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惠州市2018高三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和参

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2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26.中国古代在社会比较激烈的时候,或是在大的前后,总有史学的杰作出现。经过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唐中叶以后,内部矛盾突出,杜佑写出了《通典》;两宋时阶级、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这说明中国古代史学

A.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 B.繁荣于社会时期 C.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 D.私人与官方编撰并重

27. 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

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28.据统计,14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产业近代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产业工人数量增多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 D.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

29.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管理、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30.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理论。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

A.国民大时期 B.土地时期 C.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31.二十世纪十年代,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创汇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脍炙人口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B.特殊地理区位优势 C.深化政治改革 D.建立市场经济

32.公元12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中有关调整物权和契约的法律十分发达,这能说明罗马法是建立在古罗马

A.幅员辽阔的疆域之上 B.发达的私有商品经济之上 C.复杂的阶级关系之上 D.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 33.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34.理论家司徒卢威1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这说明

A.十月的爆发是偶然的 B.不适应国情 C.计划经济的建立势在必行 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35.有学者指出,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但谁也说不好究竟会在哪年哪月实现这一愿景。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B. 联合国的建立加速一体化进程 C.世界政治格局仍在不断演进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材料二 近代以来,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 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运动。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指教”和“辅助”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方面, 使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 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教本土化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1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古代 近代早期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1850年前后 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20世纪初 代。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20世纪中叶以来 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21世纪初 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据统计,建国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匾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己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党领导的事业,对党的等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述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改革的作用。(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的爆发,导致世界和平运动大大发展。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欧洲协调”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有些在支持本国进行战争的同时,也间接支持建立国际联盟的想法。这就是促使国际联盟成立的有效的原动力和动机。

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维持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二是管理前奥斯曼帝国领地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三是在卫生、劳工等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正如华尔脱斯所说:“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但是,国际联盟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郑板桥 ( 1695—1765) ,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郑板桥的思想主要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郑板桥认为,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另外,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对农夫,他把农夫看作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他主张务实,兴利除弊,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摘编自张叔俊《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的思想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板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

参及评分标准

题号 答案 24 C 25 C 26 A 27 D 28 D 29 C 30 B 31 A 32 B 33 A 34 D 35 C 41.答案要点(25分)

(1)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 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传入韩日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东(南)亚文化的发展; 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每点2分,共8分)

(2)不同:古代佛教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近代教本土化运动失败(4分)

原因:

古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自信心; 佛教有利于巩固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唐代以来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把佛教融入儒家思想; 佛教是中国主动求取的;

佛教的中国化经过了几百年的冲突与融合;(7分,每点2分,答到4点给7分) 近代:

帝国主义的侵略,教是侵略中国的思想工具;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

西方教会的主导及欧洲中心论下对中国文化的排斥;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影响;

抗战及二战的爆发中断了教本土化运动;(任答3点给6分)

42.(12分)

评分细则: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阅读试题表格中所列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就自己所拟论题展开论述。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尽可能从历史论文的结构层

面来组织答案,即要求有论题、论据(史实和所学知识)和论证。相应地,本题评分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明确论题(0—3分)。考生拟出合理的论题,即可得3分。没有论题不得分。 二、史实论据(0—3—5分)。即以所给史料及所学知识为基础的论题相关的史实依据。因此,考生只要提及表中所言历史信息,或所学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分。具体操作提及一个史实可得3分,提及2个史实可得5分,提及一个史实和同时期相关知识,亦可得5分。

(注意:作为依据的史实必须是相关的历史事件,且史实比较正确,试论必须有利于论证自己所拟论题。)

三、具体论证(4分)。要求考试在作答时,须紧扣其所拟论题展开论证。(0-2-4)具体操作,若学生没有论证不得分,若论证比较简单得2分,若考试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可得4分。

参考示例一:

科学技术推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

通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讯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讯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讯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讯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讯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讯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参考示例二:

通讯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讯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讯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讯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讯工具的出现,通讯方式更加多样,通讯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二战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讯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通讯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45.答案要点(15分)

(1)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文化建设百废待兴;国内知识分子数量极为有限,人才短缺;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知识分子自身思想的局限性。(8分,每点2分)

(2)促进经济技术的发展、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有利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促成了文艺繁荣、学术自由的景象。(7分,每点2分,答对3点以上给7分)

46.答案要点(15分)

(1)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维也纳体系的破产;战胜国的支持;一战惨烈带来的教训及反思(7分,每点2分,答对3点以上给7分)

(2)国际联盟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它

在推进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5分)但它主要是为了维护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因此国际联盟作出的贡献是有限的。(3分)

47.答案要点(15分)

(1)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关心农业生产,“农夫第一”;经世致用、务实为民。 (9分,每点3分)

(2)家学渊源及老师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君主统治加强,阶级矛盾激化;实行重农抑商;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影响。(6分,每点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