即使担子比这更重,也要挑。

(27)这儿即使比现在更热,也比不上重庆。 例(22)——(24)里的“再”都不能换成“更”,我们不能说: (28) *困难更大,我们也一定要克服它。 (29) *担子更重也要挑。

(30) *这儿更热也比不上重庆。

而例(25)一(27)里的“更”则不能换成“再”,我们不能说: (31) *即使困难比现在再大,我们也一定要克服它。 (32) *即使担子比这再重,也要挑。

16

(33)* 这儿即使比现在再热,也比不上重庆。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Ι、Ⅱ这两种句式风格不同——“再”适用的I句式口语用得多,“更”适用的Ⅱ句式书面语味道重;Ι句式通过夸张说程度高,意思虚一些,Ⅱ句式有个具体的比较对象,以此来衬托程度高,意思实一些。

“更”和“再”用于表示估计的句子时,“再”有三种说法,即有三种句式: I.„„再+形容词+没有/不过了。例如: (34)这小家伙再机灵没有了。

(35)这办法再理想没有了。 (36)今天的天气再理想不过了。

Ⅱ.没有+比„„+再+形容词+的+了。例如: (37)没有比这小家伙再机灵的了。 (38)没有比这办法再好的了。

(39)没有比今天的天气再理想的了。

Ⅲ„„形容词+得+不能十再+形容词+了。例如: (40)已经甜得不能再甜了。

(41)他们俩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

(42)气球已经大得不能再大了。

“更”只有第二种说法,即只能用Ⅱ句式(“没有+比„„+更+形容词+的+了”),不能用工、Ⅲ两种句式。例如我们可以说:

(43)没有比这小家伙更机灵的了。 (44)没有比这办法更好的了。

(45)没有比今天的天气更理想的了。

但上面三句不能用肯定的形式。也不能说: (46)*已经甜得不能再甜了。

(47)*他们俩好极了,好得不能更好了。 (48)* 气球已经大得不能更大了。

二、关于第二种比较——有无的比较 所谓“有无的比较”,是指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抽掉了该虚词的句子拿来比较,即作有无某虚词的比较,以显示出该虚词的语法意义。这是准确把握一个虚词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虚词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虚词意义研究上的许多重要进展,某个新的虚词的确切释义,都是采取这种比较方法获得的。这里不妨以探讨语气词“好了”的语法意义为例来加以说明。

“好了”是一个使用范围相当广的语气词。例如: (9)“李老师,这本小说我拿去看看好吗? ”“你拿去看好了。” (10)“听说他要去告你。”“让他去告好了。我不怕! ” (11)“你别怕,尽管放手干好了,有我们呢! ” (12)“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你只管开闸好了。” (13)“师傅,没米饭了。”“没米饭吃面条好了。” (14)“既然他不愿意带你去,你就自己去好了。”

这个用在句尾的“好了”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发现哪一本工具书收录了这个词。要给它作确切的注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供参考。要确切把握这个语气词的语法意义,最好是包含语气词“好了”的句子跟不用“好了’’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例:

(15)“你拿去看好了。”~“你拿去看。”

17

(16)“让他去告好了。”~“让他去告。”

(17)“尽管放手干好了”一“尽管放手干。” (18)“你只管开闸好了。”~“你只管开闸。” (19)“没米饭吃面条好了。”~“没米饭吃面条。” (20)“你就自己去好了。”一“你就自己去。”

通过比较,我们大致可以把握“好了”的语法意义,可以::将语气词“好了”释义为“不介意,不在乎,尽管放心”。上面所运用的夕比较方法,就是有无的比较。(陆俭明、马真1985,1999)

三、关于第三种比较——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起进行比较 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辨明各个虚词各自表示的语法意义。这也是一种比较方法。譬如人们常常将介词“把”和“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分别凸现、说明“把”和“被”的语法意义。下面举些实例:

实例(一):时间副词“就”、“才”

副词“就”和“才”的意义和用法都比较复杂,这里只谈表示时间的“就”和“才”,即诸如“他明天就走”、“他明天才走”里的“就”和“才”。时间副词“就”和“才”可以看作是一组相对的虚词。

时间副词“就”和“才”,到底各自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它们在表示时间上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运用大量实例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就”和“才”的语法

