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现代文1)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起一定作用。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 。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与“文言”分庭抗礼。这种“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

⑧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史》、 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⑨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是元、明、清几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统治阶级的习惯用语,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

⑩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正统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统一规范的语言形态,改变了早先的言文不一致、方言并立的局面。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

1. 文中与“普通话”相对的概念是( )。(2分)

A.白话 B.文言 C.方言 D.口语 【测量目标】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文意理解 【题 型】选择题

【方法点拨】本文是社科类论说文,侧重于说明,说明对象为现代汉语,主要探讨现代书面汉语以及现代口头汉语(普通话)产生的原因及过程,话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思路清晰,阅读起来,并没有思维难度。近年来上海市高考试卷第1题一般难度较小,属于心理辅导题,这是命题者对考生心理的关怀,体现了人性化的命题意识。

出题依据主要是文章的第①②⑩段,第①段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现代汉语及其所包含的要素:语音、基础方言和语法规范,第②段告诉读者北京话语音成为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原因和过程,而第⑩段告诉考生“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

所以,普通话从语音的角度进行概念类别划分,与之相对的,应该是“方言”,C选项可选;A选项“白话”与题干“普通话”是两个相近概念,从类别属性来看,“白话”的外延应该包含“普通话”,内涵上两者有交叉、重叠,不属于相对概念,故不选;B选项与“白话”应该是相对的,首先应当排除;D选项“口语”与“书面语”是相对的,判断依据在文章第⑥段,也应当排除。 【参考答案】C

2. 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测量目标】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级 【考点辨识】段落的作用 【题 型】作用简述题

【方法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对于考生并不陌生,从小、初阶段就已接触,但从高考的角度,这个知识点在复习时也应当予以梳理,说明方法一般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作图表等。

答这类题,一般要注意说明(修辞、表现)的对象和对象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是否还有作者较为明显的情感体验,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其特质,不要含混不清。文章第①段说明的对象为“现代汉语”,说明方法为“下定义”,从逻辑学的角度,下定义主要为解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通用的表达效果为:准确、科学地说明了+对象+具体的内涵(特点)、外延。从第①段来看,文章主要解说了“现代汉语”的内涵(语音、基础方言、语法规范),并没有涉及其外延,因此答题相对来讲比较方便。

【参考答案】科学、准确地揭示了本文说明对象“现代汉语”的内涵。

3. 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2分)答: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C级 【考点辨识】内容补写 【题 型】填空题

【方法点拨】本题是这次春考试卷中的亮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的推断能力。上海高考试卷第一次出现推断试题是在2006年夏考,其中第一篇现代文“城市色彩”,让考生对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的原因进行推断。这类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由原因到结果,由未知到已知,通过想象、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追根溯源,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2006年的考点只是对原因进行推断和简述,而今年则为内容补写,相对

来讲难度上有所加大,对于2012年夏考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出题依据是第⑥段,答题的语境在第⑧⑨两个段落,第⑥段对现代汉语在近古汉语和北方话的基础上的发展阐明了两个观点:一个为书面语方面,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个为口语方面如何进行补写,第⑦段是解说前一个观点,而⑧⑨两个段落则是解说后一个观点,第⑨段主要论述了白话经元、明、清发展,在“普通话”概念没有出现以前,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白话为“官话”,而第⑧段通过《水浒传》、《儒林外史》在非北方方言区受欢迎,告诉读者“官话”的影响和认同感逐渐进入各个方言区,因此作答首先应当确定主体为“官话”,其次是“官话”在各个方言区的影响。 【参考答案】“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

4. 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2分)

A.《世说新语》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人间词话》 【测量目标】对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文意理解 【题 型】选择题

