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谈迟子建的散文创作 境变了,但是它的内在的 是她小说创作的不竭之源。对故乡的朴素情怀,对亲 生命质感透露的生命味道 人和朋友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是这一部分 却留在了读者的心中。 散文的主要意旨和情感表达。率性真挚。自然亲切,如 解读一个作家,不能 叙述家常一般,是它鲜明的艺术风格。 能激发一种对琐碎生活刹 灵魂韵。漂泊越远就越真切,它的牵引力就越大。迟 游走在伤怀与坚韧之间 那问的顿悟,人物走了,环 子建是一位有很重的家园情结和童年情结的作家,也 迟子建是位具有散文 归在海。”故乡情结是一种普遍的集体无意识。故乡已 气质的作家,连写小说都 经超越了童年生存之地的简单意义,而是成为了心灵 带着浓浓的散文气息。看 的寄所。可以掩埋痛苦孕育坚强的地方,它的意义在 年少的时候是物质的、空间的,成长以后是精神的、 似散淡漫不经心,但是总 于,不读他的散文。散文是一 个作家创作和人生的最好 的注解。那些支离破碎的 审 创作体验和人生体悟在一 篇散文和随笔里连贯起 来。成为这个作家的世界。 通过这个世界,看到作家 或丰满或贫瘠的世界。对 于很多作家来说,当轰轰 烈烈的小说创作归于平淡 之后,一本本散文集会悄 然问世。小说和诗歌是社 会的,它们带着激情和力 量。作家和他们一起突围。 散文却是人生的,或者说 更多的是人生的思考和生 命的追问。要想去欣赏故 事体验激情还是去读小说 和诗歌来得及时,要想了 解人生、领悟生活、体验生 命,散文无疑是最好的一个途径了。 对于迟子建而言,尤为如此。迟子建早期的小说 创作有着自传和散文化的体式,曾一度受到理论界的 批评,说是缺乏现实批判精神和虚构的力量。二十多 年过去了,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内在精神世界和艺术表 现都有了千锤百炼的浑然天成之感,从艺术的真实直 逼了生活的真实。这种成长是令人欣喜的。与此同 时,迟子建的散文也在不断与读者见面。《伤怀之美》、 《听时光飞舞》、《女人的手》、《我伴我走》以及最近出版 的《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作家的散文记载了迟子建 生命和艺术上的成长历程,有生活琐事游记散记,也有 对至亲和故人的追忆,有创作的背后的故事,也有世相 百态的描绘。粗略的来分,迟子建的散文接内容共可 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追忆性的散文。包括对故乡对童年对亲 人和朋友故人的追忆。这个构成迟子建散文创作主要 部分。读迟子建的散文。眼前浮现的是清凌凌的黑龙 江水。带着雾气和水汽迎面扑来;木楞房子里温暖的炉 火,带着寒气摇着尾巴的大猎狗;在鱼汛的季节,泪鱼 在自由地游来游去,村民点起篝火,在江边忙得热火朝 天。这些质朴的童年生活给迟子建最原始的文学启蒙 和心灵滋养。它们如此鲜明和生动,让迟子建穷尽一 生来书写。民间谚语:“人走千里,回家来;水流千里. 6 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便是中年丧偶。而这样一位热 爱生命,用文字谱写温情和暖意的作家却遭遇中年丧 夫之痛,让这位沉浸在幸福的中的女作家,真真切切感 受到死亡和幸福相隔这么近。一篇篇追忆和悼念的文 章让人不忍心读下去。她越在文字中透露坚韧,越让 人感悟到这种坚韧背后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在我孤 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不知觉 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 时候化成了一支毒箭,射中了我爱的那颗年轻的心? 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 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 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雪山 的长夜》)“世界很大,但真正能留在我心底的,只不过 是故乡的风景。我能相识千千万万个人,但他们在我 的生命中大都只是匆匆过客,真正能留在我心底的,也 不过一两个人。”