意义就容易凸现出来,这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把握“就”和“才”各自的语法意义。 先前有人以为,“就”表示将来,“才”表示过去。其实他们的区别并不在这里。它们都是不定时的时间副词,“就”也能用于过去,“才”也能用于将来,例如:

(1) a.他前天就走了。 b.他前天才走。 (用于过去) (2) a.他明天就走。 b.他明天才走。 (用于将来) (3) a.他现在就走。 b.他现在才走。 (用于现在) 例(1)一(3)a、b两句所用实词相同,词序也相同,就是虚词不同,a句用“就”,b句用“才”,两句意思就不同:例(1)一(3)的各个a句用“就”,都表示在说话人看来,“他”走得早,或得说“他”走得快,而不管是前天走,还是明天走,还是现在走;而各个b句用“才”,就都表示在说话人看来,“他”走得晚,或者说“他”走得慢,而不管是前天走,还是明天走,还是现在走。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和“才”在表示时间早晚、快慢上形成对立,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 成得早或快。 “才”表示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词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晚或慢。

再比较“就”和“才”在“时段成分+就/才+动词性词语”这种句法格式里的使用情况: (4) a.三两分钟就能修好。 b.*三两分钟才能修好。 (5) a.*好半天就能修好。 b.好半天才能修好。

(6) a. 一会儿工夫就能修好。 b.*一会儿工夫才能修好。 (7) a. 三小时就能修好。

b. 三小时才能修好。

这四个例句副词“就”、“才”之前都有表示时段的词语,由于表示时段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用“就”用“才”的情况也就不同。例(4)里的“三两分钟”在汉语口语里是一种表示时间很

18

短的习惯说法,所以例(4)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早或快的“就”的a句能成立,而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晚或慢的“才”的b句不成立。例(5)里的“好半天”在汉语口语里是一种表示时间长的习惯说法,所以例(5)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晚或慢的“才”的b句能成立,而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早或快的“就”的a句不能成立。例(6)里的“一会儿”本身也表示不长的时间,一般认为表示时间短,所以例(6)使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早或快的“就”的a句能成立,而使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晚或慢的“才”的b句就不成立。有时我们可以说“得一会儿才能修好,你先到商店逛逛再来取”,这是因为“一会儿”前加 了个“得(dei)”字,“得一会儿”就表示相对长一些的时间,说话人的意思是“不是马上就能修好的”,所以可以用“才”。例(7)里的“三小时”本身无所谓长短,所以句子既可以用“就”,也可以用 “才”,但是用“就”用“才”的意思却不同:用“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用三小时修好,是完成得早,修得快,所用时间短;用“才”表示在说话人看来用三小时修好,是完成得晚,修得慢,所用时间长。

注意,如果“就”和“才”出现在表示时段的词语之前,情况又不同了:

(8)就三天怎么能完成? (9)才三天怎么能完成? 两句分别用“就”和“才”,都表示时间短。其实,这里的“就”和“才”已经不是时间副词了,跟下面句子里的“就”和“才”完全一样,时表示数量得副词,只不过下面的句子是把例(8)(9)中表示时间的数量词语换成了别的数量词语:

(10)就/才三个人怎么能完成? (11)就/才三斤怎么够吃? (12)就/才三杯怎么就醉了?

(13)就/才三米怎么够做两套衣服?

“就”和“才”作为表示数量的副词都表示数量少。但用“就”用“才”反映了说话人不同的心态:用“才”,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太少了;用“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并不多。例如:

(14)他这次考试才六十分,我也就七十分。

四、关于第四种比较——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矿,以说明这些虚词各自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从而使我们能较好了解掌握某些虚词的意义。举例来说,“吗”和“吧”都是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的语气词。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从用“吗”用“吧”这两种问句表达上的差异可以把握“吗”和“吧”的语法意义——用“吗”,雾示的是“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不表明倾向性态度的询问”;用“吧”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表明倾向性态度的询问”。马真(1981)曾把可以用来说明数量的副词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辨析,这也是属于这种比较。再如,“多-可”“太-真”(‘好”等都可以用来表示庐叹的语气副词。例如:

(21)这地方多美啊! (22)我们家乡可美了! (23)这地方太美了! (24)这地方真美啊! (25)这地方好美呀!

