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浅议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8年9月浅议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巩占龙。,宋永红2(1.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2.定西市安定区景泉小学,甘肃定西743000)[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伟大的诗人,他以崭新的思想内客和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一田园诗。陶渊明的思想主要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207.2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9-5489(2008)09-0042-01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i:的伟大诗人之一。他虽生活在一个幺学盛行,唯美主义充斥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但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有着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下面就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思想内容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利、勾心斗角,而是农事家常。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劳动,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届》第二首中的“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J。。常恐霜霰甭,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两Ⅱ{获早稻》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蚓其端。孰是都小营,而以求自安?”考现了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谚’E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3、贫闲的环境和境遇陶渊明归隐前的家境并不怎么好,而弃官归田后,生活就越来越困苦,后来竟到了“饥来驱我去”的乞食地步,再加上与农民的劳动接触中.r解到天灾人祸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凶此一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劂敲和自已生活的窘凼。如诗人在《乞食诗》里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军斯里,扣门拙言辞”,这是诗人体验饥饿生活最深切、最惨痛所发出来的呼声。既刻曲J了个人饥饿生活的形象,也是f“大劳动人民饥饿生活形象的缩影。《归园幽居》第四首,诗人满怀期望,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似展现存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一片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豁达的诗人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从这里隐约地看到战争和灾害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和对农村美好生活的损蚀。再如《示庞丰簿邓治中》中的:“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陌纵横至,收敛小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1、高远的理想与情趣陶渊明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罩,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他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归隐到田园中来,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既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同风光和恬静纯朴的田园生活。也充满对污浊的社会和丑恶的万方数据官场的憎恶。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充分表现r诗人逃离樊笼、获得A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嘲”中解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地快活。在他眼中.田园的景物象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倍感亲切,这与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和坎坷的什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流露H{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眷恋。诗人的田园诗并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同生活,更主要的是强调和表现乍活中的情趣,他把生活中最能引起自己感情共鸣的东西写出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如《饮酒》第五首,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由此可见,诗人的田同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r志小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2、质朴的劳动和生活在东晋时代,文人亲自参加体力劳动是受人鄙视的,但诗人能冲破这禁区,归隐田园参加农业劳动,坚决地走上躬耕自给的道路,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作的艰辛,把劳动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内容第一次在文人的创作中得到,充分肯定和歌颂,开创诗歌创作的先河,表现了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的崇高理艟|和高尚人格。如《归同田居》第三首,诗人描绘了一幅归田后的劳动生活场面,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的捕写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劳动卉的喜悦心情。诗人对躬耕生活是有感情的,对农民的苦难生活和艰辛劳作是同情的.他在和农民的交往中,感受到了真挚的友情,如《移居》第二首,描述了诗人在与淳朴的农民的交往中,感受剑极大的快慰,他们之间的谈论,没有世俗官场的争名逐无被眠;造夕思鸡呜,及晨愿乌迁。”《存会而作》中的:“弱年逢家乏,老垒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岁暮和张常侍》中的:“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咀从中体味到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4、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陶渊明的田园诗小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地丰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表达r小私有牛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和广大农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小合理现实的斗争,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诗人在《桃花源诗》并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人人参加劳动.