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是的《空间几何体》教 学反思,欢迎阅读欣赏。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并及时地进行反 思和改进:
一、 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准备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 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 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 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 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 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 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所以,我觉得在教学 过程中应该最大可能地让学生相互探讨,相互沟通。
三、 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 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 使学生在“观 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
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 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 教学因
素,都在不断更新, 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 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使教学过程 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另外,具体而言,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所不足,在教 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取得进步。
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容易凭经验来教学, 但是 >数学教学是不能 够只凭经验来进行的。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 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 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 即依赖已 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 ; 将教学作为 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 >自动化。它使教师的 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 直觉的而非理性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 动,往往会给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许多自以为是的假象, 以至 于很多学生都听不懂,学不会。
二、我的教学过程太过理智、呆板也是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容易引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容易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不利于让同 学们快乐和积极地学习。
在我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倾向于反思什么是数学 同学们怎么样学习数学才能学得更好 ; 我有应该怎么样去教会同学们 数学。以这样的心态我一边教同学们学习, 一边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 学技巧和方法,我相信我会教得更好,而我的同学也会学得更棒 !
在实习支教中,我带的是高二级的。同学们虽然在高一的时候 学习过
了空间立体几何, 再加之经过一轮较为详尽的复习之后, 对这 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应该是较为扎实的, 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也应该有 所提升的。 可是在我上课的时候, 他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维是初中那 时对平面几何的思维。比如说,在画空间立体图讲解几何题目时,在 作完辅助线之后有同学一眼认为两条看 “看似平行”视作两平行直线, 但是在那道题目而言是两条异面垂直的直线。 就在这时, 我想到是什 么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呢 ?是之前的空间思维锻炼不够导致空间想 象能力的不足,还是其他思维能力较弱导致的呢 ?
在再三的思考之后,我个人觉得同学们还是对基本空间几何图 形不够了解,四面体,棱锥和棱柱之类的空间几何体的模型并没有 “存 在”大脑中。因为对此类问题不求甚解,看似听懂和稍微思考一下以 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其实真正的却是对他们不熟悉, 被自我感觉蒙蔽 了,如此跳过了这些必要独立思考过程,导致于后面的学习很乏力。 例如对证明线面平行, 线面垂直等等的证明公理都没有理解好, 掌握 好,更不用谈对综合性问题的解答了。最终,这些题目对他们来说都 会成为他们走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综合别人的意见,我认为有几个比较有效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空 间想象力。首先说说空间想象力是什么,其分为几部分 1、对基本的 几何图形(平面与立体 )必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在头脑中分析 基本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度量关系及位置关系 ; 2 、能借助图形来 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 3 、能借助图形来反映 并思考用语言或式子所表达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 4 、熟练的识图 能力,即从复杂的图形中能区分出基本图形, 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图形 和基本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几方面的内
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 熟悉图形,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观察更多的实物,多想多联系实 际思考问题, 久而久之就可以具备更强的空间想象力, 遇到问题就有 了思考的方向, 对应的逻辑思维过程也就油然而生, 对问题的认知也 就更加深刻了。
开学快一周了,可是教学并不轻松 ! 最近在上《空间几何体》时, 有几点思考。 1
关于圆锥的三视图,俯视图是否要加那一点 ?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
问题,甚至是初高中在衔接上出现分歧的 一个问题 ! 许多学生说初中的加了点,而高中人教版的教材上没有加 点。到底听谁的 ?怎样解释 ?
查阅了一下网上的资料, 认为画的理由是: 那个点是看得见的, 特别是初中学习三视图时,要求画。还有一种理由是,如果不画,那 么俯视图和仰视图就是一样的,那显然不合逻辑。
认为不画的理由是:圆锥的母线都是看得见的,所有的母线都 应该画,于是可以把那个圆看做圆面,自然那个点也包括在圆面上, 所以不用专门画那个点。对于棱锥不仅要画那个点,而且还要画棱。
另有老师补充说,圆锥俯视图没有圆心那一点,人教 A 版教材 上就没有一点,这个教材从 xx 年用到现在,十年了,教材中个别问 题进行过修订,而这个问题没有变,说明不加那一点。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都是各持己见,教参上应该明确的给出一个 理由! 2
关于棱台的定义的判断 有一道选择题:
4.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是棱台 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 棱台的底面是两个相似的正方形 棱台的侧棱延长后必交于一点
答案中 B 选项是错的,错误原因解释为侧棱不一定交于一点。 可是学
生学了中心投影后,提出一个疑问:两个相似的多边形,连接 各顶点后应该交于一点,所以学生觉得是棱台。
当然, B 选项本身是有漏洞的,举个反例,两个上底面一样的 棱台重叠在一起放置,显然符合 B选项的说法,但它不是棱台。可除 了这种情况之外, 相似能不能保证侧棱延伸后交于一点, 怎样给出严 格的几何证明 ?凭感觉的好像缺乏说服力 ! 这也是我的一个困惑。 。。 3 键。
仔细思考的时候,才发现从正三棱锥、正五棱锥的三视图都是 难点。再一次上这个内容有了些更深的认识
更多相关文章: 1. 2. 3.
空间几何体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教学反思《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三视图的教学是个难点,从易到难,讲求梯度,基本几何体 是个关
4. 错误教学反思 5. 6. 7.
高中开学教学反思 《错误》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8. 9.
死水教学反思 高中教学反思数学
10. 高中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