(《尼加拉的彩虹》)经历磨难后的迟子 建,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生更加通透的理解 和体认,面对生活和写作,磨难后的迟子建更加豁达和 超然。没有什么比磨难更能打磨一个人的灵魂和文 字,对作家更是如此。人生黯淡了,生活沦陷了,艺术 之花却在人生的低谷悄然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迟子建写给朋友的文字。迟 子建《闲适的苏童》描述了苏童闲适的文学品质和挥洒 自如的气度;《对方方的一次写生》写出了方方自然大 方,宽厚温和的性格;《素面朝天的毕淑敏》为我们勾勒 了一位认真坦诚的毕淑敏。曾读过毕淑敏在一文章里 对迟子建的印象,用“背窗而立”来描述迟子建。而今迟 子建用“素面朝天”来形容毕淑敏,觉得有异曲同工之 妙。那种超然和独立的自我,自然率真倒是两个人的 共同之处了。轻松随意,又幽默诙谐,透露出对朋友的 亲切和暖意。 第二类,关于创作散文。包括作品自序、创作观念 和原则、创作背后的故事、创作体验等。这些作品,主 要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品质。透过这些文 字,我们看到了迟子建坚持--f一年的动力是源于对生 命和文学的一种挚爱,源于对自然和昔通民众的朴素 情感。它支撑着迟子建在风起云涌的当代文坛“背窗 而立”,不停地走在文学探索的路上。《寒冷的高纬度 ——我梦开始的地方》、《窗里窗外的世界》、《(踏着月 光的行板)自序》、《自觉与被动》等。“背窗而立”对她 来说只是一种难得的心境,那就是冷静和清醒。但是 她的文字却时刻关注着窗外的风景。“我们在窗里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似 乎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 不容易走近‘自我’,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 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 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阳春白雪’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 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 生活,使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窗 里窗外的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窗里窗外的世界》) 失去关注窗里窗外精神的作家,就会缺少了打动 人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以及为文的灵性。在窗里写作的 时候,注意窗外的风景的作家并不多。综观当代作家, 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自我躯体, 表现的无力感,来源于在作家进行人性探索的征途上 如何以自己的文字为心灵注入活力的困惑感。但是迟 子建又表现出坚韧的一面。我觉得,她的任何一部作 品都在传达一种生生不息的信念,生存下去。坚强起 来。无论是对人生社会还是文学。作者的温情是有骨 头支撑的,这个骨头就是一个信念。如果说萧红继承 鲁迅先生的国民性的剖析与大众启蒙在前行的话,那 么。迟子建则是在当下普遍的信仰缺乏,价值多元选择 中自我迷失,生存的精神疲软和无力感的现代生存中, 注入生命的“钙”和水。让人的“骨头”硬起来。温情如 水,滋养心灵;为生命加钙。强健心灵。 作家的探索和认识应该是社会的,保持着清醒理 自我隐私,自我的心理,自我的欲望。在欲望的尽头是 自我炒作,而带给读者的是精神的荒漠和情感的流失。 谁又能与窗外的世界隔绝,只从自我的冥想中就能创 造一个世界呢。即使是能。也是一个缺乏灵动和生命 力的世界,再华丽的辞藻都掩盖不住缺乏生活源头滋 养的苍白。另一类是,倾向于外部的世界,也就是所谓 的窗外的世界,跟风跟潮。始终走在风浪的最前端。浮 躁得很。作家一浮躁,文学就逃离。文学始终是和孤 独为伴的。作家是在孤独的背后在外部躁动下营造和 沉淀心灵世界的。 创作来源于灵感和生活的契合,生活经验的积累 是灵感产生的温床。