【方法点拨】本题是文学常识的变相考查,难度适中,是一道辨对选择题,辨别的标准是作品的语体为白话,需要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A选项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其中“管宁割席”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流传于此,小、初阶段就应该接触,因此它的语体是文言,不选;B选项《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朝蒲松龄,高一教材《促织》选自于此,它也的语体也是文言,不选;D选项《人间词话》的作者是近代学者王国维,高三教材曾选《〈人间词话〉七则》,属于古代文论,不选;C选项《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曹雪芹,高一教材《香菱学诗》选自于此,考生应当有较明晰的认识,它的语体是白话,故可选。 【参考答案】C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北京话读音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因为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堪称现代白话文合乎语法规范的典范著作。 C.在语法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彻底摆脱了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影响。 D.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 E.到了二十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测量目标】对文意的整体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辨识】文意理解 【题 型】多项选择题

【方法点拨】这题A、C两个选项排除难度不大,分别从文章的第⑨段和第④段能够找到依据,第⑨段论述了北京语音为标准因的原因在于北京是元、明、清的政治中心,第④段论述了普通话的语法为了实现“普遍性的用例”,在典范的现代白话著作中“有些地方”摆脱了早期白话文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摆脱”,另按照常识,A、C从“极限判断”的角度也可以判别;D选项的排除在第⑥⑦段可以找到依据,第⑥段论述了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之间还有近古汉语这个环节,并没有说明“只有极少数人使用”,而第⑦段说明“文言”使用人数只有极少部分,是指现代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指明是“宋元以后”,属于典型的“移花接木”。B、E可选,分别在第④、⑩两个段落可以找到细节依据。 【参考答案】B E

6. 从全文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测量目标】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提炼和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 【考点辨识】归纳与概括 【题 型】简述题

【方法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作题前的阅读圈划意识很重要,如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它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围绕题干中的重要话题“北方话”,提炼文章重要信息,最好不要照搬原文,提炼出的主要观点应该与原文观点保持一致,不要妄加自己的评论,最好根据分值的设定,有一定的采分点意识,这类题一般1分为一条信息点,答题的依据分别为第②段、第⑧段和第⑩段。 【参考答案】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附:本文写作思路 第2段:现代汉语的标准音

第1段:现代汉语的内涵 第3段:现代汉语的基础方言

现代汉语 第4段: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第6-8段:宋元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 第5段: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

第9段:元、明、清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

第10段: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国语运动,现代汉语的发展、完全形成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12春季高考试卷试题解析(现代文2)(20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

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11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12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命题思路】

本文选自当代作家、著名编辑阎纲先生所作的散文《我的邻居吴冠中》一文,略有删减。作者以邻居的身份来定义吴冠中先生——这位杰出的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大师身上所具有的蔼然风范和平民气象。通过对吴冠中先生日常生活细节的典型记述,以及其对文学、绘画艺术理念的阐述,表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吴冠中先生的钦赞和怀念。

这一大题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考生阅读、理解、筛选、提炼、概括、整合、表述等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比较,来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主人公神态、言行描写的揣摩,来考察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全面、准确的文意理解能力;通过对标题的理解,来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概括整合能力。

1.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 。(2分) 【考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考察的知识点:词语或短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考察的能力点:能结合上下文信息和语境,准确理解词或短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

“有人气”的字面意义是指:充满着人的意气﹑气质﹑感情等。结合下文中关于吴先生在“福云理发店”、楼下的天津煎饼摊的生活场景的展现,以及公园里孩子们对他们老夫妇俩的亲热招呼,由此可以得出,这里的“有人气”指的是生活在方庄小区古园一区这个地方的人们十分真诚、热情、友善、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标准答案】 有人情味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

此类题目中的词或短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反语,答题时要根据不同的修辞,写出与其相对应的表达效果。或者该词或短语具有丰富的语义所指,包涵几层含义,答题时要逐一写出。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1)若有修辞手法,则先还原其本体;若无修辞手法,也应当先明确其字面意义。 (2)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字面意义,写出其语境含义。

2.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D.第11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如内涵。

【考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考察的知识点:文本信息的筛选。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效果。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以及句式特点等等。

考察的能力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全面、准确的文意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A选项:“缓缓地,一步一步”,短句节奏舒缓,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吴冠中先生与妻子相依相伴,搀扶而行的温暖场景,表现了吴先生对病妻的悉心爱护。

B选项:“抢着说”,形象地表现了吴冠中先生的率真与诚恳,暗示出那次报道之所以给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那次报道的内容正是吴冠中先生毕生人格精神的理想与追求。

