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根脉——青铜器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艺术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
② 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2、内容结构:
① 青铜器主要器类(炊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的性质、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成就。
② 商后期至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前后辉映的两个高峰,又各自受其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
③ 青铜器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青铜器中的礼器是奴隶主贵族政权、军权、神权和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铭文(金文)内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3、教学重点:
1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的社会风尚,西周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巨大社会变化,都对青铜器器物种类、样式、装饰纹饰内容、青铜器的社会性质、审美风尚发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不能孤立地从青铜器自身寻找原因。
4、教学难点:
①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熟悉,这段历史文献记载简略,是随着近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进展才逐渐明晰,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疑点。
② 古代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不强求学生一一详记,主要是通过对代表性器物的分析教学生学会鉴赏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要领。
5、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和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仔细收集相关材料,有视觉图片,有视频资料,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2
T: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我们了解到陶器可以分为彩陶和素陶,我们还学习了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青花瓷的知识。那我们这一课就来学习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
T: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叫“中国”,但我们都不知道中国这个词从何而来,他最早出现在哪里?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和尊,希望能从这里找到答案。请大家欣赏视频。
T:从刚刚的视频中我们了解到青铜器不仅是贵族铸造的礼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记载当时的重要事件。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
2、教授新课:
T:首先有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什么是青铜?
S: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
T:回答的非常的好,因此我们就知道了青铜器就是青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它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传说夏代建国之初,九州之牧进贡了铜材,于是铸成九个鼎,上面刻出百物图像,使人民看了知道趋吉避凶。九鼎从此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
T:商代人们学会了铸造青铜器,青铜鼎便成为贵族统治者用以祭祀鬼神祖先的“礼器”。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些商代青铜器。
T:目前已知最大的鼎是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真正从实用价值讲,铸造这么笨重的大鼎使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但作为权势象征物,它需要借助于巨大的体量给人以精神上的
3
震撼。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母戊鼎。
T: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T:刚刚我们所说的,司母戊鼎周围是什么纹饰?
S:饕餮纹
T:对的,青铜器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我们平常也接触不到,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饕餮纹呢?
S:没有
T: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饕餮纹
饕餮纹与人民币
2012年2月份,一则“第五套百元人民币存在‘跪拜猫’”的微博在网上流传,中
4
国人民银行回应此为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图案。2月8日,又有网友发出“20元人民币上有面具”的微博,这位网友说:“一百元人民币上有天猫,20元人民币上有面具!赫然发现20元人民币上居然还有类似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设计师是怎么了?!同学们今天你在人民币上发现了什么?”成都商报记者看到所示图样,发现在第五套人民币20元币的正面,“中国人民银行”和“20”数字之间的花纹里,确能辨认出一人头形状,眼睛、鼻子、耳朵、嘴、下巴都像模像样,与网友配发的“金沙遗址金面具”和三星堆“青铜兽面具”图案很相似。成都商报记者就此事联系到金沙遗址博物馆,该馆副馆长朱章义告诉记者,20元人民币上面的是“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面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两个鼻孔,阔口,长方形耳,耳垂有一圆孔;下颌齐平,内折。从金面具背面的痕迹观察,推测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某种物体之上,应是古蜀时期的神祇面具。对于20元人民币上的花纹和金面具,朱章义表示两者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只是20元人民币上面的是饕餮纹中刚好绘制成了一对立眼,与金沙金面具的立眼看起来很相似,另有钱币专家称,这种设计源于防伪和艺术双重考虑。
T:到了西周时代以礼乐制度区分贵族之间的身份等级。青铜礼器、乐器成为礼乐的物化形态,用鼎的数量、大小都有严格规定。天子享用的最高规格是九鼎八簋。西周时期也有一些著名的大鼎,如大盂鼎。
T: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T:我们来看一看大盂鼎
T:铭文记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能够建立卓越的功绩,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
5
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盂在铭文中说明作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T: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界十分活跃,青铜器也走下神坛,成为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点缀,风格趋向于富丽、豪华。而冶金铸造技艺的进步、铁工具的出现则为青铜器新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T:春秋时代的立鹤方壶盖顶上清新俊逸的立鹤被学术界认为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象征。壶的周身装饰着一对龙形大耳、四条飞龙,铸造精工,动感强,像是竞相向上攀爬。而壶底下弓身匍匐行进的两只小兽回头咋舌的形态,使64.28公斤重的大壶给人的感觉变得轻盈了。这些地方都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富于浪漫情怀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立鹤方壶
T:1923年,石破天惊,世人的目光被偶然发生的事件吸引到了新郑市李家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还要从这一年的8月说起。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乡绅李锐家的菜园里,由于干旱,蔬菜已经打蔫了,李锐决定在菜园里打一口井。 这位绅士怎么也没有想到,菜园的下面就是当年郑国的大墓,大墓里曾安睡的是郑国国君。李锐竟挖出了不少青铜器,他挑选了几件比较完整的铜鼎去卖,发了一笔财。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锐挖到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县里,县里马上派人来制止,李锐非但不听,反而挖得更起劲了。
说来也巧,恰逢此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来新郑巡访,听说了李锐挖宝的消息,马上出面阻止,收缴了挖出的国宝,追回了被卖的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共出土青铜器100多件。
6
T:下面呢我还想给大家展示另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大家请看图片,有没有人认识这是谁的剑呢?
S:越王勾践剑
T:回答的非常好
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虽然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但剑身至今仍光洁如新,色泽紫黄鲜润。有资料记载当时出土时的情景:“拔剑出鞘,寒光闪闪。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这也直接带给史学家另一个大谜团:铜剑何故千年不锈?其实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T: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名的青铜器,那我们现在再来欣赏一些青铜器,并总结一下青铜器可以分为哪几类?
S:食器、酒器、水器、
S:乐器、兵器
T:大家回答的都很好,青铜器一共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
三、课后思考:
T: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了饕餮客、饕餮盛宴等词语,那么它们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
7
T:最后我们依旧来同专家们鉴赏一件青铜器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