但是点燃灵感的火把并非强制性 地去接触生活,而是灵感相吻合的生活点激发了灵感, 是一个遵循创作规律的作家。“我认为被驱动着深入 生活无疑是一种被动行为。而创作本身却是一种自觉 的精神要求。如果被指定的生活地点恰恰是你向往已 久的,那么你可以说是幸运的,主客体会水乳交融地达 到天人合一之境。然而大多的时候你置身的环境却不 是你渴望去的地方,你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生活一 段,也许会让本来就浮躁的心变得更为浮躁,本来就山 穷水尽的激情变得更为枯竭,这样的深人生活无疑是 失败的。”(《迟子建影记》) 第兰类.关于世相百态的描绘。包括生活琐事随 笔,旅游散记,关于女性的独特生命体验,以及对名作 的读书随笔等。如《奸商横于世》、《会唱歌的炉火》、 《鲁镇的白天和黑夜》、《女人的手》、《女人与花朵》等。 对世态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她观察得细,写得透。不 仅亲切,而且写出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生活琐 事随笔。把生活中一个炉火,一个小甲虫,连吃的盐,都 写得透着暖意和对生活质朴的热爱,对生命存在最真 挚的歌唱,透着乐观豁达。难怪很多论者在论及迟子建 的时候提到她有一颗“敏感而练达的心”。作为一个女 性作家,对女性的命运有着很强关怀意识的作家,虽然 没有被归入女性写作主流之中,但是并不妨碍她对女 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有很多作 品如《零作坊》《秧歌》《东窗》等都是女性命运的思考和 探索。在散文创作中,迟子建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写 出了女性的独特体验。 萧红的散文是寂寞的,迟子建的散文是感伤的,这 来自对自然枯荣,对命运的变迁,对生死的无常的敏锐 感知,来自于作为一位作家对植根于生存中的苦难的 智和深刻,但是作家更是人生的,有着亲和力和自然美 好的情感。我认为迟子建的散文和随笔便是这样的。 正如她所说:“我愿意牵着文学的手。与它一起走下去。 当我的手苍老的时候,我相信文学的手依然会新鲜明 媚。这双手会带给我们对青春永恒的遐想,对朴紊生 活的热爱,对磨难的超然态度,对荣誉的自醒。对未来 的憧憬。”(《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上接23页)“姚明迷”)。化“迷”为“蜜”本是网络语言 使用的谐音修辞手法。但是由于“蜜”-- ̄lt]在意义上能 够与“迷”的意思产生关联,并且更生动、新颖、有趣。 再者,“蜜”的用法也不是完全等同于“迷”,这主要体现 在他们的色彩意义的区别。“迷”是个中性词,而“蜜” 略带贬义色彩,带有“过分喜爱,无原则的喜爱”之意。 例如: (10)我一直觉得,姚蜜和姚黑的争论很多时 候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我的评判标准,最少一半 以上被冠以“姚黑”头桁的人在本质上其实是姚 迷,是那种几乎把他当自己越子看的中国父母式 的姚迷。(新华网2OO4年12月1日) 可见.“姚蜜”不等于“姚迷”.“蜜(4)”、“蜜(5)”的 存在自有它的价值。所以自称“姚蜜”.说自己“蜜姚” 的人并不多见。 人们还很喜欢将“姚黑”和“姚蜜”并举,巧的是 “黑”与“蜜”在语音上。一个平。一个仄。正好也是对立 的,符合中国人使用汉语的韵律习惯,恰好又能表达两 派之间互相对立的意思。看看这两则新闻标题: (11)姚黑姚蜜网上激战姚明王治郅宛如昔 日谭咏麟张国荣(新浪网2004年12月4号) (12)姚黑姚蜜大辩论:姚明是夸大的神话还 是惊世天才?(新浪网2005年3号) 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黑”与“蜜”的两个新用法 还是局限在篮球这一话题上,主要集中在大家关注的 球队或球星上。并且它们的语法功能还不是那么活 跃,尤其是作类词缀用的时候,受到汉语双音节强势的 限制,构词功能不是很强,偶尔也可以听到“科黑” (“科”指的是NBA洛杉矶湖人队球的“科比・布莱恩 特”)、“湖蜜”(“湖”指的是“洛杉矶湖人队”)之类的说 法。至于他们能否扩大使用领域及功能,还有待于进 一步观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