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章
天高地厚,天玄地黄„„
天地间有你我在行走。
而他这样说:“黄土远比耀眼的金子更珍贵,金子永远孕育不出土地上的一切,哪怕是一颗最微弱、最卑贱的小草。”
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丰厚的地区。国内外学者和专家认为,这个半干旱的黄土高原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后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表明,黑格尔的这个说法稍有偏差,因为兴起于河流三角洲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要比中国为早。
然而除了中国之外,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屈指可数的古老文明没有一个直接延续至今。
古老而神秘的黄土,既然能以世所罕见的偏爱覆盖几乎整个山西高原,那么,想必它也能以世所罕见的大气囊括历史写在这里的全部谜底乃至预示。
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都在历史中,都是历史的当事人。
那么,让我们不要漠视、淡忘和拒绝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北部、雁门关外的一座城市——旋转、隐现于历史时空中的朔州。
如果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那么,朔州这块土地的历史当从“峙峪人”说起,因为早在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就在此栖居生息。
(字幕:峙峪遗址位于今朔州市朔城区下团堡乡峙峪村)
那时候他们主要靠猎取野马等草原动物为生,所以史称“猎马人”。
峙峪遗址中出土的一枚石镞,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箭头。这说明“峙峪人”已经发明了弓箭。
距今约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在朔州一带发现了数处。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恩格斯把国家的诞生看作是文明时代的开始。
《诗·商颂·长发》中说,“禹敷下土方”。诗中“禹”指的是夏禹,“敷”是扩大疆土的意思,“土方”从甲骨卜辞中推测,在商王国的西北方向,大致在今山西北部至河套一带。现朔州一带在夏商时期当属土方。有人考证土方就是夏后氏居住的地方。传说夏后氏为黄帝后裔中的一支,属戎狄部落。夏后氏应当是从土方沿黄河南下的,并逐渐发展成了国家。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很快强盛起来,于是北破林胡、楼烦,开地千里,并修筑长城,设置雁门等数郡。现在朔州一带地方属赵国的雁门郡。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改革。轻装快速的骑兵,战斗力强,适宜于北方草原地区作战,因而成为后来封建国家的
一个重要兵种。
这是一匹矫健无比、力速兼备的骏马。它昂首嘶鸣,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
有人说,马蹄之下是一只飞度雁门的大雁。
(市中心广场主题雕塑)
你也许知道,马在我国惯来被列为六畜之首,可你听说过朔州的历史渊源还与马紧密相关吗?
(地方史志专家谈马邑的由来)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名马邑,因之名县。
(字幕:据《搜神记》卷十三载:“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以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我们迄今所知,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人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猎马人”,最重要的早期城市当属基督尚未诞生的公元前两百多年的秦马邑。
从蒙昧到文明,似乎有史以来这里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们有时很难区分在历史的背后是机遇作用还是有序趋向使然,但是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确信,马邑是战争和军事的产物,也是养马业乃至马文化的产物。
是马驼着马邑城向我们走来。
人类追求和平,但往往难以避免用战争的方式去解决各种矛盾。
公元前133年,西汉政府派马邑人聂壹以佯卖马邑城为饵,引诱匈奴单于率十万骑兵进入武周塞。汉兵三十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打算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匈奴单于中途发觉了这个诱兵之计,引兵退回。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此后,汉武帝一连发动了三次重大反击战役,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岁月绵邈,繁华短促。我们在慨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之余,不禁要问,当年马邑今安在?
虽说秦汉马邑故城今已无迹可寻,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带规模空前的汉墓发掘和研究,为古马邑城的具体方位、建筑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有关专家考证和推断,秦汉马邑城就在今朔州市朔城区城关,北齐朔州土城就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加固而成的。
(原平朔考古队专家雷云贵就秦汉马邑城以及后来朔州城的地理位置、建筑年代等问题简述有关看法)
朔州作为城市的名称,有史可考的记载,是从西晋结束之后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开始的。前赵和后赵曾分别在今甘肃固原县和内蒙古伊盟杭锦旗之北的黄河南岸置朔州。
有人专门考证过,中国历史上曾以朔州命名的地方居然有十几处。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个朔州的地理位置十之有九在北纬35度以北,名
副其实是北方的州城。
我们所考察的古马邑所在的朔州,是在北齐天保年间建置的。
(采访《朔州日报》原总编辑武喜荣同志)
公元555年,北齐统治者出于巩固中原政权的需要,于马邑西南四十七里处的新城置朔州。公元557年,也就是北齐天保八年,朔州治所又由新城迁到了马邑故城。同年把马邑县改为招远县,仍为朔州治。从此,朔州的名称与驻地,才像现在朔州市驻朔城区的情况一样统一起来。
以后朔州又随历代建置变更而几经改称,但仍然多称朔州;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改朔州为朔县。
(地方史志专家谈朔州历史沿革。内容要点:将隋唐五代、辽金元、明清时期朔州建置情况扼要一带而过。顺便简述唐马邑与秦马邑的区别)
尽管历史的进程充满特有的不确定性,但超越毕竟是历史发展的主旋
律。
桑干河的上游——恢河,它发源于宁武管涔山北麓,从阳方口入朔州境,在朔城区沙河村北形成潜流,一直到窑子头村南才钻出地面。这就是流传至今、名闻遐迩的朔州八景之一“恢河伏流”。
朔州,从民国元年消失,时隔七十七年之后,又崛起于雁门关外、长城脚下的黄土地。这标志着历史进程中的空前的超越。
1989年3月26日,时任朔州市政府筹备组组长的吕日周同志在朔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这样说:“朔州市的建立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年有关当事人就朔州市孕育诞生于改革开放这一话题回忆平朔建市筹备情况)
【(字幕:1988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朔州市,为省辖地级市,下辖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和山阴县;
1989年1月5日,朔州市正式成立;
1993年7月,撤销雁北地区行署后,将其所辖的怀仁县、应县、右玉县划归朔州。】
一个民族如果具有超越历史的能力,就一定能够紧紧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在迎接挑战、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创造出新文明的辉煌。
毫无疑问,从“猎马人”到“马邑”,这已成为朔州历史深处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而值得我们留意的是,自秦代以降,马邑作为一级行政区,历经沧桑替代,如今,已嬗变为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所辖的马邑村。
我们心目中的“马”,也已经升华为一种深远的境界或者意义。
„„这每一根鬃毛都涌动着力量、展现着速度的不是马。
这是精神的狂飙,这是热血、正气和智慧的霹雳,这是世界上最壮美的追赶和超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