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州 理 工 大 学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论 文 题 目: 谈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完 成 日 期:
论科技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
摘要: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的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
和区别,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这是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关键的精神力量.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而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让我们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达到一种平衡,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和一种科学的精神来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关键字:哲学 自然科学 精神 通信 社会
Abstract: We should b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and natural sciences, actively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philosophical beliefs with the scientific spirit, which is because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to carry the spirit of science, both promote scientific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huma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transformat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key spiritual strength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s to promote; natural sciences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philosophy guidance. question and reflection of human socie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s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we need to do is to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re united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to create a gree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we can achieve a balance,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So you need a belief and a scientific spirit of ou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have a right to complete the arduous and great task.
Keywords: Philosophy Natural Faith Communication globalization
正文: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
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这标志着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
一.信仰的认识
1.信仰的定义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的意识行为,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认识,这样每个人的信仰也就有差别。而我们则需选择并坚守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坚守的信仰,从而指引我们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生目标,贡献社会。
2.东西方学者对信仰的认识
当代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信仰,不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区别仅在于信仰对象的不同、目标的高低、离现实的远近而已;从狭义而言,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对问题的思索的积淀结果,它有崇高、明确的信念,并能自觉地将这一信念贯彻一生并获得永恒的意义。这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这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这种生活超越人不是因为人本身,而是因为人内在的神圣法则。这种法则超越人的自然构成多么大,这种活动就超越其他的德性多么大。因此,如果说纯粹理性相对于人类本性来说是神圣的话,那么这种纯粹理性的生活相对于人的世俗生活就是神圣的。”
对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当代中国学者也逐渐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正确的人生信仰绝对不能离开理性。即使是研究宗教的学者或神职人员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理性,如济群法师就认为:“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认为要进入佛境首先必须有信(信仰),但要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则必须依靠智慧(理性);只有对佛法起信仰,才会去认识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实践;反过来,对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实践之后,才能使信仰得到进一步深化。印顺法师则将其概括为:“佛法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即是如果没有正见(理性的理解)为基础,信仰就很可能落入迷信乃至邪教信仰中。
3.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信仰
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理智的信仰,它只要求人们相信它的教义,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信仰是建立在理智地了解所信仰的思想和学说的意义的基础上。如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摒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科学的信仰。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精神和原理精神等。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
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具备如下几点科学精神:
1. 求实精神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比如,“场”的概念的建立,“黑洞”的发现等。实践证明,思维的转变、思想的、观念的更新,往往会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7.精神
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
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和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会,人类的行为模式已经从“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科
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在门捷列夫归纳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后,化学家就通过这种规律又发现了其他好几种元素,并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做出充分的预期
三、哲学与科学统一于人类展开其存在的过程
哲学与科学都曾经一度傲视群雄,自以为君临于其它学科之上。的确,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思考、追问的学问是构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到了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表明唯理智主义达到了顶峰。由此看来,一种社会的形成,必然可以追溯出其思想根源。就如学者马利坦所说的那样:福音在原有社会上撕开口子,慢慢渗透,改变了世界。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科学为其提供的条件下越来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方式能力的增强。但是,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 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规律无法把握的东西;科学忙于行动,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正如尼采所说:“科学受它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这里的界限指的就是永恒生成的生命本身。科学的极限体现了人的极限。
四、应进一步认识并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自然科学的日益繁荣,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然而,随着科技的愈演愈烈,它所引发的文明危机和全球问题也日益深重。自然科学的繁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害的“潘多拉魔盒”,而且一发不可收。能源枯竭,物种濒危,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肆虐等,一个个灭顶之灾向人类袭来。毫无疑问,人类发展自然科学利用科技的初衷只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绝无害人之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负效应和失控现象的加剧,危害结果又实实在在存在且有上升蔓延趋势,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到底谁之过?为什么人类社会越是利用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走向文明和进步,而文明危机却愈加严重,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和异类也愈加冷酷无情,甚至残忍凶狠,这样的文明和进步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面对文明危机的加重,追根求源,还应追溯到自然科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上,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科技的不计后果的滥用上。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等都是导致科技发展悖论的罪魁祸首。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的是一种求知精神,任务是认识自然,回答自然界本身“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哲学赋予人类的则是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任务是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回答人类对自然界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题,对自然科学起着一种价值评判和导向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在哲学最一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哲学的研究亦不能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能脱节。然而,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的百科全书派式的思想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像一些西方哲学家那样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在哲学领域
