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 第2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1.34 No.2,2014 《离骚》中“香草美 人’’意 象及其与楚文化的关系 方崇婧,徐柏青 ● ‘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关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 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关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 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 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 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楚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14)02-0101—06 . 、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4.02.025 一、引言 迩”,主要是指《离骚》中大量用来作比喻象征的 物类。正是由于屈原具有高洁之志,所以“其称 物芳”。虽然“称文小”,但其意义重大,虽然“举 类迩”,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翻开《离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无 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运用了大量物类作比,正 《离骚》是战国时代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伟 大创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政治抒情 诗,也是一篇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关于屈原写 作《离骚》的原因以及《离骚》独特的丰富的审美 价值,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列传》中曾作了 如下论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 如王逸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 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 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 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 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絮,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 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絮,故其称物芳; 雅,其义皎而朗。”【2 可以说,这首伟大的抒情长 诗之所以不朽,就是由于屈原把他那种高贵的品 质通过“引类譬喻”,特别是对形形色色香草的 描写度给了我们,这些外貌鲜艳动人内在芳香洁 美,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同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 时;《离骚》中“美人”意象反复出现,多次写到的 “求女”情节,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对 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让《离骚》 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由此可见,司马迁不仅论述了《离骚》乃屈 原“盖自怨生”,“忧愁幽思而作”,而且也论述了 《离骚》独特的审美价值,即不仅情通《国风》,情 兼雅怨,而且“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 义远。其志絮,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司马迁这里所谓“称文小”,即指《离骚》 中引用很多花鸟草木等琐细的词汇;所谓“举类 [收稿日期]2叭3—09—16 又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因此, 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离 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意义以及其与楚文 化的关系。 二、《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意义 《离骚》全文共373旬,2400多字,但诗中却 [作者简介]方崇婧,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2012级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生。 徐柏青,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101・ ・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如江离、辟芷、秋兰、 木兰、宿莽、申椒、菌桂、蕙、苣、兰、留夷、揭车、杜 衡、秋菊、木根、薜荔、胡绳、芰荷、芙蓉,等等。正 如王逸所说“引类譬喻 的目的,是“以配忠贞”, 即这些香草都深含比兴,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 征。 t 又如诗人写自己政治理想受挫后仍然要坚 持节操:“揽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洪 兴祖日:“《苟子》云:兰槐之根是为芷。注云:苗 名兰槐,根名芷。”王逸注日:“揽,持也。根以喻 本。贯,累也。薜荔,香草也,缘木而生。蕊,实 也。累香草之实,执持忠信貌也。”诗人坚持的 自己节操,不仅“揽木根以结苣” “贯薜荔之落 例如:《离骚》开篇诗人写道:“帝高阳之苗 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 蕊”,而且还要“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孀 媛。”王逸注日:“矫,直也。胡绳,香草也。媛 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 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诗人在叙述了自己的 “内美”之后,紧接着写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日:“修,远也。言己之 媛,索好貌。言己行虽据履根本,犹复矫直菌桂 芬香之性,纫索胡绳,令之泽好,以善自约束,终 无懈倦也。”并坚定地表示:“既替余以蕙缎兮, 又申之以揽苣。”王逸注日:“言君所以废弃己 者,以余带佩众香,行以忠正之故也。然犹复重 引芳苣,以自结束,执志弥笃也。” 又如诗人写自己内心的苦闷彷徨:“悔相道 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 生,内含天地之美气,又重有绝远之能,与众异 也。言谋足以安社稷,智足以解国患,威能制强 御,仁能怀远人也。”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此, 他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逸 注日:“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江离、芷,皆 香草名。