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标志着陶渊明的思(下转第44页)作者简介:巩占龙(197卜),男,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堡!亟P2008年9月暴力?笔者认为这有双重意义,休斯所使用的字眼明显地赋予了老鹰人的生命.凶猛。残忍,骄傲嗜杀的老鹰不仅仅是一只老鹰.更像们暴力的无处小抽:。同时,在一个人件异化,人的激情被大机器生产钝化的时代。暴力成为人的本能、冲动压抑下扭曲、变形的外化形式。n1重视这种从人的无意识状态迸发H{的狂暴的力鼍一人的活力与激情被长久压抑后扭曲的外化,重视人的天性与本真,又具有它重建活力积极的一面。因此,暴力既是和谐世界的破坏者又充当了活力与激情的创造者,这与威廉·布莱克的《老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潜伏于人类的内在、随时准备起身攻击的暴力和邪恶。“修士”则代表人类内在崇高的一面,修士并非以温和的手段去驯服野熊,强的意志力才能抑制或排除内在的邪念。“在一个丧失了意义的时代,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种对现实存在无意义的自身具有意义的表达*,flSl休斯以自己的诗歌实践赋予暴力一种悖论式的理解。一方面,人性中的本能和冲动受到压抑,扭曲外化为现实中的暴力:另一方面,程式化的理性思维又使人的自我意识变得愚钝,存在于潜意识中的狂暴力量成为生命力的源泉。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同一体中.诗人试图寻求人性的回归和解救时代痛苦的良药,以狂暴的力量去唤醒人们的天性和本真,引导人们去创造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是历史上的枭雄希特勒一类的人物。故此,诗人在以“柄鹰”提醒人而是“以暴制暴”才赢得这场战争的,这说明了人类唯有诉诸冷酷刚休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对暴力的极度彰显,而是努力在一片精神荒原中通过诗歌创建新的人文精神.致力于人文的乐观关怀。因此,他的许多好诗都具有一种神奇咒语的效果,好像能从动物身上召同另一个可能的自我。譬如《海獭》,休斯用两柄的海獭来比喻人类的双重本性——消极的接受(如牛活在水中的海獭)以及积极的攻击(如在陆地卜.寻觅归属感的海獭),两者的张力在海【参考文献】【1】ArthurCVollonan.Thoreau∞ManandNature[C].NewYork:PeterPauperPress,1960.【2】霍克海姆和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MichaelSweating."HughesandShamanism,"TheAchievementofTedHughes.cd.KeithSagar[C],Manchester:ManchesterUniv.Press,1983.獭的生命中显现。海獭的追寻正代表着人类企图和潜伏于最深层的自我认同。企图寻回一些已失落的本性。在过去,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像休斯这样用客观而生动的语言把自然界之残酷或秩序“内在化”,并赋予新的诠释。除却单一的动物主体意象模式,休斯也曾尝试在人与自然的冲突和融谐中展开对人性深层次的剖析。比如《修士之梦》,这是一首叙事诗,休斯将人与兽的搏斗及其背景描写的非常生动,这种戏剧化的叙述功力是整首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整个事件的基本张力还是建立在象征的层次上。“熊”代表人类心中的兽性:更准确的说,【4】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c】.北京:外研社,1996.【5】51970.RobertandLangbaum.TheModemSpirit:EssaysTwentiethCenturyLiteraturetheContinuityofNineteenthfc】.London:Chatto&Windus,[6】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cJ.北京:外研社,1996,【7]李成坚.论塔特,休斯的《雨中鹰》与《牧神集》【J].外国文学研究,2000.I.[8】汉斯·昆等.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c】.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万方数据(上接第4l页)下执笔写作不久的,作为萧军妻子兼手稿抄正人的,在某种意义f=曾由萧军养活的女人,她的创作及社会生活皆以萧军为中介”,“可见,当时的萧红在经济卜还没有独立,而且她自己也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月.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牛牛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的,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我知道,可我还是免不了想:我算什么昵?屈辱算什么呢?……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对自己的作品也有很清醒的认识,她说:“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足自然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小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I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4i能旌之于同辈之间。…”萧红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想获取男女平等的地位,想争取人格独立,另一方面,现实环境使她不能如愿以偿。她抗婚从家中逃出,没有经济来源,又一次次地受制于男人,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在人格上也不能独立了,她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参考文献】【l】陈志红.反抗与困境一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l【6】[7】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萧红.生死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铁锌.萧红作品中的妇女形象.萧红研究【M】.北方论丛,1983.1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J.中国凡民大学出版社,2004.7.(上接第42页)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诗人不是单纯地通过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参考文献】【1】袁行带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车文初胸渊明论略【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3】朱自清胸诗的深度I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lxP-娃.陶渊明年谱【M1.天津.天津古藉出版社,1991【5】袁行霈-陶-矧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望!a阿浅议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巩占龙, 宋永红

