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 16 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 7 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 学习第一部分。
4. 学习第二部分。
5. 学习第三部分。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3*月是故乡明借景抒情 思念家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