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术论坛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9.233

Forum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农业大学 杨小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作为教育部高职教育重点改革方向,各高职院校该如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道路上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把摘 要:

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瓶颈:如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缺乏具体的、法规来保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如何解决。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这些瓶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

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10(a)-233-02中图分类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并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9年1月,我国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了职业教育在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职业教育逐渐实现社会多元办学与统筹管理的目标,进而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需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目标,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实力。探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已经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通过对温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温州“产”与“教”的融合度,探索其发展瓶颈所在,同时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为提升高职人才的综合素养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有些企业产教融合仅做表面文章,合作形式单一

企业积极性不高是产教融合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共性问题。此问题在国内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尤显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及其他的法规用以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并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但此类只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引导方针,没有落实到地方层面具体的激励措施。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因此,各单位参与产教融合实施主要靠的是企业的奉献精神和校企领导之间的人际交情。以奉献精神和人际关系为纽带的校企合作,不可能使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其中,更谈不上积极参与。此外,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为社会提供的公品较少,甚至一些企业没有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把与学校的合作看成一种投资,没有综合应用人

作者简介:杨小映(1981-),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将高职院校的学生看作为廉价劳动力,无法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

另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形式单一,仅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实习场所为主,少有参与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即使有企业人员在高职院校兼课,也只是个人行为,并非校企之间的合作。至于院校的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等,由企业真是参与其中的,更是凤毛麟角。

1.2 法律与措施的不健全,校企权益缺乏保障

现阶段在产教融合中还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导致学校及企业的权益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且现有一些规定也不能满足当前产教融合的发展需求。方面为了鼓励学校及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已经出台了一些与方案,但的内容较为笼统,缺乏落实产教融合的具体细则。例如,依据相关规定企业需要承担高职院校学生及教师到企业参加实习的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在中没有明确的指出税收优惠的具体细则,导致此项无法得到精准落实。再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指出企业及事业单位应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既 没有具体的激励,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因而不具约束性。

1 .3 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参与不深入

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与企业实现互惠共赢,为了使产教融合得到长效落实,企业要在校企合作中收获一定的利益,并且企业与学校均要遵循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但是在实际落实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方面仅想从校企合作中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并利用外部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但是忽略了为企业提供专业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的不平等。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仅以自身为主,仅将校企合作视为培养人才的途径,缺乏对企业的关注,忽略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实力较弱,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理解产教融合时缺乏全面的认知,将产教融合作为弥补自身技术设备缺陷的途径,并在忽略企业诉求的情况下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实习的基地,没有将人才培养与企业未来发展相融合,导致校企长期合作的驱动力不足。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了解当前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使得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及实效性,无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www.chinabt.net 2019年10月

233

Forum

学术论坛

2 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途径

2.1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权益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有完善的立法和规范,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并在法律法规中详细的阐明了不同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行为规范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并健全《职业教育法》。同时细化法律法规,为产教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各项权益[2]。

2.1.1 出台法规,提高企业参与度

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是打造产教融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不断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法律的约束力与执行力,同时完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落实。地方则根据国家的指导方针,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出台相应的实施。例如建立产教融合企业名录,为积极参与参加融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或者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先征后返等优惠措施。如此必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2 构建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成本高的特点,国际上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投资是普通教育的2.48倍。投入经费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单一的投入模式让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受限,发展受阻,尤其在不发达地区,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因此需建立以为主的职业教育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国家应继续加大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合理划分各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和比例。同时要制定激励,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力量的办学积极性,促进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为投入各种民间资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快形成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并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通过专业方向调整、 课程体系升级,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人才职业标准与学校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统一、将企业产业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链相适应,形成“对接产业、相对集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融入行业企业,吸取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元素、优秀文化元素。多方位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形成互补,全面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使人才更加适应供给侧改革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

234

2019年10月 www.chinabt.net

2.3 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拓宽合作路径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应合力构建产教融合对接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库、人才需求库、专家库、设备库等,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之间多方位对接。高职院校及企业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在平台中学校、企业及学生均可以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情况。学校方面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学习,了解行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回校之后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并针对行业新发展设置新颖的学习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能知识。还可以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到校进行教学讲学,或特聘为实践教师,将企业产业链与学校专业链有效对接,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面。企业方面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岗位与场所,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帮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岗位工作内容,优秀人才还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进 而高职院校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大量综合素养高的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系统化课程及实训基地,最终实现产教融合目标,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亚冰,楚瑜.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

教论坛,2018(6).

[2] 马树超.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

高教研究,201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