巩占龙(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宋永红(定西市安定区景泉小学,甘肃,定西,743000)华章HUAZHANG2008,(18)0次

1.袭行霈 中国文学史 19992.李文初 陶渊明论略 19863.朱自清 陶诗的深度 19814.邓安生 陶渊明年谱 19915.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1997

1.期刊论文 胡波.王华 自然观与宗教信仰对中西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田园诗浅议 -文教资料2006(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大诗人华滋华斯的田园诗进行对比研究,从二者的写作特点,写作对象以及写作手法及背景上的同异等角度着手,来研究中西方两种田园诗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作者认为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特别是来自宗教信仰的差异和自然观的不同是造成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的田园诗不同的根本原因.

2.期刊论文 李开明.LI Kai-ming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3)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3.期刊论文 黎鲜.LI Xian 储光羲田园诗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和创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

本文的田园诗主要指描写农村的田地、园圃、人事风物的诗歌.储光羲是盛唐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有他自己的特点,在写作内容、写作对象、生活情趣、对农民态度以及艺术风貌等方面都有对陶渊明的吸收,并有创新处,使田园诗更有田园美和人情味.

4.期刊论文 李雷.LI Lei 陶渊明,诗意的栖居者——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探微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2)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生成及其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5.学位论文 徐瑞祥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 2006

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人。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歌一派。他质性自然,由于厌倦东晋腐败喧嚣的官场而退居田园。并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人生之道的认识。他倾心歌颂田园生活,在回归自然中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平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虽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彼此之间也无影响,但他们的田园诗歌却有着相通之处。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 本文试从两位田园诗人的“回归田园之路”、“诗歌创作题材”和“诗歌创作语言”三方面探讨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的相通之处,并试从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意境营造”、“独特的自然观”和“蕴含在田园诗中的精神追求”三个层面上分析两位诗人诗歌的相异之处。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的创作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借以为东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作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本文共分引言、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通之处、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异之处、结语五个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了两位田园诗人的生平及前人对两位诗人及其田园诗歌的研究,交代了本论文在比较其诗作时的切入点,以及论文的写作目的。 第一章“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田园诗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状况。西方的田园诗可追溯到古西腊罗马时代,并以描写牧羊人的生活为主题;中国的田园诗也可以追溯到时《诗经》中的个别诗篇。第二部分简要叙述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对田园诗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通之处”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相似的回归田园之路,两位诗人都在对现实失望、对理想幻灭之后,才走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开始了以回归自然为主体的诗歌创作。第二部分比较了两位诗人田园诗中的三类共同题材:赞叹美丽的大自然、歌颂静谧的田园生活、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第三部分阐述两位田园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共同之处:语言清新简练平淡,是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

第三章“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异之处”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了两位诗人在营造田园诗歌意境方面呈现出的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二人所传承的东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华兹华斯在其田园诗中重在个人对大自然的沉思,从而表现出西方“天人相分”的文化传统;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注重物我两忘,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精神。第二部分探讨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在其田园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自然观:华兹华斯把“童年”作为重返自然的中介;陶渊明则通过躬耕实践深化了他对自然的认识。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两位诗人在田园诗中所表现

出的相异的精神追求:华兹华斯的田园诗赞美自然的神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拯救人类的心灵;陶渊明则通过歌颂田园生活来寻求精神自由和完善自我人格。

结语部分在总结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异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当今诗歌创作仍然要借助朴素的语言风格来高扬“回归自然”的主题。无论是西方文化陶冶出华兹华斯,还是东方文化蕴育出的陶渊明,都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他们欣赏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安慰,净化受污染的心灵。在当今自然被日益破坏、工业社会对人性严重异化的形势下,两位田园诗人的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尤为重大。

6.期刊论文 陈燎宏.CHEN Liao-hong 从美的逻辑建构看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4)

试从美的逻辑建构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来进行互证,认为:人是世界的美,有了陶渊明,才开始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的美是田园诗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美是自由的形象,陶渊明在自由的生活中创造了真淳而淡远的田园诗形象;美在创造中,在创造中成就了陶渊明.

7.期刊论文 秦蔚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成为中国田园诗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本文认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平淡自然的独特风格;\"似癯实腴\"的\"田家语\";\"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浑融的意境.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心境;儒、道两家思想,特别是老庄哲学;时代风气.

8.期刊论文 李荣枢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科教文汇2008(1)

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学者不可胜数;探讨陶渊明辞官归田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鉴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的学者和著述却并不多见.笔者通过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从主客两观来考察,得出的结论如下:主观原因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决定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动乱、官场腐败造成的.

9.期刊论文 李薇.李畅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现实性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流派.但是历代文学评论家均以为陶诗没有反映现实,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本文以为:陶渊明的归隐虽然含有消极成分,但其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却是非常明显的;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凋零破败的惨况和农民困顿不堪的生活境遇;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包含着他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友情.

10.期刊论文 彭树欣 论文明的奴役与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兰州学刊2009(9)

随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奴役问题也被提出来了.抗击文明,不是回到纯粹的自然,而是建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于,反抗奴役,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文明的奴役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uaz20081803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