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说:__________省:_________信: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文中论述求知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每方面写一句即可)。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邴原泣学《初潭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
- -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三)读书之法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选
- -
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朱熹读书法: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苏轼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
- -
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 ..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
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XX楼记》) ..
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 ..
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4.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用
- -
自己的话回答)
(四)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
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③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
- -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鬻(yù):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
⑴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
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都可翻译为“使……痛苦”。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 -
⑵女忘会 稽之耻邪?
4.【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①
叶公②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③曰:“女④奚⑤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⑥。”
注释①选自《论语·述而篇》。②叶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叶城(今XX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③子:指孔子。④女:同“汝”,你。⑤奚:何,疑问代词。⑥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X)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 -
①子路不对_____________②女奚不曰_________ ..
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苛政猛于虎 B.行者休于树C.告之于帝 D.生于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学习和工作可以发愤而忘食,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平时用()成语来表达“发愤忘食”的意思,而()与它的意思相反。
(六)孟母裂织
翻译: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道理分析: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
- -
大吉。【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七)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2),未穷(3)青之技(5),自谓(4)尽之,遂(6)辞(7)归(8)。 秦青弗(9)止(10),饯(11)于郊(12)衢(13),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薛谭乃谢(19)求反(20),终身不敢言归(21)。
(本文选自《XX子》(又名《XX鸿烈》),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
注释:(1)①讴<动>唱歌。②<名>歌曲。(2)秦青:秦国著名歌唱家。(3)穷:用尽,用完。(4)谓:以为、认为。(5)技:本领。(6)遂:于是。(7)辞:告辞。(8)归:回去。(9)弗:没有。(10)止:阻止。(11)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12)郊:在城外大道旁。(13)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14)抚:轻轻的拍。(15)节:节拍。(16)悲:悲壮的。(17)振:振动。(18)遏(è):阻止。(19):道歉。(2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21)归:回家。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
- -
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1. 解释下列斜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秦青弗止。_____________②响遏行云________________
2. 对下列各句中斜体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秦之技④自谓尽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一字之师
时X谷①在袁州,齐己②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陶岳(宋)《五代史补》译文:X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X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X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晚唐诗人X谷,()诗写得好,()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冬天,齐已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X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 -
X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X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X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
2. 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用“—”画出X谷改字的理由。
4.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呢?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X谷和齐已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呢?
X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修改作文中你有没有因一两个字而伤脑筋呢?你认为有这样的必要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教学相长(小古文100课)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
——《礼记•学记》
注释:1.嘉肴:美味的食物。佳很好。肴:熟的鱼肉等,熟食。2.弗:不3.旨:味美,好吃。4.虽:即使。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6.是故:因此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11.善:好处。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 -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5.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有所得的。你在帮助别人或帮同学解决难题的同时,自己是否也得到了知识?说说自己的经历。
(十)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于是帝廷誉之曰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
(1)间召问群臣臧否()(2)或指其书曰()
(3)既而帝览其书()(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宫中为官, 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 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 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 我了解他们, 而对那些不善之人, 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 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 是诽谤,是XX。”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 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 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 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 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 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 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XX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
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相同点:
- -
不同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宋濂通过叙述自己求学时的种种艰辛,勉励后辈学习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在你心里还有哪些古人好学的典故,请举两例。
7. 联系生活实际,请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至少两点)
(十一)董遇论三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陈寿(晋)读书《三国志•魏书》
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
- -
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
②人有从学者 .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④或问“三余”之意 .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 -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5. 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6. 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你有哪些事件是可以利用的吗?
(十二)朱詹好学
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XX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X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颜之推(南北朝)《颜氏家训•勉学篇》
【翻译】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奋好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也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悲哀的叫声惊动四邻。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XX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X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小故事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学习时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你能写几条关于勤学苦练的名言或格言吗?
- -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说明一个道理: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注解1.夫:句首发语词。2.学者:学习的人。3.求益:求得长进。4.凌忽:凌,欺侮;忽,轻视。5.轻慢:轻视。慢,傲慢。6.同列:同辈。7.疾之:怨恨他。8.恶(wù):厌恶(wù)。9.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10.如此:像这样。(代指:才读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11.所以:是为了。12.疾:痛恨。13.也:罢了。14.损:损害。
译文: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道理
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骄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如果凭借学到的知识自高自大,还不如不学习。人,千万不可以己之长,便恃才傲人、傲物。
- -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人疾之如仇敌( ) ..
如此以学自损( ) 轻慢( ) ...
2.翻译下列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答:
3.文章的观点是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答:
5、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答:
6、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
一.参考答案:
- -
1.说:通“悦”,愉快。省:反省。信:真诚,诚实。
2.(1)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你就可以做老师了。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意对即可)
3.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二.答案: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参考答案:1.(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2. B 3.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4.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四.参考答案: 1.⑴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2.D3.⑴王育时常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⑵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生于忧患 卧薪尝胆 5.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启示:逆境使人成才。我们应该不怕困难,敢于创造条件,发愤学习,取得成功。
五.参考答案:1.①回答②何,为什么 2.C 3.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4.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勤勉,兢兢业业的态度。5.废寝忘食(旰食宵衣,兢兢业业,焚膏继晷)、饱食终日。
- -
七.答案: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答案一: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或答案二: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 5.有。是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八.参考答案:
1、一字之师 2、不但而且
3、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4、一枝”紧扣诗题,更能突出梅之“早”,显出梅不同寻常。 5、X谷:善于思考,为人谦逊,耿直。齐已:虚心,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6、有必要。有时修改作文一两字,能使表达更加精炼、传神,也可培养我们的鉴赏能力和理论水平。只有经过认真的修改,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九.阅读答案:1. ①zhī;味美②zhǎng;增加,促进③虽,suī;即使;道理,dào;道理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2. 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 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4.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十.参考答案:
1.于是/帝/廷誉之曰2.(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3.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4.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5.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6.示例: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7.(1)学习的动
- -
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启示2分,联系实际1分)
十一。参考答案:
1.①背②跟从,随从③见同“现”④有人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②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③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的显现(出来)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5.书要多读要抓紧空余时间读6.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十二。答案:1. 长进,痛恨,像这样,轻视。2. 像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9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夫学者,所以求益耳。3.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4. 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5. 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6. 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