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设计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设计可以改变世界。实际上,设计精神的延续,从一个原始的冲动和纯粹的表现欲望,到历史和社会状况的概括性归纳和再造,是人类不断设计着的设计。作为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行为,设计从诞生之日开始,就肩负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的多方面的功能,而随着时代更替和社会发展,它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丰富,设计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显示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准,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重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潮。
而在这股设计的时代浪潮中,经过了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我对其中的一个设计时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兴起的文化思潮,它涉及了艺术,设计,文学,哲学,历史,宗教,伦理等多项领域。在晚期资本主义和后工业社会的蓬勃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大量应用给现代主义设计的某些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使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注意设计最后物态化的手段和方式。设计史上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特别是国际主义式微之后所出现的各种设计探索,也会当今设计思潮多元化的一种新趋势,它集中表现在建筑和产品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以逆向思维分析批判现代主义,拥有了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今世界的诸多矛盾和冲突。我们知道,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前奏是意大利的“反设计”以及英美等国的“波普设计”,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主张抛弃“现代主义”或者 “国际主义”风格,转而采取了折衷的历史动机和古典元素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装饰性的颠覆,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
装饰是最古老的艺术传统,它根源于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心理的需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便具有一种对真空的恐惧,难以忍受空间的空白和寂寞,所以,他们通过装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周围的生活空间连接起来,因此,装饰成为了人们占有和把握空间的一种符号媒介,也成为环境和产品设计实现风格化的一种手段。英国作家王尔德(O.Wild 1856-1900)对于装饰艺术做出过高度的评价“明显带有装饰性的艺术是可以伴随终生的艺术。在所有视觉艺术中,这儿也算是一种可以陶冶性情的艺术······线条和块面中优美的匀称给人以和谐感,图案的重复给人以安详感,奇异的设计则引起我们的遐想。装饰材料中蕴藏着潜在的文化因素,它有意不把自然当做美的典范,也不接受一般画家模仿自然的方法,它不仅让心灵能接受真正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而且发展了人们的形式感,而这种形式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不可缺少的。”
装饰的需求根源于人的文化心理。如果我们审视一堵白墙或者一张白纸,我们总是会注意到上面能直接看到的一些微点,它起初不能使我们注意,可是最后却能吸引我们的眼睛。装饰作为一种精神附加物,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无论是人的服饰,生活环境和各种用品。越是年老的妇女越注重衣着的色彩和化妆,希望通过装饰保持青春的活力和气氛。而在城市环境中,花草和城市雕塑起着巨大的装点作用,成为人们掌握空间的符号媒介和创造城市风格的有效手段。从而我们知道外在的形象可以成为人们心理的对应物,外在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之前的同构关系,唤起人的情感的共鸣。就如一条弯曲的小径比一条笔
直的大道更富有变化,更具有装饰意味,空间的节奏和色彩的对比可以为平淡和单一的布局增添丰富感。
我们再回到后现代主义设计这一主题来说,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为建立一种能够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所想出的设计原则,其中内容复杂多样,表述纷杂,在隐隐约约中透露出自己的时代意识。后现代主义是以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哲学依托的,这个与前期的现代主义设计所提倡的理性现实主义恰恰相反,现代主义设计是以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工业文明委基础,主张“功能决定形式,少即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等用来强调产品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简明性原则。它的风格来源是从构成主义、风格主义、象征主义、形而上学画画和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中获取的。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则采取各种方式,去极力摆脱了现代主义的乌托邦,以求对高技术.高情感的推崇,这一方面就强调了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对技术的系统化把握,不盲目追求机械和技术的投入支持。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它尊重时空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历史的渗透性和个性化。具体可以知道这一原则反对设形式的单一化,反对理性主义,关注设计的人性化,与此同时它也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强调了装饰符号的隐喻性,最重要的是,它关注环境保护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种风格则来源于达达主义,波普艺术,拼合艺术,行为艺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偶发艺术等。
后现代主义设计除了装饰性设计之外,还有其他不得不提的鲜明特征。其一是想象力和情感。后现代主义设计试图将诗意重新带回人们的生活,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问题,应当是富于亲和力的。设计与人,两者应该是亲切而又自由的对话。其二是仪式化。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毫无感情色彩的机械动作而引发的一种相反的设计倾向,如我们的喝茶过程也是一种仪式,品的不仅仅是茶,还是一种气韵。这让我们学会感受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感受的过程中去凸显我们的信仰和自我追寻。其三是真实。后现代的设计产品具有通俗化,这让我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当中。例如我们喜欢色彩鲜艳的卡通玩具和家居产品,虽然这种设计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简单的借用,或者是奇怪的组合,但是透过这种表象,我们却能感受到真实而感性的生活。其四是有爱心的设计。这是一种新功能主义,已经丰富和超越了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最后一点是有卖点的设计。市场给予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最有利的支持,也是其名望和利润的来源。20世纪60年代后的波普,朋克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设计师们开始为这群标新立异的新人类做各种大胆的尝试,形成了设计师与市场相互依赖。