如果我们把这些语气副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说明他们的异同,这也属于这一种比较。

上面分别介绍了虚词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种比较。其实在研究虚词的过程中,各种比较往往是综合运用的。譬如说,我们在分析、验证现代汉语里到底有几个疑问语气词时,就运用了多种比较方法。

19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汉语语法学界总共提到“啊、吧、呢、吗”四个,但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歧大致如下表所示:

啊 吧 呢 吗 a + + + + b 一 十 + + C - - - + d - - - 十 e 十 - 十 +

大家对“吗”没有分歧意见,都认为它是疑问语气词;对“啊、吧、呢”,就都有不同看法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持哪一种意见的,都没有正面说明理由。这样,现代汉语里到底有哪几个疑问语气词,“啊、吧、呢”到底是不是疑问语气词,都有进一步讨论、验证的必要。而我们来判断一个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决不能根据语感,而要看它是否真的负载疑问信息;这一点又必须能在形式上得到验证。验证的最好办法,就是比较。具体说,就是从疑问句和非疑问句,从这种疑问句和那种疑句问,从带了语气词的和不带语气词的疑问句之间的最小对比中,来确定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否真负载疑问信息。具体研究是这样进行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里的疑问句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A)是非问句;

(B)非是非问句(包括一般所谓的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

(A)、(B)两大类疑问句,无论从句子的语段成分(即所包含的词语)或超语段成分(即句调)来看,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从句子的语段成分看,(A)内不包含表示疑问的词语,跟非疑问句(如陈述句、祈使句)的语段成分相同;而(B)内一定包含表示疑问的词语。换句话说,是非问句的语段成分跟非疑问句一样,是一个“非疑问形式”(下面用W来表示);而非是非问句的语段成分则是“疑问形式”(下面用Q来表示)。从句子的超语段成分看,根据声学仪器的实验和我们的实地调查,(A)是“句尾趋升”的形式(以下简称“升调”,在格式里用“(↗表示);(B)则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句尾趋降”(以下简称“降调”,在格式里用“(↘表示),与平叙句相同,一是“句尾趋升”,与(A)相同。在通常情况下,(B)采用前一种形式;加强疑问语气时,采用后一种形式。这样,上述两类疑问句可分别表示为:

(A)W+↗? (B)B1:Q+↗? B2:Q+↘?

而非疑问句可以表示为: (C)W十↘。 比较(A)和(C): (A)W+↗尹? (C)W十↘。

不难看出,由于(A)和(C)的语段成分相同,均为非疑问形式W,因此(A)的疑问信息显然是由“升调”(广)负载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里,“升调”是疑问句调。再比较(B)和(C):

(B)B1:Q十↘? B2:Q+↗? (C) W+↘。

从(B1)和(C)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由于二者超语段成分相同,都是“降调”,(B,)的疑问信息无疑是由Q(具体说是由Q里表示疑问的词语)负载的。(B2)和(B,)是(B)的不

20

同变体,毫无疑义(B2)的疑问信息主要也是由Q负载的,采用“升调”只是为了加强疑问语气。

注意,上面所说的语段成分,不论是W还:是Q,都不带语气词。这就是说,上面我们所介绍的是现代汉语中句末不带护气词的疑问句的情形。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来逐一检验上面提纠的“啊、吧、呢、吗四个语气词分别在不同类型的疑问句里出现时户底是否负载疑问信息,从而验证并确定它们各自到底是不是疑问语气词。这里仅介绍对“啊”、“吗”的验证,至于“吧”、“呢”,请大家参看陆俭明(1984)。

先验证“啊”。

“啊”的使用面很广,它既可以出现乒非疑问句末尾,也可以出现在各类疑问句末尾,包括是非问句末尾户非是非问句末尾。例如:

(26)爷爷回上海啦。 [陈述句] (27)你快走啊。 [祈使句] (28)大家快来看啊! [感叹句] (29)你不买啊? [是非问句]

(30)她什么时候来啊? [非是非问句——特指问句]

(31)他这次去广州还是深圳啊? [非是非问句——选择问句] (32)你明天到底来不来啊? [非是非问句——正反问句]

为便于说明,我们把句末带“啊”的“是非问句”记为(A’),把句 末束带“啊”的“非是非问句”记为(B’)。

根据声学仪器的实验和我们的实地调查,(A’)的超语段成分是升调,无一例外,整个格式为:

(A’):W十啊+↗?