C选项:“不动声色”、 “这都与我无关”,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恰好与第4段中吴冠中先生捐献名画时的毫不犹豫,慷慨无私形成映照,表现了先生对名利的淡泊与超脱。 D选项:第11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吴先生一生的理想是效仿鲁迅先生,用文学之笔抒发性灵,用文学精神来疗救当世。 综上可知,D选项与文意不符。 【标准答案】D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

极端用词(“最、绝对、一定、不可能”等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等。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结合语境,比较分析。 3.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4分)

。 【考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考察的知识点: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考察的能力点:词句的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多么„„啊”是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这句抒情句是针对第8段中吴冠中夫妇毁掉印章这一举动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慨,表现出作者对于吴冠中先生此举的惊讶与惋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吴先生捍卫艺术真迹的决心之烈的钦佩与赞赏之情。 【标准答案】

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

常见的涉及表达方式的考题,大多是考察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细节描写等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1)联系上下文,概括这句话的大致含义; (2)指出其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点明这种表达方式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4)指出作者在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4.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4分)

。 【考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考察的知识点:分析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考察的能力点:句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明确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暗喻。其次,找到关键词(喻体)“婴儿”的多层语义所指:①无助的、弱小的生命;②纯真无暇;③惹人怜爱。因为疾病,妻子无法自主自理,柔弱无助;因为疾病,妻子显得如婴儿般毫不记事;也因为疾病,妻子更让吴先生心疼不已。吴冠中先生以“婴儿”来喻指妻子,含蓄地而又热烈地表达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普通的丈夫对病妻深沉而真切的爱。 【标准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真切形象地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

此类句子通常含有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其寓意往往较为深刻和丰富,并能传递出作者的主观情感。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1)找出该句子中的修辞或表现手法; (2)还原其本体,写出其表达效果;

(3)表现了作品人物怎样的性情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12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3分)

。 【考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考察的知识点:句子在文中的语境义。 考察的能力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这句话的最大特点:出现了三组对比性词语。“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只要把这些关键词的分别所指解释到位,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标准答案】

吴冠中外形瘦小,精神却丰富饱满;性格平易,追求执着;他是富有的世界级著名画家,物质生活却极为俭朴。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

所给的句子的字面意思较为直白;

所给的句子是包涵修辞手法的(经常是比喻、比拟句); 所给的句子中某些词语具有特殊含义。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所给的句子的字面意思较为直白 解题方法:(1)将题目变成“为什么„„”,回答出原因即可;(2)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所给的句子是包涵修辞手法的(经常是比喻、比拟句) 解题方法:(1)找出句子的喻体,联系上下文将该喻体的本体还原出来;(2)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效果;(3)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所给的句子中某些词语具有特殊含义 解题方法:(1)找出难理解的关键词;(2)写出此词的字面意思,进而写出此词的文本义;(3)将该关键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4)揣摩作者的感情内涵。 6.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 【考察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考察的知识点:标题的作用。

考察的能力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主旨思想的提炼能力。 【解题思路】

“邻居”的字面意义是指相邻而居的人。本文中作为标题,具有两层意义:①作者记述的是吴冠中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②用这个词来定义吴冠中这位著名绘画大师,看上去似有突兀,实则表现出对吴冠中先生平易的人格气质的由衷肯定与赞美。 【标准答案】

“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特征:

通常而言,被考察的文章的标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含有修辞手法(一般是比喻);具

有线索提示作用;揭示文章主要内容、观点或情感;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等等。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1)若标题是一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则先还原其本体;若标题是一个词或短语,则先解释该词或短语的字面意思以及它的文本义;(2)概括标题所涉及的文章的主体内容;(3)点明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所抒发的情感。(4)对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激发等等。

201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古诗鉴赏) 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对诗歌的常识有所了解,对其内容能有准确的把握,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来赏析诗歌。春考的诗歌鉴赏共9分,较往年秋考多1分。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影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缺少题目。原有题目因故失落,后人加标“阙题”二字。