辟,幽也。芷幽而香。纫,索也。兰,香 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 息。进不入以离忧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五臣云:“椒丘,丘上 有椒也。行息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沽也。”王 逸注日:“言己进不见纳,犹复裁制芰荷,集合芙 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善益明。” 《离骚》一诗,如果按内容来划分层次,大体 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是写诗 人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在这部分,诗人既追溯 草也,秋而芳。佩,饰也,所以象德。言己修身清 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 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又说:“汩余若将不 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 洲之宿莽。”王逸注日:“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 冬不枯。”以喻培养自己坚贞不渝的品格。 又如诗人叙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昔三后之 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 纫夫蕙苣?”王逸注日:“后,君也,谓禹、汤、文王 自己的世系,又详纪自己名字的由来,强调自己 禀赋的纯美;既阐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也 表明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既叙述了自己事君 不容的经过,也叙述了自己培植人才的失败;既 叙述了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又表明了自己坚持 操守的态度;既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彷 也。众芳,喻群贤。”也就是说,诗人主张选用人 才,不仅仅是某一类人才,而是应当具有广博的 胸怀,使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济济一堂。 又如诗人写自己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之九 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 与芳芷。冀枝叶的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这里写兰、蕙,写留夷、揭车,写杜衡与芳芷,意在 说明自己所培养的人才众多,而且是各类人才。 徨、苦闷,也写出了自己思想斗争的过程。总之, 诗人无论是阐明政治观点和立场,还是表明对理 想人格的追求;无论是写所处环境的险恶,还是 写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无论是写内心深处的矛 诗人的希望是“冀枝叶的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 刈。”即使人才茁壮成长,等待时机将他们送上 盾、彷徨、苦闷,还是表明坚持操守的态度,都是 用香草来作比喻和象征。读其作品似乎使人漫 步在这些花花草草的世界,而香草的芬芳也扑面 而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了这些香草, 楚国政治舞台,为实现楚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 量。 又如诗人写自己政治理想受挫后的人生态 度:“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 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娉以 练要兮,长顾颔亦何伤?”王逸注日:“言己旦饮 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 正阴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也。”又日:“言己 《离骚》这篇作品就少了许多灵气与艺术色彩, 而屈原也不能更好的表达象征自己圣洁的人格 品质。 《离骚》中,不仅有大量香草作比喻,而且还 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如“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 而求女。”特别是诗人写自己“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饮食清洁,诚欲使我形貌信而美好,中心简练,而 合于道要,虽长顾颔,饥而不饱,亦何伤病也。何 者,众人苟欲饱于财利,己独欲饱于仁义也。” ・段,其中多次“求女”的情节更是值得我们注 102・ 意。 的苦痛,就是在这个焦点上形成的。因此在‘上 首先写上游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 下求索’的过程中,回答他满腔热情的只是空虚 阖而望予。时暖嗳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和幻灭,怅惘与彷徨。”-4 闻一多先生日:此节“详审文义,确为求女不得 综上所述,《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 而发。然则此之求女为何女乎?司马相如《大 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 人赋》日:‘排闾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 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 归。’以此推之,盖为求玉女矣。” 3 (《离骚解 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 次出现。《离骚》的创 诂》)接着写游于神山:“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 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 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 王逸注日:“阆风,山名,在昆仑之上。女以喻贤 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 臣。”马茂无先生日:“高丘,高的山丘,就是指阆 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 风。阆风是神山,‘女’,当然是指神女。‘无 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 女’,言没有理想的神女可以追求。” 也就是 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 说,诗人上游天庭求女失败,而游神山求女亦无 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 结果,因此,诗人不得不放眼“下界”:“溘吾游此 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说的 女之可诒。”所谓“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 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 诒。”王逸注日:“相,视也。诒,遗也。言己既行 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 仁义,冀得同志,愿及年德盛时,颜貌未老 视天 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下贤人,将持玉帛而聘遣之,与俱事君也。”