也独领风骚的双栖明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哲学或自然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造成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之一: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少了哲学的导向和价值评判作用,所以任何一项科技发明被盲目滥用的可能性将呈递增趋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哲学素养,将会更少的从为人类造福的视角下去考虑利用科学技术,取而代之的将是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甚至会仅仅为了功利、兴趣和仇恨而去滥用某项科技发明,可怕的科技伦理问题也会纷至沓来,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将呈现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所谓的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伪科学。后果之二:由于哲学的研究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所以哲学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将无法揭示知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历史运动的目标,无法对知识、人生对世界做出解释,最终将陷入空洞、简单、庸俗化的泥潭,改造世界的任务更无从谈起。整个哲学领域将朝畸形发展,甚至于萎缩,勉强幸存的哲学也只能称为伪哲学。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哲学,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不深入到有价值的哲学形态中,从人类思维精华中吸收有益成份,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分析,科学的进步将受到阻碍。而科学既是旧哲学的掘墓人,也是新哲学的助产士。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看,科学和哲学将日益呈现出合流的倾向,科学将越来越渗透哲学精神,而哲学问题的解决也日益依赖于自然科学本身的进步。自然科学史上大凡蔑视理论思想的科学家, 结果都不能不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这些科学家失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单凭经验、非常蔑视思维”, 所以必然“ 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 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 历史经验证明, “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深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科学理论思想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尊重自然科学, 始终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确立辩证法中又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定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总结, 所以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 为自然科学家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指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结成同盟, 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繁荣。在我国当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事实上近代大批的目然科学家也都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显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可达到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一条漫长的、又艰苦曲折的道路;另一条就是通过学习, 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
哲学要奏出时代的强音,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要造福人类,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求知精神靠自然科学去培养,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则要靠哲学去催生;没有融入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没有汇通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虚浮的。缺乏哲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是残缺的;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是蹩脚的。哲学不能并吞六合、包含环宇;自然科学也不能一味驰骋旁骛、为所欲为。总之,繁荣哲学,发展自然科学,消解人类文明危机,创建和谐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 必须要对哲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整合,既要实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珠联璧合,又要打造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强强连手。
近代科学史上有很多事实说明,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对哲学的关心,成为他们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的哲学理论始终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所以他能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高科技发展时代,现代自然科学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关心和注意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在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独树一帜、引领前沿。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掌握和学习哲学知识,确立自身的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才能在科研过程中站在最前沿。同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过程中的疑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做到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五.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初步认识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是从哲学的维度上研究科学与技术,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它从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方,技术认识论和方,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五个方面为科学技术学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技术哲学是当代一个新兴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领域。它深入探讨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科学,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心理以及技术评估等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哲学承载了中国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任务。科学技术决定着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影响哲学思潮的变化。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注定是一种综合的研究,它要求在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把握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意识之间的转化机
六.通信给人类和宇宙带来的改变
下面就让我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即信息化时代的全球背景下讨论一种为人类带来了天翻地覆变化的科学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思想源于交流,通信改变世界。
当蒸汽机首先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时,没有人认识到这种新发明是发生全面历史性变革的一部分,这个变革现在被称之为“工业”。然而,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新的变革,人们不仅没有什么怀疑,而且认定它将比蒸汽机对人类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这种变革被称之为“信息”或“信息技术”。事实上,信息对社会的巨大影
响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信息通信技术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社会对人发展的负面影响与科学技术发展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I.积极的影响有:
第一,促进了主体观念的变革。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人们的民族、国家等地理空间距离的隔离,“地球村”的概念由理想变成现实。在世界范围内,每个人、每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活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人们在考虑问题和做出任何决策时,都必须在全球视野范围内进行,这必然将会使人们逐步树立起全球观念。其次,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与沟通乃至与人沟通合作的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求新、求变, 多样化和快节奏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又必然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效率意识。
第二,改变主体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信息社会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使人由封闭思维转向开放式思维方式。互联网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立体网络结构。应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得界、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可以广泛、方便、快捷地进行。全方位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的碰撞必定会使全体养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第三,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计算机和网络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手段和工具,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同时,它们一旦被人们创造出来并被作为相对的存在形式,又会反过来促进和增强人的本质力量。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具体表现在:首先,它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计算机和互联网促进了人类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传播,从总体上拓展了整个 人类的知识水平。同时人们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提升认识能力是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就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极大地延长了人的大脑,从而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和自由度。无论是人类在无边宇宙太空的探索还是在微观领域里的活动,计算机都成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法宝。其次,它提高主体的创造性能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出现虚拟现实。所谓虚拟现实是通过相关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有关文本及传感器的支持,对五官在真实情景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通过人身与机器。