1、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山居即兴 B.咏物寄意 C.暮春思归 D.青溪怀古 【考察知识点】诗歌题材的辨析 【标准答案】A

【解题思路】此诗因为在收录时因故失落了题目,编者加了“阙题”的题目,阙即“缺”,故此题要求为诗歌拟题。从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主要考察对诗歌题材的辨析。根据诗歌中多处描写山中景色可知此诗在题材上属山水诗,诗人通过对山居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在山中生活闲适的情怀,所以可选A“山居即兴”。B选项“咏物寄意”所拟的题是咏物诗,这类题材的诗歌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志寄托于某种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或事物上,此诗中的景物没有象征意义。故B选项错误。C选项拟的题点明时节是暮春,从诗句“落花至”可以理解为暮春时节,但主要问题在于这首诗中没有思归之意,而只有自我沉醉于每日山居赏景与读书的恬淡生活中。故C项错误。D选项拟题“青溪怀古”,诗中有“青溪”意象,但没有“怀古”之意。“闲门”、“读书堂”也并非古迹,没有发思古之幽情。故D项错误。 【此类题的一般特征与解题方法】诗歌题材的考题除了可以给诗歌拟题,还有出填空题或与课内诗歌想勾连的题。学生应掌握几种题材的划分,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即事抒怀诗、离别诗、思乡怀人诗、哲理诗,及这几种题材类型的一般内容。 2、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作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3分) 【考点】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扩写

【解题思路】扩写要发挥想象,想象要合理,就要抓住原诗中景物的特征。“春与青溪长”一句中有两个对象,小溪和春。小溪蜿蜒,两岸青翠;春和小溪一样长。这里的春天长不是指时间长,而是指一路春意盎然浓郁。根据后两句诗还写到时有落花随溪水流去,可以想象小溪两边繁花盛开。所以根据诗句所体现的景物特征和诗歌整体的意境,可以描写小溪清澈溪边苍翠,及小路上所见的繁花树林,突出春意浓郁。

【标准答案】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

【此类题的一般特征和解题思路】此类题一般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扩写,可能是景物描写,可能是心理描写,因为诗歌语言凝练故不能表述详尽,扩写就要把诗歌中留白的地方通过想象

描绘出来。想象要抓住原诗的写景写物的特征或是心理的状态,与原诗的总体意境作者的情感要一致。语言表达要优美生动流畅。

3、就诗中画线的句子,从情景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考察知识点】考察情景交融的诗歌鉴赏技巧

【解题思路】“闲门向山路”,门对着山路是作者在屋里所见,从门中看到一路走来的山路本已感适意,用“闲”将门拟人化,写出门的悠闲,实则是诗人的悠闲。“深柳读书堂”,读书堂掩映的柳丛中,环境更显清幽,体现出诗人的一份淡泊的情怀。故写门、山路、在深柳中的读书堂,表写出生活居所自然、清幽的特点,寄寓了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 【标准答案】诗句描写了一幅静美的春景: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这样的景色寄寓了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 【此类题的一般特征和解题思路】这类题一般要求对诗歌某一句景物飙血进行鉴赏。有的给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有的不给出提示。这类题在做题时一般先将划线句的景物作简要描述,并能概括景物的特征,指出其中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并体会出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201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文言文1)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杨琁①传

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③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注]①琁:同“璇”。 ②渠帅:首领。 17. 上文选自《 》,该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 答案:后汉书

命题思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希望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考点: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背诵,平时要有一定的积累。若记忆模糊,也可以从语段的阅读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第一段“从光武征伐”一句,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可以从“光武”一词中判断出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据此判断这是汉代的历史,因为题目中已经有了《汉书》,自然这个就是《后汉书》了。

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语文的视野比较广阔,学生文化底蕴的充实,文化品位的提升,不仅仅在于课堂阅读教学,也得益于课外的阅读积累。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做个有心人,注重积累,同时对教材中关涉到的文学文化常识,注意及时的梳理和归纳,都可以收到不错

的效果。

1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建武中就国 ( ) (2)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 ) (3)乃令马车居前 ( ) (4)布然马惊 ( ) 答案:(1)封地(2)逐渐(3)处在(4)同“燃”,燃烧