诗人 三、《离骚》中“香草美人”与楚文化的关系 写道: 文学史上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总与它所处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壤以 的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人黄伯思 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 曾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纬嬗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校定楚辞序》)所 保厥美以骄傲兮,El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 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虽然仅有 兮,来违弃而改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 十二字,却概括出楚辞文体的显著特征。特别是 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吾令 四个“楚”字的反复使用,更明显道出楚辞与楚 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 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富有南方楚国地域 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囟适而不可。凤 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文化,在屈原开创的楚辞 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远集而无所止 体诗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 而《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也绝不是诗人 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 凭空创作出来的,而是与楚国文化有着十分密切 嫉贤兮,好蔽善而称恶。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 的联系。 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1、与楚国地理环境的关系 马茂元先生说:此节“写幻想中的境界,借 地域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上古时代尤其重 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 大。对此,古代人从不同角度已有较多的论述。 追求。屈原所追求的,有九重的天女,有高丘的 如《周礼・考工记》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 神女,有人间的佚女,她们的身份不同,但在她们 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 的身上同样可以寄托爱情;也如楚国统治集团当 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橘蹰淮而北 中的任何一员,都有可能通过他们来实现自己的 为枳,…一・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6 J 理想。”又说:“屈原求爱的心情是炽热的,可是 这可以说是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物质文化发 他选择对象的条件则是极其苛刻的。他不仅追 展的影响所作的论述。班固《汉书・地理志》 求美丽的容貌,更重要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那 日:“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 就是说,政治上的结合必须建筑在共同的思想基 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 础上,同时,即使有了适当的对象,又必须通过媒 常,随主上之情欲,故谓之俗。”【7 班固的论述则 介的关系。那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 说明了人的性情、气质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 决不肯枉尺直寻,不择手段以求进身的。爱情的 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 炽热和求爱条件的苛刻,正是矛盾的焦点,失恋 异使人的个性、气质乃至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 ’・103. 地域性特征。所以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物色》 中说:“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 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内心的苦闷彷徨,则说“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 丘且焉止息。”因此可以说,正是楚国特有的地 理环境,陶冶了屈原热烈而浪漫的情思,以及以 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又正是楚国山川所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拥有的香花香草,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使其“依 《诗》取兴,引类譬喻”的比喻象征手法才具有无 穷的魅力。 是风土气候影响作家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是自 然景物影响到作家对创作素材的选用。据考证, 屈原故里即现在湖北的秭归。秭归位于长江三 2、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 《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不仅与楚国地 峡,《水经注・江水》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岩叠嶂,隐夭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 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楚国巫文化的关 系也颇为密切。战国时代,中原大地尽管兼并战 争愈演愈烈,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理性精神高 扬,特别是孔子所谓“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 影响深远。而在南方,楚国还盛行着相当浓厚的 巫风。据历史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民间祭祀时使巫觋“作歌乐 鼓舞以乐诸神”,仪式盛大,屈原的《九歌》正是 这种巫文化的产物。