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体制建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体制建设

来源:爱go旅游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和体制机制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的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就我省省而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不仅是推动我省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省发改委公布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将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省的工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是粗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

2009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为1.156吨标煤/万元,接近发达地区的2倍,也比全国1.077高出0.079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708吨标煤/万元,接近发达地区的3倍,占全社会能耗的70%以上。而且能源消耗又多以煤炭为主,占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90%多,由于过度消耗,导致煤炭自给率不足,能源紧缺及后续供应不足矛盾异常突出。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20年我省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7%,远低于全国1.52%的平均水平。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低,全省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3%。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省仅有院士17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5个。能够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

3.环境约束大

我省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高碳特征,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有害气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改变靠规模、产量推动增长,靠资本拉动增长的思路和模式,努力实现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

1.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2019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与全国特别是发达省份比,我省传统行业比重偏大,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我省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并且,我省的主导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带动力较弱。我省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

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2019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前6位的行业分别为:建材、煤炭、农副食品、钢铁、有色冶炼、电力等。

2.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的需要

2019年底,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只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8%。必须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实现从传统产业企业向新兴产业企业转变,从“草根”创业企业向“高端”创新企业转变。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我省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得基础,总投资近百亿元的新乡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开工建设;中升多晶硅、新能光伏等一批新能源企业迅速发展,使安阳成为全国第二家“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郑州和开封两家新材料公司“豫金刚石”和“新大新材料”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目前,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发展条件不断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3%以上,2019年实现增加值1522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产业集聚效

应逐步显现。郑州、南阳、洛阳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已经成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郑州、洛阳、许昌等7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占全省90%以上。郑州、新乡、焦作等6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物产业基地产值占全省生物产业的比重达到70%。值得一提的是,创新能力建设也取得新突破。

2.拥有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2019年,我省省组织并指导成立了风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洛阳轴承集团、南阳防爆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等13家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主要成员,以中国平安集团为战略投资者,联合清华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共同组建,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突破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打造风电整机及零部件新兴产业集群。今年5月15日,在我省省第十届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该省的盾构、耐火材料、生物疫苗与诊断试剂、小麦、花卉、中药等六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郑州大学正式签约,宣告成立。这是继风电、电动汽车、超硬材料三家联盟之后,我省省在打造重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上又一重要举措,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我省,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我省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因此,我省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4.拥有科技研发和人才优势

2019年度,我省省共有25个项目(通用项目20项,专用项目5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获得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突破,并且现在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有2家和5家。 此外,我省省的人才优势也比较突出,目前,我省人才总量已进入全国前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在豫的两院院士达到17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

另外,我省电力供应充沛、原料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要素集聚,也有利于吸引发达地区人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总量小、层次低、大企业少,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弱。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快的要求。三是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不能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机制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为地方科技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我们应与时俱进,接受挑战,以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迎接和推动产业变革的到来。

1.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投入机制,围绕重大产业基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加大支持力度,拉动社会资金有效投入;其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安排土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税费方面,给予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适当减免或优惠;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给予信贷倾斜支持,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第三,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立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监管机构的人、财、物投入,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2.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建设

我省省应该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断强化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首先,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进一步促进国家、省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各类产业园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其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其次,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在有条件的高新区或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大规模布点建设一批科技平台,包括一大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我省省应根据这一特点,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我省省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首先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应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

企业、重点产业园区和重点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其次要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行业,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投融资机制,降低银行贷款准入门槛,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和刺激信贷资金进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三是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

4.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首先,要注重引进一批高端人才。积极研究制定政策,围绕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特别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海归人才。通过一人带一企,一企带一业。其次,要加快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

5.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重大项目建设;要注重与央企互动,促进央企在我省布局新兴产业大项目,引导国有资本、龙头企业资本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专项规划,围绕我省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工程;要包装好一批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创业,在引进项目制造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引进研发能力、技术带头人和研发团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