命题思路: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应该积累掌握300个左右的常用实词,能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重要词、句的意思,因此,本题对学生的考察力度不仅仅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和掌握,也意在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灵活理解词语的含义,命题初衷,意在兼顾宏观整体阅读能力和微观准确用词能力的考察。 考点:《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四个词语在300个实词中都曾经出现过。课文中也有,比如“国”,在《秦晋殽之战》里面有“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稍”,在《伤仲永》中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而“居”是初中要求积累的实词,在《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所以,几个词义都不难判断,“然“这个词虽然没有,但是根据语言环境也不难推断它是同音通假。总体来说,4个实词的理解难度都不大。

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实词的考察大多出自300个实词范围中,但也有例外,比如2011年高考的“市令曰:‘三月顷。’”中的“顷”; 2010年高考时的“少而所与亲旧”中的“与”, 2007年高考的“访以当时之事”中的“访”。虽然如此,这些词语的含义在教材中都有所涉及,因此,考生要用好教材,同时在阅读语段的时候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能做到前瞻后顾,联系前后文仔细推敲,相信都不难理解和推断。 1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而家焉 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B.贼众多而琁力弱 连词,表承接关系

C.郡境以清 介词,因为 D.乃噬臂出血 副词,却 答案:C 命题思路:学好文言虚词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高中阶段应该熟练掌握的最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了解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学生根据语境作辨别的能力,是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指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上海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考察基本已形成了固定的题型——选择题,尽管年年高考考察的虚词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重点文言虚词,且有的虚词还是反复出现,比如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是“以”,近5年高考中07年、09年、10年三年高考都有. 对虚词的考察常常是用法和意义结合起来考核,而且通常是考察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也就是根据语境去判别虚词的用法,因此,这样的题, 积累虚词的用法是基础,其次关注重点文言虚词用法的规律特点,比如“以”的后面如果是名词,“以”通常做介词;若后面是动词或者形容词,“以”通常是连词。当然,还要注意判断“以”的后面是不是有所省略,比如这次春考中的这道题,后面省略的内容就是承袭上文杨琁的做法所产生的效果。A项中的“焉”是兼词,建兼“于此”;B项中的“而”是转折关系;D项中的“乃”是连词“于是”。 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积累,特别是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反复揣摩;对于有些文言虚词还要善于总结和把握规律,比如“以”和“而”做连词时的规律。其次,判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法常识,注意虚词所连接的实词和实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虚词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比如“之”作为助词时主谓之间的用法,就需要具备一定的

语法知识。 再次,文言虚词的考察不是单一的,有的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同样具有实词的含义,因此,在判断虚词的用法的时候还要注意审题,看清题干,是不是用法和意义同时进行考察,那么,在选择答案时就要兼顾,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其用法,根据语境去判别意义,同时注意和上下文的联系。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译文: (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译文: 答案:(1)桓帝喜欢他的才能和外貌,下诏书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2)(杨琁)暗中让亲戚、下属到朝廷诉说这件事。

命题思路:文言语句的翻译是词汇、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集中体现。根据语境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的文言语句,既能诊断学生对文言语段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也能诊断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考点: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解题思路:翻译文言语句,首先奉行的一个原则就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字字落实,同时要考虑文言特殊句式、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翻译结束后,还要将翻译的语句还原到文章中,以检验自己的翻译是否准确。第一个句子的考察落在“妻”这个词的活用上,因为本句的主语是桓帝,后面又有公主这样的字眼,所以不难判断,这个妻应该是活用做动词。第二个句子的翻译稍微复杂一些,既有“潜”这个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有“诣”这个文言词语的积累,这个词语是300个文言实词当中的,初高中都有涉及过,比如高中教材中《促织》课文中,“成妻具资诣问”。比较难一点的是“阙”这个字,虽然超出了范围,但是通过后文“诏书原琁”的仔细阅读,可以看到皇帝知晓了这件事,因此这个阙字若指具体的地点的话,应该是“朝廷”。