对话。直接为人创造一个并不存在的幻觉世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人又难以察觉到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例如,当一个赛博游戏爱好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电脑游戏时,他可以亲身体验到人死而复生的经验无数次,而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虚拟现实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虚拟世界,构造出对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通过技术甚至还能认识原先从未认识到的新现象。虚拟性带来了人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激发了人的潜能的全面开掘。
第四,满足主体精神需求,促进主体个性张扬。网络产生是人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的体现,它不仅是人脑和体力的延伸,而且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直接演绎人的精神世界,并且使这种演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交往适应人精神需求积极灵活与多样的特点,是一种自主自愿开放的活动。在这里,人不受地域国家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职业、年龄、性别的也被摆脱,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信息,在这里,控制干扰主体自由活动、自由想象的障碍消失了,个体自由、主体也日益成为事实,人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张扬。
II.当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人性的异化,即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使人所有一些本质和力量异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属性和力量。
第一,符号异化。符号异化是信息社会中主体异化的最典型形式之一。它最清楚地展现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特点。符号异化最主要的表现是真假易位,虚实不辩。在网络中,几乎人人都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甚至不知对方性别、年龄、职业,只使用网名或符号代表自己。符号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信任感消失了,在网络互动中人们之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感。网上信任迁移到现实社会中就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社会活动对象真诚性进行怀疑,从而加剧现实社会不信任危机。
第二,交往主体的冷漠化。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方便地和熟人或陌生人聊天,倾诉己的苦恼;或是利用信息手段,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欣赏。因为面对的是虚拟的联接,互相看不到对方,人们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可以频繁的、快捷的、广泛的获得任何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甚至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实现的情感体验,如和陌生人很快进行热烈的交谈,或对着陌生人毫无顾忌倾泻自己的情感等。但事实上,人机模式的交往,逐渐剥夺了人与人之间
的现实交往和接触,破坏了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建立起来的平衡,使人陷入一种频繁交往掩盖下的孤独。人是处于社会现实之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当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互动增多时,就会增进了解、理解和同情。但在网络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被人与网络之间人际关系所取代,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 虽然在网络中存在各类网络社区,但这种网络共同体对成员来讲,没有很强的归属感和约束感,认同意识不强,导致人们产生孤独感,极端的甚至会引发反常行为危害社会。
第三,道德上的放纵。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他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甚至认为盗窃、入侵等犯罪也不过是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而且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现,使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朋友、亲戚、邻里、同事等)。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社会、利益机制、法律制裁)的强大力量,由于人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人认识我”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因特网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它采用离散结构,不设置拥有最高权力的控制设备或机构。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况且网络的连接面广泛,传输速度快,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人们的活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大缩小,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由于因特网的种种特点,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却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考验。
第四,影响人心里健康。对于知识的爆炸、信息的超载,难以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心里不堪重负。这样的情况经常在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的人员身上发生。他们经常感到头昏脑胀、视物模糊、紧张不安、烦躁失眠、孤独空虚,
不喜欢与人交往。整天与电脑为伴,往往让人依赖电脑,变得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感到自己的渺小;一旦离开电脑的帮助,就会产生焦虑的心情。同时,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让沉浸其中的人们忽略了身边的现实需要,脱离现实生活,变得渐渐不适应现实生活。当遇到挫折时,降低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往往会导致心理的失衡,变得沮丧绝望,生活毫无目标。另外,信息的迅速膨胀,信息技术的急剧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才能保持不落后的状态。这往往给人们特别是从事高科技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反应。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五,人对机器的过分依赖。在信息社会中,电脑网络世界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延伸和补充,已成为社会正常运行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另外,网络空间精彩纷呈,网络中的符号互动自由自在,很容易成为逃避现实的港湾,长时间的网络生活会使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越陷越深,造成新的精神空虚。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感到疲惫的人都退到机器后面,在虚拟社会里体味生活的乐趣,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不论你是否承认,今天的世界是信息主宰的世界,信息逐步上升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交流、联系、沟通、协调的手段,已经成为加速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发展的技术基础近30年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和网络像一个魔力大师,迅速将世界带入了过去不可想象的、几乎是梦幻的社会。世界某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几秒钟就可以传遍全球。在决策和行动上,管理者开始以“秒”来计划,形象地说“以光的速度行事”。不但规划和行事的时间单位在发生变化,而且同一时间单位里,信息交流总量急剧膨胀,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人们迫不及待地用各种字眼来形容新的境界: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第五次浪潮等等。同时,信息化所带来的新型的经济、新型的社会、新型的技术、新型的文化、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正在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以开放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准则与方式,并积极主动维护心理健康,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生活,掌握和发挥“信息”这个强大的工具,使它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七.感言
通过这学期在杨莉老师的带领下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感觉收获颇丰,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我学到了哲学的重要性、应该怎么去创新、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才有正确方向,人文文化与人文精神,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这就提醒我们科学就要求我们怀着一种追求的精神,永不放弃。认识的发展阶段等。
总而言之,自然辩证法让我不再只是简单的、盲目的观察和认识事物,而是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教导我们要培养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玻尔著《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页。 [2]李恩军,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的启迪,武汉大学,2007.11。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4]董光璧,《易学与科技》,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45-246页。 [5]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浙江师范大学, 2007.02。 [6]李莉,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再认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7]温日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 [9]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 [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284. [10]李政道.科学和艺术[J].自然杂志,1997,(1).
[1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