王逸《楚辞章句・九歌》 日:“《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 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旅长 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J 由此可见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屈原青 少年时期即生活和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家 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 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 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楚辞集注》 亦日:“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 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 乡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仅培养了屈原热爱 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也赋予了他坚忍不拔的 意志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同时,屈原生活的时 代,楚国不仅拥有广大的江汉地区,而且其势力 早已跨过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这里气候湿 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盛,极容易陶冶 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 的艺术趣味。所以南方哲人大多崇尚虚无,富于 幻想,具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更为强烈的浪漫 主义情调。 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l 也就是 说,屈原《九歌》就是屈原据楚民间祭神乐歌改 作或加工而成。因此,屈原的《九歌》与其说是 文学作品,不如说它就是以文字再现的祭祀场 面,是楚国巫文化的鲜明体现。 届原根据楚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九 歌》,对其《离骚》的创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其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形成,可以说与《九歌》 亦有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面,《九歌》虽然为祭神乐歌,但其中却不乏写美 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与南方哲人相比,他 不仅具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作品更富有浪漫主 义的色彩,而且他在诗歌创作中,更注重以楚地 山川和花花草草作为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离骚》中的“香草”意象就是如此。例如,他 写自己修身清洁,则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 兰以为佩。”写自己欲培养坚贞不渝的品格,则 说“朝搴眦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写自己的 人之篇,如《山鬼》、《少司命》、《湘君》、《湘夫 人》等等。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山鬼》篇所 写的应是“巫山神女” (见《屈原赋-4-'i-@-)),一 政治主张,则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 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写自己 对人才的培养,则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 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位缠绵多情的山中女神。又如《少司命》,马茂 元先生日:“少司命是一位温柔的少女。”《湘君》 和《湘夫人》为配偶,是楚国境内所专有的最大 河流湘水之神(马茂元《楚辞选》)。“湘君”为 湘zK男神,是大舜的化身;“湘夫人”则是湘水女 神,这女神就是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即娥皇、女 写自己的人生志趣,则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 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 英。”写自己对高尚情操的坚持,则说“揽木根以 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 胡绳之嫣娓。…‘既替余以蕙缨兮,又申之以揽 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写自己 ・英的化身。《礼记・檀弓上》:“舜崩于苍梧之 野,盖二妃未之从也。”郑玄注云“《离骚》所歌湘 夫人,舜妃也” 。郦道元《水经・湘水注》: “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水,神游洞庭 104・ . 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张华《博物志》云:“尧之 二女,舜之二妃,日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 挥竹,竹尽斑。”又日:“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 雷电、鬼神、龙凤等,构造出独特的境界。可以 说,山奔海立不足以喻其壮,鬼使神差不足以喻 其怪,国色天香不足以喻其美,而其中创造出的 “香草美人”意象,同样为《离骚》增添了无限瑰 丽的色彩。这实在是感情与想象力融合在一起 之,日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虽然各自成 篇,但合起来则是一个整体,所表现的是一共同 的主题,文章结构大体相同,而在语气是则是针 锋相对的(马茂元《楚辞选》).可以说,这些作 品所写对象都是美人,所写内容基本上都是悲剧 的活动。“共感的初步,乃是自己的感情不属于 自己,而成为属于对象的感情,此即是伏尔盖特 在其某书中所说的感情的对象化,或称为对象的 感情。…‘对象的感情,实际是通过了想象力的活 动,当一位抒情诗人与物(对象)相接时,常予物 以内在的生命及人格的形态,使天地有情 性的爱情,这对《离骚》中的“求女”情节,借求爱 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的确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另一方面,《九歌》中所写美人,无论是山鬼 还是少司命,抑或是湘夫人,都用大量香花香草 化。”¨ 可以说,在《离骚》的创作中,诗人屈原对 “香草美人”的描写投入了大量的感情,我们甚 至可以觉得这些花花草草就是屈原,他们融为一 来烘托其形象,表现其追求。如《山鬼》写巫山 神女则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 体,共生共灭。 我们认为,屈原无拘无束的想象,以及所创 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不仅与楚国地理环境有 关,与楚国的巫文化有关,同时与庄子散文也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文 萝”;“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 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这里所谓“薛 荔”、“女萝”、“辛夷”、“桂”、“石兰”、“杜衡”等 都是香草之名,而“芬馨”则泛指香花香草。王 逸注日:“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 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辛夷,香 学史上常常把屈原诗歌与庄子散文并称,谓之 “庄骚”。 草也。