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条标准,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掌握“留、换、删、补、调、贯”等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翻译的时候要前瞻后顾,联系全文的思想内容,重点关注要翻译的文言语句前后的句子,注意前后文的联系。高考文言语段的选文大多都是比较规范的语段,其知识点的分布和考察也往往和课内有所联系,因此,阅读语段的时候,要有一种心理预期,即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依托课本,灵活翻译是我们做这种题的原则。当然,文言语句的翻译也体现了学生综合阅读的理解能力,因此,长时间的浸润和积累阅读,有助于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语感,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21. 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琁 三 迁 为 勃 海 太 守 所 在 有 异 政 以 事 免 答案: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

命题思路:考察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包括文言虚词的考察。同时,这样的题也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文言语段的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学生是否把握了文脉的隐性考察。 考点: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解题思路:给文言语句划分句读,除了要对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和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之外,还要具备一点语法常识,比如“渤海太守”是官职名,是名词属性,按照句子成分的完整性来看,在“渤海太守”后面要有停顿;接下去的“所在”是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短语,按照语法知识来说,应该做主语,何况后面还有“有”这个动词,那么,第二处停顿也就呼之欲出了;而“免”一词呼应前面的官职名,是因事获罪的意思,这样,句子的停顿就完成了。

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给文言文进行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古人很讲求“句读”,比如韩愈就曾经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如何正确断句,方法当然有许多,比如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的积累,熟悉古代的官职名、地名、礼仪文化风俗等;还要关注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可以作为停顿的标志性的词语,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句末的语气词、表示人物对话的标志性词语——曰、云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利用语法知识进行断句。通常情况下,上海高考的句读练习都不会太难。 22. 概括杨琁的性格特点。(2分)

答: 答案:机智 刚强

命题思路:这是一道信息归纳题,要求在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筛选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表面看,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察,但这中间关涉到连贯的思维过程:不但要理解全文,筛选信息,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归纳和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解题思路:本文中人物的事迹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记述了两件事:一件是他巧设计打败贼人;一件是他面对诬陷,不屈服,勇敢地上奏替自己洗刷冤屈。应该说,两件事各有所指,第一件事反映出人物的聪明、机智,应该比较容易概括。若用“勇敢”来概括,就没有对应“设计破敌”这个重点。而第二件事似乎就有些难度了,在回答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此句前面的语言背景:在“防禁严密,无由自讼”的情况下,“噬臂出血”,可见人物刚强、不肯屈服的品性。

一般特征及解题方法:人物传记性质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正面形象,在历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通常语段中一件事即反映人物的一个方面的品格特征,但即便是一方面的品格特征,也有记述角度的不同和写法的变换。因此,在做这样的题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全局观念:基本把握了文章的意思,对于所记述的事情也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印象。然后仔细筛选信息,根据所记的事情去归纳人物的品质特征,概括的时候注意用词要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答案和语段的区间范围要呼应,不能超出也不能不足,尽量避免穿衣戴帽式的笼统宽泛的概括,应该明确具体。

201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文言文(2) 《进舟赋》序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

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解析:第五大题选文是明代“前七子”之一何景明的《<进舟赋>序》。文章重在借老蒿师的“御舟”之道阐述“为艺”、“处世”之道,同时也点明了《进舟赋》的写作缘由与目的。全文不足五百言,叙议结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理生动而不流于空泛、语辞简洁晓畅、浅近易懂。

本大题五个小题,凸显对阅读能力的考核,全面考查了学生认读理解、综合分析以及鉴赏评价能力。考核目标明确,试题安排合理有序。

23、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 。(2分) 第23题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为: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 本段主要交代事件缘由,段末有“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这句话。庶者,希望也,明确点明了作者的用意。结合下文作者对舟行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叙,很自然地可以推知此段在篇章结构上所起到的“引出下文”的作用。

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注意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且必须从文章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24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 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 第14题写作技巧的鉴赏分析 答案为:D

