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教育支出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中国教育支出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人力资本重要基础的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但是,我国目前教育支出的现状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无论是就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还是与其他国家的一般水平相比较,均显得不尽如人意。如何调整教育支出的,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积聚足够的人力资本,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关键词:中国 教育支出 经济 一、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近几年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表明了财政对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2010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提出了在未来5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把人力资源确立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国家战略重点布局从单纯注重经济发展中物质性基础建设向注重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把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2007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2008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

社会分配不公平的前提是个人占有生产要素的不平等。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社会不公平不同于经济不公平,它不可能自动缩小或消失,必须依靠的财政行为,最大限度减少起点的不公平。体现在公共支出上,应当主要加强对这个领域的支出比例。教育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进入市场展开竞争主要依靠能力、知识与技术,而能力的差异,除了先天因素外,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由于富人与穷人的财富的悬殊,他们或他们的下一代人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着机会的不均等。因此,由去改善教育机会的分配,使不同阶层家庭出身的人都能较为公平地进入市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平。在公共支出上,除了要从整体上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规模外,在结构上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基础性教育、社会公共需要性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

二、支出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分级办学存在缺陷,导致了我国财政各级教育支出分配不公、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投人差距明显、城乡投人差距拉大、农民无力承担义务教育费用等诸多问题。 1.县乡级财政,尤其是贫困地区财政资源很难满足义务教育的要求。根据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负担的部分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负担的

部分合计为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县乡级财政负担合计为87%。 义务教育经费的80%由县乡级财政负担,县乡财政对义务教育支出力度主要取决于由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财政收人情况,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直接导致东部和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2.省市级财政不直接负担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分级办学下,省市级财政并不直接负担本地区的义务教育支出,对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主要起监督、管理作用。

省市本级教育支出占省市教育总支出的比重较高,2000年,河北省邯郸市本级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18.9%,山西省太原市的比重为30.2%,浙江省金华市为16.6% ,湖南长沙为33.1%。省市财政掌握当地教育1/5以上的资源,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3。但是,由分级管理规定的省市所担负的教育责任区间有限,省本级教育支出主要用于省辖高等教育,而市本级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市辖小学、初中、高中的建设。由于缺乏必要的转移支付的硬性规定和量化指标,省市级财政在转移支付方面并不面临硬约束,导致省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仅仅在于保障本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生存条件,而对于义务教育的发展投人则着重反映了“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调整教育支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事业的立法与监赞工作。要使财政性教育投人得到可靠的保证,就必须从制度建设上人手。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是:第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量指标,对教育经费应规定最低限,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参照国际通常水平,逐年提高;第二,加强全国科教文组织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凡教育经费支出未达法律规定指标的预算,均不予通过,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投人和有效使用。

2.改革预算管理。目前的预算管理分为类、款、项、目四级,教育事业属于文教科学类下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基本建设类下的社会文教款级。这使得教育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拨款脱节,教育部门无法有效地行使教育的宏观管理权和权。可否考虑单独设置“教育经费类”级科目,将目前分散在各级各类部门的教育经费汇总,以便真实而又清晰地反映教育经费支出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改革现行教育管理,将所有学校及其各类教育经费拨款统一归口各级教育部门管理。 3.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应尽快转换职能,调整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此外,教育基建投资属于资本性支出,其效益的产生须经较长一段时期。本着成本与效益对应的原则,教育基建投资可通过发行教育公债来筹集资金,将成本分摊到它所产生效益的各个时期中去。在发行教育公债的同时,应强化教育附加费的征收。我国征收城乡教育附加费已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目前城乡教育附加费漏征和少征现象非常突出。如果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育经费的来源。

加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根本出发点,应当着眼于在当地建立起经济和教育的内生促进机制,让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经济的发展支持教育事业的投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实证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第2期

[2]廖楚晖著.《教育支出的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朱坚强著.《教育经济学发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2005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