而(B’)的超语段成分有升调与降调两种形式即可以是声调也可以是降调,不论是特指问句、选择问句还是正反问句,整个格式为:

(B’)B’1:Q+啊+↘? B’2 : Q+啊+↗?

验证(A’)里的“啊”是否负载疑问信息,它到底是严是疑问语气词,其办法是比较(A’)、(A)、(C)。请看:

(A’)W+啊+↗ ? (A)W+↗? (C)W+↘。

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A’)疑问句的疑问信息还是由升调负载的,“啊”并不负载疑问信息。也就是说,是非问句末尾的“啊”不负载疑问信息。

再验证(B’)里的“啊”是否负载疑问信息,它到底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其办法是比较(B’)和(B)。请看:

(B’) B’1:Q+啊+↘? B’2:Q+啊+尹? (B) Bl:Q+↘? B2:Q+↗?

不难看出,带“啊”的非是非问句跟不带“啊”的是非问句情况一样——(B’1)跟(B1)一样,疑问信息完全是由疑问词语Q负载的;(B’2)跟(B2)一样,疑问信息主要是由疑问词语Q负载的,升调只是为了加强疑问语气。可见,(B’)末尾的“啊”也不负载疑问信息。 因此,疑问句末尾的“啊”不能认为是疑问语气词。

现在验证“吗”。

21

大家公认,语气词“吗”只出现在是非问句末尾,不出现在非是非问句末尾。例如: (33) 他们回来了吗?

*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吗?

*他们是昨天还是今天回来的吗? *他们回来不回来吗?

因此,所谓验证“吗”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实际就是验证是非问句末尾的“吗”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假定句末带“吗”的是非问句为(A’’)。

根据声学仪器的实验和我们的实地调查,(A’’)的超语段成分有降凋与升调两种形式,即 (A’’)A’’l:W+吗+↘? A’’2:W+吗十↗?

验证是非问句末尾的“吗”是不是疑问语气词的办法是把带“吗”的是非问句(A’’)跟不带“吗”的是非问句(A)和非疑问句(C)进行比较。先比较(A”1)、(A)和(C):

(A”1)W+吗+\? (A)W+尹? (C)W+\。 通过比较,由于(A’’1)是降调,我们不难认识,(A’’1)疑问句的疑问信息只能由“吗”负载,无疑“吗”是疑问语气词。(为什么?请自己想想。)至于(A’’2)里的“吗”,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跟(A’’1)里的“吗”的同一性。(A’’3)和(A”2)实际都是(A’’)的不同变体。在(A’’2)里,“吗”和升调都负载着疑问信息。我们可以认为其中有一个是羡余的(redundency),但从表达说,这也决不是多余的,可以起到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陆俭明1984)。

显然,上面分析、验证现代汉语里到底有哪几个疑问语气词时就综合运用了各种比较方法。

8.4 虚词研究中酌语义背景分析

要正确把握某个虚词的意义,有时还需注意考察这个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或者说这个虚词出现的语用环境。具体说,就是指某个虚词能在什么样的上下文,或者说语境里出现或使用,不能在什么样的上下文,或者说语境里出现或使用。譬如说,就已有的资料看,“反而”在句子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有的说它表示转折关系;有的说它表示递进关系;有的说它既表示递进关系,又表示转折关系。

“反而”到底表示什么语法意义呢?要搞清楚“反而”的具体用法和语法意义,就必须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出现的语义背景。使用“反而”的语义背景是: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

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上述A、B、C、D。指的是四层意思,“反而”就用在说明D意的语句里。

这四层意思可以在句中一起明确地说出来,也可以不全明确地说出来;这四层意思可以通过一个复句形式来表达(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通过一个句群来表达;这四层意思有时也可以压缩,通过一个最小的复句形式(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甚至是一个单句来表达。这样,在实际的语料里,运用“反而”的句子,可以看到以下四种格式:

Ι.A+B+可是(不但)C+反而D 例如:

(1) (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C)并没 有凉下来,(D)反而更闷热了。 Ⅱ.A+可是(不但)C+反而D 例如:

22

(2) (A)蕙气得回房间哭了半天,(C)她的丈夫不但不安慰她,(D)反而责备 她小气。(巴金《春》)

ΙⅡ.A+B+可是+反而D 例如:

(3) (A)九号十二号两天刚说好停战,(B)大家以为没有事了,谁知(D)敌人 反而在这时候用大炮轰城。(《田汉剧作选》) Ⅳ.A+反而D 例如:

(4) (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D)天气反而更闷热了。

这四个格式从表面看虽然各不相同,实际上却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格式工看作是繁式,那么格式Ⅱ、Ⅲ、Ⅳ就分别是它的省略式,因此这四个格式也可以概括表示为:

(5)A+(B)+(可是(不但)C)+反而D D是“反而’’所在的分句,当然不能省。A是使用“反而”的前提条件, 因此也不能省。

包含“反而”的复句格式,其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可图示如下: (6) A + (B) + (可是 (不但) C) + 反而D

———— ————————————— (转折) — — —————— ——— (因果或目的) (递 进)

很明显,所有包含“反而”的复句,就全句说都是转折复句。可是,在格式Ι和Ⅱ里,“反而”所在的D,只跟C发生关系,它们之间都是递进关系;而在格式Ⅲ和Ⅳ里,“反而”所在的D跟“A+B”或A发生关系,它们之间都是转折关系。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反I而”,会让人感到它有时表示递进关系,有时表示转折关系。其实“反而”的语法意义该是: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备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马真1982)

再譬如,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虽然都能用在感叹句里表示加强否定语气,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而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语义背景不同——当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或不是自己原先所认为的那样的情况时才能用这个 语气副词“并”;至于语气副词“又”,则只能用在直接否定前提条件的句子里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例如:

(7)你说他傻?我看他并不傻。

(8)小张:小王,明天我们去安本老师家,带一瓶茅台酒吧。 小王:安本老师又不喝白酒。 例(7)里的“并”决不能改用“又”;而例(8)里的“又”决不能改用“并”。

通过上面所举的实例,我们对语义背景分析或语义背景分析法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语法研究与分析中,通过具体分析某个词语或句法格式使用的语义背景来说明该词语或句法格式在意义上或用法上的特点,这种分析手段就叫语义背景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既适用于语法研究与分析,也适用于词汇研究,特别是词义分析。

从虚词的本体研究说,要把握虚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运用上述的比较方法和语义背景分析法就可以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或在诸如香港、澳门的普通话教学中,要搞好虚词教学,还需具体结合某个虚词进行必要的汉语和外语(如英语)的比较分析,还需进行 必要的普通话和粤方言的比较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汉 语普通话里一些重要虚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至于具体怎么进行这方面的比较分析,这里就不细说了,但基本道理是一样的。

23

参考文献:

陆俭明(1980)关于汉语虚词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陆俭明(1984)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第5期。 陆俭明、马真(1985,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语文出版社(1999)。吕叔湘(1977)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马 真(1982)说“也”,《中国语文》第4期。 马 真(1983)说“反而”,《中国语文》第3期。

马 真(1991)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汉语学习》第2期。 马 真(2001)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马 真(2003)语法,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

朱德熙(1959)说“差一点儿”,《中国语文》第9期。

第五章 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20世纪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令人振奋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叶,有两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问世,一部是德·索绪尔(F.de.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它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天地;一部是乔姆斯基(N.Chomsky){句法结构》(1957),它开创了探索人类语言普遍语法的新天地。这两部著作都带有革命性,都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在20世纪50—60年代,一度将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学派和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视为对立的两派。其实这两派注重的都是高度抽象的 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语言形式的研究,所不同的,布氏结构主义着眼于某个具体语言的结构系统的分析与描写,乔氏转换生成语言学着眼于探求人类语言所共有的、高度概括而又十分简明的普遍规则。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步由转换生成语法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立发展为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学派的对立。

现在一般认为,当今语法研究就上述形式与功能两大学派;也有人说是三大派,那就是加一个认知学派。两分论,把认知学派归人功能学派。这两派理论,从表面看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其实我们不能认为它们是完全对立的两派,因为语言本 身有两个方面,一是实体,一是功用。我们对语言实体,对语言功用都需要研究。现在,形式学派侧重研究的是语言的实体;功能学派侧重研究的是语言的功用。这二者看着对立,事实上起着互补的作用。因此彼此不应互相排斥,而应互相吸取,取长补短。

形式学派也好,功能学派也好,内部都还可以分为不同的流派。在中国大陆,长期以来比

24

较熟悉和习惯于形式学派里的美国结构主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