在本段中,作者对于自身心理变化的描写侧面衬托了老篙师御舟技艺的高超。“甚惧”是因为舟行途中江流湍急,水道凶险,而此时的老蒿师则是“进舟意颇闲”。“甚安”是由于在老蒿师镇定自若的指挥下船行平稳顺畅。还可以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柁者 “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全文又是借老蒿师的“御舟”之道来谈“为艺”、“处世”之道,由此可见突出老蒿师的“御舟有道”是此处描写的主要用意。

形式为内容服务,写作技巧的运用自然也与凸显文章主旨有关。所以,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文章作整体理解,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反复品读,揣摩出作者的用意。 25、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4分) 答:(1) (2) (3) 第25题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答案要点:器良;五官手足不懈怠,专心;察水性、顺水道,做好预备。

第3自然段段首“尔之为舟,将有道乎?”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文老篙师对于自己的“御舟”之道的阐述,段末又有一句“吾之道如此已矣”。根据这两句话可以迅速找到答题依据,也就是老蒿师的那段话。在提炼案要点时可以抓住“故吾„„”以及“然吾又能„„”、“吾惟”等关键词句理清这段话的逻辑层次,继而从器、用(手足耳目口,心)以及对水性水道的熟识三个角度概括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切忌从文中找现成语句直接答题,尤其是不厌其烦地抄上长长的一段。一定要有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的过程,从相关信息中提炼概括出要点。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一些有标识作用的词,如盖、夫、且夫、是故、是以等等,这样有利于把握层次,避免要点的遗漏或是不得要领。

26、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2分)

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 第26题辨识文章表现手法 答案为:B

本文虽为序文但更像一篇游记,前两段交代舟行缘由以及行程中的所见所感,为记叙部分。第3段借老蒿师之口阐述“御舟”之道,夹叙夹议。末一段点明写作意图,卒章显志。如同大多数游记散文,叙议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文章第2自然段借助心理变化的描写以及柁者对老蒿师的依赖侧面衬托了老蒿师御舟技艺的高超。文章第3自然段以“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与老蒿师“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作对比,突出了老蒿师御舟之道的高明。欲扬先抑者如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先言郭橐驼其貌不扬,后写其种树技艺的高超。本文未用到欲扬先抑的手法。 表现手法类题首先要明确相关术语的基本内涵,在对文章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既要着眼于全篇,也要有细处的甄选、辨别。如若是鉴赏评价类题,还需结合作者写作主旨理解与分析作者使用此手法的用意。

27、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2分) 第27题理解并概括作者写作意图 答案为:为艺 处世

按照此类文体的常规行文结构,一般多卒章显志,在文章后半部分或篇末点明写作意图和目的。因此首先找到相关语句“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概括出答案要点“为艺”与“处世”。 概括作者写作意图首先要对文章有整体的理解,同时结合文体特点明确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准确找到主旨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或概括或阐释。

2012年上海春考作文题目解析 【真题呈现】

从小学到现在,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记、随笔、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等文章的写作中,你或许有过喜悦,也有过苦恼。每个人的写作经历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请以“我的写作经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命题思路】

06年 “我想握住你的手”, 07年 “必须跨过这道坎”,08春考“细微深处”,08高考“他们”均为命题作文;接着09年春考开始到11年高考连续3年6次考试都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命题的理念都集中体现在引导考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并且学会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对自己的影响;而今年春考为话题作文。 表一:近年高考春考作文题目题型一览表 考试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春考题目 细微深处 材料:四盏灯 材料:几个营养师 材料:两棵树 话题:我的写作经历 高考题目 我想握住你的手 必须跨过这道坎 他们 材料:郑板桥书法 材料:丹麦人钓鱼 材料:过去与不会过去 作文题型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由此规律推知,第一,今年春考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可以看作是未来两年高考命题的风向标,未来若干年是否又会着重考查话题作文,教师应予以重视;第二,命题思路由前些年重在集中体现在引导考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并且学会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能力,转向重在从作文中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但“我”的“经历”势必与社会发展,生活变化联系在一起,不可孤立;第三,命题理念更加贴近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本质,“写作经历”是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经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命题本身体现高考“人人有话说,人人说不好”的命题思路。 【题目解析】

