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专题的第二篇文章《甜甜的泥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实行说课。 一、 说教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水平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所以,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 能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3、 能抓住关键、优美的词句实行品味,理解文章主旨。 4、 学习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巧妙艺术构思。
因为新课程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合社会的水平,以及健全的人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是:让学生感悟至爱亲情,本文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文章新奇的结尾。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以反映当代生活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等已经接触过一些类似的生活画面。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共识:“离异的孩子渴望得到爱,”“离异的孩子不幸”“后妈可怕”。但是却很少人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充满爱,即使是离异的孩子同样能够得到人类的关爱,另外,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离散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对生活缺少信心,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要充分通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学生的疑惑,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和讨论中结束教学。我认为使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问题导引法、分组讨论法和诵读法,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母爱的天空是温暖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感受母子深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黯( )淡 晕眩( ) 愠( )色 呆滞( ) 愣怔( ) 吮( )吸 涮( )洗 情不自禁( ) (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既能杜绝学生的依赖思想,又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写了一位( )的母亲去( )为( )送( )的故事,表达了( )。 2、本文围绕奶糖怎样来写?
( )奶糖 ——( )奶糖——( )奶糖——( )奶糖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此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使用小说的常识,进一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加深对文章立意的感悟,同时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感知母爱 A、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从文中找出离异的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细细品味这份爱。
(按这样的句式表达:读了 ,我体会到了 。) 如: 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我体会到一双热切的眼神在寻找她的孩子,直至人影疏散,这个画面使我们清晰的看到这位母亲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心情。
读““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我体会到了母亲即将见到儿子的兴奋、激动之情。
读“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我体会到了母亲见不到儿子心灵受到的沉重打击。 B、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异的妈妈是这样的爱小亮,但她不能陪伴在小亮的身边,失去妈妈的小亮就像根“草”一样。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小亮像根“草”的? (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让学生自由说话,学会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表达水平,在品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中除了写王小亮的妈妈和后妈之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读小说结尾,讨论交流:“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妈妈对儿子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孩子也产生了生活的渴望和动力;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六)品读精妙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 ②、为下文把奶糖埋在雪中作伏笔; ③、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定下基调。
2、文中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过去的妈妈”在学校门口放学前后的对比; ②、两个妈妈对小亮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③、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
④/传达室老头对小亮妈妈前后态度的对比。
作用: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个环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被动的听讲变成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形成了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不但在探究中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也了解了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七)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之后,你想对小亮的爸爸和后妈说些什么?
2、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而我们有的同学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父母说?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一些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改善认知,健全人格,懂得感恩。) (八)小结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母爱,让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回报给母亲我们的爱,最后让我们更加珍惜母爱!
祝愿天下的母亲——平安!幸福!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 (九)作业:
课外收集关于母爱的诗歌、格言、民谣、故事。
四、板书设计:
送 甜
尝 甜 至亲至爱 奶糖 的 无所不在 埋 泥 无处不有 化 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