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汽车理论/ Automobile Theor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48/3 实验(上机)学时:8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 制订日期:2005.10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汽车理论是为交通运输、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课。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设计)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
1.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通过性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2. 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的方法,研究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 3. 汽车动力传动系系统参数的基本匹配方法;
4. 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测试原理、所用仪器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3. 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力 4.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5. 汽车的功率平衡 教学要求 了解: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驱动力与各行驶阻力、汽车行驶方程式、汽车附着力与附着条件、汽车动力特性图、动力因数、汽车功率平衡等基本概念。 理解:纵向受力分析,汽车行驶方程式系列公式,动力特性图、功率平衡图,汽车动力性影响因素分析。 掌握:汽车动力性计算(包括:汽车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加速时间)及分析。 第二章 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1. 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 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 3. 影响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因素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了解:汽车经济性及其评价指标的概念。 理解:燃油经济性计算的基本公式,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掌握: 循环工况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了解: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的基本概念。 理解: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选定的原则、匹1
2.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3.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4.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5.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1.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2.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3.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4.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5.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配的意义。 掌握: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选定的方法。 了解:汽车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的概念(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恒定性、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制动力系数、滑移率的概念,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的概念,同步附着系数概念。 理解: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三者的关系分析,制动过程过程分析、制动方向稳定性分析,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分析。 掌握:制动过程分析,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计算,影响制动性能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1. 基本概念 2. 轮胎的侧偏特性 3.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了解:车辆坐标系、轮胎坐标系、轮胎侧偏角、侧偏刚度、车辆时域响应、稳态转向特性、转向灵敏度、稳定性因数等基本概念。 理解: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 掌握: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瞬态响应。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2.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3.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1.汽车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2.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 3.间隙实效的障碍条件 4.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了解: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功率普密度的概念。 理解: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掌握:单质量系统、双质量系统的振动分析。 了解:汽车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松软地面的基本物理性质。 掌握: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分析。 2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实验一、汽车动力性实验 实验二、汽车燃油经济性实验 试验三、汽车制动性实验 实验教学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二章 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总 计 学时分配 讲授 16 4 4 14 10 4 4 56 实验 4 2 2 8 上机 习题课 小计 10 6 10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在各章节中穿插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实例。并辅之以实验教学。课堂讲授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1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汽车理论》(第三版) 余志生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3 参考书:《汽车运用工程》(第三版)高延令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4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