说到设计的话,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建筑和产品领域的各种设计探索。
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首先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一般来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这种艺术里,“后现代主义建筑”体现了美学思想中的一种批判精神。在前期,现代主义建筑都是建立在理性,结构,功能,技术等一系列没人化的定义基础,忽视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作用,片面强调其功能性和经济性,因而走向了纯粹理性的极端,形成了单调,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恰好相反,它是从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出发的,力图沟通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形成了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设计风格,而不应该设计风格的过度统一,追求装饰的涵义与象征。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后现代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比如丹麦设计师尤恩·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西萨·佩利设计的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还有日本几位重要的建筑师的作品,如矶崎新设计的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丹下健三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这些设计都企图达到诗歌性的象征和隐喻,但是在基本上都不具有历史主义的痕迹,更多的是强调特殊形式造成的象征主义。其二是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面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例如“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
真正奠基人,美国著名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在1962年设计的费城栗子山住宅以及在1978年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圣斯柏里厅。另外还有英国设计师詹姆斯·斯特林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科隆博物馆,美国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大楼等等都体现了这种手法。
而从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来说,第一特征便是其装饰性。装饰几乎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最为典型的特征,也是后现代主义用以反对现代主义和国际风格的最有利武器,它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实现视觉上的丰富,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第二特征便是它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贴的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
从产品设计来说,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样式,同时也需要注重设计的个人化和象征意味。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家居和产品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影响并不像在建筑领域中那样广泛,但是由于人类技术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群体的变化以及人们的个性和逆反心理的作用,还是出现了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理性和结构持不同理念的家具和产品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这一时期的工业产品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意大利“反设计活动”以及英国和美国的“波普设计”运动之中,涌现了一些极富探索性和设计师个人色彩的前卫设计,这一时期的流派包括:高技术风格,譬如瑞士设计师马里欧·伯塔设计的“第二号”椅;过渡高技术风格,如意大利设计师盖塔诺·佩斯在1987年设计的“百老汇”椅;反设计风格,如意大利前卫设计师组成的阿契佐姆集团 ;孟菲斯集团;极少主义风格,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在1985年设计的“塞拉皮斯”椅;建筑风格,如设计师阿道·罗西于1982年设计的“ARI”橱柜等。
尽管我们在上文描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设计两者的区别,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并非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而是在“现代主义设计”注重“理性”,“结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与人的感性需求直接相关的设计形式而已。或者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设计”缺乏人性,缺乏多样化的设计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这也是在新技术条件下,人们对设计的情感化,个性化要求的必然结果。但是,谈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一个最大区别——装饰性,我们该么去理解呢?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时期里很有名的集团“曼菲斯”。该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影响西方社会设计潮流的重要力量,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领头羊。功能主义者的口号是“装饰是罪恶”,受到了“曼菲斯”的批判,“曼菲斯”设计师十分重视装饰把装饰作为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木材的纹理是由其内部构造决定了一样。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者反对装饰是因为他们是以理性.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的。“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有弹性,更少说教,更少严肃性。因此,装饰的时代又来了。”
是的,装饰不是罪恶,我们知道,装饰并非产品的功能所必须,但是对于丰富产品造型的视觉感受,从而给人以艺术美却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和人的个性特征都得到不断发展的时代,装饰的类型和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与此同时,装饰的趋向必然是与时代文化特征和审美趣味相适应。现代装饰的趋向在于,更加强调装饰与环境与整体形式的融合,充分发挥材质自身的美和装饰作用以及注重发挥结构造型自身的装饰化效果,这样的话,才能将装饰在时代浪潮中起着发挥艺术美的特殊领地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