言山鬼出入,乘赤豹,),A3c狸,结桂与辛夷 以为车旗,言其香洁也。…‘石兰、杜衡,皆香草。 言山鬼修饰众香,以崇其善。”又如《少司命》中 庄子(公元前3697一公元前2867),即庄 周,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学者,先秦时 期最为杰出的散文家 其生卒年代虽然不可确 考,但大致早于屈原。庄周虽然是宋人而不是楚 写少司命的衣著和行踪则日:“荷衣兮蕙带,倏 而来兮忽而逝。”写她降临的l处所则是:“秋兰兮 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 人,但久沐楚风。他的作品,不但贯串着南方哲 学的思想,表现出南方文学的气韵,而且言多楚 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湘君》和《湘 夫人》中则写有更多的香草:“沛吾乘兮桂舟”;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桂棹兮兰栏”; 事,无论“寓言”、“重言”,一概如此 引。据说, 楚威王曾派使者用重金聘庄子为相,但遭到庄子 的严辞拒绝_l ,可见庄子在当时楚国的影响。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采芳洲兮杜 若,将以遗兮下女”。“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散文独树一帜。特别是 《庄子》中神奇雄健的艺术构思,成为我国文学 兮未敢言”;“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 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檫,辛夷楣兮药 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 史上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如《逍遥游》》 开篇写道:“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段文字,构思奇特, 气势磅礴,境界高远,意境阔大,是庄子散文浪漫 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搴汀洲兮杜 若,将以遗兮远者。”由此可见,《离骚》中大量香 花香草的运用,正是《九歌》中所写众多的香花 香草的延续。不同的是,《九歌》中所写香花香 草,主要是为了烘托神灵的形象,表现其追求; 《离骚》中所写香花香草,则主要是为了寄托诗 人自己的思想情感,比喻和象征诗人自己的人生 志趣。 3、与庄子浪漫主义的关系 主义风格的典型作品。《离骚》全文亦有一半以 上的篇幅展开了“逍遥游”式的描写,其恣意的 想象,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出走行游可谓与 《逍遥游》如出一辙,这显然受到《庄子》的影响。 同时,《庄子》散文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不 仅得益于神奇雄健的艺术构思,而且也得益于丰 富生动的比喻,特别是用大量神话以及生物和元 生物所编织的寓言。从广义上说,寓言也是比 ・《离骚》一诗,诗人以其高沽的情操,巧丽的 才思,博洽的见闻,无拘元束的想象,调遣着许许 多多的神话、传说、史事,以及天地、日月、风云、 】05. 喻,也具有象征的意义,这对《离骚》,特别是其 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形成,同样有明显的影响。 局,1959.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闻一多.离骚解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庄子》散文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寓言”组成瑰 丽的篇章,以形象思维阐述观点;而屈原《离骚》 的基本特色,就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用 大量的香草和美人来结构诗篇,并形成“香草美 人”意象群,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思 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此,《离骚》 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庄子散 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4]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3黄伯恩.校定楚辞序[A].宋文鉴:卷九十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61周礼・考工记[A].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7]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屈原《离骚》中“香草美 人”意象的比喻象征意义的剖析,我们可以感受 到屈原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圣洁的人格品质。而 这种意象的形成,一方面跟屈原所处地理环境有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9]郦道元.水经注・江水[A].袁世硕.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O]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关,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培养了屈原热爱大 自然的思想情感,楚国广大的区域更让这一情感 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奇异绚丽;同时,以《九 [11]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2]礼记・檀引上[A].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4. 歌》为代表的楚地巫文化更对《离骚》中“香草美 人”意象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此外,庄子散文 神奇雄健的艺术构思,丰富生动的比喻,特别是 其寓言,对《离骚》“香草美人”意象的形成同样 具有明显的影响。 [14]张正明 .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5]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参考文献] ‘ (责任编辑:刘建民)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 The image of the vanilla and the beauty . in Li Sao and the Chu culture ’ FANG Chong-jing,XU Bai—q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China) Abstract:In Li Sao by Qu Yuan,many kinds of vanillas were written,the beauty Was mentioned many times.Vanilla stood for the fine qualiy of tthe poet,and the beauty for the wise kings.The an images came from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the witchcraft of Chu culture and the romantic of Zhuangzi. Key words:Qu Yuan;Li Sao;the vanilla;hte beauty;Chu culture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