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2018届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
文科综合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7页,第Ⅱ卷(非选择题)8至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夏礼吾能言之,杞(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殷商的后裔)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
A.熟悉夏商礼制 C.感叹礼仪灭失
B.重视文献研究 D.治学态度严谨
25.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 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
26.右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A.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B.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C.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D.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27.(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集市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9.《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B.城乡之间贸易交流频繁 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28.右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
30. 宜昌海关在光绪十六年(1890)的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5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且水平低
31.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2.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33.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 C.社会主义成为普遍追求
B.中共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4. 1930年,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读正确的是:
A.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 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 C.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 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35.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阅读右图漫画,对该漫画的解
5
第Ⅱ卷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此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这样推算春秋城市(邑)可达千余。学者推断,认为春秋城邑可达二千之数。而且,“古者……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行政设置上最大的变化即为郡县城市的出现。
——摘编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筑城运动的特点。(6分)以“城市与文明进步”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筑城运动的影响。(7分)
材料二:若干重要年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840 1843 1893 1901 1920 1931 1936 1949 41281 41724 33671 42645 44715 46884 46962 54167 2769 2825 2769 4173 4742 5106 5281 5765 6.7 6.8 8.2 9.8 10.6 10.9 11.2 10.6 城市化率的衡量指标是多样的,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是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代表城市化程度的全部含义,但这种方法得到了学术界和行政部门的广泛认可。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者最有可能将中国近代城市化划分为哪三个阶段?(3分)请简要说明理由。(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9世纪,中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中国社会还经历了由于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力进步缓慢、官员腐败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所带来的内政虚弱。国家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而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是,帝国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围绕材料,结合晚清时期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3、44、45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
5
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9分)
44.(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条“最后消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材料二:《大阪朝日新闻》号外 昭和六年9月19日(奉天特电19日发):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奉天(今沈阳)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守备队猛烈开炮。于是,向奉天驻扎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公报》和《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异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9分)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贾思勰,北魏末期和东魏时人(公元6世纪),是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的青年时代,正值孝文帝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在为官期间,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他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书中征引的古代和当时著作(包括南朝),共计近160种。此外,还记有30多条当时的农谚与歌谣,为中国后来农书编撰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该书可解作平民谋生方法,亦可解为治理民生的方法,受到历朝政府重视。19世纪,《齐民要术》传到欧洲,被达尔文称为是“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摘编自《中文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和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影响。(7分)
新都区2018届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历史)
评卷说明:
1.按已布分进行评定。
2.选择题:凡错选、不选、多选,该小题不能得分。
5
3.非选择题: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含义确切,表达清楚,即可给分;出现基本史实的错误或表达欠完整,要酌情扣分。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C B D B B C A A D C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40.(25分)
(1)特点:城市数量增加;(2分)城市规模扩大;(2分)出现郡县城市。(2分)影响:加速分封制等旧制度瓦解,促进社会转型;(2分)城市发展成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2)促进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发展。(2分)筑城运动促进中国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分)
(2)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或1840年-1893年)。(1分)理由:城市化率增加约1.5%,属于起步时期。(1分)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企业、民族工业逐渐兴起,近代城市化起步。(1分)但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加上多次内外战争的破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城市化率不高。(1分)
第二阶段:甲午战后到全面抗战前(或1893年后-1936年)。(1分)理由:城市化率提升约3%,属于初步发展时期。(1分)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深,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中国近代城市化有了初步发展。铁路等新式交通建设的发展,一批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1分,任答1点即可)但政局动荡,战争破坏,城市发展总体水平不高。(1分)
第三阶段:全面抗战到新中国成立(或1936年后-1949年)。(1分)理由:城市化率降低约0.6%,属于衰退和曲折发展时期。(1分)这一时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使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分)民族工业内迁等引起的局部地区的发展,远不足弥补战争的负面影响。(1分)
(说明:其它阶段划分凡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评分,如阶段划分与理由表述不一致不能评分。)
41.(12分) 评分意见:(1)所拟论题明确、合理。(2分)(2)阐述须用晚清(1840-1912年)史实,对材料论述的观点进行论证,史论结合。(8分,引用非晚清史实0分。)(3)表述清楚,逻辑严密,非单纯的知识点罗列。(2分)
示例一
论题:洋务运动的兴起与破产。(2分)
阐述:l9世纪中期,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2分)被迫发起一场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2分)但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这场运动被局限在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2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运动的破产。(2分) 注意:表述2分。
示例二
论题: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2分)
阐述:19世纪末,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下,(2分)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学习西方。(2分)但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定宪法等内容。(2分)最后因顽固势力的镇压,百日维新“昙花一现”宣告失败。(2分) 注意:表述2分。
示例三
论题: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2分)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主革命的兴起,(2分)清政府为应对危机维护统治,被迫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虽涉及政治和社会改革,但其坚持维护满洲贵族统治权力,(2分)最终激化矛盾,加速了清朝的灭亡。(2分)注意:表述2分。
5
(说明: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3.(15分)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3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6分,任答三点即可)
44.(15分)
(1)同:都对事件缺乏客观公正的报道。(2分) 异:前者对事件的报道隐晦,(2分)后者详细报道了事件的原因和经过,且报道明显歪曲事实。(2分)
(2)日本:助长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进一步推动其大陆致策的实施;为其后期进一步侵华奠定了基础。(3分)
中国: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中华民族开始局部抗战。(3分)
世界:九一八事变及其引发的一连串侵略事件,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分) 45.(15分)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分)孝文帝推进汉化改革;(2分)政府重视发展农业。(2分)
目的: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国家富强。(2分) (2)影响:总结和保存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2分)为后代农书的编撰提供范例,(2分)成为统治者治理民生的参考,(2分)还影响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1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