话题“我的写作经历”,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经历”,“我”和“写作”都是限定语,应该说这三个词语都是关键词。突出主体是“我”,意味着要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即写出独特的个性特点。你的经历必须是独特的,你的思考必须是独特的;事情为“写作”,高中生写作可分群体性要求“写作”:布置作文、布置随笔、考试作文等,部分性自我“写作”:书信、读后感、观后感等,个体性爱好“写作”:出版书籍、发表文学作品、写作博客等;中心词“经历”,可以是具体的关于“写作”的某件事情,也可以是“写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悟;感悟可以是自己个人的心里感觉,也可以是联系社会生活得出的大思维。 总之,这个话题没有任何审题障碍,一般考生都不会跑题。但是,如何选材,从怎样的视角去感悟写作,提炼观点,且做到别具一格,富有个性,这是需要下工夫的。只有对题材选择、主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了自己的亲身感悟与理解,才能从全方位反映出考生的能力和智慧。

表二:今年春考作文审题思路一览表 关键词 我 写作 分类 群体性要求 部分性自我 个体性爱好 经历 具体事件 思想感悟 具体内容 布置作文、布置随笔、考试作文等 书信、读后感、观后感等 出版书籍、发表文学作品、写作博客等 针对以上各种类型的写作 针对以上各种类型的写作 与众不同,独特的个性特点,独特的经历和思考 【思路点拨】

针对今年作文,笔者认为写时主要注意下面几点:

1、标题美丽——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要求自主命题,不能以话题为标题;可以想见,今年作文写偏题很难,写不完也很难,但要写好更难。因此,作为作文的旗帜——题目一定要令人眼前一亮。结合自己写作的内容和重点拟出靓丽的标题。例如,当你写沉浸于默默写作,期待某天在写作中爆发自己小宇宙时可以“于无声处听惊雷”为题;而当你沉浸于写作之美时可以“花开的声音”为题;当你在写作中认识了这个世界时可以“我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为题。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2、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情者文之经”,带着情感描述人和事,才能够打动读者。无论成功失败,无论喜悦忧伤,无论瞬间感触还是总体感悟,无论是写作的平庸、寂寞或是辉煌,考生要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的真情实感。切忌毫无感情,淡而寡味,面目可憎。

3、角度要新——开口要小。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视野要开阔”,那是要从宏观上去观察生活、广泛了解人事和认识社会的要求,而写文章则大相径庭。作文的切入角一定要小。“开口小”才能写深、写透。要具体一件事、一种情、一个景上,千万不能罗列。什么都想写,结果什么也写得平淡无味。

表三:今年春考作文写作思路一览表 开口角度 写作经历 突出情感 作文档次 考场作文成功与失败 一般经历 平时随笔成功与失败 竞赛作文成功与失败 „„ 一次勇于直言的真是写作 独特经历 一封终于表白情感的书信 一次随笔瞬间的人生顿悟 „„ 平淡无奇的平庸经历 境界经历 接近辉煌的写作成就 如王国维的三重境界 „„ 喜悦或伤心 喜悦或伤心 喜悦或伤心 „„ 真诚勇气 爱与关怀 文学与人生 „„ 淡泊宁静 锐意进取 寂寞让人如此美丽 „„ 4、确定文体——适合自己。作文在确定好了选择的题材和立意后,就要考虑采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文章的体裁。本次作文在要求(2)中明确:“不要写成诗歌”,除此之外,文体再无限制了。这样,考生要选择平时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如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描写写作的典型事例,重点表现“我”的典型性格、精神品质,表现“我”的独特情感,通过叙述“我”的动人故事,让读者受到感染、教育、启发;如写议论文,就应该讲清“我的写作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的正确性。

附录:历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2011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探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2010年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 2009年 有一幅画,画上有四盏灯。每盏灯后有一句话。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吧!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到吗?试试看吧。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我去做,很难吧?第四盏灯最暗—那就算了吧!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出现这四盏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2008年

以“细微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

到过很多地方,来了又离开了;有过很多事情,经历过又忘记了;有过很多朋友,认识又分开了。未曾有过的感慨,岁月把它轻轻送来了。根据这段提示写一篇文章800字,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 2006年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

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除夕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